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名言名句
荀子名言名句: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20、学无止境。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52、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55、酒乱其神也。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60、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65、公生明,偏生暗。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71、思索以通之。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7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77、笃志而体,君子也。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81、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82、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8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8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8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8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8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从以上这些荀子的名言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核心: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的'主要观点是“隆礼重法”,“尊贤爱民”。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子思和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古书“伪”与“为”相通,指心透过思虑、抉择而后作出的行动,特别是在经过学习之后,就叫做伪,也就是礼义),须要“师化之法,礼义之道”,通过“注错习俗”、“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才可以为善。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 从哲学上说,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既说明规律的不可抗御,也强调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于主张“性恶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荀子成为后来出现的法家的开启者。另外,荀子在经济上主张“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无夺农时”等主张。为以后历朝历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鉴之处。在军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以德兼人,反对争夺。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而要做到这些,就要隆礼贵义,好士爱民,刑赏并重。此外,还论述了为将之道,如六术,五权等。
荀子名言名句: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5、酒乱其神也。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60、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1、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82、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8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8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8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8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从以上这些荀子的名言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的主要观点是“隆礼重法”,“尊贤爱民”。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子思和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古书“伪”与“为”相通,指心透过思虑、抉择而后作出的行动,特别是在经过学习之后,就叫做伪,也就是礼义),须要“师化之法,礼义之道”,通过“注错习俗”、“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才可以为善。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 从哲学上说,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既说明规律的不可抗御,也强调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于主张“性恶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荀子成为后来出现的法家的开启者。另外,荀子在经济上主张“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无夺农时”等主张。为以后历朝历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鉴之处。在军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以德兼人,反对争夺。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而要做到这些,就要隆礼贵义,好士爱民,刑赏并重。此外,还论述了为将之道,如六术,五权等。 荀子名言名句
荀子名言名句 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2、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4、思索以通之。 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8、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9、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0、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11、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12、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13、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14、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15、不诱干誉,不恐于诽。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17、乱则国危,治则国安。 18、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19、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20、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21、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2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24、务本节用财无极。 25、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26、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27、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2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2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0、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31、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32、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3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3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35、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3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7、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38、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荀子名言名句 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2、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4、思索以通之。 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8、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9、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0、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11、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12、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13、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14、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15、不诱干誉,不恐于诽。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17、乱则国危,治则国安。 18、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19、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20、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21、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2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24、务本节用财无极。 25、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26、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27、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2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2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0、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31、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32、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3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3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35、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3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7、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38、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39、学无止境。 40、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荀子名言名句: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5、酒乱其神也。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60、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1、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82、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8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8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8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8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从以上这些荀子的名言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的主要观点是“隆礼重法”,“尊贤爱民”。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子思和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古书“伪”与“为”相通,指心透过思虑、抉择而后作出的行动,特别是在经过学习之后,就叫做伪,也就是礼义),须要“师化之法,礼义之道”,通过“注错习俗”、“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才可以为善。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 从哲学上说,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既说明规律的不可抗御,也强调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于主张“性恶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荀子成为后来出现的法家的开启者。另外,荀子在经济上主张“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无夺农时”等主张。为以后历朝历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鉴之处。在军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以德兼人,反对争夺。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而要做到这些,就要隆礼贵义,好士爱民,刑赏并重。此外,还论述了为将之道,如六术,五权等。 荀子名言名句
