说说大全
心情说说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搞笑说说 个性说说 经典说说 过春节说说 国庆节说说 结婚的说说 劳动节说说 母亲节说说 下雨的说说 中秋节说说 清明节说说 励志说说 圣诞节说说 端午节说说 父亲节说说 过小年说说 腊八节说说 生日的说说 青年节说说 重阳节说说 妇女节说说 元旦节说说 情人节说说 植树节说说 愚人节说说 教师节说说 儿童节说说
放假安排
春节放假表 元旦节放假 清明节放假 劳动节放假 国庆节放假 中秋节放假 端午节放假 父亲节放假 母亲节放假 青年节放假 儿童节放假 妇女节放假 圣诞节放假 情人节放假 重阳节放假 愚人节放假 建军节放假 建党节放假 教师节放假 植树节放假 寒假放假 暑假放假 高速免费 放假游玩 加班工资 放假通知
节日祝福
端午节祝福 中秋节祝福 国庆节祝福 劳动节祝福 元旦节祝福 母亲节祝福 情人节祝福 感恩节祝福 圣诞节祝福 建军节祝福 儿童节祝福 父亲节祝福 新年祝福语 元宵节祝福 妇女节祝福 愚人节祝福 平安夜祝福 除夕夜祝福 教师节祝福 结婚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 护士节祝福 青年节祝福 植树节祝福 腊八节祝福 生日祝福语 乔迁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周末祝福语
句子大全
唯美的句子 好词和好句 骂人的句子 经典的句子 正能量句子 励志的句子 表白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幸福的句子 伤感的句子 失望的句子 抒情的句子 心酸的句子 心烦的句子 现实的句子 无奈的句子 回忆的句子 想家的句子 暗恋的句子 感人的句子
作文素材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 陈述句 比喻句 拟人句 设问句 疑问句 夸张句 排比句 反问句 近义词 反义词 同义词 褒义词 贬义词 绕口令 歇后语 十万个为什么
职称考试
初级会计师 房产经纪人资格证 电气工程师 执业中药师 中西医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资格 成人高考专升本 法律职业资格 教师资格证 高级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 初级经济师 注册会计师 中级会计师 一级建造师 证券从业资格 期货从业资格 银行从业资格 基金从业资格 自学考试 二级造价工程师 护士资格证 监理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 二级建造师 一级造价工程师 一级消防工程师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毕业赠言 岗位职责 入党志愿 调研报告 活动策划 评语寄语 规章制度 入职培训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工作计划 合同范本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活动总结 实习报告 毕业论文 转正申请 辞职报告 员工手册 行政公文 自我鉴定 自我介绍 检讨书 导游词 演讲稿 道歉信 慰问信 表扬信 辞职信 感谢信 介绍信 演讲口才 保证书 请假条 主持词 证明书 担保书 讲话稿
口号标语
节日习俗
端午节习俗 腊八节习俗 国庆节习俗 中秋节习俗 七夕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寒食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 春节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 情人节由来 平安夜由来 龙头节由来 元旦节由来 圣诞节由来 下元节由来 寒衣节由来 感恩节由来 教师节由来 中元节由来 建军节由来 建党节由来 儿童节由来 母亲节由来 护士节由来 青年节由来 劳动节由来 愚人节由来 植树节由来 妇女节由来
网名大全
微信网名 情侣网名 游戏网名 男生网名 女生网名 搞笑网名 励志网名 快手网名 抖音网名 英文网名 一字网名 二字网名 三字网名 四字网名 五字网名 六字网名 七字网名 古风网名 微博网名 伤感网名
签名大全
伤感签名 微信签名 情侣签名 励志签名 英文签名 搞笑签名 暗恋签名 节日签名 分手签名 生日签名 经典签名 游戏签名 快手签名 抖音签名 霸气签名 古风签名 唯美签名 幸福签名 女生签名 男生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节气知识
霜降节气 谷雨节气 清明节气 春风节气 雨水节气 立春节气 夏至节气 小满节气 芒种节气 立夏节气 惊蛰节气 小暑节气 秋分节气 寒露节气 立冬节气 小雪节气 大雪节气 小寒节气 冬至节气 大寒节气 大暑节气 立秋节气 处暑节气 白露节气
经典台词
十二生肖
鼠的生肖 羊的生肖 牛的生肖 虎的生肖 兔的生肖 龙的生肖 蛇的生肖 马的生肖 猴的生肖 鸡的生肖 狗的生肖 猪的生肖
心语大全
对联大全
成语大全
古诗词句
经典语录

立秋有什么习俗?立秋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发表时间:2019-05-13 热度: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对秋季十分看重,因而民间有很多关于此节气的习俗。在我国,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重要的岁时节日。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使立秋的民俗非常丰富。古时候,人们把立秋当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除封建帝王亲率文武百官设坛迎秋习俗外,在民间也流传着“贴秋膘”、“啃秋”等习俗。

  立秋有什么习俗?立秋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立秋日早起,无论长幼各饮井华水一杯。

  在太阳未升时,采摘楸叶熬膏,名叫楸叶膏,以备擦疮疡。

  妇女儿童,把楸叶剪成花佩戴。

  吃西瓜以迎接秋天的凉爽之气。

  玩石锁、千斤担,进行举重比赛。

  耕耘已经完毕的,迫插五色纸旗,防除田间害虫。

  此后仍酷热难耐的天气,称之为秋老虎。

  紫薇、葱花、秋海棠、重台、朱横、波斯菊、水木香、矮鸡冠、向日葵等上市。

  立秋

  大暑后十五天,斗柄指西南,乃为立秋。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一百三十五度。秋,古为揪,事物从此而开始收敛,阴气从地面而出,开始杀灭万物,因此以秋为节。秋,以禾为旁,是指谷物成熟,此时万物皆老,而没有比成熟的谷物更为可贵的。所以从禾。

