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全
心情说说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搞笑说说 个性说说 经典说说 过春节说说 国庆节说说 结婚的说说 劳动节说说 母亲节说说 下雨的说说 中秋节说说 清明节说说 励志说说 圣诞节说说 端午节说说 父亲节说说 过小年说说 腊八节说说 生日的说说 青年节说说 重阳节说说 妇女节说说 元旦节说说 情人节说说 植树节说说 愚人节说说 教师节说说 儿童节说说
放假安排
春节放假表 元旦节放假 清明节放假 劳动节放假 国庆节放假 中秋节放假 端午节放假 父亲节放假 母亲节放假 青年节放假 儿童节放假 妇女节放假 圣诞节放假 情人节放假 重阳节放假 愚人节放假 建军节放假 建党节放假 教师节放假 植树节放假 寒假放假 暑假放假 高速免费 放假游玩 加班工资 放假通知
节日祝福
端午节祝福 中秋节祝福 国庆节祝福 劳动节祝福 元旦节祝福 母亲节祝福 情人节祝福 感恩节祝福 圣诞节祝福 建军节祝福 儿童节祝福 父亲节祝福 新年祝福语 元宵节祝福 妇女节祝福 愚人节祝福 平安夜祝福 除夕夜祝福 教师节祝福 结婚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 护士节祝福 青年节祝福 植树节祝福 腊八节祝福 生日祝福语 乔迁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周末祝福语
句子大全
唯美的句子 好词和好句 骂人的句子 经典的句子 正能量句子 励志的句子 表白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幸福的句子 伤感的句子 失望的句子 抒情的句子 心酸的句子 心烦的句子 现实的句子 无奈的句子 回忆的句子 想家的句子 暗恋的句子 感人的句子
作文素材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 陈述句 比喻句 拟人句 设问句 疑问句 夸张句 排比句 反问句 近义词 反义词 同义词 褒义词 贬义词 绕口令 歇后语 十万个为什么
职称考试
初级会计师 房产经纪人资格证 电气工程师 执业中药师 中西医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资格 成人高考专升本 法律职业资格 教师资格证 高级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 初级经济师 注册会计师 中级会计师 一级建造师 证券从业资格 期货从业资格 银行从业资格 基金从业资格 自学考试 二级造价工程师 护士资格证 监理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 二级建造师 一级造价工程师 一级消防工程师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毕业赠言 岗位职责 入党志愿 调研报告 活动策划 评语寄语 规章制度 入职培训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工作计划 合同范本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活动总结 实习报告 毕业论文 转正申请 辞职报告 员工手册 行政公文 自我鉴定 自我介绍 检讨书 导游词 演讲稿 道歉信 慰问信 表扬信 辞职信 感谢信 介绍信 演讲口才 保证书 请假条 主持词 证明书 担保书 讲话稿
口号标语
节日习俗
端午节习俗 腊八节习俗 国庆节习俗 中秋节习俗 七夕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寒食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 春节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 情人节由来 平安夜由来 龙头节由来 元旦节由来 圣诞节由来 下元节由来 寒衣节由来 感恩节由来 教师节由来 中元节由来 建军节由来 建党节由来 儿童节由来 母亲节由来 护士节由来 青年节由来 劳动节由来 愚人节由来 植树节由来 妇女节由来
网名大全
微信网名 情侣网名 游戏网名 男生网名 女生网名 搞笑网名 励志网名 快手网名 抖音网名 英文网名 一字网名 二字网名 三字网名 四字网名 五字网名 六字网名 七字网名 古风网名 微博网名 伤感网名
签名大全
伤感签名 微信签名 情侣签名 励志签名 英文签名 搞笑签名 暗恋签名 节日签名 分手签名 生日签名 经典签名 游戏签名 快手签名 抖音签名 霸气签名 古风签名 唯美签名 幸福签名 女生签名 男生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节气知识
霜降节气 谷雨节气 清明节气 春风节气 雨水节气 立春节气 夏至节气 小满节气 芒种节气 立夏节气 惊蛰节气 小暑节气 秋分节气 寒露节气 立冬节气 小雪节气 大雪节气 小寒节气 冬至节气 大寒节气 大暑节气 立秋节气 处暑节气 白露节气
经典台词
十二生肖
鼠的生肖 羊的生肖 牛的生肖 虎的生肖 兔的生肖 龙的生肖 蛇的生肖 马的生肖 猴的生肖 鸡的生肖 狗的生肖 猪的生肖
心语大全
对联大全
成语大全
古诗词句
经典语录

高适简介资料(唐朝高适简介)

发表时间:2023-03-28 热度:

诗人高适的资料

高适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两位诗人。例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不过,这两位诗人同中又有异,在诗坛上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贡献。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年间曾北上蓟门。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三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最坎廪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高潮时期。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有《高常侍集》。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的放浪生活;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杜甫称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政治才干的人物,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志向不合弃印而去。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他对自己的抱负和才具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诗人格外愤激不平。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宴享乐,而有才之士只能沉沦草泽,揭示了布衣与权贵的对立。他渴望得到明主的见赏和重用,常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如《宋中十首》其一云: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诗中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了知音难觅的悲哀,情调和陈子昂的《蓟丘怀古》诸作颇相仿佛。