荀子名言名句 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2、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4、思索以通之。 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8、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9、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0、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11、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12、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13、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14、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15、不诱干誉,不恐于诽。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17、乱则国危,治则国安。 18、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19、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20、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21、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2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24、务本节用财无极。 25、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26、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27、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2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2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0、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31、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32、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3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3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35、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3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7、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38、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荀子名言名句 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2、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4、思索以通之。 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8、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9、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0、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11、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12、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13、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14、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15、不诱干誉,不恐于诽。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17、乱则国危,治则国安。 18、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19、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20、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21、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2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24、务本节用财无极。 25、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26、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27、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2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2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0、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31、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32、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3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3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35、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3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7、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38、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39、学无止境。 40、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荀子是我国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在年轻的时候周游列国,钻研儒家思想,集百家之长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我们看看荀子的名言名句都有哪些吧。 1、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解释: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不经过艰难的考验,无法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2、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解释:了解自己的人不会埋怨别人,懂得天命的人不会抱怨上天;埋怨别人的人将走入困窘,抱怨上天的人缺乏志向。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解释:所以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到深的溪水前,不知道地有多厚。 4、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解释:君子贤能而能容纳无能的人,聪明而能容纳愚昧的人,知识渊博而能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  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解释:即使是再近的路,不走也不能到达。即使再小的事,不去做也不可能完成。讲的是人生的哲学,要去做。要有行动。 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解释:以道义为先而后才言利就是荣誉,以求利为先而后才讲道义就是耻辱。 7、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释: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释:行程千里,都是从一步一步开始; 无边江河,都是一个个小溪小河汇聚而成。 9、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解释: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10、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 解释:公正会产生聪明,偏私会产生愚昧;端正谨慎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会产生闭塞;真诚老实会产生神明,大言自夸会产生糊涂。这六种相生,君子要谨慎对待,也是禹和桀不同的地方。 1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解释: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12、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解释: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 13、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解释: 努力探求然后才有所得益,身体力行然后才有所成就, 不断积累经验然后才有所提高,追求尽善尽美然后才能成为圣人。所以说,圣人,是由普通人积累道德、才学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 14、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谓至文。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却不怠慢他人,有原则却不伤害他人,善于雄辩却不与人争吵,明察事理而不偏激,品行正直却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却不凶暴,柔顺温和却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并能宽容大度,这就叫做德行完备。 关于荀子的名人名言还有很多,荀子的思想主张对当时的儒家思想和后世的法家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荀子还促进了我国唯物主义的发展。
1、学不可以已。 《劝学》篇开篇就说“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意思是说学习应该持之以恒。《劝学》的主旨在于劝勉人努力学习,并在文中使用大量比喻来说明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在这句话之后,荀子就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无止境。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加工以后就能变直,刀剑在砺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并且能经常注意考察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而行动上也不会犯错误。荀子用木与刀剑为例,来说明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检验自己。与这个意思相近的,是《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是说要经常检查自己。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这与开头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是一致的。学无止境,只有看到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方才知道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因此要不断学习。