  饮井华水

  凡挖地成穴而出水的即称作井,有人说井是黄帝发明的,有人说轰日白益创造的。井水以从远处地脉而来的为上品,而从近处江湖渗透来的次之。井华水,就是清晨第一次从井中汲取上来的水,能治病,养颜益色。《本草纲目》说它的功用极广,凉能清热,甘可助阴,宜于煎制补阴药及气血痰火药,与其他种类的水不同。明代的虞搏说新打上来的井华水,取天一真气,浮于水面,用以煎制补阴的药剂及炼丹煮茗,性味与雪水相同。古代妇女,用井华水来涂粉,则肌肤润泽。白居易有诗道:“井华云粉一刀圭。”

  立秋有什么习俗?立秋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水的功用,用来灭火润燥虽然相同,然而它的性质,往往因地质、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蜀地的江水中洗锦,则锦鲜亮柔软;以济水烹褚(用于制纸的构树),则有结晶;用南阳的潭水浸泡菊花,饮者多寿;辽东的涧水与人参产地相连,人饮则多发;山西之山出产矾石,其泉可治疽痈;中国西北的山麓埋藏硫磺,其水可疗恶疮。雪水洗眼睛而能去除眼中血丝,盐水漫肌肤而可令脓疮痊愈。

  人秋,万物都归于肃静,故而此时的水,最为澄清。立秋之日可在清晨汲水备用。煮沸后早起空腹饮用,也足以清火、通利大便。

  采楸叶

  楸叶,叶大而早凋,到秋天就已呈凋谢状,所以得名。楸叶捣烂后可敷治疮肿,用楸叶煮水可清洗脓血。各种痈、肿、溃烂以及肉内有刺拨不出的,都可以取楸叶十片捣烂敷贴患处,将其排出,是外科常用的药物。宋人葛常之的《韵语阳秋》中道:“有人患背溃坏,肠胃可窥,百方不痉。一医用立秋日太阳未升时,采揪树叶,熬之为膏,傅其外,内以云母膏作小丸,服尽四两,不累日而愈也。”东晋的范汪为名医,也称楸叶有治疗疮肿的功用。

  《遵生八笺》说立秋太阳未升时,采楸叶熬膏,擦抹疮疡之处,患处立可治愈,将其叫作楸叶青,熬法以叶多汤浓为佳。

  吃西瓜

  西瓜又叫水瓜、寒瓜,产自回绝,五代时候方始传人中国,是夏季的解署妙品,只是多食会积寒助湿,足以伤人脾胃,人秋容易发展成疟痢。

  立秋后,凉风吹送,即将出伏,因此一般吃西瓜都截止至立秋这天,以防过食引起流弊。江浙各地,例如苏州、湖州等处,按例要在立秋这天吃西瓜。先祭献祖先,然后家人共同享用,用以表示炎夏结束,秉承《诗经·幽风》“七月食瓜”的传统,停止耕作,迎接收获时节的到来。《清嘉录》说吴地立秋前一天,街上即有挑着担子卖西瓜的。到了这一天。人们开始祭祖,并以西瓜相互赠送。俗称立秋西瓜。吃西瓜,饮烧酒,以迎接新凉。乡民用小艇载着瓜,往来于河港叫卖,一般称作滨瓜。丹徒、嘉定等处,这一天吃西瓜,饮新汲上来的井水,说这样可以使人不生肠胃病。

  操练军队

  立秋凉风吹拂,白露降下,肃杀之气,为战争之象征。所以古代在郊外举行迎秋祭祀之后,就操练军队,以顺秋风。《礼记·月令》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维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话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

  汉朝在立秋这天举行骑士比赛。《汉官仪》记载:“高祖选能引关撅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后汉书·李通传》载:“材官都试骑士日。”其注文中说,汉代的法令规定,在立秋日对骑士进行都试(即大试,汉代各郡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军事演习),评定出不同的等级。后魏也以立秋日操练军队,现在军队在秋天操练,几乎已成为各国的通例。

  掷石锁

  举重比赛,就是借举重的器物,以比试体力的大小。中国在古时有拉弓比赛,以拉弓弦到圆满为标准,其重盆以石来计算,考试武艺时,都用这种方法。民间则通常用石锁、石担来比,力气大的,不但能只手高举,而且可以上下盘旋挥舞,随意做出各种动作。河北、山东等地乡间的百姓,有的以投掷石锁作为娱乐。

  烧青苗

  在吴地,立秋日,一般田地刚刚耕耘完毕,于是各家集资以比赛猛将之神。将神位抬人广场,摆放祭牲美酒,奏起鼓乐,以酬谢天运使农事顺利,庄稼丰收。四野遍插五色纸旗,据说如此,则飞蝗不会成灾,叫作烧青苗,横塘、木读等地尤为盛行。

  立秋前,天气非常干早,各种害虫极易滋生。北方地势高,易干早,每当夏秋交替之时,蝗虫之灾尤其严重,自然应该在农闲之时,在傍水洼地周围,审视体察,积极捕捉,以为防范。

  秋老虎

  立秋后,往往有数天炎署逼人,无异于盛复。江浙一带,俗称作秋老虎,比喻其凶猛可怕,犹如老虎。由于立秋之时是以土圭测日影而得,时间并不固定,因而有好事的人,常常按立秋是在早上还是晚上来推测立秋后天气的凉热。有谚语道:“朝立秋,冷咫咫;夜立秋,热到头。”意思就是说,如果在早上立秋,那么立秋后一定凉爽;而如果在晚上立秋,则立秋后仍有炎暑,要谨防秋老虎了。

