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精髓,你会用哪一句?为什么?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由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所著。据说是因为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为关吏尹喜留下的5000字,后世称之为《道德经》。 全文虽5000字,从字数上看,的确不多,但是从内容上看却是广博精微,尤其在哲学的辩证法上的贡献更是同时期的思想家不能比的。 如果用一句话能指出这本巨著的精髓,还真不好说,自古以来,多少解读,多少注解,各有各的精髓部分,如果用一句话来说的话,我觉得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的地位在自然界很重要,很特殊。那么人们是不是就可以肆意妄为了?做人做事的法则又是什么?《道德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必经之路。这里的“法”,意思就是效法,学习,遵循的意思。人要效法大地,大地则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自”就是本身,“然”,就是当然如此。就是宇宙运行的绝对性。 如何效法?人们看到大地生长万物,就懂得厚重载物,学会包容,学会奉献,大地包容一切,这是它最大的美德。中国人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 道的本身就是自然的生生不息,无穷无尽。中国道家还有一句话,“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宇宙”,这句话更是将人身与天地同类了。人们只有懂得了效法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才会摆正人的位置。而不是自封为万物之灵,对其他非本民族非本宗教的人们,或者其他生物种群进行任意的杀戮,而没有任何的羞耻之心。

道德经的 核心思想是什么 ?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和世界观主要是天道和人道。 天道的大道理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万物始于无。”说明这个世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道德经》除了阐述对宇宙的认识以外,主要中心思想就是讲了天道,人道天人合一的道理和世界观。
核心就是: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德经》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核心就是: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德经》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世上再难做的事情,也有它好做的时候,人之所以成功大事就是从这件事情还是很简单的时候就开始去做了,做天下大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做成了,所谓大事也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所以做大事、难事,成就大业都是从最简单的时机,从小事做起来的。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万事万物在没有形成之时就是“无”,自从能叫得出名时,也就是“有”时,则是世界万物形成的本源才开始命名,这是老子揭示宇宙的来源论。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说人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要效法大地,比如四季轮回,根据节气来耕种劳作;大地春来花开,冬有冰雪,这是大地效法天,遵循天所做出的变化,天是遵循道的原则,道就是遵循大自然规律,也就是人与天、人与地都要遵循自然法则。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精髓,你会用哪一句?为什么?
老子道家哲学的最核心的精神是道法自然! 一部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却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大智慧。它是关于中国文化、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的百科全书。道德经中阐发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美学、心理学等。 可以说,道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可以说,没有老子的道家学说,中国半个文学史将会黯然失色。 没有老子的道家学说,中国历史上将会失去一个伟大的庄子,失去魏晋时代那些张狂的、痛苦的魏晋名士们,失去像严光、陶渊明那样的淡泊自守的隐士,失去仙风道骨的李白,失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失去了一大批在顺境中淡薄、在逆境中不失志向的知识分子。 没有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国文化将会黯然失色。所以,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厦的根基。 老子在出关之前著作的道德经,他的核心思想是道,那么道如何为人类社会、为人类自身发展起作用呢?这是道的体用一体的问题。道为体是说道的终极意义,它是宇宙万物的生成者、支配者,是万物的总根源,它超越万物而独立存在,但它又体现在世界的任何方面。人既然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的发展当然就应该遵守道的自然法则,在道的规律的支配下发展,这种哲学原则叫道法自然。 所以,如果让我说道德经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一句话,我将会说:道法自然。 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也就是说,道法自然,其实是遵守自然之道。 这个道的含义非常丰富,既包括自然之道,也包括社会之道,更重要的是,它是指导我们做人处事的为人之道。 在道德经中,道的内涵是多样的。