1.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篇》 译文:所以说: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质;人为,是盛大的礼法文理。没有本性,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後分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天能产生万物,却不能治理它;地能养育人,却不能治理人;世界上的万物和人类,必须依靠圣人制定礼法,然后才能各得其位。 3.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丧礼,就是用生前的样子去装饰死者,大致模仿他活着的时候的样子把死者送走。所以侍奉死者如同生者,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活着的时候,对于生死存亡都能按照礼的规定来做。 4.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译文:刻薄死者而厚待活着的人,这是墨家的主张,刻薄活着的人而厚葬死去的人,这是糊涂,杀死活着的人去陪葬死者,这是害人。大致模仿一个人活着时候的情形去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终无不合宜完善,这是礼义的法则仪式,是儒家的主张。 5.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荀子·礼论篇》 译文:礼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人们共同居住、和谐统一的道理全在这里了。 6.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荀子·乐论篇》 译文:人不可能没有快乐,有快乐就不能不有所表现,有所表现而不去引导,就会流于乱。先王憎恶这种乱,所以制作了雅、颂的音乐以引导它。 7.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就是高兴,是人不可能避免会有的情感,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高兴就一定会嗟叹歌咏,发抒于声音,手舞足蹈,表现于动作,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嗟叹歌咏、手舞足蹈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全部都表现出来了。 8.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变人的情感也最快,所以先王非常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不陷于纷乱。 9.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改善人心,它的声音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百姓而使其和睦。 10.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荀子·乐论篇》 译文: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金石丝竹之声,是用来引导道德的。音乐得到推行人们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11.为之无益於成也,求之无益於得也,忧戚之无益於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荀子·解蔽篇》 译文:做了却无益于成功,追求却无益于得到,忧愁却无益于解决危机,对于这样的事,就应当将它抛弃得远远的。不因为它而妨碍自己,也不让它对心有片刻干扰。 12.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荀子·解蔽篇》 译文:不羡慕过去,不忧念未来。没有忧愁或怜悯的心情,时机合适就行动,事物来了就应对,事情发生了就处理,这样什么是治,什么是乱,什么要肯定,什么要否定,就一清二楚了。 13.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译文:仁者推行道,并不刻意去做;圣人推行道,不必勉强去做。仁者在思虑道时,是恭敬的,圣人在思虑道时,是乐在其中的。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14.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壹於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译文: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可以让他来治理这一类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可以治理各种事物,所以君子专一于道,能够用道帮助考察万物。专心于道,心志就纯正不偏,用它来帮助考察万物,就能明察,用纯正的思想,明察的行为去对待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得到治理了。 15.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篇》 译文:虚心、专一,安静,才能达到认识上的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万物没有不显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都能加以归类、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会让其各得其位。 16.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荀子·解蔽篇》 译文:思想分散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心思不专一认识就不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专一于道,并用来帮助考察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被认识了。一个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尽力去做了,就能做到身美,凡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不能执两端而得,所以明智之人选择一端而专心以赴。 17.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篇》 译文:人天生有认识的能力,有认识能力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是贮藏,然而也有所谓虚,所谓虚,就是不因为已经获得的去妨碍将要接受的。 18.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荀子·解蔽篇》 译文:圣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颇的坏处,看到了蔽塞的祸害,所以不特别喜好一样东西,也不特别憎恶一样东西,不过分强调开始,也不过分强调结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远,不过分博大,也不过分浅近,不泥古,也不薄今。 19.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古代的君主痛恨混乱,所以指定了礼仪来加以区分,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使自己能够凭借这些差别来全面统治他们,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尚书》上说:“要做到整齐划一,关键在于不整齐划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选用贤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谨之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儿寡母,资助贫穷的人,像这样,百姓就服从统治了。百姓服从统治,然后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古书上说:“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1.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义气,所以人在天下万物中最为尊贵。人的力气不如牛大,奔跑不如马快,但牛、马却被人役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
1、君子养心,莫bai善于诚。(荀子) 2、良农不为水du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zhi市,士dao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4、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5、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 6、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8、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9、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10、学不可以已。(荀子) 1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1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14、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 1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16、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17、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1.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荀子•解蔽篇》 译文:不羡慕过去,不忧念未来。没有忧愁或怜悯的心情,时机合适就行动,事物来了就应对,事情发生了就处理,这样什么是治,什么是乱,什么要肯定,什么要否定,就一清二楚了。 2.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译文:仁者推行道,并不刻意去做;圣人推行道,不必勉强去做。仁者在思虑道时,是恭敬的,圣人在思虑道时,是乐在其中的。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3.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壹於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译文: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可以让他来治理这一类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可以治理各种事物,所以君子专一于道,能够用道帮助考察万物。专心于道,心志就纯正不偏,用它来帮助考察万物,就能明察,用纯正的思想,明察的行为去对待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得到治理了。 荀子 4.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篇》 译文:虚心、专一,安静,才能达到认识上的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万物没有不显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都能加以归类、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会让其各得其位。 5.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荀子•解蔽篇》 译文:思想分散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心思不专一认识就不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专一于道,并用来帮助考察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被认识了。一个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尽力去做了,就能做到身美,凡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不能执两端而得,所以明智之人选择一端而专心以赴。 6.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篇》 译文:人天生有认识的能力,有认识能力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是贮藏,然而也有所谓虚,所谓虚,就是不因为已经获得的去妨碍将要接受的。 7.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荀子•解蔽篇》 译文:圣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颇的坏处,看到了蔽塞的祸害,所以不特别喜好一样东西,也不特别憎恶一样东西,不过分强调开始,也不过分强调结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远,不过分博大,也不过分浅近,不泥古,也不薄今。 8.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古代的君主痛恨混乱,所以指定了礼仪来加以区分,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使自己能够凭借这些差别来全面统治他们,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尚书》上说:“要做到整齐划一,关键在于不整齐划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9.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选用贤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谨之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儿寡母,资助贫穷的人,像这样,百姓就服从统治了。百姓服从统治,然后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古书上说:“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0.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义气,所以人在天下万物中最为尊贵。人的力气不如牛大,奔跑不如马快,但牛、马却被人役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 11.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篇》 译文:所以说: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质;人为,是盛大的礼法文理。没有本性,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 1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後分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天能产生万物,却不能治理它;地能养育人,却不能治理人;世界上的万物和人类,必须依靠圣人制定礼法,然后才能各得其位。 13.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丧礼,就是用生前的样子去装饰死者,大致模仿他活着的时候的样子把死者送走。所以侍奉死者如同生者,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活着的时候,对于生死存亡都能按照礼的规定来做。 14.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译文:刻薄死者而厚待活着的人,这是墨家的主张,刻薄活着的人而厚葬死去的人,这是糊涂,杀死活着的人去陪葬死者,这是害人。大致模仿一个人活着时候的情形去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终无不合宜完善,这是礼义的法则仪式,是儒家的主张。 15.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荀子•礼论篇》 译文:礼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人们共同居住、和谐统一的道理全在这里了。