  迎秋

  迎秋是很古老的礼仪活动。早在周朝时,每到立秋,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天子迎秋回朝后要稿赏军士,因为秋季是选的季节,也顺应了天地肃杀之气。及至汉代,也继承了这一习俗,在《后汉书·祭祀志》中有记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薄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人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宋朝,立秋的这一天,宫廷会派人把盆栽的梧桐移人殿内,等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以寓报秋之意。

  郊祀

  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是庄稼成熟的收获季节。所以,自古人们一直就很重视这个节气。《礼记·月令》中记载、立秋日的前两天,夭子就开始斋戒。到了立秋日,便亲率三公九卿及诸侯大夫,到西郊九里之处设坛迎秋 (即举行郊祀)。迎秋回来后,天子要搞赏三军将士。又有记载说,宋朝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树移入殿内,等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在民间,各地多祭土地神。在浙江于潜,农家多携带酒肉到田边祭祀田祖。在杭州,若立秋时在夜间,叫做“梦秋”,农家于当夜望空祈祷,有的人家则带酒肉到田边祭祀田祖。在上海,农家取竹竿数根,上面悬贴纸蟠,插于自家田中,名为“标秋”;还有的人家在此日要祀灶神。江苏常州农家此日在田间插三角形小旗。叫做“猛将令箭”,用以驱虫;窑工在此日要祭火神、大家要一起聚餐。并演戏以酬谢火神。

  秋日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忽逢立秋,将其咬住。在江苏无锡、浙江湖州等地,立秋时吃西瓜、喝烧酒,认为如此可免疟疾。江苏各地立秋时吃西瓜“咬秋”,认为此举可防止生秋廊子。在北京,咬秋的习俗为立秋日早上吃甜瓜,晚上吃西瓜;天津则讲究在立秋的那一时刻吃西瓜或香瓜,据说这样可免腹泻。而啃秋的习俗到了上海则变成了向亲友邻舍相互馈赠西瓜的习俗,通过互相品尝,发现良种,交流改进栽种技术。

  在我国,许多地方在立秋这一天有“啃秋”的习俗。啃秋,也称“咬秋”,与“咬春”类似,人们认为立秋之时吃一些东西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那么,各地“咬秋”吃的是哪些食品呢?

  在江南地区,立秋之时要吃西瓜以“咬秋”。相传,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害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结果果真如此。此后渐渐形成习俗,每岁秋来之时,家家剖食西瓜,谓之“啃秋”。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有迎秋之意,后来人们把在立秋当天吃西瓜也称之“啃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城里的市民在立秋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村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下、树荫里,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吃西瓜,吃山芋,吃玉米棒子,尽情地啃。

  “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在江浙沪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排子,预防疟疾。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吃一吃西瓜,也有依依惜别之意。在山东,人们立秋“咬秋”吃的是饺子。立秋当天,年长之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灶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家家户户在立秋之时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而在山东泅水县,也有立秋日食西瓜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就不得疟疾、腹泻之症;立秋这天还忌洗澡,据说这天洗澡会生秋排子。

  在天津,人们在立秋这天也要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清朝张煮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贴秋膘

  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皮为标准。在清朝,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所称的体重对比来检验当年夏季身体的健康状况。如果瘦了就要在立秋后“补”,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一般首推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炯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在黑龙江安达,立秋日要吃面条,称为“抢秋膘”,意在祝福健康。在河北遵化,要吃瓜果、肉食,称“填秋膘”。

  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因为炎炎夏日,人们胃口不佳,及至立秋天气逐渐凉爽,胃口大开。为弥补盛暑夏日体魄之消耗在立秋这一天,普通老百姓家家吃炖肉。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对秋季十分看重,因而民间有很多关于此节气的习俗。在我国,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重要的岁时节日。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使立秋的民俗非常丰富。古时候,人们把立秋当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除封建帝王亲率文武百官设坛迎秋习俗外,在民间也流传着“贴秋膘”、“啃秋”等习俗。

  立秋有什么习俗?立秋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立秋日早起,无论长幼各饮井华水一杯。

  在太阳未升时,采摘楸叶熬膏,名叫楸叶膏,以备擦疮疡。

  妇女儿童,把楸叶剪成花佩戴。

  吃西瓜以迎接秋天的凉爽之气。

  玩石锁、千斤担,进行举重比赛。

  耕耘已经完毕的,迫插五色纸旗,防除田间害虫。

  此后仍酷热难耐的天气,称之为秋老虎。

  紫薇、葱花、秋海棠、重台、朱横、波斯菊、水木香、矮鸡冠、向日葵等上市。

  立秋

  大暑后十五天,斗柄指西南,乃为立秋。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一百三十五度。秋,古为揪,事物从此而开始收敛,阴气从地面而出,开始杀灭万物,因此以秋为节。秋,以禾为旁,是指谷物成熟,此时万物皆老,而没有比成熟的谷物更为可贵的。所以从禾。

  饮井华水

  凡挖地成穴而出水的即称作井,有人说井是黄帝发明的,有人说轰日白益创造的。井水以从远处地脉而来的为上品,而从近处江湖渗透来的次之。井华水,就是清晨第一次从井中汲取上来的水,能治病,养颜益色。《本草纲目》说它的功用极广,凉能清热,甘可助阴,宜于煎制补阴药及气血痰火药,与其他种类的水不同。明代的虞搏说新打上来的井华水,取天一真气,浮于水面,用以煎制补阴的药剂及炼丹煮茗,性味与雪水相同。古代妇女,用井华水来涂粉,则肌肤润泽。白居易有诗道:“井华云粉一刀圭。”立秋有什么习俗?立秋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水的功用,用来灭火润燥虽然相同,然而它的性质,往往因地质、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蜀地的江水中洗锦,则锦鲜亮柔软;以济水烹褚(用于制纸的构树),则有结晶;用南阳的潭水浸泡菊花,饮者多寿;辽东的涧水与人参产地相连,人饮则多发;山西之山出产矾石,其泉可治疽痈;中国西北的山麓埋藏硫磺,其水可疗恶疮。雪水洗眼睛而能去除眼中血丝,盐水漫肌肤而可令脓疮痊愈。