但是,坦荡不羁的性格使诗人即使在失意时也不失英雄气度,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蹇步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诗人壮怀激烈的性格,正是形成他雄健诗风的重要因素。高适抱负远大,以“谋略”自许,又长期沉沦于社会中下层,使得他热心关切许多现实问题,并表现在诗中。譬如,他笔下的农村,已不复是孟浩然、王维诗里充满牧歌情调的桃花源,而是负载着不幸和痛苦的世界。像《东平路中遇大水》,写出了“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的悲惨情状。诗人还进一步指出:人祸——尤其是沉重的赋税,更加深了民众的不幸:“惆怅悯田农,徘徊伤里闾。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苦雨寄房四昆季》)这种带有为民请命意味的诗篇,在同时代诗人中并不多见。在边塞诗中,高适也敏锐地提出不少问题和主张。如《塞上》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反对应付一时的权宜之计,主张作好充分的准备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蓟门五首》其五就戍卒待遇之低,对统治集团的寡恩提出了抗议。而《蓟中作》则从塞外部族降而复叛的现象,进而对边将只顾拥兵自重,无意安边的事实表示了深切的忧虑。这类诗有较多的议论,作为诗而言未必佳,但从中可以看到诗人的胸襟。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他的古诗显然受到张说的影响。如张说有五古《五君咏》吟咏当代功业人物,高适则有五古《三君咏》,两诗的形式和主旨完全相同。张说的《邺都引》是七古名篇,高适也以七古写了《古大梁行》,显系步武前者之作。但高适的七言歌行更具创造性,历来被认为是诗中典范,如胡应麟称为“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宋育仁誉为“七言不祧之祖”(《三唐诗品》)。他的七言歌行不仅上承四杰以来歌行的体制,而且还吸取了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跃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例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首诗突破了以前同题诗作铺陈、渲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开拓了歌辞的内容。举凡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为一炉。诗中骈散相间的句式和平仄互换的用韵,以及援声律入古体的写法,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并无二致,但局势的动荡排阖却非前人可比。诗人的笔触并不固定在某种单纯的情思上,而是在复杂的内心波澜间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时变换着场景,形成规格整炼而又一气斡旋,淘洗藻饰而又意象鲜明的特色。又如《封丘县》: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全诗直抒胸臆,滔滔说来,节奏鲜明而毫不局促。形式上四句一转韵,每节前两句散行,后两句以偶句出之,而对偶处总是最斩截最激昂的内心独白。尤其“拜迎”、“鞭挞”两句,既表现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性格,也表现了他不忍诛求百姓的内心冲突,显得真切感人。歌行至此已成为一种淋漓酣畅,一泻千里的富有个性的抒情诗体了。高适的诗歌善于取势,即使是一些寻常的题材,一经诗人处理也具有了饱满的张力,显得劲气逼人。如七律《九月九日酬颜少府》: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诗发唱惊挺,出人意表。白日徒悬,菊花枉开,诗人用反挑的口吻先吐愤激不平之气以笼罩全篇,最后又用“纵使”“不如”的顿挫笔法翻跌出世自弃我的牢骚。这种师心以运思,使气以遣词的艺术表现,使高适的诗尽扫啴缓,呈现“气骨遒上”、“磊落奇俊”(《艺苑卮言》)的面目。高适的一些绝句也写得境界阔大、风骨凛然。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把空廓苍茫的塞外雪夜化为无比绚丽的画面。《别董大二首》其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荒凉的塞漠正因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有一种豪杰气概。 边塞诗人——高适在封丘□记者 刘志松 通讯员 李天锡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在封丘做过县尉,虽时间不长,却留下了光辉的诗篇,其爱民的高尚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高适生于武则天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卒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唐肃宗时代。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一说今河北景县)人。早年贫寒,20岁入京长安求仕不遇,离京自谋出路,曾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又客游梁宋,在商丘、开封一带,过着“渔樵”的生活。 40岁以后,诗名渐著,到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将近50岁的时候,经宋州(今商丘)刺史张九臬的推荐,离开梁宋,就试于“有道科”,中第后,做封丘县尉。就任后,写下了《初至封丘》、《封丘作》、《封丘感怀》、《登城北楼》等诗篇。不久,因不堪“拜迎官长”、“鞭挞黎庶”去职,写下了《谢封丘县尉表》,官游河西。“安史之乱”起,他助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守卫潼关,任掌书记。潼关失守后,他只身逃走,参与唐玄宗、唐肃宗的重要谋略,深得赏识,赐官侍御史。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蜀州刺史、河西节度使,入刑部侍郎,封散骑常侍渤海侯。 高适的代表作是《燕歌行》,而他在封丘的5篇作品中,以《封丘感怀》为最佳,较全面地反映了他在封丘时的心态。一、封丘邑小才难适;二、不愿“拜迎官长”、“鞭挞黎庶”;三、生事须向南亩田,转忆陶潜《归去来》。高适素有“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的鸿鹄之志。但是,他登第后,只得到一个小邑的封丘县尉,是个从九品的卑官微职。掌管的不过是捕盗贼之类的差使,不得已而俯身降职。封邑小,况且“到官数日秋风起”,“云山道欲穷”,不能宏图大展,大失所望。高适原漫游孟诸过着悠哉悠哉的“渔樵”自在生活,纵情歌唱,怎能“摧收折腰”去“拜迎官长”呢?回到家中,给妻子说说,全家都笑话他不识时务,说做官的都是如此,有什么奇怪?