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与拜伦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雪莱是跟拜伦齐名的欧洲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常任天上地下、时间空间、神怪精灵往来变幻驰骋,又惯用梦幻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其最优秀的作品有评论人间事物的长诗《仙后麦布》(1813),描写反封建起义的幻想性抒情故事诗《伊斯兰的反叛》(1818),控诉曼彻斯特大屠杀的政治诗《暴政的行列》(1819),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诗《自由颂》(1820),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1819),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表现人民反暴政胜利后瞻望空想社会主义前景的代表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等。 雪莱浪漫主义理想的终极目标就是创造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幸福的新世界。他设想自己是日夜飞翔的夭使、飘浮蓝空的云朵、翱翔太空的云雀,乃至深秋季节的西风,是新世界理想的传播者、歌颂者、号召者。他以美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这个新世界的绚丽画面,而且豪迈地预言:“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巨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象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业。他既憎恨发动的“神圣同盟”对欧洲各民族的压迫,也憎恨土尔其对希腊的统治。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二十一天。 回顾他的一生,他的诗,他的精神,就足以使任何能感应的人相信:拜伦不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世界上总会需要的一种诗人,以嘲笑其较卑劣的,并鼓舞其较崇高的行动。
拜伦性格忧郁,其作品也时常流露这种情绪。其笔下的英雄形像总是高傲、孤独的叛逆者,他们愤世嫉俗而又孤僻冷漠、坚定无畏而又阴沉冷酷,因此这样的叛逆者又被称为“拜伦式英雄”。通过这样的英雄形像,作者表达了对罪恶社会的深刻憎恨和坚定反抗,也表现了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孤独与忧郁。 雪莱的作品一扫拜伦忧伤情绪和矛盾心理,抒发了高昂激愤的革命热情,热情洋溢地展现了作者胜利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在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时期的光明、乐观的信念。 拜伦与雪莱比较:相同之处:(1)经历相似。都出身英国贵族家庭且教育背景良好,而且又都因为写作反当局、反宗教的作品为权贵所不容,因此不得不先后流亡异国;(2)他们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以渴望斗争、面向未来、崇尚自由和解放的精神为思想特征;(3)都积极参加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把诗歌的创作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 不同之处:作品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拜伦作品流露出忧郁的情绪,而雪莱的作品流露出高昂激愤、充满乐观精神的的革命热情。
拜伦性格忧郁,其作品也时常流露这种情绪。其笔下的英雄形像总是高傲、孤独的叛逆者,他们愤世嫉俗而又孤僻冷漠、坚定无畏而又阴沉冷酷,因此这样的叛逆者又被称为“拜伦式英雄”。通过这样的英雄形像,作者表达了对罪恶社会的深刻憎恨和坚定反抗,也表现了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孤独与忧郁。 雪莱的作品一扫拜伦忧伤情绪和矛盾心理,抒发了高昂激愤的革命热情,热情洋溢地展现了作者胜利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在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时期的光明、乐观的信念。 拜伦与雪莱比较:相同之处:(1)经历相似。都出身英国贵族家庭且教育背景良好,而且又都因为写作反当局、反宗教的作品为权贵所不容,因此不得不先后流亡异国;(2)他们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以渴望斗争、面向未来、崇尚自由和解放的精神为思想特征;(3)都积极参加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把诗歌的创作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 不同之处:作品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拜伦作品流露出忧郁的情绪,而雪莱的作品流露出高昂激愤、充满乐观精神的的革命热情。

结合拜伦生平为什么中国现代诗人喜欢拜伦的作品?