  人秋,万物都归于肃静,故而此时的水,最为澄清。立秋之日可在清晨汲水备用。煮沸后早起空腹饮用,也足以清火、通利大便。

  采楸叶

  楸叶,叶大而早凋,到秋天就已呈凋谢状,所以得名。楸叶捣烂后可敷治疮肿,用楸叶煮水可清洗脓血。各种痈、肿、溃烂以及肉内有刺拨不出的,都可以取楸叶十片捣烂敷贴患处,将其排出,是外科常用的药物。宋人葛常之的《韵语阳秋》中道:“有人患背溃坏,肠胃可窥,百方不痉。一医用立秋日太阳未升时,采揪树叶,熬之为膏,傅其外,内以云母膏作小丸,服尽四两,不累日而愈也。”东晋的范汪为名医,也称楸叶有治疗疮肿的功用。

  《遵生八笺》说立秋太阳未升时,采楸叶熬膏,擦抹疮疡之处,患处立可治愈,将其叫作楸叶青,熬法以叶多汤浓为佳。

  吃西瓜

  西瓜又叫水瓜、寒瓜,产自回绝,五代时候方始传人中国,是夏季的解署妙品,只是多食会积寒助湿,足以伤人脾胃,人秋容易发展成疟痢。

  立秋后,凉风吹送,即将出伏,因此一般吃西瓜都截止至立秋这天,以防过食引起流弊。江浙各地,例如苏州、湖州等处,按例要在立秋这天吃西瓜。先祭献祖先,然后家人共同享用,用以表示炎夏结束,秉承《诗经·幽风》“七月食瓜”的传统,停止耕作,迎接收获时节的到来。《清嘉录》说吴地立秋前一天,街上即有挑着担子卖西瓜的。到了这一天。人们开始祭祖,并以西瓜相互赠送。俗称立秋西瓜。吃西瓜,饮烧酒,以迎接新凉。乡民用小艇载着瓜,往来于河港叫卖,一般称作滨瓜。丹徒、嘉定等处,这一天吃西瓜,饮新汲上来的井水,说这样可以使人不生肠胃病。

  操练军队

  立秋凉风吹拂,白露降下,肃杀之气,为战争之象征。所以古代在郊外举行迎秋祭祀之后,就操练军队,以顺秋风。《礼记·月令》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维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话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

  汉朝在立秋这天举行骑士比赛。《汉官仪》记载:“高祖选能引关撅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后汉书·李通传》载:“材官都试骑士日。”其注文中说,汉代的法令规定,在立秋日对骑士进行都试(即大试,汉代各郡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军事演习),评定出不同的等级。后魏也以立秋日操练军队,现在军队在秋天操练,几乎已成为各国的通例。

  掷石锁

  举重比赛,就是借举重的器物,以比试体力的大小。中国在古时有拉弓比赛,以拉弓弦到圆满为标准,其重盆以石来计算,考试武艺时,都用这种方法。民间则通常用石锁、石担来比,力气大的,不但能只手高举,而且可以上下盘旋挥舞,随意做出各种动作。河北、山东等地乡间的百姓,有的以投掷石锁作为娱乐。

  烧青苗

  在吴地,立秋日,一般田地刚刚耕耘完毕,于是各家集资以比赛猛将之神。将神位抬人广场,摆放祭牲美酒,奏起鼓乐,以酬谢天运使农事顺利,庄稼丰收。四野遍插五色纸旗,据说如此,则飞蝗不会成灾,叫作烧青苗,横塘、木读等地尤为盛行。

  立秋前,天气非常干早,各种害虫极易滋生。北方地势高,易干早,每当夏秋交替之时,蝗虫之灾尤其严重,自然应该在农闲之时,在傍水洼地周围,审视体察,积极捕捉,以为防范。

  秋老虎

  立秋后,往往有数天炎署逼人,无异于盛复。江浙一带,俗称作秋老虎,比喻其凶猛可怕,犹如老虎。由于立秋之时是以土圭测日影而得,时间并不固定,因而有好事的人,常常按立秋是在早上还是晚上来推测立秋后天气的凉热。有谚语道:“朝立秋,冷咫咫;夜立秋,热到头。”意思就是说,如果在早上立秋,那么立秋后一定凉爽;而如果在晚上立秋,则立秋后仍有炎暑,要谨防秋老虎了。

  迎秋

  迎秋是很古老的礼仪活动。早在周朝时,每到立秋,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天子迎秋回朝后要稿赏军士,因为秋季是选的季节,也顺应了天地肃杀之气。及至汉代,也继承了这一习俗,在《后汉书·祭祀志》中有记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薄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人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宋朝,立秋的这一天,宫廷会派人把盆栽的梧桐移人殿内,等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以寓报秋之意。

  郊祀

  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是庄稼成熟的收获季节。所以,自古人们一直就很重视这个节气。《礼记·月令》中记载、立秋日的前两天,夭子就开始斋戒。到了立秋日,便亲率三公九卿及诸侯大夫,到西郊九里之处设坛迎秋 (即举行郊祀)。迎秋回来后,天子要搞赏三军将士。又有记载说,宋朝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树移入殿内,等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在民间,各地多祭土地神。在浙江于潜,农家多携带酒肉到田边祭祀田祖。在杭州,若立秋时在夜间,叫做“梦秋”,农家于当夜望空祈祷,有的人家则带酒肉到田边祭祀田祖。在上海,农家取竹竿数根,上面悬贴纸蟠,插于自家田中,名为“标秋”;还有的人家在此日要祀灶神。江苏常州农家此日在田间插三角形小旗。叫做“猛将令箭”,用以驱虫;窑工在此日要祭火神、大家要一起聚餐。并演戏以酬谢火神。