1、学不可以已。 《劝学》篇开篇就说“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意思是说学习应该持之以恒。《劝学》的主旨在于劝勉人努力学习,并在文中使用大量比喻来说明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在这句话之后,荀子就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无止境。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加工以后就能变直,刀剑在砺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并且能经常注意考察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而行动上也不会犯错误。荀子用木与刀剑为例,来说明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检验自己。与这个意思相近的,是《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是说要经常检查自己。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这与开头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是一致的。学无止境,只有看到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方才知道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因此要不断学习。
1.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篇》 译文:所以说: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质;人为,是盛大的礼法文理。没有本性,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後分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天能产生万物,却不能治理它;地能养育人,却不能治理人;世界上的万物和人类,必须依靠圣人制定礼法,然后才能各得其位。 3.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丧礼,就是用生前的样子去装饰死者,大致模仿他活着的时候的样子把死者送走。所以侍奉死者如同生者,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活着的时候,对于生死存亡都能按照礼的规定来做。 4.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译文:刻薄死者而厚待活着的人,这是墨家的主张,刻薄活着的人而厚葬死去的人,这是糊涂,杀死活着的人去陪葬死者,这是害人。大致模仿一个人活着时候的情形去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终无不合宜完善,这是礼义的法则仪式,是儒家的主张。 5.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荀子·礼论篇》 译文:礼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人们共同居住、和谐统一的道理全在这里了。 6.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荀子·乐论篇》 译文:人不可能没有快乐,有快乐就不能不有所表现,有所表现而不去引导,就会流于乱。先王憎恶这种乱,所以制作了雅、颂的音乐以引导它。 7.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就是高兴,是人不可能避免会有的情感,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高兴就一定会嗟叹歌咏,发抒于声音,手舞足蹈,表现于动作,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嗟叹歌咏、手舞足蹈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全部都表现出来了。 8.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变人的情感也最快,所以先王非常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不陷于纷乱。 9.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改善人心,它的声音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百姓而使其和睦。 10.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荀子·乐论篇》 译文: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金石丝竹之声,是用来引导道德的。音乐得到推行人们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11.为之无益於成也,求之无益於得也,忧戚之无益於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荀子·解蔽篇》 译文:做了却无益于成功,追求却无益于得到,忧愁却无益于解决危机,对于这样的事,就应当将它抛弃得远远的。不因为它而妨碍自己,也不让它对心有片刻干扰。 12.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荀子·解蔽篇》 译文:不羡慕过去,不忧念未来。没有忧愁或怜悯的心情,时机合适就行动,事物来了就应对,事情发生了就处理,这样什么是治,什么是乱,什么要肯定,什么要否定,就一清二楚了。 13.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译文:仁者推行道,并不刻意去做;圣人推行道,不必勉强去做。仁者在思虑道时,是恭敬的,圣人在思虑道时,是乐在其中的。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14.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壹於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译文: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可以让他来治理这一类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可以治理各种事物,所以君子专一于道,能够用道帮助考察万物。专心于道,心志就纯正不偏,用它来帮助考察万物,就能明察,用纯正的思想,明察的行为去对待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得到治理了。 15.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篇》 译文:虚心、专一,安静,才能达到认识上的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万物没有不显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都能加以归类、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会让其各得其位。 16.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荀子·解蔽篇》 译文:思想分散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心思不专一认识就不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专一于道,并用来帮助考察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被认识了。一个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尽力去做了,就能做到身美,凡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不能执两端而得,所以明智之人选择一端而专心以赴。 17.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篇》 译文:人天生有认识的能力,有认识能力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是贮藏,然而也有所谓虚,所谓虚,就是不因为已经获得的去妨碍将要接受的。 18.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荀子·解蔽篇》 译文:圣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颇的坏处,看到了蔽塞的祸害,所以不特别喜好一样东西,也不特别憎恶一样东西,不过分强调开始,也不过分强调结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远,不过分博大,也不过分浅近,不泥古,也不薄今。 19.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古代的君主痛恨混乱,所以指定了礼仪来加以区分,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使自己能够凭借这些差别来全面统治他们,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尚书》上说:“要做到整齐划一,关键在于不整齐划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选用贤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谨之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儿寡母,资助贫穷的人,像这样,百姓就服从统治了。百姓服从统治,然后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古书上说:“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1.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义气,所以人在天下万物中最为尊贵。人的力气不如牛大,奔跑不如马快,但牛、马却被人役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
1、君子养心,莫bai善于诚。(荀子) 2、良农不为水du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zhi市,士dao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4、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5、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 6、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8、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9、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10、学不可以已。(荀子) 1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1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14、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 1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16、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17、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1.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荀子•解蔽篇》 译文:不羡慕过去,不忧念未来。没有忧愁或怜悯的心情,时机合适就行动,事物来了就应对,事情发生了就处理,这样什么是治,什么是乱,什么要肯定,什么要否定,就一清二楚了。 2.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译文:仁者推行道,并不刻意去做;圣人推行道,不必勉强去做。仁者在思虑道时,是恭敬的,圣人在思虑道时,是乐在其中的。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3.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壹於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译文: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可以让他来治理这一类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可以治理各种事物,所以君子专一于道,能够用道帮助考察万物。专心于道,心志就纯正不偏,用它来帮助考察万物,就能明察,用纯正的思想,明察的行为去对待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得到治理了。 荀子 4.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篇》 译文:虚心、专一,安静,才能达到认识上的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万物没有不显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都能加以归类、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会让其各得其位。 5.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荀子•解蔽篇》 译文:思想分散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心思不专一认识就不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专一于道,并用来帮助考察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被认识了。