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报内容怎么写?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由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清明节的诗句,对联整理而来。 一、清明节习俗 1、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3、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5、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二、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时饥饿难耐,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割腿肉熬汤于公子食用,重耳从振精神,事后发现肉是介子推的肉时,流下来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即位。即位后文公重赏了当初伴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他却打好行装隐居绵山。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后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扩展资料: 清明节的意义: 1、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 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我们对自己亲人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是一个典礼,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 2、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 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 3、清明节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寒食本来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节律,加上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那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人物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节日转化而来的,从自然到人文,“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2022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下面是我整理的2022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欢迎大家参考!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放风筝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节踏青习俗的由来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户郊游“胜日寻芳”的好时节,所以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不过,这一习俗的形成最初却不是因清明节,而是与早于清明的上巳节有关。 所谓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时风俗因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xì)。另据《宋书·礼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可知,曹魏以后,上巳节固定为每年的三月三日。 上巳日,古人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主要是祈求人类的繁衍。这天,已经憋闷了整整一冬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集体在水边举行仪式,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所以,这个时候也是那些多情男女相会求偶的“春宵一刻”。此外,两个氏族之间也往往借上巳节日在野外相聚,搞些对歌、跳舞的活动,沟通彼此的感情。后来,上巳节演变成郊外踏青游春,水边宴饮赏春的节日。 由于上巳距寒食、清明皆较近,上巳郊外踏青的习俗便延续到清明节后。你想,谁不喜欢醉身于自然去漫赏无边的春色呢?所以,清明踏青寻春便成为历代文人下笔的题材。 实际上,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清明节经典标语 1、上坟不烧纸,献花表哀思。文明搞祭祀,无火过清明。 2、清明祭祖、注意防火。关注消防、共享平安! 3、清明上坟莫烧纸,栽花种树祭故人。 4、清明时节文明祭扫,争为祖国环保贡献。 5、清明时节寄哀思,花香袅袅故人知。烧纸旧习莫仿效,文明上坟好风气。 6、平安清明,安全第一。 7、林区不能火取乐、造成火灾罪不轻。 8、千里长堤溃于蚁穴。万顷森林毁于星火。 9、情系家祖熊似火,此火非彼火。心念林木深似海,此海非彼海! 10、清明祭先祖不忘前人泽被,慎火护山林常使后人蒙荫。 11、清明祭祖不用火、珍爱生命保平安! 12、炼山开足防火带、从上烧下人须在。 13、克服麻痹侥幸心理、提高森林防火意识。 14、破祭奠陋习,树文明新风。 15、清明祭奠做文明人,只送献花纸不焚。 16、清明上坟莫烧纸,栽花种树祭先人。 17、清明时节祭祖坟,鲜花百绫告天灵。忧心之时莫玩火,注意环保与文明。 18、祭祖毋忘文明,扫墓注意防火。 19、勿忘先祖,文明祭祀。 20、文明祭祀,绿色生活。 21、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建设生态休闲花园。 22、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23、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束鲜花祭故人。 24、清明祭奠做文明人,只送鲜花纸不焚。 25、清明祭奠先人,不忘环保消防! 26、讲文明,树新风,文明祭奠! 27、厚养薄葬,文明祭奠。 28、关心生者,关爱逝者,关怀人生。 29、文明祭祀,莫留野火焦灼生灵。 30、警钟长鸣抓防范、联防群管保林安。 31、逝人鲜花祭,美好你我他。 32、文明祭扫、鲜花祭祀。 33、林木生长数十年,火灾焚毁一瞬间。 34、清明祭奠先人,不忘环保消防。 35、炼山要选阴天、桔杆勿烧山边。林区杜绝烟火、严防随意用火。 36、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祭奠先人,骨肉情深。鲜花一朵,告慰亲人,改变陋习,祖先欢欣。 37、警钟常鸣、防火护林。 38、逝人献花祭,文明慰故人。 39、文明上坟不烧纸,栽花种树祭故人。 40、烧香烧纸祭先祖,森林防火记心间! 