  秋日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忽逢立秋,将其咬住。在江苏无锡、浙江湖州等地,立秋时吃西瓜、喝烧酒,认为如此可免疟疾。江苏各地立秋时吃西瓜“咬秋”,认为此举可防止生秋廊子。在北京,咬秋的习俗为立秋日早上吃甜瓜,晚上吃西瓜;天津则讲究在立秋的那一时刻吃西瓜或香瓜,据说这样可免腹泻。而啃秋的习俗到了上海则变成了向亲友邻舍相互馈赠西瓜的习俗,通过互相品尝,发现良种,交流改进栽种技术。

  在我国,许多地方在立秋这一天有“啃秋”的习俗。啃秋,也称“咬秋”,与“咬春”类似,人们认为立秋之时吃一些东西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那么,各地“咬秋”吃的是哪些食品呢?

  在江南地区,立秋之时要吃西瓜以“咬秋”。相传,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害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结果果真如此。此后渐渐形成习俗,每岁秋来之时,家家剖食西瓜,谓之“啃秋”。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有迎秋之意,后来人们把在立秋当天吃西瓜也称之“啃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城里的市民在立秋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村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下、树荫里,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吃西瓜,吃山芋,吃玉米棒子,尽情地啃。

  “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在江浙沪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排子,预防疟疾。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吃一吃西瓜,也有依依惜别之意。在山东,人们立秋“咬秋”吃的是饺子。立秋当天,年长之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灶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家家户户在立秋之时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而在山东泅水县,也有立秋日食西瓜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就不得疟疾、腹泻之症;立秋这天还忌洗澡,据说这天洗澡会生秋排子。

  在天津,人们在立秋这天也要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清朝张煮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贴秋膘

  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皮为标准。在清朝,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所称的体重对比来检验当年夏季身体的健康状况。如果瘦了就要在立秋后“补”,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一般首推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炯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在黑龙江安达,立秋日要吃面条,称为“抢秋膘”,意在祝福健康。在河北遵化,要吃瓜果、肉食,称“填秋膘”。

  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因为炎炎夏日,人们胃口不佳,及至立秋天气逐渐凉爽,胃口大开。为弥补盛暑夏日体魄之消耗在立秋这一天,普通老百姓家家吃炖肉。

  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烧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以肉贴膘,’。此习俗在北京、河北等华北地区流行。

  立秋这一天,许多地方有悬秤称人的习俗,人们称一称体重再与立夏所称体重相比较。在夏天,由于天气炎热,酷署难耐,人们的食欲减退,加之食物均以清淡为主,整个夏天过来,体重就会有所减少。民以食为天,到了立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的胃口大开,可以吃较多味厚的美食佳肴,以增加营养滋补身体,这就是所谓的“贴秋膘”。

  贴秋膘,这一习俗在北京、河北一带较为流行。到了立秋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炖猪肉,或者炖鸡、炖鸭或做红炯肉、红烧鱼等。老北京人对“贴秋膘”更为讲究,主妇会到市场上买来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处理干净切好后放在锅里用文火炖煮。炖肉用的作料非常丰富,包括葱、姜、蒜、花椒、大料、大酱、盐、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范、砂仁、桂圆、小茵香、甘草等二十多种中草药香料,炖肉的香味从锅里向四周飘散,闻着就能让人食欲大增。

  浙江义乌有着自己独特的立秋习俗。立秋过后天气转凉,在义乌有立秋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习俗,而且立秋日人们还有敬老的习俗。从唐宋时起,义乌在立秋这一天还有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习俗。人们选取7-14粒小赤豆,并以井水吞服,服用时面要朝向西边,据说这样可以不得痢疾。

  戴揪叶

  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八形容立秋这天东京人戴揪叶的情形说:“立秋日,满街卖揪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记有“立秋日,都人戴揪叶、饮秋水、赤小豆”。吴自牧《梦粱录》卷四有“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候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揪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的记载。揪是大戟科落叶乔木,高可三丈余,干茎直耸,叶大,呈圆形或卵形,叶嫩时为红色,叶老后只有叶柄是红色的。据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说,唐朝时立秋这天,长安城里已卖揪叶,供妇女儿童剪花插戴了。由此可见,戴揪叶这个风俗已流传久远。楸叶色彩美丽,叶片肥大,叶茎坚韧,因此妇女的首饰如耳环等,都喜欢仿照它的样子来制作。唐宋时候,每逢立秋日,京城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争相购买,剪成花朵佩戴。明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中记载:“立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立秋前后数日,往往层云复叠,细雨如织,秋风将来,炎景即逝,似乎已经呈现出新凉的意味。吴地的谚语说这是“预先十日作秋夭”。《清嘉录》引清代文人李福的诗道:“梧桐满院缘阴连,引得新凉到枕边。细雨斜风几番过,预先十日作秋天。”

  广东的风俗中,八月初一,妇女都要树三角小旗在庭院之中,上面缀着银铃、刀剑等物。清风吹过,锵然有声,特别悦耳。晚上则在竿头悬挂红灯三盏,月末才将其摘下。此日已进人立秋,暑气渐消,凉风将至,以戴楸叶、插小旗、悬红灯作为试报的秋信,也是女儿家的雅事了。

  摸秋

  “摸秋”的风俗流行于江苏盐城北部地区。立秋日晚上,人们可以在别人家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瓜果的人家(也称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追究。这一习俗表现了美妙的秋风。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喜悦和安然。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当日夜里未育的已婚妇女,在小姑或其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民间相传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则是大吉,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当夜瓜豆任人采摘,不视为偷。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能为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

