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山水意境的诗句
表达山水意境的诗句汇总如下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0.种豆南山下,草胜豆苗稀。 1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0.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2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4.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古诗词中的山水往往是同时出现的,有水无山则显得单调,有山无水则缺少灵动,山水相依便成一幅优美画卷。先秦时代的《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之句,可以说是思乡的源泉,也可以说是山水的起源,但处于内容的从属地位,并未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汉末建安时期,才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就是曹操所写的四言诗《观沧海》,陶渊明将之进一步发扬光大,到王维和孟浩然,山水诗便达到一个顶峰。本篇所介绍的主要是同时模山范水的诗词。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风格以淡远为主,意境悠远,词气闲淡;但也不乏雄浑壮阔、飘逸洒脱的诗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诗人穿过寺中竹林小路,来到幽深的后院,见“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句,它的妙处不在于词藻与描摹的惊人,而在于构思造意的优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其影响虽不如上两句广泛,亦备受人们推崇。“悦”和“空”都是使动用法,即“使……悦”、“使……空”。诗人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使得鸟儿更在愉悦;那澄澈幽深的小谭中倒映着自己的身影,诗人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荡涤无存。他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一联的巧妙之处在于警策,它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作者在写山光水色之中融入了自己出世之意,禅意极浓。在这种环境和心境之下,诗人觉得人世间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只有悠扬而宏亮钟磬之音,缭绕不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这两句是描绘山村自然风光的名句,写景中寓含哲理,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诗人陆游漫步在山间,见重峦叠嶂,连绵不绝;溪水溅溅,汩汩而流;山径蜿蜒,伸向远方。如此美景,让人陶醉,但“山重水复”,作者似乎找不到出路了,正当他迷惘之际,突然看见枝叶繁茂的柳树、鲜妍明媚的花儿,穿行过去便隐约望见几间农家茅舍,原来又见一村。作者既写了山西村山水环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也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同时还体现了人生发展的某种规律性,钱钟书评曰“题无剩义”。当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陷入迷途,顿生茫茫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终会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这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这方面来看,这两句诗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饮酒 其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雨过山村》 年代: 唐 作者: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年代: 唐 作者: 张九龄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蜺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三门横峻滩,六剌走波澜。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杜陵绝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万山潭作》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生查子·旅思》 年代: 清 作者: 吴伟业 一尺过江山,万点长淮树。 石上水潺潺,流入青溪去。 六月北风寒,落叶无朝暮。 度樾与穿云,林黑行人顾。 《江雪》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词中的山水往往是同时出现的,有水无山则显得单调,有山无水则缺少灵动,山水相依便成一幅优美画卷。先秦时代的《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之句,可以说是思乡的源泉,也可以说是山水的起源,但处于内容的从属地位,并未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汉末建安时期,才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就是曹操所写的四言诗《观沧海》,陶渊明将之进一步发扬光大,到王维和孟浩然,山水诗便达到一个顶峰。本篇所介绍的主要是同时模山范水的诗词。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风格以淡远为主,意境悠远,词气闲淡;但也不乏雄浑壮阔、飘逸洒脱的诗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诗人穿过寺中竹林小路,来到幽深的后院,见“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句,它的妙处不在于词藻与描摹的惊人,而在于构思造意的优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其影响虽不如上两句广泛,亦备受人们推崇。“悦”和“空”都是使动用法,即“使……悦”、“使……空”。诗人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使得鸟儿更在愉悦;那澄澈幽深的小谭中倒映着自己的身影,诗人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荡涤无存。他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一联的巧妙之处在于警策,它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作者在写山光水色之中融入了自己出世之意,禅意极浓。