一个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尽力去做了,就能做到身美,凡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不能执两端而得,所以明智之人选择一端而专心以赴。 6.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篇》 译文:人天生有认识的能力,有认识能力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是贮藏,然而也有所谓虚,所谓虚,就是不因为已经获得的去妨碍将要接受的。 7.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荀子•解蔽篇》 译文:圣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颇的坏处,看到了蔽塞的祸害,所以不特别喜好一样东西,也不特别憎恶一样东西,不过分强调开始,也不过分强调结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远,不过分博大,也不过分浅近,不泥古,也不薄今。 8.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古代的君主痛恨混乱,所以指定了礼仪来加以区分,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使自己能够凭借这些差别来全面统治他们,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尚书》上说:“要做到整齐划一,关键在于不整齐划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9.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选用贤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谨之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儿寡母,资助贫穷的人,像这样,百姓就服从统治了。百姓服从统治,然后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古书上说:“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0.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义气,所以人在天下万物中最为尊贵。人的力气不如牛大,奔跑不如马快,但牛、马却被人役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 11.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篇》 译文:所以说: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质;人为,是盛大的礼法文理。没有本性,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 1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後分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天能产生万物,却不能治理它;地能养育人,却不能治理人;世界上的万物和人类,必须依靠圣人制定礼法,然后才能各得其位。 13.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丧礼,就是用生前的样子去装饰死者,大致模仿他活着的时候的样子把死者送走。所以侍奉死者如同生者,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活着的时候,对于生死存亡都能按照礼的规定来做。 14.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译文:刻薄死者而厚待活着的人,这是墨家的主张,刻薄活着的人而厚葬死去的人,这是糊涂,杀死活着的人去陪葬死者,这是害人。大致模仿一个人活着时候的情形去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终无不合宜完善,这是礼义的法则仪式,是儒家的主张。 15.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荀子•礼论篇》 译文:礼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人们共同居住、和谐统一的道理全在这里了。

荀子的名言警句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荀子·乐论》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荀子·大略》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子·大略》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礼论》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非十二子》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大略》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智,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荀子·正论》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荀子·非十二子》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荀子·荣辱》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荀子·议兵》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荀子·不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非十二子》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荀子·修身》 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荀子·大略》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荀子·劝学》 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荀子·性恶》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 荀子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荀子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荀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 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荀子 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荀子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荀子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 酒乱其神也。 荀子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 荀子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荀子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荀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 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荀子 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荀子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荀子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 酒乱其神也。 荀子

荀子名言名句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 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

荀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 -- 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5、酒乱其神也。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荀子名言 6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荀子经典语录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荀子名言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8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8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8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8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8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8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荀子的名言名句汇总如下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学习,是人的本性,是人和禽兽的重要区别之一。学习,当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当今社会,社会发展的车轮呼啸前行,不积极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在后面。善于学习,才能掌握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2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不是生来就比普通人高明,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为自己所用。善于运用外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也是制胜之道。 3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环境对人的成长和身心修养起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的圈子也是重要的环境,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要慎重选择,不随不良环境而堕落。 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强调积累,不迈出小小的半步就走不了千里路,不从小水流开始汇集就成不了大江大海。再好的马只跑一步,也比不上资质不好的马努力地跑。不注重积累,哪怕朽木头也折不断,坚持不懈地做,金石也能镂空。后天的积累能弥补先天的不足,要成功,就得做苦行的功夫! 5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通过实践才能得知。荀子强调实际行动,而非“坐而论道”。在自强不息的行动中,才能获得真知,发掘自己未知的潜能。 6 精于物者以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论语》中孔子讲“君子不器”,是针对古代士阶层的,君子不是像器物一样有具体的作用,君子在位,可以管理操作器物的人。 7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最能干的人之所以能干,在于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最明智的人之所以明智,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问题。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事该考虑、什么事不用自己操心,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分内之事,尽力去做。 8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已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君子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而不去羡慕由天来决定的事,所以他们每天豆浆进步;小人不去做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却对由天决定的事由浓厚兴趣,所以他们每天都退步。正所谓“尽人事,知天命”,很多事是人力不可为的,就是所谓“天决定的事”,偶然性很大,不能强求。但很多人就是对这些事心心念念、抓着不放,守株待兔,幻想着天上掉馅饼,寄希望于福利彩票中大奖、发横财。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在这些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事上下功夫,每天才能有进步,积少成多,更有可能取得成就。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不诱干誉,不恐于诽。4、强自取柱,柔自取束。5、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6、习俗移志,安久移质。7、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8、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9、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1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11、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12、怒不过夺,喜不过予。