  从民国以来,在民间流传有立秋“摸秋”的习俗。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农田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据说摸南瓜者,易生男孩;摸扁豆者,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者,除生女孩外,还有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根据不成文的习俗,立秋之夜地里的瓜豆可随便让人采摘,而主人不能责怪。由于是在晚上,所以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能打骂。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中秋节夜里,孩子们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倘若摸回来的是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

  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人们将立秋“摸秋”视为游戏,算不上小偷小摸之劣行。但是,过了立秋时节,父母就要严格教育孩子,不可以再去偷拿他人的一针一线。

  在江苏盐城北部地区,同样流传着立秋“摸秋”的习俗,不过相同习俗的来历却大不相同。据说此习俗始于元代。元朝末年,在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参加起义队伍的将士都是农民出身,他们饱受元军的焚烧破坏之苦,对兵扰深恶痛绝。因而,这支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一天这支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旷野露天宿营。少数战士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主帅发觉,天明便准备将那几个人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

  为开脱战士的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话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节,从此留下了“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粉。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

  除了以上提到的各地立秋习俗之外,我国民间还有吃面条、饮水清署、祭祀土地神、插戴揪叶等习俗。各种各样的立秋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其它立秋习俗

  汉朝廷于立秋日有“都试”的政俗,<汉官仪>说:“高祖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后汉书·李通传>注说:“汉法,以立秋日都试骑士谓课殿最也。”汉宫廷有立秋日“尝粢”的礼俗,<汉书。韦玄成传>注说:“立秋驱娄又尝粢。”粢为谷类的总称,尝粢便是(日记月令>所说的“尝新”。魏朝廷有立秋日“治兵”的军俗,<宋书·礼志>说:“延康元年,魏文帝为魏王。是年六月立秋治兵于东郊,公卿相饯,王御华盖,亲令金鼓之节。”隋朝廷有立秋“祀灵星”的祭俗,<隋书·礼仪志>说:“开皇初,于国城东南七里延兴门外为灵星坛,立秋后辰,令有司祀以一少牢。”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主稼穑,祀之祈年而报功。

  古代有“搁稻”的农俗,宋马纯<陶朱公书)说:“稻田,立秋后不添水,晒十余日,谓之搁稻。”唐时有吃“樗根馄饨”

  的食俗,宋林洪撰(山家清供>说:“刘禹锡著樗根馄饨法,立秋前后,谓世多痢及腰痛,取樗根一两握捣筛和面,捻馄饨,清水煮,空腹十枚,并无禁忌。”樗根即臭椿之根。民间亦有“饮井水”的养生俗,清人在<常氏日录>说:“立秋日,人未起,汲井水,长幼饮之却病。”

  立秋之节,除汉民共有的风俗外,各地方尚有极具地方色彩的风俗。据(古今图书集成>引<直隶志书>说,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卢龙)“立秋,户挂蒺藜,云蚊不入户。或日中元将至而鬼畏之。” <山东志书>说,阳信县(今山东阳信)“立秋,七月节。芟草治粪,莪苜蓿。”(江南志书)说,常熟县(今江苏常熟)“立秋日,食瓜。或以赤豆七颗和水吞之,以防疟痢。”嘉定县(今上海嘉定)“立秋日,食瓜,饮新汲水。云,令人不疟痢。”崇明县(今上海市崇明岛)“立秋日,农家各于田畔插青竹夹云马纸符,名标秋子,醵钱作青苗斋,即古者方社遗意。” <江西志书>说,南康县(今江西南康)“立秋日,聚众作木船,以香楮送于江,亦日禳灾。仍丰其酒食,聚饮而罢。”

  各地方的立秋占侯风俗也不尽相同,所谓占候,就是根据天气物候的变化来推测吉凶。立秋占候,就是根据立秋的天气与物候推测未来。这和唯心的占卜不同,而是先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这些总结又历代流传,成为一种特殊的民俗。兹将古代文献中有关立秋占候的记录转录如下。

  宋赵以夫<易通卦验>:“立秋晡时,内气出坤,正气也。”

  “离气见立秋则岁大熟。”“立秋虎始啸。”“立秋日腐草化为萤。”“立秋白露下蜻蜊上堂。”

  清冯舒<诗纪历枢>:“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促之候也。”

  清乔松年辑(乐纬>:“坤主立秋,乐用磬。”

  古典籍<汲冢周书>:“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不至无严政。”

  宋马纯<陶朱公书>:“立秋之刻,必脱一叶。”

  汉京房(京房易占>:“立秋坤王,凉风用事,坤土也。”

  古典籍<符瑞图>:“立秋,西方闯阑风。一名飙风。”

  清李光地(月令占候图>:“立秋,坤卦用事,其神摄提,荆州分也。晡时申,西南凉风至,黄云如群羊,宜粟谷。若晴朗,风云不至,万物不成。望西南,坤上有黄云气,是正气。

  立秋应节,万物皆荣。赤气出其右,万物半死,豆谷半收。”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立秋日小雨,吉;大雨主伤禾。”

  <直隶志书):“是日占晴,主万物少成熟;雷多尤忌之。”

  “立秋日东北风,霜早;西南风,霜迟。”“七月占立秋,东风人疫、草木更荣;南风主秋旱;西风主大雨;北风主冬多雪。”

  <江南志书>:“立秋自露在奇日,谓之雄,在偶日,谓之雌,谓雌雄相配为稔。”“立秋后虹见为天收,虽大稔,亦碗数。处暑日喜雨,谚云,处暑若还天不雨,总然结实也无收。”

  (浙江志书>:“立秋日天气清明,万物不成;有小雨,吉;大雨,伤五谷。其Et属火,不宜老人,雷雨折木,多怪异。其日东风,禾丰实稀;南风,人民安,秋旱;西风,秋有大雨,贼盗起,米谷贱;北风,有忠孝人出,冬多雪,雨水大;东北风,谷米贵,应在四十五日内;西南风,年丰民乐。”