这里高适嘲了自己,也是他爱民的高大之处,是他的人民性,是作品高超之所在,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他的高大形象。官微见真情,文章价值高。由于封丘邑小,官微抱负难实现,高适还不愿拜官、鞭黎庶,无路可走,只好种田维持生计,转而忆起了陶令的《归去来》,弃官归田。 高适在封丘的时间很短,高适祠和遗物虽不复存,但是,他的光辉大作照亮了《封丘县志》,人们为封丘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好县尉而竖指自豪。诗人:高适作者:往来成古今(xxx.xxx.xxx.xxx) 2003/03/14 18:22 字节:3K 点击:422次 帖号:3576当前论坛: 落日故人情 [gurenqing.bbs.xilu.com] 互换联接: 我们是小战队,但我们会壮大起来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元曲,其成就十分突出,而在唐诗的诸多名家流派中,作为描写边塞风光,藉以抒发军旅情怀的边塞诗,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景县籍人高适。 高适,字达夫,公元702年生于唐朝观州莜(今景县)县。祖辈做过大官,其父曾任韶州长史,只得靠躬耕田垄过活。高适早年“性拓落,不拘小节”。20岁时,赴京求官,自以为唾手可得,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谁知,现实偏不使他如愿,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这时,正值燕山一带发生北部游民族侵犯唐朝境的战事,高适主动前往参加战斗,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战场上,但战斗结束时,他的愿望又一次落空,只得抱恨而归,长期浪游于梁、宋间(今河南商丘一带),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甚至有时不得不“以求丐取给”。在此期间,他曾与李白,杜甫等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 天宝八年(749年),由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授任高适为封丘县尉。时间不长,因他不能忍受“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的精神苦痛,而辞官他去。 在这二三十年间,高适常能接触下层社会,因而对现实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写了大量杰出的边塞诗和反映民间疾苦、抨击朝廷权贵骄奢淫逸的作品,每完一篇,常被传诵,由此而诗名渐著。当然,不少诗中,也流露了高适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痛苦情绪。 天宝十三年(754年),年龄已52岁的高适西行,受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哥舒翰之聘,在其帐下掌管书记。次年11月,安禄山反唐,唐玄宗诏哥舒翰讨贼,并擢高适为大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太子先锋兵马副元帅哥舒翰镇守潼关。由于奸相杨国忠等弄权,耽误战机,以致哥舒翰战死,潼关失守,长安(今西安市)城破,玄宗出走四川。这时,高适择小路追赶玄宗,在河池向玄宗面陈了潼关失守的经过和原因,反映了士卒生活艰苦,有些长官只知享乐而军无斗志等情况。玄宗闻言,嘉其忠义,擢授侍御史,随又升为谏议大夫。 安史乱平,玄宗回到长安,由肃宗继位。高适在朝为官,史书称其:“负气敢言,权幸惮之”。后永王李磷叛乱,肃宗任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史兼采访使。他到任后,与其它平叛军合力,将永王兵马击溃,永王被杀而乱平。此后,他转战南北,功勋卓著,名震朝野。但因权臣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意在皇上面前说高适坏话)。结果,高适被降任为太子少詹事,留司东京洛阳。 唐上元二年(761年),蜀地发生战乱,高适出任蜀、彭二州刺史。又值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唐,五月,高适随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征讨段子璋,段败被杀。段乱虽平,但崔光远却趁机抢占地盘。肃宗怒,罢光远官,擢高适代剑南西川度使。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取陇石,十月,进而攻占分州、武功,唐廷震动,唐代宗逃奔陈州。吐蕃兵进占长安城后13天,因怕中计被歼,遂引军退去,时高适又亦率兵至长安,迎战吐蕃兵,并给以重创。 广德二年(764年)高适被召还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因功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病卒,终年64岁。 高适一生漂泊,后从军驰骋疆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切地感受。所写诗歌,常结合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以及反映征人思乡、思妇和士卒驰驱沙场的艰苦、牺牲等,诗句慷慨豪放,悲壮苍凉给人以积极奋进的感受。《全唐诗》中收其诗作201首,其中尤以《燕歌行》、《塞上曲》被广为传唱。诗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表现了诗人以身许国的开阔胸襟,昂扬乐观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反映了时代的强音,同时,也构成了边塞诗的主旋律。 高适是我国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又是战功卓著的将领。在唐代重要诗人中,高适算是唯一取得较高政治地位者。自入哥舒翰幕府起,仕途渐趋显达,这主要是他在一些历史关键时刻,多能明辩是非,辅佑朝廷作出比较正确的抉择,并竭力为之效命的缘故。《旧唐书·高适传》中说他:“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已任。”安禄山叛乱,他向玄宗献策,主张将库拿出来,以招募士卒,聚集力量抗击叛军;玄宗欲使诸王分镇各地,高适竭力劝阻;永王磷进兵江淮,高适联兵誓师,共同讨伐。可以这么说,高适不仅仅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还是一位颇有胆识的政治、军事实干家。当然,他在一些诗中,流露出来的热中“猎取功名”的思想,包含着部分庸俗的因素,这也毋庸讳言。边塞诗人高适 www.SXKP.COM2005-6-21山西科普网 来源: 山西科普网作者: 邸建平 阅读次数:262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具有冷峻地直面现实与应时而生的高昂意气相结合的特色,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激情的感染。 仕进无门 高适(703~765),字达夫,他的籍贯现在已很难考知了。他的祖父高儡(侃)是唐高宗时的名将,父亲崇文曾任韶州长史。因此高适少时有学书学剑的良好条件,而且非常自负,雄心勃勃,自以为获取公卿的高位指日可待。