人们对于拜伦的诗歌往往会有两种认识: 一是在诗歌中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这是使其诗歌受到推崇的唯一理由;二是将其对自由的向往、热爱与追求融入诗歌,将其内心的浪漫、不羁都通过诗歌传递给世人。拜伦与其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的雪莱相互赏识,同时也被鲁迅先生高度评价,足以说明其诗作及人格的光辉是不可磨灭的,为人们所熟知的《唐璜》正是其长篇叙事抒情诗之一,而“拜伦式英雄”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物形象。总结起来,拜伦诗歌有三大特点,分别为:自我表现、自由个性和浪漫情怀。可以说,正是拜伦的浪漫精神开启了19世纪诗歌浪漫主义的大潮,他可谓19世纪诗歌浪漫主义的老大。为了更好的了解拜伦的这种浪漫,哲学诗画为大家精选了几首他的诗,一起来品读进入。1,《我们将不再徘徊》我们将不再徘徊在那迟迟的深夜,尽管心儿照样爱,月光也照样皎洁。利剑把剑鞘磨穿,灵魂也磨损胸臆,心儿太累,要稍喘,爱情也需要歇息。黑夜原是为了爱,白昼转眼就回还,但我们不再徘徊沐着那月光一片。2,《我看过你哭》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涌上你蓝色的眼珠;那时候,我心想,这岂不就是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我看过你笑——蓝宝石的火焰在你之前也不再发闪;呵,宝石的闪烁怎么比得上你那灵活一瞥的光线。仿佛是乌云从远方的太阳得到浓厚而柔和的色彩,就是冉冉的黄昏的暗影也不能将它从天空逐开;你那微笑给我阴沉的脑中也灌注了纯洁的欢乐;你的容光留下了光明一闪,恰似太阳在我心里放射。3,《在巴比伦的河边我们坐下来哭泣》在巴比伦的河边我们坐下来悲痛地哭泣,我们想到那一天我们的敌人如何在屠杀叫喊中,焚毁了撒冷的高耸的神殿:而你们,呵,她凄凉的女儿!你们都号哭着四散逃散。当我们忧郁地坐在河边看着脚下的河水自由地奔流,他们命令我们歌唱;呵,绝不!我们绝不在这事情上低头!宁可让这只右手永远枯瘦,但我们的圣琴绝不为异族弹奏!我把那竖琴悬挂在柳梢头,噢,撒冷!它的歌声该是自由的;想到你的光荣丧尽的那一刻,却把你的这遗物留在我这里:呵,我绝不使它优美的音调和暴虐者的声音混在一起!诗人简介——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其一生都在为了民族和诗歌而奋斗。结语:拜伦对个人的标榜,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丑恶社会的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他的内心深处真正蕴含着浪漫英雄主义色彩,这种精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拜伦式英雄”精神。拜伦式英雄在面对外在时,往往会出现孤独、忧郁、甚至爆裂等情绪,满腔热血,嫉恶如仇,但却找不到正确的道路。这种郁结在内心的情绪,用诗歌发泄出来,就变为了今天我们读到的浪漫文字。 尽管拜伦在很多人的心里是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遗世独立的形象,拜伦式英雄也存在着很多现实缺陷,但他们始终是正能量的、光辉的,是人格魅力和自由抗争的象征。尽管在与险恶的环境抗争中,无人声援,无人理解,只有他或他们独自去面对这无尽虚空,但正因为此,才成就了浪漫主义与孤独、悲壮于一身的伟大诗歌之域。
拜伦是人类文化的经典
人们对于拜伦的诗歌往往会有两种认识: 一是在诗歌中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这是使其诗歌受到推崇的唯一理由;二是将其对自由的向往、热爱与追求融入诗歌,将其内心的浪漫、不羁都通过诗歌传递给世人。拜伦与其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的雪莱相互赏识,同时也被鲁迅先生高度评价,足以说明其诗作及人格的光辉是不可磨灭的,为人们所熟知的《唐璜》正是其长篇叙事抒情诗之一,而“拜伦式英雄”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物形象。总结起来,拜伦诗歌有三大特点,分别为:自我表现、自由个性和浪漫情怀。可以说,正是拜伦的浪漫精神开启了19世纪诗歌浪漫主义的大潮,他可谓19世纪诗歌浪漫主义的老大。为了更好的了解拜伦的这种浪漫,哲学诗画为大家精选了几首他的诗,一起来品读进入。1,《我们将不再徘徊》我们将不再徘徊在那迟迟的深夜,尽管心儿照样爱,月光也照样皎洁。利剑把剑鞘磨穿,灵魂也磨损胸臆,心儿太累,要稍喘,爱情也需要歇息。黑夜原是为了爱,白昼转眼就回还,但我们不再徘徊沐着那月光一片。2,《我看过你哭》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涌上你蓝色的眼珠;那时候,我心想,这岂不就是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我看过你笑——蓝宝石的火焰在你之前也不再发闪;呵,宝石的闪烁怎么比得上你那灵活一瞥的光线。