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勇气开场白
导语:董卿说,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是的,没有勇气,生活将没了前行的动力。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朗读者》第八期勇气的开场白,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朗读者》第八期主题词——勇气 【节目卷首语】 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 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节目开场白】 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 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勇气。 莎士比亚说, 有得必有勇, 正直的人不会胆怯, 试想一下, 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 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 那很多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读者身上的勇气。 《朗读者》第八期主要内容: 勇气! 看到这个词,我脑海中首先闪过的,是回想自己曾经做过哪些值得骄傲的事。 是的,人生中有各种历练,各种坎坷,有些事情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当前进的路上遇到一道又一道坎时,你鼓起勇气,或许就跨过去了,你没有勇气,就停下来了。 更关键的是,你每次一鼓作气的跨越,都会给你的人生增添一份靓丽的色彩,使你对后面的道路更加充满自信。 就像海明威说的:“勇气,是在压力下仍然能够表现出的优雅”。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条路你能走多远,和你有没有足够的勇气密不可分。 有关“勇气”,董卿是这样诠释的: 茨威格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 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 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 所谓“虽万千人,吾往矣”,这便是无畏万人阻挡的勇气。 在这期节目中,每一个朗读者都和勇气分不开,所以每一个故事都是如此感人... 樊锦诗因热爱敦煌,默默坚守大漠五十年; 汪明荃罗家英年近花甲毅然迈入婚姻殿堂; ‘体操王子’李宁靠勇气和魄力走向人生巅峰,又直面人生中的挫败; 江一燕曾经在老师的鼓励先下勇敢面对生活面对挑战,现在又将勇气传递给山里的孩子; 航海者翟墨用生命搏击大海,勇敢地做一只‘暴风雨中的海燕’; 还有那对让我潸然泪下的秋爸秋妈,用坚强和坚持为自闭症双胞胎孩子撑起了一片天空.; ...... 节目中李宁的出场,真可谓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位当年的体操王子,他那奥运赛场勇夺六金的矫健英姿,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而如今的“李宁”运动品牌创始人... 天命之年,咋看上去已有了时代的年轮和沧桑感。 然而,当你听完他的故事和朗读,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 就像他在节目中所说的: “作为运动员,个人的挑战会大一点,成功也是你,失败也是你。 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你把控着公司的命运,是否能平衡好最终往哪走,需要勇气。” 可以想象,无论是运动健将,还是商海生涯,在他一生中,勇气这两个字,一直如影相随! 所以,当最后董卿问他,历经了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以后,如何总结自己时,李宁掷地有声: 我,是一个战士! ...... 当他朗读着巴金先生的散文《做一个战士》, 我眼前闪现的是他当年在奥运赛场上,从单杠上一跃而下,稳稳站立的英姿。 董卿说这期节目中最让她感动的是八十三岁的文学史家樊锦诗。 一位北大考古系毕业的瘦弱的小女子,用了五十四年的时间坚守在大漠深处,默默地为保护敦煌文化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为了工作,她把在武汉大学执教的丈夫也带到了敦煌;为了工作,她把身边的孩子却送回了农村老家。 听樊老师讲述,你能感受到她的乐观与豁达,还带着一丝风趣。 她说,她和他的先生是 "相识在未名湖,相爱在珞珈山,相守在敦煌“。 ...... 看到耄耋之年她那满脸的笑容和满足,我诧异地发现,原来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阅历能让一个年迈的生命如此美丽,并富有魅力! 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深刻寓意! 这期节目中让我留下眼泪的是”秋爸爸,秋妈妈“。 这是一对博士夫妇,有一对双胞胎儿子,本该有大好的事业上的前程,和令人羡慕的美满家庭。 然而命运像是给他们开了一个玩笑。 这对孩子两岁的时候被发现患有严重的自闭症。 从那以后,一切都变了...... 从两岁到现在的十四岁,中间还有大儿子九岁罹患白血病的五年...... 个中艰辛,无以言表,夫妻俩就这样坚持,相互支撑着走过来了。 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秋爸秋妈对孩子的那份发自内心的厚爱。 他们完全没有因为孩子的患病而有丝毫的抱怨和怠慢,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宝宝,贝贝就是他们生命中最珍爱的宝贝。 他们说,为了孩子,他们可以放弃一切。 因为这是"使命",和 "爱"! 他们朗读了诗人王海桑的一段诗歌:’ 《写给我的孩子》 没想到你竟如此的小 简直是一条软体的虫子 当我伸出偌大的双手 却不知如何抱你 你第一次见我 就面似老人,就满脸皱纹 你究竟走了多长的时间多少的路 才从生命的源头 跌进我的手中 ...... 就是这么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勇气。 董卿在结语中说: ”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 它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着。 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日子会变得苍白无力。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看了这么多期《朗读者》,很多人都在讨论,为什么这节目如此受欢迎? 我想一句话就可以回答: 因为它在讲述最真实的生活... 因为它打动了我们的心。

《人生海海》最辛辣的一句话,戳中成年人痛点,董卿含泪朗诵,你知道吗?
