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精髓,你会用哪一句?为什么?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由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所著。据说是因为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为关吏尹喜留下的5000字,后世称之为《道德经》。 全文虽5000字,从字数上看,的确不多,但是从内容上看却是广博精微,尤其在哲学的辩证法上的贡献更是同时期的思想家不能比的。 如果用一句话能指出这本巨著的精髓,还真不好说,自古以来,多少解读,多少注解,各有各的精髓部分,如果用一句话来说的话,我觉得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的地位在自然界很重要,很特殊。那么人们是不是就可以肆意妄为了?做人做事的法则又是什么?《道德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必经之路。这里的“法”,意思就是效法,学习,遵循的意思。人要效法大地,大地则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自”就是本身,“然”,就是当然如此。就是宇宙运行的绝对性。 如何效法?人们看到大地生长万物,就懂得厚重载物,学会包容,学会奉献,大地包容一切,这是它最大的美德。中国人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 道的本身就是自然的生生不息,无穷无尽。中国道家还有一句话,“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宇宙”,这句话更是将人身与天地同类了。人们只有懂得了效法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才会摆正人的位置。而不是自封为万物之灵,对其他非本民族非本宗教的人们,或者其他生物种群进行任意的杀戮,而没有任何的羞耻之心。

道德经最核心的一句话
道德经最核心的一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善字。善,我们理解为是善良。老子说善良的人就像是水一样,具有高尚的品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一句话,因为我们善良,所以品德高尚,也符合道德经的主题。 善良的人其实和水是差不多的,可以包容万物,包容万物的同时还不去与之相争。所以这一句最接近于道德经中的“道”了。善良的人,心胸善于保持着冷静,这是最为难得可贵的了。 《道德经》的影响力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道德经》中的名句,你感悟最深的有哪些?
最早知道《道德经》这部经典,应该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时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名言。然后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到了大学,对儒释道三家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就更加入迷。下面就分享几句《道德经》中感悟最深的句子: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个“道”,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诸子百家,讲的都是“道”。这个“道”就是宇宙万物最原始的那个东西,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包含在“道”中,都离不开“道”,所以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究竟什么是“道”呢?又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因为只要用言语表述出来,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永恒的“道”了。 就连“道”这个“名”,也只是暂时勉强而起的一个名字,并不是永恒的“名”。所以开篇这两句话,老子就告诉我们,不要执着文字相,一定要跳出圈外读这部经典,不要掉进文字相里面出不来了。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道德经.第二章》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人的美丑,是没有什么固定标准的,一个人在你的眼里很漂亮,但在别人眼里,可能就不漂亮了,这是因人而异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就算是同一个人,你心情好的时候,可能怎么看都很漂亮,但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怎么看都不顺眼。所以不管是人还是事物的美丑,是无法定下一个普遍的标准的,我们看大自然的各种动物、植物、万事万物,你说哪个美?哪个丑?没有分别呀,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看点。 可是人一旦强行定下一个美的标准,那自然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这等于人为造成了对立,本来没有美丑之分,现在有了。那谁愿意丑呢?没人愿意丑,大家都向美的标准看齐,都学美的样子,这其实就不美了,没准儿学个四不像,甚至把好好的身体搞坏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个典型。 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我们姑且把人的悟性分为三种:上等、中等、下等。悟性最上等的人,他听了“道”的理论,马上就明白了,就会积极地去实践,把这些理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有时候相信比较多一点,有时候怀疑比较多一点,有时候也会去实践一下,但不久又放弃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人。悟性最下等的人在听完“道”的理论后,他完全听不懂,他以为你在讲故事,开玩笑,所以就会哈哈大笑起来,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一部《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句句都是经典,句句都意趣无穷,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道德经》中的名句,我感悟最深的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意思是看起来挺滑头的人,没准却是真正刚正不阿的人;看起来很笨拙的人,没准是天下最灵巧的人,只是平常人看不懂;看起来木讷寡言,没准是最有辩才的人。 这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最坏的往往是最好的,最好的也往往是最坏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知耻近乎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都是里面脍炙人口的句子。
第一,“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第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句句经典
《道德经》中的名句,我感悟最深的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意思是看起来挺滑头的人,没准却是真正刚正不阿的人;看起来很笨拙的人,没准是天下最灵巧的人,只是平常人看不懂;看起来木讷寡言,没准是最有辩才的人。 这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最坏的往往是最好的,最好的也往往是最坏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知耻近乎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都是里面脍炙人口的句子。
第一,“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第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句句经典