他不愿意走“门荫入仕”的路,又“耻预常科”,不屑于走考进士、明经的常道,但于“所以待非常之才”的制科之途,并不拒绝走。 高适少时客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学书学剑;20岁的时候(约开元十年)西游长安,首探仕路。他的想法很天真:经人举荐受到天子的召见和赏识,很快获取公卿的高位,一鸣惊人。但没有想到,社会的现实和诗人的理想相差甚远。高适在长安仕进无门,又不肯攀附权贵,只好又返回宋州。 首探仕路失败,对高适的打击很大,但也使他的头脑变得清醒,并没有让他放弃追求和失去自信。从长安返回后近十年,高适一直居于宋州,一面从事农耕,一面孜孜攻读。《旧唐书》本传称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在他的诗中也每每提到“纵横谟”等,说明平治天下的方略乃诗人着重钻研的学问。 《行路难二首(其二)》反映了诗人这一时期的思想和追求:“君不见富家翁,旧时贫贱谁比数?一朝金多结豪贵,百事胜人健如虎。子孙成行满眼前,妻能管弦妾歌舞。自矜一身忽如此,却笑旁人独愁苦。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这首诗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来突现主题。诗人用将大把金钱交接权贵因而“百事胜人健如虎”的富家翁同有才而不肯干谒权贵以致“席门穷巷出无车”的书生作对比,从而揭示了权贵当道的现实。 开元十九年(731)秋,高适从宋州出发,北游燕赵。当时诗人想走从戎入幕而登仕途的道路,然而最后只有失望地离开幽蓟南返。 高适胸怀大志,性情狂放不羁,但眼睛却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这个阶段两次求仕的失败,加深了他对现实的认识,增广了他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使得他在这个阶段写作的诗歌大都具有充实、深刻的社会内容。宏大的抱负、狂放的性情和失志的遭遇,又使得他这个阶段的诗歌具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塞上》一诗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色:“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诗中表达了诗人要求选用良将,一举破敌,在短期内解除边患的愿望。最后慨叹自己空有安边的壮志和大略却无人理睬。全诗抒情、议论结合,在失志的悲慨中寓有壮激之气,显现出悲壮、沉雄的本色。 不隐不仕 高适两次求仕不成,直到天宝八载(749),他大部分时间居于宋州,但其间曾几度外出漫游:开元末游相州,天宝三载(744),与李白、杜甫共游汴州、宋州,一起登临怀古,射猎赋诗,慷慨酣饮,订下了终生之交;同年秋末东游江苏;四载秋游山东,五载至济南郡,与北海大守李邕相会。这段时期的坎坷遭遇和漫游生活,对诗人的思想及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阶段,诗人生活在不隐不仕的状态之中。他读书、躬耕,亲自参加劳动,广泛接触下层百姓,从而得以了解更多的社会实际;他漫游、结交、干谒,这样既能加快自己作品的流传,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为未来的入仕打造阶梯,又能增广阅历,扩大视野,丰富创作的题材。这期间,政治上的长期失意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平,往往慷慨悲歌,但他对美好的前途又始终充满着希望和自信。他的诗作于悲歌之中往往寓有壮健之气,情调并不显得低沉。 他的诗歌创作更趋于成熟,创作了他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并序》:“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硅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先胜后败。张守硅对朝廷隐瞒实际情况,虚报战功。高适感慨很深,因而有感而发。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结尾提出李广,则是古今对比。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从戎河西 天宝八载(749),年近半百的高适经友人推荐,中第,授陈留郡(汴州)封丘县尉。县尉的卑职同心高志远的期望相距太大,所以高适到任后没有多久,便毅然辞去了封丘尉的职务。辞官后不久,由哥舒翰幕府判官田梁丘举荐,高适被哥舒翰聘请为幕府掌书记,并于这年五六月间,由长安出发赴河西。自天宝十二载赴河西至十四载冬安史之乱爆发,高适一直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边塞诗,这些诗大都洋溢着高昂、明朗、欢快的情调,以豪壮为主要特色。这种不同与作者身份、地位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作品多表现从军出塞、征战立功的豪情。《塞上听吹笛》就是其中一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它爽朗明快,描写了入侵的胡人退走后,边境月夜美丽宁静的景象和气氛,流露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热爱之情。 十年显官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用哥舒翰守潼关,高适被任命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潼关沦陷,高适向玄宗献策,请求竭尽内库所藏财物,召募敢死之士抗敌,玄宗不听。肃宗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玄宗命诸王分镇天下,高适切谏以为不可,玄宗不听。后来镇守江陵的李璘谋反,证明了高适的远见卓识。高适因而受到唐肃宗的重用,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参与征讨李璘。李璘兵败被杀后,高适仍镇守淮南,并受命参与讨伐安史叛军。以后,高适被任命为彭州刺史、转蜀州刺史、迁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广德二年(764)正月,代宗召高适还京,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永泰元年(765)正月逝世。《旧唐书》本传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高适晚年诗中的力作。“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漂泊流离的友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真、相知之深。 高适的边塞诗全面体现了盛唐边塞诗豪迈雄壮的风格,其中突出洋溢着的是他个人的或悲壮,或豪迈的特色。他的诗作浑朴质实,多用写实手法,于豪迈中给人以深沉之感,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K●作者名片 邸建平,山西省委党校文化基础教研部主任,副教授,著有《纳兰成德评传》等高适(703~765),字达夫,他的籍贯现在已很难考知了。他的祖父高儡(侃)是唐高宗时的名将,父亲崇文曾任韶州长史。因此高适少时有学书学剑的良好条件,而且非常自负,雄心勃勃,自以为获取公卿的高位指日可待。他不愿意走“门荫入仕”的路,又“耻预常科”.