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是大家熟悉的“谍战小说大神”,他所写的《解密》、《风声》、《暗算》,都拍成了电视剧,看过的人很多,而《暗算》更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在大家都因为麦家之后还会写谍战小说的时候,麦家却写出了最新力作《人生海海》,这本书经过了5年时间打磨,和以往的谍战不同,写的是麦家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这本书,是麦家因为自己的父亲而写的。 麦家小时候因为和父亲之间的隔阂,曾经20多年没有回过家,这其中的对错,外人是说不明白的。 之后因为汶川地震,麦家看着流离失所,痛失家人的场景,突然明白,自己是要回家的,这不仅是想要原谅父亲,更是想要和自己和解。 但是在回家之后,麦家才发现已经太晚了。 因为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已经不认得自己是谁,包括自己的儿子。 在浙江的老屋里,父亲拉着他的手,对他说:“你能让我家老二回来看看我吗?”他蹲跪在地,对父亲大声重复“爸,我就是老二啊”。而不管他如何耐心解释,父亲都是一脸漠然,再认不出他。 3年后,麦家的父亲去世,在之后的三年时间中,麦家几乎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在父亲去世后的第8个清明节前后,麦家在小说《人生海海》中写出了他对父亲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正因他几乎剖开胸膛般残忍的真情实感,让无数人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 《人生海海》最辛辣的一句话,戳中成年人痛点 有人说“《人生海海》究竟哪里吸引读者?” 我觉得很大一部分人就是因为没打开书之前,腰封上写的那句非常辛辣的话: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在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总感觉到焦虑与不安,甚至想到死亡,严重的患上抑郁症,压力最大的成年人更是如此。 而这句话却非常直白的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这句话吸引了很多人,确实,它也没让读者失望,看完此书,意犹未尽,人物形象更值得人们去品味,书中的故事总觉得是真实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董卿为此止不住地流眼泪 董卿读完《人生海海》之后说: “我一个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电脑。天色越来越黑,可是我觉得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去开灯。电脑蓝色的光就映在我的脸上,我止不住地流眼泪。” 它戳中了她内心最脆弱、最敏感的部分。 人的一生要面临许多问题,我们要勇敢的活着,接受生活带来的挑战,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生活带给你的是惩罚还是奖励。 就像麦家写给杨洋的信:“顺风多些小心,逆风时多些耐心”。

朗读者第八期勇气董卿开场白是什么 每一期董卿经典台词语录盘点
1.“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茨威格 2.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开场白3.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着勇气。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的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开场白4.在生命的意义上,我们都是奇迹,正如未来不一定比现在更重要,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海桑《给我的孩子》5.有信心就会有勇气,有梦想就会有冲动。—— 李宁6.生活就是不停地战斗,他的武器是他的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巴金《做一个战士》7.勇气是让你能够走出家门,也希望你每一次都能够平安回来。——董卿8.文学家喜欢说永远的敦煌、永远的莫高窟。而真的是一位老人(樊锦诗),为了永远这两个字,付出了最实在的努力、最刻苦的坚守。感谢这世界所有的勇气,正是这些勇气在改变着历史,创造着奇迹!——董卿 9.相恋在未名湖,相守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樊锦诗

《朗读者》12期唯美开场白(2)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 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 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 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 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 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 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节目开场白: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同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琬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的和这个世界告别。 