41、劝君爱惜祖先地,莫留星火把它焚! 42、鲜花祭祖要提倡,森林防火有保障! 43、关心生者,关爱逝者,关怀人生。 44、清明时节祭故人,烧纸不如一束花。 45、告别丧葬陋习,崇尚文明治丧。 46、加强预防预报措施、提高防火灭火意识。 4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祖只献鲜花礼,不焚香火文明人。 48、清明时节雨纷纷,网上行人欲断魂。博客片语寄相思,逝者已斯生者思。 49、祭祀献花多文明,杜绝山火保森林。 50、乱烧一堆火、毁掉一片林。 51、清明时节寄哀思,花香袅袅故人知,烧纸旧习莫仿效,文明上坟好风气。 52、进入林区、注意防火。 53、祭而丰不如养之厚。 54、请勿携带火种、不得随意烧烤。 55、林火可防、重在宣传。 56、清明祭祀,感恩前祖。文明祭祀,造福后代。 57、文明祭祀莫烧纸,远离雾霾靠大家。 58、清明祭先祖不忘前人泽被,慎火护山林常使后人蒙荫! 59、建设秀美山川护林防火当先。 60、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61、加强森林防火、保护森林资源。 62、严控爆竹,谨慎用火! 63、文明祭祀,平安清明! 64、留得青山埋宗骨,慎用火烛祭先人! 65、关爱生命,平安出行! 66、文明祭扫,为创建山水生态园林城尽一份微薄之力。 67、坚决打击引起森林火灾的违法犯罪分子。 68、千辛万苦造林,切莫一火全焚。 69、全民护林、人人防火。 70、鲜花献故人,指数绿祖坟。 ;

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
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 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清明节已经有着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个也是国家法定的节日,是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年二十四就是清明节了,下面跟我一起来看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吧。 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1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2 “一笠戴春雨,愁来不可遮。清明思上冢,昨夜梦还家。归兴随流水,伤心对落花。晋原松下泪,沾洒楚天涯。”默默念着这首诗,我的心里情不自禁地潮湿起来。站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面朝乡下老家的方向,我想起了父亲的坟墓,我心中一酸,想跪下。 清明节是农历的一个节日,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却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要追根溯源,城市人其实都是从乡下走出来的。只是,在城市里生活久了,许多人就把农历淡忘了,连纪念自己那些去世的先人的清明节,也被许多城市人忘记了,也许不是要故意忘记的。如今,大多的城市总是记得圣诞节和情人节,却不记得清明节。 但是,我却忘不了清明节,忘不了传统的农历,也许我的身上还没有失去乡村的泥土气息。 我去世的父亲在清明节这天魂归故里时,看到老家寂寞的院落,会不会伤心。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生日的情景,在外面玩得兴高采烈,母亲使劲把我拽回家,桌子上是让人一下子开心而笑的香喷喷的鸡蛋面。我大口吃着,母亲笑着问,慢点吃,锅里还有。我问,妈,今天啥日子,为啥吃面?母亲笑着说,今天你的生日呀,你整天就知道玩,啥也不记得了。父亲在一旁抽着劣质的纸烟,笑呵呵地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面,说,真是个傻小子,连纪念日也忘记了。 我后来明白了,不论什么时候,父母也不会忘记孩子的生日,那是孩子的出生纪念日。 对于去世的父亲来说,清明节就是他的纪念日。虽说我比较忙,我也应该抽出时间给九泉之下的他问个好。最起码,我不能忘记。 想起小时候的清明节,父亲总是带着我和哥哥去坟地里给先祖烧纸钱、扫墓,还要摆一些供品,敬三杯老酒。看着坟地里热闹的景象,我就觉得亲情的味道在四处弥漫,心里热乎乎的。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那些冷冷清清的坟地,不禁想,去世之后,有后人记得纪念和祝福真是温暖的事情。父亲经常说,不论到啥时候,都不能忘记先人,没有先人栽树,哪有后人乘凉?做一个人,饮水别忘记思源。 这个清明节到来时,我心中伤感。回望故乡,我默默流泪了。 其实,清明节是一个谁也不能忘记的纪念日。 清明节,我思念我的父亲。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精选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下面是我整理的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欢迎大家参考! 清明节的资料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按公历来说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农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节气,都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七个节气。每个节气按15天计算,整整105天,交清明节则是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清明”二字,古书上解释说:“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其它书中也有“桐始华,虹始见,萍始生”,“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清明象征着我国黄河流域,万木凋零的寒冬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到来了。劳动人民依据节气来安排庄稼活计。二十四节气中就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之说。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人们在扫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几朵野花戴在头上,顺手折几根柳条插在房前屋后。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和希望长寿的愿望。戴柳习俗被淘汰,插柳却盛行起来,成为我国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树节。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寄托哀思的一个契机。各地青少们成群结队向烈士陵园献花致敬,或邀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讲革命故事,或组织参观、旅行、访名胜、采标本,丰富了节日内容。 