13、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14、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1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16、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17、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18、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19、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20、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21、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22、以善先人者,谓之教。23、务本节用财无极。24、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2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6、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2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28、尊严而惮,可以为师。29、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30、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31、居必择乡,游必就士。32、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33、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34、良农不为水旱不耕。35、乱则国危,治则国安。3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37、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38、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39、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40、肉腐出虫,鱼枯生蠹。41、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42、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43、是谓是,非谓非,曰直。4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5、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4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4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48、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49、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50、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51、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5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53、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54、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5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56、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57、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5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59、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60、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61、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62、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63、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64、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65、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6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67、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68、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6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70、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71、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72、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7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74、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75、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76、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77、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7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9、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80、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8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82、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83、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84、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85、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86、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87、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88、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89、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90、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91、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92、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9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94、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9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96、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97、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98、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继续阅读一个过来人炒股名言名句技巧总结其实"高抛低吸"并不实用!炒股名言名句各种短线技巧 3分钟线上阴线选股方法 新技巧要学会,各种短线操作技巧操作策略,炒股其实不难广告查看详情 开通VIP,免费获得本文
荀子名言名句有哪些 1、尊严而惮,可以为师。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5、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6、学不可以已。7、怒不过夺,喜不过予。8、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9、以善先人者,谓之教。10、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11、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12、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13、不诱干誉,不恐于诽。1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15、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16、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17、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18、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19、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20、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21、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22、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23、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2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5、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26、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27、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28、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29、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31、思索以通之。3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3、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34、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35、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36、学无止境。37、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3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9、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40、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41、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42、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4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的名言名句汇总如下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学习,是人的本性,是人和禽兽的重要区别之一。学习,当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当今社会,社会发展的车轮呼啸前行,不积极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在后面。善于学习,才能掌握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2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不是生来就比普通人高明,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为自己所用。善于运用外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也是制胜之道。 3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环境对人的成长和身心修养起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的圈子也是重要的环境,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要慎重选择,不随不良环境而堕落。 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强调积累,不迈出小小的半步就走不了千里路,不从小水流开始汇集就成不了大江大海。再好的马只跑一步,也比不上资质不好的马努力地跑。不注重积累,哪怕朽木头也折不断,坚持不懈地做,金石也能镂空。后天的积累能弥补先天的不足,要成功,就得做苦行的功夫! 5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通过实践才能得知。荀子强调实际行动,而非“坐而论道”。在自强不息的行动中,才能获得真知,发掘自己未知的潜能。 6 精于物者以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论语》中孔子讲“君子不器”,是针对古代士阶层的,君子不是像器物一样有具体的作用,君子在位,可以管理操作器物的人。 7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最能干的人之所以能干,在于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最明智的人之所以明智,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问题。