仿佛是乌云从远方的太阳得到浓厚而柔和的色彩,就是冉冉的黄昏的暗影也不能将它从天空逐开;你那微笑给我阴沉的脑中也灌注了纯洁的欢乐;你的容光留下了光明一闪,恰似太阳在我心里放射。3,《在巴比伦的河边我们坐下来哭泣》在巴比伦的河边我们坐下来悲痛地哭泣,我们想到那一天我们的敌人如何在屠杀叫喊中,焚毁了撒冷的高耸的神殿:而你们,呵,她凄凉的女儿!你们都号哭着四散逃散。当我们忧郁地坐在河边看着脚下的河水自由地奔流,他们命令我们歌唱;呵,绝不!我们绝不在这事情上低头!宁可让这只右手永远枯瘦,但我们的圣琴绝不为异族弹奏!我把那竖琴悬挂在柳梢头,噢,撒冷!它的歌声该是自由的;想到你的光荣丧尽的那一刻,却把你的这遗物留在我这里:呵,我绝不使它优美的音调和暴虐者的声音混在一起!诗人简介——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其一生都在为了民族和诗歌而奋斗。结语:拜伦对个人的标榜,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丑恶社会的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他的内心深处真正蕴含着浪漫英雄主义色彩,这种精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拜伦式英雄”精神。拜伦式英雄在面对外在时,往往会出现孤独、忧郁、甚至爆裂等情绪,满腔热血,嫉恶如仇,但却找不到正确的道路。这种郁结在内心的情绪,用诗歌发泄出来,就变为了今天我们读到的浪漫文字。 尽管拜伦在很多人的心里是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遗世独立的形象,拜伦式英雄也存在着很多现实缺陷,但他们始终是正能量的、光辉的,是人格魅力和自由抗争的象征。尽管在与险恶的环境抗争中,无人声援,无人理解,只有他或他们独自去面对这无尽虚空,但正因为此,才成就了浪漫主义与孤独、悲壮于一身的伟大诗歌之域。
拜伦是人类文化的经典
人们对于拜伦的诗歌往往会有两种认识: 一是在诗歌中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这是使其诗歌受到推崇的唯一理由;二是将其对自由的向往、热爱与追求融入诗歌,将其内心的浪漫、不羁都通过诗歌传递给世人。拜伦与其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的雪莱相互赏识,同时也被鲁迅先生高度评价,足以说明其诗作及人格的光辉是不可磨灭的,为人们所熟知的《唐璜》正是其长篇叙事抒情诗之一,而“拜伦式英雄”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物形象。总结起来,拜伦诗歌有三大特点,分别为:自我表现、自由个性和浪漫情怀。可以说,正是拜伦的浪漫精神开启了19世纪诗歌浪漫主义的大潮,他可谓19世纪诗歌浪漫主义的老大。为了更好的了解拜伦的这种浪漫,哲学诗画为大家精选了几首他的诗,一起来品读进入。1,《我们将不再徘徊》我们将不再徘徊在那迟迟的深夜,尽管心儿照样爱,月光也照样皎洁。利剑把剑鞘磨穿,灵魂也磨损胸臆,心儿太累,要稍喘,爱情也需要歇息。黑夜原是为了爱,白昼转眼就回还,但我们不再徘徊沐着那月光一片。2,《我看过你哭》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涌上你蓝色的眼珠;那时候,我心想,这岂不就是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我看过你笑——蓝宝石的火焰在你之前也不再发闪;呵,宝石的闪烁怎么比得上你那灵活一瞥的光线。仿佛是乌云从远方的太阳得到浓厚而柔和的色彩,就是冉冉的黄昏的暗影也不能将它从天空逐开;你那微笑给我阴沉的脑中也灌注了纯洁的欢乐;你的容光留下了光明一闪,恰似太阳在我心里放射。3,《在巴比伦的河边我们坐下来哭泣》在巴比伦的河边我们坐下来悲痛地哭泣,我们想到那一天我们的敌人如何在屠杀叫喊中,焚毁了撒冷的高耸的神殿:而你们,呵,她凄凉的女儿!你们都号哭着四散逃散。当我们忧郁地坐在河边看着脚下的河水自由地奔流,他们命令我们歌唱;呵,绝不!我们绝不在这事情上低头!宁可让这只右手永远枯瘦,但我们的圣琴绝不为异族弹奏!我把那竖琴悬挂在柳梢头,噢,撒冷!它的歌声该是自由的;想到你的光荣丧尽的那一刻,却把你的这遗物留在我这里:呵,我绝不使它优美的音调和暴虐者的声音混在一起!诗人简介——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其一生都在为了民族和诗歌而奋斗。结语:拜伦对个人的标榜,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丑恶社会的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他的内心深处真正蕴含着浪漫英雄主义色彩,这种精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拜伦式英雄”精神。拜伦式英雄在面对外在时,往往会出现孤独、忧郁、甚至爆裂等情绪,满腔热血,嫉恶如仇,但却找不到正确的道路。这种郁结在内心的情绪,用诗歌发泄出来,就变为了今天我们读到的浪漫文字。 尽管拜伦在很多人的心里是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遗世独立的形象,拜伦式英雄也存在着很多现实缺陷,但他们始终是正能量的、光辉的,是人格魅力和自由抗争的象征。尽管在与险恶的环境抗争中,无人声援,无人理解,只有他或他们独自去面对这无尽虚空,但正因为此,才成就了浪漫主义与孤独、悲壮于一身的伟大诗歌之域。