在这种环境和心境之下,诗人觉得人世间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只有悠扬而宏亮钟磬之音,缭绕不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这两句是描绘山村自然风光的名句,写景中寓含哲理,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诗人陆游漫步在山间,见重峦叠嶂,连绵不绝;溪水溅溅,汩汩而流;山径蜿蜒,伸向远方。如此美景,让人陶醉,但“山重水复”,作者似乎找不到出路了,正当他迷惘之际,突然看见枝叶繁茂的柳树、鲜妍明媚的花儿,穿行过去便隐约望见几间农家茅舍,原来又见一村。作者既写了山西村山水环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也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同时还体现了人生发展的某种规律性,钱钟书评曰“题无剩义”。当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陷入迷途,顿生茫茫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终会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这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这方面来看,这两句诗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饮酒 其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雨过山村》 年代: 唐 作者: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年代: 唐 作者: 张九龄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蜺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三门横峻滩,六剌走波澜。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杜陵绝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万山潭作》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生查子·旅思》 年代: 清 作者: 吴伟业 一尺过江山,万点长淮树。 石上水潺潺,流入青溪去。 六月北风寒,落叶无朝暮。 度樾与穿云,林黑行人顾。 《江雪》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描写山水风景的古诗词
描写山水风景的古诗词1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鉴赏】 这是一首歌咏寺院与山水风光的五言律诗。“题”,题咏,题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县,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而成。至游览题咏时,已成为有二百年历史的古刹了。“禅院”,僧侣诵经、礼佛、起居之处所。 常建在盛唐时即有诗名。殷璠在他编选《河岳英灵集》中即以常建为卷首,评价极高,入选作品有十五首,本篇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借游寺之机,抒写诗人寄情山水、啸傲林泉,追求隐逸的胸怀。诗以凝炼简洁的笔墨,写出一个静寂幽深的意境,具有引人入胜与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是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 开头两句用笔省净,破题而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来游览这座有二百年历史的古刹,刚刚升起的太阳把辉光投向山顶高高的树林。可以想见,天气很好,空气清新,诗人的心情也由此而感到十分愉快。“高林”,除指山上的树木外,还可使读者有另一种联想,即佛家僧徒聚集之处所:“丛林”。因此,“高林”就同时具有赞颂这座“古寺”之意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清”、“高”二字。这两个字虽是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之语,但却无意之中透露出诗人追求“清静”、“高洁”的情怀。正因有此情怀,才有下面那种佳境与佳句的出现。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一作“曲径”。这两句上承首句,是“入”字的具体发挥。讲的是诗人进入“古寺”以后,行走在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竹林小径之上;曲折的小径被夹在绿荫之中,所以愈加显得幽长,似乎没有尽头。“幽处”即指此而言。当然,这“幽处”尚有具体所指。指什么?“禅房”。这“禅房”之所以和“幽处”相关,是因它深隐在花木丛中,一时难以全部裸现,故缀一“深”字。读这两句,要特别注意“幽”、“深”二字。这两字虽指“禅房”所在之处,但同时又创造出僧侣们远离尘凡、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气氛。这是寺院的风光,也是诗人倾慕清净无为这种心态的写照。面对此情此景,沐浴着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一种禅心禅意便油然而生。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当此之时,诗人的视线从“禅房”移向远处后山,只见金色的'阳光照射山顶,色彩斑斓悦目,百鸟对此怡然自得,止不住鸣啭争飞,啁啾不停,传达自己的快乐。鸟儿在大自然面前,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本性。人呢?又何尝不是如此。当诗人俯身潭水,只见山光云影倒映潭底,清澈而又透明。一刹那间,诗人的心也仿佛潭水一般清澈见底,空无所有了。这里的“空”字十分重要。它说明此时此刻,诗人已经排除了尘世的杂念,象鸟儿一样在大自然的怀抱复归了他的自然本性。这是诗人在自然山水之间完成的一种自我超越。 描写山水风景的古诗词2 《遇清风急雨》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 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 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 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 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 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 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 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 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 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 急雨岂无意,催诗走群龙。 