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事该考虑、什么事不用自己操心,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分内之事,尽力去做。 8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已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君子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而不去羡慕由天来决定的事,所以他们每天豆浆进步;小人不去做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却对由天决定的事由浓厚兴趣,所以他们每天都退步。正所谓“尽人事,知天命”,很多事是人力不可为的,就是所谓“天决定的事”,偶然性很大,不能强求。但很多人就是对这些事心心念念、抓着不放,守株待兔,幻想着天上掉馅饼,寄希望于福利彩票中大奖、发横财。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在这些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事上下功夫,每天才能有进步,积少成多,更有可能取得成就。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不诱干誉,不恐于诽。4、强自取柱,柔自取束。5、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6、习俗移志,安久移质。7、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8、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9、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1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11、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12、怒不过夺,喜不过予。13、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14、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1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16、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17、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18、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19、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20、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21、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22、以善先人者,谓之教。23、务本节用财无极。24、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2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6、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2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28、尊严而惮,可以为师。29、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30、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31、居必择乡,游必就士。32、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33、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34、良农不为水旱不耕。35、乱则国危,治则国安。3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37、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38、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39、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40、肉腐出虫,鱼枯生蠹。41、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42、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43、是谓是,非谓非,曰直。4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5、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4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4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48、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49、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50、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51、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5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53、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54、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5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56、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57、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5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59、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60、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61、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62、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63、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64、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65、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6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67、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68、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6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70、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71、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72、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7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74、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75、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76、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77、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7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9、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80、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8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82、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83、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84、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85、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86、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87、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88、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89、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90、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91、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92、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9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94、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9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96、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97、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98、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继续阅读一个过来人炒股名言名句技巧总结其实"高抛低吸"并不实用!炒股名言名句各种短线技巧 3分钟线上阴线选股方法 新技巧要学会,各种短线操作技巧操作策略,炒股其实不难广告查看详情 开通VIP,免费获得本文
荀子名言名句有哪些 1、尊严而惮,可以为师。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5、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6、学不可以已。7、怒不过夺,喜不过予。8、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9、以善先人者,谓之教。10、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11、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12、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13、不诱干誉,不恐于诽。1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15、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16、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17、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18、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19、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20、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21、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22、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23、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2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5、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26、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27、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28、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29、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31、思索以通之。3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3、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34、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35、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36、学无止境。37、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3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9、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40、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41、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42、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4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