拜伦诗歌艺术的显著特征
拜伦的讽刺才能: 他把讽刺、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更是他独特才能的突出表现。早年他的处女作《懒散的时刻》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挖苦嘲弄时,他就写出了长篇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对整个英国文坛报以全盘攻击,展现了诗人的胆魄和作为一个讽刺诗人的才华。他的政治讽刺诗《审判的幻想》中淋漓尽致的表现,使此诗被评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为成熟和完整的政治讽刺诗之一。在诗中,他对骚塞令人作呕的歌颂乔治三世的同名诗篇进行了无情嘲笑和辛辣讽刺,锋芒直指英国国王和一切反动力量。《唐•璜》更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诗人以一种嘲讽和批判姿态,对广泛涉及的社会现状、政治制度、道德风尚、生活习惯以及英国社会施以最深刻的评论。拜伦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辛辣的讽刺,它密布在作品各个角落的锋芒,指向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人生。成为一部“讽刺百科全书”而从不失去尖刻和精辟特性的讽刺也从一般的嘲讽上升到政治讽刺的高度。

拜伦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0岁就继承了家族的爵位和庄园,但父母的离异和自己瘸腿的残疾,都带给他深刻的影响。1805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拜伦像并开始写诗。1809年发表的长篇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确立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大学毕业后,拜伦成为贵族议院的世袭议员。因受到歧视,他于1809年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大大开拓了政治视野。旅行归途中,他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这部作品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表现出一种积极斗争,争取自由的精神。拜伦其他优秀作品还有浪漫主义组诗《东方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耶》和《科林斯的围攻》)、长诗《锡隆的囚徒》《普罗米修斯》《路德派之歌》,诗剧《曼弗雷德》《该隐》,政治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青铜时代》长篇叙事诗《唐璜》等。1824年,拜伦在参与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时,因病去世。他的诗作充满斗争精神,并塑造了反抗社会的叛逆者“拜伦式英雄”的群像,在传播中也产生了超文本的影响。

拜伦以及拜伦的诗歌风格。谢喽!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哈罗公学毕业后,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剑桥大学毕业。曾任上议院议员。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1809-1811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创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Child Harold's Pilgrimage, 1809-1818)。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Don Juan, 1818-1823)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从1809-1811,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方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知道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1811-1816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象《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