好玩的国学认为,最起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道中包含了矛盾对立和互相转化的思想。老子认为道是无,而世界是有,有是从无中产生的。事物之间是矛盾对立的,比如有和无、曲和直、喜与悲、美和丑、上和下等,在矛盾对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事物将向他的对立面发展。这种矛盾对立的理论,老子叫做”反者道之动“。这种思想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一种大智慧。老子告诉我们,当你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也一定要想到,也许你就有喝凉水都塞牙的时候,相反,当你的事业失败彻底陷入低谷的时候,也许你很快就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刻。只要你坚持住,会有改变的一天。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 第二,道起作用的方式就是无为,它不会去特意干涉什么,道是没有情感的,它只是按照自身应该具有的那种方式去行事。这叫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启示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也许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我们不要去干涉他,就让他按照自然而然的存在吧。这种哲学运用到生活上,就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有阳光灿烂的时候,也有暴风骤雨的时刻,有春风得意,也有失败消极,这些都是自然之事,我们应该做的,要像自然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淡然待之。这就叫做清静无为的生活。 第三,道是柔软的。而柔软的东西可以战胜一切。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说我们要学习水的精神,谦虚、清澈,能有包容人的宽阔的胸怀,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反映在人生智慧上,我们要以柔克刚,要不争,要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自己的座右铭就是充满了无为和不争的精神。老子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们要注意,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退缩的人生精神,相反,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积极的人生精神。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的真正意思是,你只有不争,那么世上就没有人和你争,这样你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老子还主张示弱的哲学。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与核心是什么?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因为《道德经》所享有的盛誉,一方面很多人为之着迷和自豪,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又觉得它读起来艰涩难懂。那么,《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呢? 关于《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梳理。 1.《道德经》就是在讲道德 你也许会想,道德我们大家都懂啊,从懂事开始,就一直在听成年人的道德说教,心里都有点烦了。可是你再想一想,为何老子所讲的道德那样迷人呢?为什么古今中外那么多成功者那般推崇这部经典呢? 原来,老子所讲的道德,跟我们所熟悉的道德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平时听到比较多的是关于道德的教条,而老子所说的道德却揭开了天地万物与人生的秘密。 不少人总在思考:宇宙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人又是从哪里来的?老子帮我们发现了这个秘密:宇宙与万物,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都是一种叫作“道”的力量所造就的,“道”就是宇宙与天地万物,也包括我们人类最终极的源头。西方《圣经》中说,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和人类,但《圣经·新约》中也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说到这里,即使你还不能理解,但应该也大致了解了我们所疑惑的宇宙与人类的终极秘密:大道。 大道生育了万物,万物又成了呈现大道的载体和形式。圣人告诉我们:格物即能致知,也就是通过理解万物的客观规律,来了悟大道的存在与规律。若是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等同于掌握了天地间万物的一把总钥匙。 说到这里,你也许就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的人以悟道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看看我们的现实,我们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纠结?为什么会郁闷?为什么会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懂得规律,如果懂得了万事万物的总规律,我们心灵上的这些困扰就会烟消云散,这才是真正幸福圆满的人生啊! 在我们的生活中,“道德”是一个词;在老子这里,“道”和“德”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哲学概念,上面我们说的就是“道”,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德”。 说到“德”,我们会联想到“道德”“品德”“美德”这样一些词汇;如果再往深处问一下,这些所谓的“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的“德”,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用呢?