高适(703~765),字达夫,他的籍贯现在已很难考知了。他的祖父高儡(侃)是唐高宗时的名将,父亲崇文曾任韶州长史。因此高适少时有学书学剑的良好条件,而且非常自负,雄心勃勃,自以为获取公卿的高位指日可待。他不愿意走“门荫入仕”的路,又“耻预常科”.
cAOEFKJEFKDFD
高适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两位诗人。例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不过,这两位诗人同中又有异,在诗坛上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贡献。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年间曾北上蓟门。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三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最坎廪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高潮时期。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有《高常侍集》。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的放浪生活;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杜甫称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政治才干的人物,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志向不合弃印而去。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他对自己的抱负和才具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诗人格外愤激不平。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宴享乐,而有才之士只能沉沦草泽,揭示了布衣与权贵的对立。他渴望得到明主的见赏和重用,常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如《宋中十首》其一云: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诗中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了知音难觅的悲哀,情调和陈子昂的《蓟丘怀古》诸作颇相仿佛。但是,坦荡不羁的性格使诗人即使在失意时也不失英雄气度,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蹇步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诗人壮怀激烈的性格,正是形成他雄健诗风的重要因素。高适抱负远大,以“谋略”自许,又长期沉沦于社会中下层,使得他热心关切许多现实问题,并表现在诗中。譬如,他笔下的农村,已不复是孟浩然、王维诗里充满牧歌情调的桃花源,而是负载着不幸和痛苦的世界。像《东平路中遇大水》,写出了“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的悲惨情状。诗人还进一步指出:人祸——尤其是沉重的赋税,更加深了民众的不幸:“惆怅悯田农,徘徊伤里闾。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苦雨寄房四昆季》)这种带有为民请命意味的诗篇,在同时代诗人中并不多见。在边塞诗中,高适也敏锐地提出不少问题和主张。如《塞上》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反对应付一时的权宜之计,主张作好充分的准备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蓟门五首》其五就戍卒待遇之低,对统治集团的寡恩提出了抗议。而《蓟中作》则从塞外部族降而复叛的现象,进而对边将只顾拥兵自重,无意安边的事实表示了深切的忧虑。这类诗有较多的议论,作为诗而言未必佳,但从中可以看到诗人的胸襟。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他的古诗显然受到张说的影响。如张说有五古《五君咏》吟咏当代功业人物,高适则有五古《三君咏》,两诗的形式和主旨完全相同。张说的《邺都引》是七古名篇,高适也以七古写了《古大梁行》,显系步武前者之作。但高适的七言歌行更具创造性,历来被认为是诗中典范,如胡应麟称为“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宋育仁誉为“七言不祧之祖”(《三唐诗品》)。他的七言歌行不仅上承四杰以来歌行的体制,而且还吸取了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跃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例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首诗突破了以前同题诗作铺陈、渲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开拓了歌辞的内容。举凡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为一炉。诗中骈散相间的句式和平仄互换的用韵,以及援声律入古体的写法,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并无二致,但局势的动荡排阖却非前人可比。诗人的笔触并不固定在某种单纯的情思上,而是在复杂的内心波澜间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时变换着场景,形成规格整炼而又一气斡旋,淘洗藻饰而又意象鲜明的特色。又如《封丘县》: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全诗直抒胸臆,滔滔说来,节奏鲜明而毫不局促。形式上四句一转韵,每节前两句散行,后两句以偶句出之,而对偶处总是最斩截最激昂的内心独白。尤其“拜迎”、“鞭挞”两句,既表现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性格,也表现了他不忍诛求百姓的内心冲突,显得真切感人。歌行至此已成为一种淋漓酣畅,一泻千里的富有个性的抒情诗体了。高适的诗歌善于取势,即使是一些寻常的题材,一经诗人处理也具有了饱满的张力,显得劲气逼人。如七律《九月九日酬颜少府》: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诗发唱惊挺,出人意表。白日徒悬,菊花枉开,诗人用反挑的口吻先吐愤激不平之气以笼罩全篇,最后又用“纵使”“不如”的顿挫笔法翻跌出世自弃我的牢骚。这种师心以运思,使气以遣词的艺术表现,使高适的诗尽扫啴缓,呈现“气骨遒上”、“磊落奇俊”(《艺苑卮言》)的面目。高适的一些绝句也写得境界阔大、风骨凛然。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把空廓苍茫的塞外雪夜化为无比绚丽的画面。《别董大二首》其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荒凉的塞漠正因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有一种豪杰气概。 