在这期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道来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地选择,还是被动地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 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 -《朗读者》第八期主题词 -【勇气】 · 节目卷首语: 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 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节目开场白: 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勇气。 莎士比亚说,有得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 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 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读者身上的勇气。 -《朗读者》第十期主题词 -【家】 · 节目卷首语: 家是什么?家是灵魂栖息的彼岸,是心灵停泊的港湾;是我们在风雨中的想念,是挫折痛苦后的温暖。 倦鸟归林是家、鱼翔浅底是家、落叶归根是家,每个生命都有归宿,每个家庭都有不同。 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个不同的“家”,看家里的知冷知暖,庭前的云卷云舒。 · 节目开场白: 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而中国古人则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的纽带,在今天的这期节目里,让我最有感受的是作家梁晓声的那句话,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 家,真的是一个充满内涵又充满温暖的词。 -《朗读者》第十期主题词 -【味道】 · 节目卷首语: 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味道,窗含西岭千秋雪也别有风味,踏雪寻梅是一种味道,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妙味横生。 满目苍桑是一种味道,婀娜多姿也是一种味道。 不同的味道能勾兑出不同的人生,总有一种味道会让你流连忘返,让你心情蹁跹。 也总有一些味道给予警示,让我们避而远之,洗净它们,重获新生。 · 节目开场白: 生活的味道,文字的味道,总有一种味道让你流连忘返! 朋友,你喜欢什么味道呢? 《朗读者》第十期嘉宾张小娴曾经说过:“会因为爱一个人而爱上他身上的味道。”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句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朗读者》第十一期主题词 -【那一天】 · 节目卷首语: 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 就像“面对行刑队时,想起了父亲带给自己去看冰的那天。”这是《百年孤独》里,奥雷利亚诺上校的回忆。 “再也没有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有那夜似的好戏。”那是《社戏》里,讯哥独特的记忆。 · 节目开场白: 那一天,那一天一定是你难忘的一天,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也许是洞房花烛夜,也许是十九世纪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尔扎克,在左岸咖啡馆构思着传世之作,也许是阿姆斯特朗自身的一小步代表人类的一大步被载入史册。 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 -《朗读者》第十二期主题词 -【青春】 节目卷首语: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他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炙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漂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过:“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 节目开场白: 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也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 那现在就让我们在那些也许正青春,也许不在青春的人们的身上,去感受青春永恒的魅力。 · 结束语: 终于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了,我还记得节目开播的那一天,我站在这里对大家说,你好!我们那期的节目主题词是遇见,我说,希望我们这一次的遇见,让我们彼此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我感受到了! 感谢所有来到这个舞台上的朗读者,感谢所有走进朗读亭的朗读者,感谢所有热爱《朗读者》的观众朋友们! 有人说,青春是那么美好!唯一的缺点就是消逝得太快,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拼尽全力,好好生活! 谢谢收看《朗读者》,明年再见!——董卿

