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名句教育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 为了实践和演绎“礼”与“仁”,孔子一生都在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他的教学态度也是极端严肃、极端认真的。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他倡导“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经常虚心地向弟子学习,在《沂水春风》中我们可以读到孔子与弟子们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心灵共鸣的教学情景。还教育弟子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学而不厌。他教导弟子们要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2、诲人不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有教无类。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就是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三、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孔子的教学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1、重视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时候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演习或实习,如礼、乐、射、御等,使之学得更为牢固。这些是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的。孔子在实践中学习,使技艺不断进步,如在比箭时能老到地指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论语?八佾》)孔子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只要中“鹄”(中心)即可,不必射穿,各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掌握用力要适度,没有反复演练的实践,懂得这一道理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获得教益,达到新的境界。 2、注重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这里含有两种意思,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一是学生要有解决疑难的迫切要求。这时加以指点,其效果当然很好。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即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学生具有真正的主体性,要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一个“度”,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3、激发兴趣。《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4、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 5、切磋问答。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例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循循”,有次序,“诱”,引导。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6、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一口气读完不过脑子,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如《先进篇》中,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坐时进行的一场讨论,就是突出一例。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加以指点。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知识材料作凭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会,还要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7、因材施教。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只有这样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孔子的教育名言有哪些?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论语》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 7.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论语》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论语》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论语》 13.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1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论语》 1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 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论语·里仁》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论语》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 7.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论语》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论语》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论语》 13.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1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论语》 1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 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论语·里仁》

孔子教育弟子的名言
孔子教育弟子的名言 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 《论语》2、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丘 《论语》3、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丘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 《论语》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论语》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论语》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论语》8、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论语》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论语》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论语》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论语》1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论语》1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1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1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1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19、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21、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2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 子 《论语 》2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论语》2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2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2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论语》27、 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论语》29、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3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论语》3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丘3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论语·里仁》34、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 论语》3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论语》36、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 《论语》37、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 《论语》 38、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教育教学、哲学家。他的很多名言警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对人们起到指导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教育名言警句,欢迎大家阅读!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4、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论语》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6、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8、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10、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11、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1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13、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1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15、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丘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1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8、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19、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2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2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2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24、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2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2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27、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28、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2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0、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3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3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3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论语》3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3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38、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3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4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4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4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44、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4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中庸》46、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4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4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4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论语》50、子曰:“有教无类”。5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5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5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5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55、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56、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5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58、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论语》5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6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6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6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63、与朋友交,严而有信。——孔丘6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6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6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67、知耻近乎勇。——孔子68、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孔子6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7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7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7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7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7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丘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丘《论语》7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77、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论语》78、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7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8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孔子教育名言警句】相关文章:1.孔子名言警句2.关于孔子的教育名言3.教育名言警句4.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5.孔子的名言警句大全6.关于孔子的名言警句7.论语孔子的名言警句 8.孔子的名言警句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教育教学、哲学家。他的很多名言警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对人们起到指导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教育名言警句,欢迎大家阅读!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4、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论语》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6、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8、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10、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11、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1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13、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1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15、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丘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1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8、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19、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2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2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2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24、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2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2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27、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28、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2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0、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3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3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3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论语》3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3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38、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3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4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4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4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44、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4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中庸》46、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4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4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4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论语》50、子曰:“有教无类”。5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5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5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5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55、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56、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5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58、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论语》5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6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6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6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63、与朋友交,严而有信。——孔丘6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6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6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67、知耻近乎勇。——孔子68、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孔子6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7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7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7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7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7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丘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丘《论语》7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77、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论语》78、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7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8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孔子教育名言警句】相关文章:1.孔子名言警句2.关于孔子的教育名言3.教育名言警句4.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5.孔子的名言警句大全6.关于孔子的名言警句7.论语孔子的名言警句 8.孔子的名言警句

孔子教书育人的名言警句
孔子教书育人的名言有: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