边塞诗人——高适在封丘□记者 刘志松 通讯员 李天锡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在封丘做过县尉,虽时间不长,却留下了光辉的诗篇,其爱民的高尚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高适生于武则天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卒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唐肃宗时代。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一说今河北景县)人。早年贫寒,20岁入京长安求仕不遇,离京自谋出路,曾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又客游梁宋,在商丘、开封一带,过着“渔樵”的生活。 40岁以后,诗名渐著,到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将近50岁的时候,经宋州(今商丘)刺史张九臬的推荐,离开梁宋,就试于“有道科”,中第后,做封丘县尉。就任后,写下了《初至封丘》、《封丘作》、《封丘感怀》、《登城北楼》等诗篇。不久,因不堪“拜迎官长”、“鞭挞黎庶”去职,写下了《谢封丘县尉表》,官游河西。“安史之乱”起,他助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守卫潼关,任掌书记。潼关失守后,他只身逃走,参与唐玄宗、唐肃宗的重要谋略,深得赏识,赐官侍御史。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蜀州刺史、河西节度使,入刑部侍郎,封散骑常侍渤海侯。 高适的代表作是《燕歌行》,而他在封丘的5篇作品中,以《封丘感怀》为最佳,较全面地反映了他在封丘时的心态。一、封丘邑小才难适;二、不愿“拜迎官长”、“鞭挞黎庶”;三、生事须向南亩田,转忆陶潜《归去来》。高适素有“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的鸿鹄之志。但是,他登第后,只得到一个小邑的封丘县尉,是个从九品的卑官微职。掌管的不过是捕盗贼之类的差使,不得已而俯身降职。封邑小,况且“到官数日秋风起”,“云山道欲穷”,不能宏图大展,大失所望。高适原漫游孟诸过着悠哉悠哉的“渔樵”自在生活,纵情歌唱,怎能“摧收折腰”去“拜迎官长”呢?回到家中,给妻子说说,全家都笑话他不识时务,说做官的都是如此,有什么奇怪?这里高适嘲了自己,也是他爱民的高大之处,是他的人民性,是作品高超之所在,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他的高大形象。官微见真情,文章价值高。由于封丘邑小,官微抱负难实现,高适还不愿拜官、鞭黎庶,无路可走,只好种田维持生计,转而忆起了陶令的《归去来》,弃官归田。 高适在封丘的时间很短,高适祠和遗物虽不复存,但是,他的光辉大作照亮了《封丘县志》,人们为封丘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好县尉而竖指自豪。诗人:高适作者:往来成古今(xxx.xxx.xxx.xxx) 2003/03/14 18:22 字节:3K 点击:422次 帖号:3576当前论坛: 落日故人情 [gurenqing.bbs.xilu.com] 互换联接: 我们是小战队,但我们会壮大起来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元曲,其成就十分突出,而在唐诗的诸多名家流派中,作为描写边塞风光,藉以抒发军旅情怀的边塞诗,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景县籍人高适。 高适,字达夫,公元702年生于唐朝观州莜(今景县)县。祖辈做过大官,其父曾任韶州长史,只得靠躬耕田垄过活。高适早年“性拓落,不拘小节”。20岁时,赴京求官,自以为唾手可得,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谁知,现实偏不使他如愿,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这时,正值燕山一带发生北部游民族侵犯唐朝境的战事,高适主动前往参加战斗,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战场上,但战斗结束时,他的愿望又一次落空,只得抱恨而归,长期浪游于梁、宋间(今河南商丘一带),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甚至有时不得不“以求丐取给”。在此期间,他曾与李白,杜甫等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 天宝八年(749年),由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授任高适为封丘县尉。时间不长,因他不能忍受“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的精神苦痛,而辞官他去。 在这二三十年间,高适常能接触下层社会,因而对现实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写了大量杰出的边塞诗和反映民间疾苦、抨击朝廷权贵骄奢淫逸的作品,每完一篇,常被传诵,由此而诗名渐著。当然,不少诗中,也流露了高适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痛苦情绪。 天宝十三年(754年),年龄已52岁的高适西行,受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哥舒翰之聘,在其帐下掌管书记。次年11月,安禄山反唐,唐玄宗诏哥舒翰讨贼,并擢高适为大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太子先锋兵马副元帅哥舒翰镇守潼关。由于奸相杨国忠等弄权,耽误战机,以致哥舒翰战死,潼关失守,长安(今西安市)城破,玄宗出走四川。这时,高适择小路追赶玄宗,在河池向玄宗面陈了潼关失守的经过和原因,反映了士卒生活艰苦,有些长官只知享乐而军无斗志等情况。玄宗闻言,嘉其忠义,擢授侍御史,随又升为谏议大夫。 安史乱平,玄宗回到长安,由肃宗继位。高适在朝为官,史书称其:“负气敢言,权幸惮之”。后永王李磷叛乱,肃宗任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史兼采访使。他到任后,与其它平叛军合力,将永王兵马击溃,永王被杀而乱平。此后,他转战南北,功勋卓著,名震朝野。但因权臣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意在皇上面前说高适坏话)。结果,高适被降任为太子少詹事,留司东京洛阳。 唐上元二年(761年),蜀地发生战乱,高适出任蜀、彭二州刺史。又值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唐,五月,高适随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征讨段子璋,段败被杀。段乱虽平,但崔光远却趁机抢占地盘。肃宗怒,罢光远官,擢高适代剑南西川度使。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取陇石,十月,进而攻占分州、武功,唐廷震动,唐代宗逃奔陈州。吐蕃兵进占长安城后13天,因怕中计被歼,遂引军退去,时高适又亦率兵至长安,迎战吐蕃兵,并给以重创。 广德二年(764年)高适被召还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因功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病卒,终年64岁。 高适一生漂泊,后从军驰骋疆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切地感受。所写诗歌,常结合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以及反映征人思乡、思妇和士卒驰驱沙场的艰苦、牺牲等,诗句慷慨豪放,悲壮苍凉给人以积极奋进的感受。