《朗读者》勇气观后感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1】 时下正在央视热播的综艺类节目《朗读者》深受大众好评。说实话,这样一档表现内容并不复杂、艺术形式也谈不上多么丰富多彩的节目之所以能打动亿万观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每期嘉宾声情并茂的朗读,在与大众分享和品味经典作品的同时,也以春风化雨般的润泽力量传递了一种文化上的自信。正是这种由内到外的文化张力,切实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让一场场朗读深慰人心。 曾几何时,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只要一提起朗读,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朗读者是字正腔圆的主持人或演艺界人士。他们一出场,往往是手拿书夹笔直站在麦克风前,用标准的普通话读着一篇精美的文学作品,通过他们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以及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常常能打动人心,带给人一种温暖和感动。但是,这种站立式的朗读方式,由于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又常常给人留下一种缺乏变化的诟病。虽然说朗读者有着美妙的嗓音,但从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上而言,仅凭声音的婉转起合去营造持久的艺术魅力,显然有些勉为其难。 反观正在热播中的《朗读者》却以颠覆者的形象,为传统的朗读艺术开辟了崭新的表现形式。首先,朗读者的身份不再局限于主持人或演艺界人士,而是将各行各业的业界精英和社会名流都纳入到朗读者队伍中,通过主持人董卿亦访谈亦推荐似的一番介绍,巧妙地将朗读者的社会身份、心路历程与所要朗读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对朗读者所要朗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其次,在表现的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站立,朗读者或坐或立、或走或行,较以往有了更多的生趣。虽然一些朗读者未必字正腔圆,也鲜有直戳泪点的煽情,但他们朴实真诚的朗读,反而呈现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特别是朗读内容与朗读者本身在生活际遇和人生信仰上的趋同,更加凸显出朗读作品非同一般的人文意义。再次,这些朗读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谓经典中的经典,无论是思想性也好,艺术性也罢,都堪称人类史上的精神瑰宝。借助于现代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的渲染,摇曳的灯光,舒缓的音乐,加之朗读者至真至纯的用心朗读,这些经典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和价值取向等文化力量,便一点一滴地浸润开来,于无声处给人以教益和深刻的启迪。此外,《朗读者》的舞台置景既雍容华贵又彰显出雄浑博大的艺术气息。而缓缓推开的城门,更像是打开了一扇智慧的书窗,透过这扇窗观众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上的滋养,让文化的力量通过朗读者的口口相传,通过他们情真意切的'朗读,最终散发出温润持久的思想华光。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永恒的经典,通过影视作品的再加工、再创作是在传承经典,截取其中的精华,以本色朗读的方式去诠释其丰富的内涵,同样也是在传承经典。前者宏大、气势磅礴,常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后者婉约、沉潜静美,却以其内在的文化品位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观众,这种静谧的氛围,对于去除当下人们浮躁的社会心态,以宁静致远的境界去追求人生的价值,或许更有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启迪。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2】 今年第一季度,文化类综艺节目集体走红,而其中最红者莫过于董卿担任制片人的《朗读者》。但打造这样一个文化爆款并不容易,4月7日,董卿在国家广电局总局例会上向全国广电同行介绍经验,形容筹备之难时称:“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 弘扬优秀文化 责无旁贷 节目火了之后,董卿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很多记者会问同一个问题:“你怎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个节目?” 对此,董卿以自己对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采访为例:“单霁翔院长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另外四座博物馆分别是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你看这五个博物馆所在的国家,正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这说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博物馆,还当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当然他最后一句话有些玩笑的意思,但细细去体会,真的有道理。