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生育万物的源头和隐藏在万物中的规律,就叫“道”;知道了这样一个源头,明白了万物中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的人,就是有“德”的。“道”在外,是客观规律;“道”若入心,并驱动行动,就是有“德”。 由此可见,“道”在先,“德”在后,“道”是客观规律,“德”是人心悟道。因此,自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有“道”才能有“德”,无“道”自然无“德”。 说到这里,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有“道”吗?在不确定是否有“道”的情况下,我们的“德”是真的还是假的?这就是我想跟大家说的《道德经》的第二个方面的主题。 2.道德与我们的真面目 即使我们在生活中坚信了一些道德准则,往往也不懂得它的来龙去脉,因此,有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疑惑或者动摇。比如,好人被坏人欺负了,我们会感叹好人难做;我们很诚实,但是被人骗了,于是我们又会说诚实的人总吃亏;一些坏人使用各种手段让自己发了财,本分的人又说做好人有什么用! 从这类生活现象我们知道:即使你是好人,也未必是懂得规律和悟道的人,那就有可能不按照规律做事,当然也就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好、做大、做成。至于坏人,他已经背离了天地人间正道,即使掌握了一些术,得到的也不是受益,而是罪证,失败是必然的,这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由此可见,坏人背道而驰是显而易见的,但好人也并不等同于悟了道的人。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看清了自己和坏人的真面目,也就知道了,人生唯有悟道,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急不可待地问:我们怎么才能悟道呢?这就是下面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的主题。 3.悟道又是什么?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知道,大道是外部的客观规律;悟道,就是让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外部的客观规律完全一致。可是我们的主观却不是这样运作的,我们主观最典型的运作方式是:把有限的知识当成真理,把个人的认识当成普遍真理,把有限的经验变成永恒的真理。这当然就会出错,比如,我们平时想事,肯定是在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平时说话,肯定是在说“我认为”“我以为”“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的“主观”在说话。 人类自诩为一种高级动物,大脑十分发达,又发展出了远远高于其他动物的文明,让我们觉得自己就在食物链的顶端,很骄傲,也很傲慢。但在面对自然界的一些运动时,如地震和海啸,我们的骄傲和傲慢又会被打个粉碎,忽然之间又觉得自己十分渺小。 我们所有人都是活在自然界中的,久处其中又往往会忽视它的存在。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人进行交往,有权力、有财力和有经验的人,往往会在那些比自己弱的人面前感觉自己很强大,于是就会去压制别人,而忘记了还有天道规律。等到吃的教训多了,又会反省和总结:人在做,天在看;尽人事,听天命。 说了这么多,悟道到底是什么呢?道在客观事物中,悟道就是将客观事物的道或者规律,装进自己的心中,让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规律合为一体。有朋友会问,怎么合为一体呀?老子告诉我们,先要知道信道,然后清空自己内心的主观偏见,达到虚极静笃的状态,也就是要尊敬、平静、干净和宁静,让自己的主观不再出来捣乱,这样就有希望领悟客观规律了。人一旦知道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做,自己的生命、生活和事业,就会步入正轨,就会走向幸福和成功。 知道、信道、修道、悟道、行道、得道,这六个“道”展示了人生的轨迹。也许有很多朋友会为此感到十分兴奋,似乎知道这六个“道”就已经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钥匙。但是,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来说,悟道是一生的事情,片刻都不能够放松,正如《中庸》里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如果我们修道,是为了人生成功的功利目标,就一定会遇到更加严重的问题。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失败之父。”失败了就一定能够成功吗?实际上,这是一句鼓励人的话,要看你自己是否能够真正吸取教训,是否能够借着失败而领悟大道。成功又怎么会成为失败之父呢?原来,人一旦成功,就非常容易偏离大道,这也是“爬得越高,摔得越重”这句咒语背后的真意。人生看起来真的是不容易啊。
我认为老子《道德经》的精髓和核心是有物混成,道德经以道的存在而做出道的规律的存在,顺应道的规律。老子以生死,阴阳,盛衰,强弱,刚柔——等来解释和认识道的平衡。故而道法自然,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本无名,字之曰道。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因人而改变。 赞同0
老子的《道德经》的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的精髓是“锚定于天地而亘古不变的三皇之道。”
我认为老子《道德经》的精髓和核心是有物混成,道德经以道的存在而做出道的规律的存在,顺应道的规律。老子以生死,阴阳,盛衰,强弱,刚柔——等来解释和认识道的平衡。故而道法自然,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本无名,字之曰道。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因人而改变。 赞同0
老子的《道德经》的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的精髓是“锚定于天地而亘古不变的三皇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