《全唐诗》中收其诗作201首,其中尤以《燕歌行》、《塞上曲》被广为传唱。诗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表现了诗人以身许国的开阔胸襟,昂扬乐观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反映了时代的强音,同时,也构成了边塞诗的主旋律。 高适是我国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又是战功卓著的将领。在唐代重要诗人中,高适算是唯一取得较高政治地位者。自入哥舒翰幕府起,仕途渐趋显达,这主要是他在一些历史关键时刻,多能明辩是非,辅佑朝廷作出比较正确的抉择,并竭力为之效命的缘故。《旧唐书·高适传》中说他:“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已任。”安禄山叛乱,他向玄宗献策,主张将库拿出来,以招募士卒,聚集力量抗击叛军;玄宗欲使诸王分镇各地,高适竭力劝阻;永王磷进兵江淮,高适联兵誓师,共同讨伐。可以这么说,高适不仅仅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还是一位颇有胆识的政治、军事实干家。当然,他在一些诗中,流露出来的热中“猎取功名”的思想,包含着部分庸俗的因素,这也毋庸讳言。边塞诗人高适 www.SXKP.COM2005-6-21山西科普网 来源: 山西科普网作者: 邸建平 阅读次数:262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具有冷峻地直面现实与应时而生的高昂意气相结合的特色,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激情的感染。 仕进无门 高适(703~765),字达夫,他的籍贯现在已很难考知了。他的祖父高儡(侃)是唐高宗时的名将,父亲崇文曾任韶州长史。因此高适少时有学书学剑的良好条件,而且非常自负,雄心勃勃,自以为获取公卿的高位指日可待。他不愿意走“门荫入仕”的路,又“耻预常科”,不屑于走考进士、明经的常道,但于“所以待非常之才”的制科之途,并不拒绝走。 高适少时客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学书学剑;20岁的时候(约开元十年)西游长安,首探仕路。他的想法很天真:经人举荐受到天子的召见和赏识,很快获取公卿的高位,一鸣惊人。但没有想到,社会的现实和诗人的理想相差甚远。高适在长安仕进无门,又不肯攀附权贵,只好又返回宋州。 首探仕路失败,对高适的打击很大,但也使他的头脑变得清醒,并没有让他放弃追求和失去自信。从长安返回后近十年,高适一直居于宋州,一面从事农耕,一面孜孜攻读。《旧唐书》本传称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在他的诗中也每每提到“纵横谟”等,说明平治天下的方略乃诗人着重钻研的学问。 《行路难二首(其二)》反映了诗人这一时期的思想和追求:“君不见富家翁,旧时贫贱谁比数?一朝金多结豪贵,百事胜人健如虎。子孙成行满眼前,妻能管弦妾歌舞。自矜一身忽如此,却笑旁人独愁苦。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这首诗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来突现主题。诗人用将大把金钱交接权贵因而“百事胜人健如虎”的富家翁同有才而不肯干谒权贵以致“席门穷巷出无车”的书生作对比,从而揭示了权贵当道的现实。 开元十九年(731)秋,高适从宋州出发,北游燕赵。当时诗人想走从戎入幕而登仕途的道路,然而最后只有失望地离开幽蓟南返。 高适胸怀大志,性情狂放不羁,但眼睛却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这个阶段两次求仕的失败,加深了他对现实的认识,增广了他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使得他在这个阶段写作的诗歌大都具有充实、深刻的社会内容。宏大的抱负、狂放的性情和失志的遭遇,又使得他这个阶段的诗歌具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塞上》一诗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色:“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诗中表达了诗人要求选用良将,一举破敌,在短期内解除边患的愿望。最后慨叹自己空有安边的壮志和大略却无人理睬。全诗抒情、议论结合,在失志的悲慨中寓有壮激之气,显现出悲壮、沉雄的本色。 不隐不仕 高适两次求仕不成,直到天宝八载(749),他大部分时间居于宋州,但其间曾几度外出漫游:开元末游相州,天宝三载(744),与李白、杜甫共游汴州、宋州,一起登临怀古,射猎赋诗,慷慨酣饮,订下了终生之交;同年秋末东游江苏;四载秋游山东,五载至济南郡,与北海大守李邕相会。这段时期的坎坷遭遇和漫游生活,对诗人的思想及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阶段,诗人生活在不隐不仕的状态之中。他读书、躬耕,亲自参加劳动,广泛接触下层百姓,从而得以了解更多的社会实际;他漫游、结交、干谒,这样既能加快自己作品的流传,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为未来的入仕打造阶梯,又能增广阅历,扩大视野,丰富创作的题材。这期间,政治上的长期失意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平,往往慷慨悲歌,但他对美好的前途又始终充满着希望和自信。他的诗作于悲歌之中往往寓有壮健之气,情调并不显得低沉。 他的诗歌创作更趋于成熟,创作了他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并序》:“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硅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先胜后败。张守硅对朝廷隐瞒实际情况,虚报战功。高适感慨很深,因而有感而发。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结尾提出李广,则是古今对比。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从戎河西 天宝八载(749),年近半百的高适经友人推荐,中第,授陈留郡(汴州)封丘县尉。县尉的卑职同心高志远的期望相距太大,所以高适到任后没有多久,便毅然辞去了封丘尉的职务。辞官后不久,由哥舒翰幕府判官田梁丘举荐,高适被哥舒翰聘请为幕府掌书记,并于这年五六月间,由长安出发赴河西。自天宝十二载赴河西至十四载冬安史之乱爆发,高适一直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边塞诗,这些诗大都洋溢着高昂、明朗、欢快的情调,以豪壮为主要特色。这种不同与作者身份、地位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作品多表现从军出塞、征战立功的豪情。《塞上听吹笛》就是其中一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它爽朗明快,描写了入侵的胡人退走后,边境月夜美丽宁静的景象和气氛,流露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热爱之情。 十年显官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用哥舒翰守潼关,高适被任命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潼关沦陷,高适向玄宗献策,请求竭尽内库所藏财物,召募敢死之士抗敌,玄宗不听。