一个国家的自信最终是文化的自信,文化是更加持久、更加基本、更深层的力量。作为国家媒体,弘扬和传播优秀文化,责无旁贷。” 要学会低下 那已经习惯了高昂的头 话虽如此,在娱乐真人秀的挤压下,文化类节目招商并不容易。董卿形容,当初筹建《朗读者》之难是“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为此她和同事调侃“现在明白了吧,做制作人要学会低下你那已经习惯了高昂起来的头。” 除了钱,真正困难的还是“怎么样让文化节目引发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为此,董卿和模式研发者以及国内的众多学者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朗读者》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最后大家形成的共识是,朗读者的情感、所要朗读的文本的写作者的思想、听节目看节目的观众情感,这三种元素要和谐凝结,一定要凝结起来。 所以,观众看到:麦家很纠结地讲述完他和他父亲、他和他儿子这两代父子之间挣扎的故事之后,再来读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许渊冲老先生,他讲一个人一辈子重要的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来读林徽因;得了罕见疾病的“企鹅人”夫妇,依然乐观、依然相爱、依然行走在路上,这样一对年轻人讲完他们的故事之后,再来读同样一直在路上的三毛……这个时候,文字的魅力就产生了叠加效应,充满了感染力。 曾经被许渊冲拒之门外 朗读者第一个火起来的人物是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坦言,在第一期推出这样一位“高冷”的人物当时确实有顾虑,“96岁的翻译家,翻译的是什么?唐诗宋词莎士比亚。他一切的标签都是高大上的,都距我们很远。但做了两次采访后,我们发现这许先生是一位特别单纯朴素、特别丰富而有趣的人。所以我们决定:这样的朗读者要放在第一期。要让观众知道,这个节目做的是什么。” 有趣的是,正因为老先生至情至性,没少让导演吃苦头。董卿介绍,“第一次约许老先生的录制时间是在2016年的夏天,后来不得不推迟。第二次确定的录制时间是2016年的冬天,又没录成。第三次,2017年1月终于真的要开始录制了,再去请他,老爷子不搭理我们了,他觉得我们是骗子、没信用,完全把我们拒之门外。导演团队只能今天抱着果篮站在人家门口,明天抱着鲜花站在人家门口,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节目播出第二天,许老爷子的译著就直接冲上了当当网的热搜。他告诉我们,他家的电话成了24小时热线,为什么是24小时,因为他有很多学生、亲朋好友在国外。媒体蜂拥而至要采访他,老人家的回应特别可爱:‘我在《朗读者》里面表现完美,不会接受任何采访。’” 不要低估“年轻人” 节目如愿火了,但让董卿最满意的却是年轻人和新媒体对这档节目的赞许。据统计,节目播出了7期,阅读突破10万+的公众号文章已经有132篇了;喜马拉雅客户端的收听量是1.79亿次;相关视频全网播放4.97亿次,“别人问年轻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朗读者》,我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朗读者》。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富裕、更加开放、更加文明的社会,现在的90后、00后,能够接收到更多信息,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这两条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没有审美和判断力,只是我们之前很自以为是地低估了他们,一味以为他们只热爱某一类节目。” “我记得李宗盛有一次聊天的时候很愤怒,他抨击一些流行乐团的创作只限于口水,他说如果你只给听众吃猪食,那时间久了他们就成猪了。就像许渊冲先生,96岁的老先生,很多热爱他的年轻观众可能只有26岁,有差距吗?当然有,这当中隔着70年呢,一定是有年龄差距的。那我们要做什么,媒体人要做的就是在年龄差距之外,找到认知的统一。”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3】 普通又有力量的词语,这期的主题词"勇气"。勇气,就是在你看清楚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期的节目很特别,汇聚各个不同领域的人们,却都有着一份执着,对于他们热爱的事物!江一燕的支教,让我想起了大学的一个暑假时光。看到她讲孩子们为了见她做出的各种努力,曾经送别的画面又一次浮现在我眼前。现在的生活节奏以及个人能力,总让我有点应接不暇生活的琐事,似乎真的很少去专注一些公益,真的很惭愧,也许有些在心里的种子真的是灭不掉的!只能期许自己快点变强大,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李宁朗读巴金的<做一个战士>,坚定的眼神,面对人生的很多次低谷,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误后的"大将之笑",面对质疑甚至唾骂,依然勇敢的走下来,华丽的转身,很值得学习!当然最触动的是秋爸球妈,2岁时确诊一对自闭症的双胞胎,9岁其中一个又诊断白血病,上天是多么的残忍,要把这么多的不幸降临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身上,生活并没有压垮他们,他们用爱和勇气去迎接这一切,勇敢的生活下去,这其中的心酸估计真的很少人能体会到吧!祝福他们和秋歌秋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