  (江西志书>:“立秋处暑具宜晴,正早稻大收之时。”“立秋宜是月,占日,七月秋,殷殷收。”

  <湖广志书》:“立秋在六月晦,则早稻迟。谚云,六月秋,要到秋;七月秋,不到秋。”

  <福建志书>:“立秋逢朔日,主人多疾。风雨,主人不安。

  立秋处暑日具宜晴,后亦宜雨。谚云,立秋无雨亦堪愁,万物从来祗半收。处暑雨不通,白露宜用功。”

  古典籍(纪历撮要>:“立秋日要西南风,主稻禾倍收,三日三石,四日四石。”“立秋日雷名瓣踣,损晚禾。亦云,秋霹雳,主晚稻秕。”“朝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清汪之昌<家塾事亲>:“虹以立秋四十六日内出正西贯兑,中秋有水有旱。”

  <杨凝式帖>:“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昧之始,助其肥狞,实谓珍羞。”

  清毛焕文辑<万宝全书>:“立秋日申时西南方有赤云。宜粟。”

  清王象晋<群芳谱>:“梧桐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坠。”

  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烧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以肉贴膘,’。此习俗在北京、河北等华北地区流行。

  立秋这一天,许多地方有悬秤称人的习俗,人们称一称体重再与立夏所称体重相比较。在夏天,由于天气炎热,酷署难耐,人们的食欲减退,加之食物均以清淡为主,整个夏天过来,体重就会有所减少。民以食为天,到了立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的胃口大开,可以吃较多味厚的美食佳肴,以增加营养滋补身体,这就是所谓的“贴秋膘”。

  贴秋膘,这一习俗在北京、河北一带较为流行。到了立秋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炖猪肉,或者炖鸡、炖鸭或做红炯肉、红烧鱼等。老北京人对“贴秋膘”更为讲究,主妇会到市场上买来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处理干净切好后放在锅里用文火炖煮。炖肉用的作料非常丰富,包括葱、姜、蒜、花椒、大料、大酱、盐、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范、砂仁、桂圆、小茵香、甘草等二十多种中草药香料,炖肉的香味从锅里向四周飘散,闻着就能让人食欲大增。

  浙江义乌有着自己独特的立秋习俗。立秋过后天气转凉,在义乌有立秋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习俗,而且立秋日人们还有敬老的习俗。从唐宋时起,义乌在立秋这一天还有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习俗。人们选取7-14粒小赤豆,并以井水吞服,服用时面要朝向西边,据说这样可以不得痢疾。

  戴揪叶

  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八形容立秋这天东京人戴揪叶的情形说:“立秋日,满街卖揪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记有“立秋日,都人戴揪叶、饮秋水、赤小豆”。吴自牧《梦粱录》卷四有“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候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揪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的记载。揪是大戟科落叶乔木,高可三丈余,干茎直耸,叶大,呈圆形或卵形,叶嫩时为红色,叶老后只有叶柄是红色的。据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说,唐朝时立秋这天,长安城里已卖揪叶,供妇女儿童剪花插戴了。由此可见,戴揪叶这个风俗已流传久远。楸叶色彩美丽,叶片肥大,叶茎坚韧,因此妇女的首饰如耳环等,都喜欢仿照它的样子来制作。唐宋时候,每逢立秋日,京城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争相购买,剪成花朵佩戴。明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中记载:“立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立秋前后数日,往往层云复叠,细雨如织,秋风将来,炎景即逝,似乎已经呈现出新凉的意味。吴地的谚语说这是“预先十日作秋夭”。《清嘉录》引清代文人李福的诗道:“梧桐满院缘阴连,引得新凉到枕边。细雨斜风几番过,预先十日作秋天。”

  广东的风俗中,八月初一,妇女都要树三角小旗在庭院之中,上面缀着银铃、刀剑等物。清风吹过,锵然有声,特别悦耳。晚上则在竿头悬挂红灯三盏,月末才将其摘下。此日已进人立秋,暑气渐消,凉风将至,以戴楸叶、插小旗、悬红灯作为试报的秋信,也是女儿家的雅事了。

  摸秋

  “摸秋”的风俗流行于江苏盐城北部地区。立秋日晚上,人们可以在别人家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瓜果的人家(也称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追究。这一习俗表现了美妙的秋风。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喜悦和安然。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当日夜里未育的已婚妇女,在小姑或其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民间相传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则是大吉,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当夜瓜豆任人采摘,不视为偷。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能为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

  从民国以来,在民间流传有立秋“摸秋”的习俗。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农田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据说摸南瓜者,易生男孩;摸扁豆者,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者,除生女孩外,还有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根据不成文的习俗,立秋之夜地里的瓜豆可随便让人采摘,而主人不能责怪。由于是在晚上,所以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能打骂。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中秋节夜里,孩子们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倘若摸回来的是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

  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人们将立秋“摸秋”视为游戏,算不上小偷小摸之劣行。但是,过了立秋时节,父母就要严格教育孩子,不可以再去偷拿他人的一针一线。

  在江苏盐城北部地区,同样流传着立秋“摸秋”的习俗,不过相同习俗的来历却大不相同。据说此习俗始于元代。元朝末年,在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参加起义队伍的将士都是农民出身,他们饱受元军的焚烧破坏之苦,对兵扰深恶痛绝。因而,这支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一天这支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旷野露天宿营。少数战士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主帅发觉,天明便准备将那几个人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

  为开脱战士的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话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节,从此留下了“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粉。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

  除了以上提到的各地立秋习俗之外,我国民间还有吃面条、饮水清署、祭祀土地神、插戴揪叶等习俗。各种各样的立秋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其它立秋习俗