文化: 对于清明节,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也同样情有独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可谓家喻户晓。小小诗中描绘出一幅充满淡淡哀愁的雨中春景,自然流畅,余味无穷。同样著名的还有唐代诗人韩罖的《寒食》,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既反映了春天风光,又讽刺了当时权贵的泛滥,赋上了不少政治色彩。一同回味这些与清明有关的诗词,在浓浓春意中享受一道别有风味的文化大餐。 提起清明,还不得不提一下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独一无二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总计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扫墓、吃青团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树 清明植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献中早有记载。清明本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清明”这个词。到了汉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静而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形成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规定清明在寒食节后两天,具体日子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唐宋时改为寒食节后一天。清明节因寒食节演变成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有关。 4、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6、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7、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拓展知识: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1-4]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清明手抄报的内容怎么写 三年级
清明手抄报的内容: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精选1 清明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去上坟。今天早上,我也被我的爸爸妈妈叫醒,去给爷爷上坟。 奶奶把折好的纸钱拿出来,装在准备好的钱袋里,我的爸爸在钱袋上写上了爷爷的名字,也就是说这些“钱”是给爷爷准备的。 不一会儿,大伯开车来接我们。到了墓地,已经有不少的人在扫墓了。墓地旁有卖上坟用的菊花和折好的纸钱。奶奶拎着纸袋径直地走向爷爷的墓地。我的爸爸拎来一个铁桶。大伯拿着干净的`抹布在爷爷的墓碑上一边擦拭着,一边在说着什么,像是在跟爷爷叙家常。 我看了很不了解,这样说着爷爷能听到吗?我的爸爸打着了火机,这些纸钱就一股烟熏地飞向了爷爷的世界。我也曾跟我的爸爸妈妈说:“老师说过,清明扫墓不能烧纸钱,会污染环境。”可他们却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少烧一点吧。” 我们跟爷爷告别,回来的路上,大伯跟我说,爷爷是个很勤劳的人,是个好人。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精选2 今天是清明节,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回到了乡下,来到了外公家里。屋后有密密麻麻的竹子,还有钻出地面的笋芽儿,河边有许多的野菜:有野芹菜、鸭脚板、野木耳、水蕨子……特别是院子门口有几株引人注目的茶花树和桃树,茶花树开满了大红的茶花,桃树开满了粉红的桃花。 我和哥哥好奇的数了一下,发现茶花有6片花瓣,128根花蕊,桃花有5片花瓣,51根花蕊。多数几朵花,数量就不一样。 到了下午,我和外公、舅舅、妈妈、哥哥、弟弟一起去茅园山给姥姥扫墓。到了姥姥的墓前,外公用山刀砍了一棵小树,插在姥姥的坟墓上,把挂山钱挂在小树上,然后点燃蜡烛、鞭炮,最后我们都在姥姥的墓前拜了三下,就离开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妈妈:“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妈妈跟我说:“清明节给已故的亲人扫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扫墓是纪念先祖、缅怀亲人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无论是活着的还是已经去世的,我们都应该尊重,爱戴,心中常怀感恩之心。” 听了妈妈的话,我明白了清明节扫墓的意义。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精选3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一家人去扫墓。刚到山坡下的柏油路时,我看见马路右边摆满了小车和摩托车,看来我们不算太早哦。 我们一家人沿着一条窄窄的小山路向山坡上走去,山路左边排满了一座座墓地,右边长满了小草和稀稀松松的大树,山上不时传来阵阵爆竹的声音。没走多远,就到了太奶的墓地。奶奶和妈妈用镰刀割墓地边上的野草。 割完草,奶奶把带来的鱼、鸡、米果等供品摆在墓地前,点燃香烛,我的爸爸把爆竹点燃,“啪啪啪”的声音立刻在山腰上响起,浓浓的烟在墓地前冒起。放完爆竹之后,奶奶叫我在墓地前跪叩了三个头。 回家的路上,我问我的爸爸为什么要来扫墓。我的爸爸说“因为今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活着的人怀念死去的人的节日”。 我们小朋友更要传承这一美好的品德。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精选4 今天,我去奶奶家后面的竹园扫墓。一路上,我带着一种奇怪的心情来到奶奶家,一会儿悲伤,一会儿激动……嗯,反正是一种奇怪的感受。 终于,人齐了。我们来到奶奶家后面的竹园,那里有一座坟墓。坟的下面是用石头搭的四面石壁,上方呈半圆形,长满了很多杂草。坟前有一块石碑,妈妈说这叫墓碑。这时,我才知道这是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的墓,虽然从来没有看见过,但是我的心里还是很伤心。墓碑的前面有一张石块搭成的小桌子,是用来摆放祭品的。 这不,奶奶开始摆了,她把准备好的。菜放在桌子上,四个角上各摆一碗米饭,还摆放着两碗酒。这时,姑婆靠在墓旁伤心地哭起来,大家都在劝她不要哭了。爷爷把蜡烛点上,又把袋子里的元宝等倒在地上,用打火机点着。大伙儿不停地对着坟拜着,连平时最淘气的几个哥哥也一声不吭。 祭拜完了,我带着伤心离开了竹园。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精选5 中国历,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