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 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 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鉴赏】 本篇是绍圣四年(1097)苏轼在流放海南途中所写的奇景、奇想、奇气融合一体的一篇杰作。哲宗亲政后,投机新法的分子连续迫害元祐旧臣,他们把苏轼放逐瘴乡惠州仍不解恨,又于绍圣四年再次把他贬到海南的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只身携带幼子苏过垂老投荒,与全家人在江边痛苦诀别,之后便飘然浮海而南。苏轼登上海南岛,在从琼州赴儋州的途中遇上了风雨,遂即兴吟就此诗。诗题原为:“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前八句纪行兴感。琼州、崖州、儋州、万安州(今万宁县)环列分布,洞穴盘结的五指山雄踞海南岛中心。作者由琼州(今海口市)人岛往西经澄迈再向南折往儋州,在海南西北方走了一个弧形的路线,奔赴贬所。于此岛国登高北望,一派汪洋,水天无际,不禁凄然感伤,发出了“途穷”、“安归”之叹。开端八句勾画了全岛的地理形势,记述了个人的行程和路线,写出了自己初登荒远海岛的感受和心情。写景爽利,抒感凄婉。 本篇体现了东坡明达的识度和旷放的襟怀。作者初登当时极为荒僻的海岛,环视水天无际,不免凄然伤神,“此生当安归”?这种前路苍茫的悲叹,正在情理之中。然而,诗的调子并没有就此低沉下去,而是经过对宏观世界的哲理思辩,使诗人自我以昂首天外的超迈姿态俯视人间困厄,从而飞翔起理想的健翮,闪耀出希望的曙光。随着诗境由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转换,诗的格调也由凄婉而转为雄阔激昂。这首诗也以联想丰富、意象奇诡、锻句精切而著称。作者由四面环水的琼州岛,而联系到沧海、九州乃至寰宇的无限空间;由岩谷天籁,联想到天廷的仙乐,群神的宴会;并把急雨闪电这大自然给予远行人的突然袭击,想象成群龙催诗,云、雷欢颜迎客。构想何等奇警而出人意表!诗中写浮云变幻着一“梦”字,写雷电发声着一“笑”字,写岩穴声响交作着一“酣”字,且山有“鳞甲”,“云”能“变色”,电可“改容”,诗人笔下的森罗万象无不带上灵性,动荡着生命力,体现着人情味。尤其“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一联,更加传诵千古,脍炙人口。苏轼晚年多有清旷平淡诗作,但毫无衰飒景象,且雄健奔放、逸态横生的气格并未衰减。本篇正是明证。纪昀说此诗是“以杳冥诡异之词,抒雄阔奇伟之气”(《苏诗纪批》)。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亦曰:“行荒远僻陋之地,作骑龙弄凤之思,一气浩歌而出。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足当司空图‘豪放’二字。”可为此诗定评。 描写山水风景的古诗词3 《雨后登惠山顶》 雨歇翠微深,山光媚新霁。 拄策凌清晨,松杉吐仍翳。 扪萝已数盘,缘磴方屡憩。 平芜鸟去没,远浦树如荠。 绝顶惊银涛,始觉具区大。 两沤浮日月,三州萦衣带。 淼漭极无垠,遥天与波逝。 群峰散凫鸭,泛泛烟波际。 平生怀壮观,兴惬兹游最。 下方隐招提,钟声破苍霭。 【鉴赏】 雨后登惠山望太湖,见闻感受是那样的丰富,诗人文思如泉涌,不甘受格律束缚,而选用五言古诗的形式,写下这首清新淡雅的诗篇。 从诗的脉络看,开头的四韵八句,写的是诗题中“雨后登惠山”这几个字,即登山过程中的所见,着重写出雨后惠山的清新秀丽。骤雨初歇,惠山的绿意更深了,在刚放晴的天色下显得特别妩媚动人。诗人是清晨拄着拐杖登山的,沿路只见山上的青松翠杉半隐半现的,仍被雨后的山岚云气遮蔽着。诗人手攀藤萝,缘着石磴,已经走了好几盘山路,也歇过了好几次。一边攀登,一边观赏,乐趣无穷。俯视山下,只见万里平芜(原野)上鸟儿飞着飞着就隐没在晨曦中了;往远处看,那水边的树木小得就跟荠菜似的。这些景观,不登山是看不到的;这些乐趣,不登山也是体会不到的。诗人不加虚饰,不事雕琢,只用“赋”的手法铺叙出来,间或作些比喻(“树如荠”),显得真实可信,自然明白。而且八句写来,从天气到时间、路程、神态、见闻,无一句不扣住登山这一特定情节写,使人读着只觉得步步深入,步步攀高,不觉随诗人产生一种登临的特殊感受。 从“绝顶惊银涛”起的四韵八句,是本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登上惠山顶的所见所感。杜甫《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邵长蘅登临惠山绝顶,所览的不是众山小,而是太湖之大。“惊银涛”三个字一改前八句静谧明媚的神韵,使人顿觉豁然开朗,进入另一番境界。面对雨后太湖万顷银涛,真有点惊心动魄之感,不能不觉得太湖大,承认太湖大,赞叹太湖大(具区,太湖古名)。太湖到底有多大?诗人大概是望日登山的,因而太阳月亮同时并见,它们就象浮在太湖水面上的两个小水泡(沤,水泡沫),周围的苏州、常州和湖州(吴兴)就象萦绕在太湖边上的一条衣带。这是从侧面烘托太湖之大。对于太湖本身,诗人用“淼漭极无垠”两句,状写它的无边无际,水天相接。然后再写它的远景:远处的群峰,象零散地浮游着的几只鸭子,飘飘荡荡地点缀在烟笼雾罩的太湖那一头,可见雨后太湖是多么的广袤无边。太湖这种磅礴气势,不登惠山顶,是无法看到的;如果不是在雨后,则所看到的太湖也未必显得如此淼漭。反过来说,看不到太湖的浩荡烟波,也无从验证登上惠山顶的价值。 这八句诗,仍以“赋”为主要表现手段,但它们又更多地兼用了“比”(两沤浮日月,三州萦衣带,群峰散凫鸭),还用了夸张等修辞技巧,把登上惠山顶所见的太湖万千气象描摹出来。作者在当时以古文著称,这首诗也融入了古文的某些笔调和章法,但由于诗人有意识地仿学晚唐文采,摈除宋诗空洞说理的弊病,注意以形象入诗,因而诗意与文法弥合得浑然一体,显得自然而流畅,有哲理而无冬烘气。 篇末四句,主要抒发凌惠山绝顶所感。诗人一生坎坷,终身不得志,因而寄意烟霞,纵情山水,而这一次游览最感称心如意。

山水意境诗句
山水意境诗句如下: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3、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4、两岩虽云牢,水石互飞发。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5、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6、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8、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0、英英桂林伯,实惟文武特。远劳从事贤,来吊逐臣色。南裔多山海,道里屡纡直。

山水意境的诗词名句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山水意境的诗词名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 0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03、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0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0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06、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07、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0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09、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长恨歌》 10、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12、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13、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14、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1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6、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罗隐《蜂》 17、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1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19、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陶渊明《四时》 20、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卢仝《有所思》 2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佚名《涉江采芙蓉》 22、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23、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24、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25、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2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7、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28、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29、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0、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3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32、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仲殊《南柯子·十里青山远》 33、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4、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35、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3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7、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38、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39、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0、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4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4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4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4、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45、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46、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 4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8、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49、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50、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5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52、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欧阳修《画眉鸟》 53、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5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5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5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57、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58、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9、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0、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 6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62、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6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6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形容水墨山水意境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山水画意境的诗句如下: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3、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4、两岩虽云牢,水石互飞发。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 5、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6、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0、英英桂林伯,实惟文武特。远劳从事贤,来吊逐臣色。南裔多山海,道里屡纡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