  汉朝廷于立秋日有“都试”的政俗,<汉官仪>说:“高祖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后汉书·李通传>注说:“汉法,以立秋日都试骑士谓课殿最也。”汉宫廷有立秋日“尝粢”的礼俗,<汉书。韦玄成传>注说:“立秋驱娄又尝粢。”粢为谷类的总称,尝粢便是(日记月令>所说的“尝新”。魏朝廷有立秋日“治兵”的军俗,<宋书·礼志>说:“延康元年,魏文帝为魏王。是年六月立秋治兵于东郊,公卿相饯,王御华盖,亲令金鼓之节。”隋朝廷有立秋“祀灵星”的祭俗,<隋书·礼仪志>说:“开皇初,于国城东南七里延兴门外为灵星坛,立秋后辰,令有司祀以一少牢。”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主稼穑,祀之祈年而报功。

  古代有“搁稻”的农俗,宋马纯<陶朱公书)说:“稻田,立秋后不添水,晒十余日,谓之搁稻。”唐时有吃“樗根馄饨”

  的食俗,宋林洪撰(山家清供>说:“刘禹锡著樗根馄饨法,立秋前后,谓世多痢及腰痛,取樗根一两握捣筛和面,捻馄饨,清水煮,空腹十枚,并无禁忌。”樗根即臭椿之根。民间亦有“饮井水”的养生俗,清人在<常氏日录>说:“立秋日,人未起,汲井水,长幼饮之却病。”

  立秋之节,除汉民共有的风俗外,各地方尚有极具地方色彩的风俗。据(古今图书集成>引<直隶志书>说,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卢龙)“立秋,户挂蒺藜,云蚊不入户。或日中元将至而鬼畏之。” <山东志书>说,阳信县(今山东阳信)“立秋,七月节。芟草治粪,莪苜蓿。”(江南志书)说,常熟县(今江苏常熟)“立秋日,食瓜。或以赤豆七颗和水吞之,以防疟痢。”嘉定县(今上海嘉定)“立秋日,食瓜,饮新汲水。云,令人不疟痢。”崇明县(今上海市崇明岛)“立秋日,农家各于田畔插青竹夹云马纸符,名标秋子,醵钱作青苗斋,即古者方社遗意。” <江西志书>说,南康县(今江西南康)“立秋日,聚众作木船,以香楮送于江,亦日禳灾。仍丰其酒食,聚饮而罢。”

  各地方的立秋占侯风俗也不尽相同,所谓占候,就是根据天气物候的变化来推测吉凶。立秋占候,就是根据立秋的天气与物候推测未来。这和唯心的占卜不同,而是先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这些总结又历代流传,成为一种特殊的民俗。兹将古代文献中有关立秋占候的记录转录如下。

  宋赵以夫<易通卦验>:“立秋晡时,内气出坤,正气也。”

  “离气见立秋则岁大熟。”“立秋虎始啸。”“立秋日腐草化为萤。”“立秋白露下蜻蜊上堂。”

  清冯舒<诗纪历枢>:“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促之候也。”

  清乔松年辑(乐纬>:“坤主立秋,乐用磬。”

  古典籍<汲冢周书>:“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不至无严政。”

  宋马纯<陶朱公书>:“立秋之刻,必脱一叶。”

  汉京房(京房易占>:“立秋坤王,凉风用事,坤土也。”

  古典籍<符瑞图>:“立秋,西方闯阑风。一名飙风。”

  清李光地(月令占候图>:“立秋,坤卦用事,其神摄提,荆州分也。晡时申,西南凉风至,黄云如群羊,宜粟谷。若晴朗,风云不至,万物不成。望西南,坤上有黄云气,是正气。

  立秋应节,万物皆荣。赤气出其右,万物半死,豆谷半收。”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立秋日小雨,吉;大雨主伤禾。”

  <直隶志书):“是日占晴,主万物少成熟;雷多尤忌之。”

  “立秋日东北风,霜早;西南风,霜迟。”“七月占立秋,东风人疫、草木更荣;南风主秋旱;西风主大雨;北风主冬多雪。”

  <江南志书>:“立秋自露在奇日,谓之雄,在偶日,谓之雌,谓雌雄相配为稔。”“立秋后虹见为天收,虽大稔,亦碗数。处暑日喜雨,谚云,处暑若还天不雨,总然结实也无收。”

  (浙江志书>:“立秋日天气清明,万物不成;有小雨,吉;大雨,伤五谷。其Et属火,不宜老人,雷雨折木,多怪异。其日东风,禾丰实稀;南风,人民安,秋旱;西风,秋有大雨,贼盗起,米谷贱;北风,有忠孝人出,冬多雪,雨水大;东北风,谷米贵,应在四十五日内;西南风,年丰民乐。”

  (江西志书>:“立秋处暑具宜晴,正早稻大收之时。”“立秋宜是月,占日,七月秋,殷殷收。”

  <湖广志书》:“立秋在六月晦,则早稻迟。谚云,六月秋,要到秋;七月秋,不到秋。”

  <福建志书>:“立秋逢朔日,主人多疾。风雨,主人不安。

  立秋处暑日具宜晴,后亦宜雨。谚云,立秋无雨亦堪愁,万物从来祗半收。处暑雨不通,白露宜用功。”

  古典籍(纪历撮要>:“立秋日要西南风,主稻禾倍收,三日三石,四日四石。”“立秋日雷名瓣踣,损晚禾。亦云,秋霹雳,主晚稻秕。”“朝立秋,暮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清汪之昌<家塾事亲>:“虹以立秋四十六日内出正西贯兑,中秋有水有旱。”

  <杨凝式帖>:“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昧之始,助其肥狞,实谓珍羞。”

  清毛焕文辑<万宝全书>:“立秋日申时西南方有赤云。宜粟。”

  清王象晋<群芳谱>:“梧桐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坠。”

猜你喜欢的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