老子的《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修身、养生、用兵、治国四方面的道理。本文对这四个方面的精髓进行简练地分析总结。 1,修身 老子《道德经》讲:“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很注重身心的清静。 老子还讲过,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内外两除”。外面要除去对名利的追求,内心除去对知识的追求。做到毫无追求,身心象婴儿那样的纯净,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2,养生 老子《道德经》认为,养生最好的方法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就是说,过着朴素的生活,很少追求名利,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低层次的养生观念认为,人吃的营养越多越好,运动越多越好。结果反而损害了健康。追求大名利目标的人,会有这种观念。 中等层次的养生观念认为。应该适当吃营养食品,适当地运动。追求中等名利目标的人会有这种观念。 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过着朴素的生活,不追求名利的不争之人,能把养生做得最好。这是对养生最高层次的认识,也是最彻底的认识。 3,用兵 老子《道德经》讲: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是谓不争之德”。意思是说,最善于作战的将军,并不以武力威胁别人;最善于作战的战士,从来不发怒;最善于取胜的人,从来不与别人交手。别人看到他,就已经知道不是对手。上述这些人都是以不争之德取胜别人。 也就是说,不与别人争夺名利地位的人,是最善于作战的,是最善于领兵打仗的,是最善于取胜的。 4,治国 老子《道德经》讲:“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如果君主能像“道”那样毫不显露自己的作为(也就是“无为”),国家将会无所不治。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质。它飘飘缈缈,是不可见的,是它演化出了宇宙万物。由于“道”毫不彰显自己,所以虽然它养育出宇宙万物,却很少有人知道它。 老子把像“道”这样毫不显露自己作为的做法,称为“无为”。 “道”毫不显露自己的作为,却演化出了宇宙万物。由此可以看出,不显露自己的作为,是最大的作为,可以无所不为。这就是老子《道德经》讲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之所以不显露自己,是因为它不贪图名声和地位。如果君主能像“道”那样不贪图名利地位,国家将会非常兴盛,无所不治。这就是《道德经》说的君主“为无为则无不治”。 把老子对修身、养生、用兵、治国的方法进行总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追求名利地位的不争之人,可以把修身、养生、用兵、治国做到最好。不争夺名利地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要想达到这个人生的最高境界,需要对人生和社会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自己的人生目标都完全实现以后,才能不再争夺名利地位,达到不争的人生境界。
我倒觉得中间有句很适合我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豖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豖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是这样理解其精髓的!说到老子,自然就想到无为而治。不过总觉得他心中的无为不是指一般层次的无为,而是指占领了至高点之后的无为。大道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他自己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区区五千言,流传数千年,真不简单,另外大概主要是因为统治者的政治考量吧。老子是在给大家带来一种未涉世的境界,而孔子的则是教会大家如何入世,看来楼主也喜欢老子的思想,有机会探讨下啊,我对老子的一些处世思想还是比较赞同的,但是要想达到那样的境界估计也就是一种理想吧,但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信仰确是不错的一种选择,毕竟如上帝耶稣,佛主如来等等,不过是人性话的神或是带有人性的神罢了,老子的思想确能让人的精神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任何人事物中,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
老子的《道德经》的精髓就在这81章的最后一章里面的最后一句话: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有可为而不为,是为大智
道法自然,无为不争
我倒觉得中间有句很适合我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豖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豖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是这样理解其精髓的!说到老子,自然就想到无为而治。不过总觉得他心中的无为不是指一般层次的无为,而是指占领了至高点之后的无为。大道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他自己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区区五千言,流传数千年,真不简单,另外大概主要是因为统治者的政治考量吧。老子是在给大家带来一种未涉世的境界,而孔子的则是教会大家如何入世,看来楼主也喜欢老子的思想,有机会探讨下啊,我对老子的一些处世思想还是比较赞同的,但是要想达到那样的境界估计也就是一种理想吧,但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信仰确是不错的一种选择,毕竟如上帝耶稣,佛主如来等等,不过是人性话的神或是带有人性的神罢了,老子的思想确能让人的精神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任何人事物中,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
老子的《道德经》的精髓就在这81章的最后一章里面的最后一句话: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有可为而不为,是为大智
道法自然,无为不争

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道德经的精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本无名,字之曰道。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因人而改变。 而道德经全本其他的都是以道的存在而做出道的规律的存在。顺应道的规律,老子以生死、阴阳、盛衰、强弱、刚柔……等来解释和认识道的平衡。故而 道法自然
道德经的精髓也就是第一章全文,老子在开篇提到了“道”这个概念,有人说是规律与法则,这虽然能体现'道',但是也不能代替“道”的概念!“道”实际上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其运动规律,“道”能同化万物,演化万物。虽然人们不能看到和摸到到它,但它无处不在的,并且只能意会,而不能用语言表达!
哦,我最近有看一本,是打乱了顺序讲的,有电子版,发给你看看? 我觉得,老子的中心思想就是,顺应天道,别打仗了,放百姓一条生路。
一个字,道
道德经的精髓也就是第一章全文,老子在开篇提到了“道”这个概念,有人说是规律与法则,这虽然能体现'道',但是也不能代替“道”的概念!“道”实际上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其运动规律,“道”能同化万物,演化万物。虽然人们不能看到和摸到到它,但它无处不在的,并且只能意会,而不能用语言表达!
哦,我最近有看一本,是打乱了顺序讲的,有电子版,发给你看看? 我觉得,老子的中心思想就是,顺应天道,别打仗了,放百姓一条生路。
一个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