肃宗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玄宗命诸王分镇天下,高适切谏以为不可,玄宗不听。后来镇守江陵的李璘谋反,证明了高适的远见卓识。高适因而受到唐肃宗的重用,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参与征讨李璘。李璘兵败被杀后,高适仍镇守淮南,并受命参与讨伐安史叛军。以后,高适被任命为彭州刺史、转蜀州刺史、迁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广德二年(764)正月,代宗召高适还京,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永泰元年(765)正月逝世。《旧唐书》本传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高适晚年诗中的力作。“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漂泊流离的友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真、相知之深。 高适的边塞诗全面体现了盛唐边塞诗豪迈雄壮的风格,其中突出洋溢着的是他个人的或悲壮,或豪迈的特色。他的诗作浑朴质实,多用写实手法,于豪迈中给人以深沉之感,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K●作者名片 邸建平,山西省委党校文化基础教研部主任,副教授,著有《纳兰成德评传》等。 高适全集 http://www.yasue888.net/go_sik.html 高适全集(复制不下来)
诗人高适的资料

高适的简介

高适(700?—765),汉族。盛唐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的简介

高适简介50字以下

挑点用吧 高适 (700年—765年)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 高适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系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高适简介50字以下

有人知道古代诗人高适的资料谁知道

高适 (唐代边塞诗人) 编辑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人物生平编辑唐朝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高适出生。 高适唐朝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高适二十岁。于是年前后到长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自此时起至开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中。[1]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二十八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别》、《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赠别王十七管记》及《塞上》、《蓟门五首》等诗。[1]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高适三十三岁。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1]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高适三十五岁。返宋中。作《燕歌行》。自此时至天宝七载(748年),一直居于宋中。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1]唐朝玄宗天宝八年(749年),高适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唐朝天宝九年(750年),高适四十七岁。是年秋,北使青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唐朝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春事毕,南归。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1]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高适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高适五十二岁。十二月,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高适五十三岁。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谋反。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唐朝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高适五十四岁。讨平永王后,又扬州出现的的讲述高适故事连环画之一 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唐朝至德三年(758年),高适五十五岁。因敢于直言,贬官太子詹事。唐朝乾元二年(759年),高适五十六岁。五月,出任彭州刺史。[1]唐朝上元元年(760年),高适五十七岁。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初。唐朝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高适六十岁。二月,迁任剑南节度使。十二月,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不能救。[1]唐朝广德二年(764年),高适六十一岁。春,高适为严武所代,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高适六十二岁。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留有《高常侍集》等传世。详情可到这里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0BVjCa-3QIe1XIx3m6fc7cl3zM1s3_pSVby7UKiPmiTajgkUBjQvXi4vyXTpi8XxbZq5jP6RNRw4JQqLttM-7F_igCjeDf8ifEahSe2XU7
百度一下就有啦。 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zso7qft-aM7xXedETFSLmgpAiUxDa30PqHKeM3AK5bt5RWwiT3HXyzvzhin6tGTU65BTLnc7K6Er_A3bPuS2aFZ3IhBHpgqKR8JV7oAVzu 祝你生活愉快!
有人知道古代诗人高适的资料谁知道

诗人高适的介绍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 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高适(702--765)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例如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诗人高适的介绍
猜你喜欢的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