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程颢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北宋诗人 程颢 (1032年—1085年7月9日)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北宋诗人。
是北宋诗人
北宋诗人。
是北宋诗人

程颢是哪个朝代的
程颢(hào)(1032年—1085年7月9日)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程颢为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 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程颢(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学者称其“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54岁。
程颢(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学者称其“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54岁。

程颢是什么朝代?
程颢(hào)(1032年—1085年7月9日)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程颢是哪个朝代的?
程颢其祖先历代仕宦,祖籍徽州篁墩(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村)。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程颢是哪个朝代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程颢北宋(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现红安县二程镇,北宋行政隶属木兰县,二程父时为木兰县令)。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着称。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着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 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 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着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学术成就: 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程颢、程颐兄弟(一般简称二程)开创的洛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 张载的思想学说,对二程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 第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第三,“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这样,张载以物质状态的“气”为宇宙本原的本体论就被否定了,精神性的“天理”就在理学体系中被确立了最高本体的地位。 二程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在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使“理”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二程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他的认识论。二程还以其“天理”论发挥孔子“克己复礼”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修养论。 总之,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具体到二程各人,他们的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学术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程颢认为万物本属一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发明本心,自觉达到与万物一体,因此较多地强调内心静养的修养方法,不大重视外知。后来的陆王,大致沿着程颢的理路,发展为心学。而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穷理,格物致知,较多地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后来的朱熹,大致沿着程颐的理路,发展为纯粹的理学。所谓的“程朱理学”,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程颐和朱熹的理学。当时有许多人追随二程学习,尤其是程颐弟子很多,主要有谢良佐、游酢、吕大忠、吕大临、吕大均、侯仲良、刘立之、朱光庭、邵伯温、苏昺等(其中三吕与苏昺原为关学学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学学派,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其庞大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程颢是哪个朝代的?急!!!
北宋。 程颢(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世称称“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扩展资料: 程颢的学说: 洛学,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二程同受业于周敦颐,他们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 还认为理是"天理",乃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把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 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并将佛、道渗透于其中,旨在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二程洛学是保守的和唯心的,但也包含有辩证法因素。 他们提出"万物莫不有对","动静相因,物极必反",承认事物是相互制约、发展变化的。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其后,宋代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又在二程开辟的方向上发展了理学。宋明理学是宋代之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而二程洛学则开了理学之先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程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学 
不是唐,是宋朝人(北宋) 程颢(1032-1085), 北宋著名儒家学者. 字伯淳, 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是北宋理学家程颢写的一首七绝《春日偶成》。程颢和弟弟程颐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并称二程。 春天一日,风和日丽。诗人闲居无事,中午前后泛舟游逛,水路两旁鲜花翠柳,眺望山川,心旷神怡。诗人怕路人不了解他的快乐心情,误认为他在学那些浮浪子,偷闲游荡。这首绝句写景生动,表达心情自然贴切,就象一幅笔墨清新的山水画。
北宋时期大儒,字伯淳, 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理学家、教育家,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是北宋理学家程颢写的一首七绝《春日偶成》。程颢和弟弟程颐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并称二程。 春天一日,风和日丽。诗人闲居无事,中午前后泛舟游逛,水路两旁鲜花翠柳,眺望山川,心旷神怡。诗人怕路人不了解他的快乐心情,误认为他在学那些浮浪子,偷闲游荡。这首绝句写景生动,表达心情自然贴切,就象一幅笔墨清新的山水画。赞同 392| 评论(12)
程颢(1032-1085), 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称明道先生。宋代理学家。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登进士第,历任永兴军邗县(今陕西户县)和江宁府上元县(今江苏南京)主簿、晋城县令。宋神宗熙宁初,入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安石议新法不合,出任签书镇宁军判官等。元丰八年(1085),病死。
不是唐,是宋朝人(北宋) 程颢(1032-1085), 北宋著名儒家学者. 字伯淳, 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是北宋理学家程颢写的一首七绝《春日偶成》。程颢和弟弟程颐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并称二程。 春天一日,风和日丽。诗人闲居无事,中午前后泛舟游逛,水路两旁鲜花翠柳,眺望山川,心旷神怡。诗人怕路人不了解他的快乐心情,误认为他在学那些浮浪子,偷闲游荡。这首绝句写景生动,表达心情自然贴切,就象一幅笔墨清新的山水画。
北宋时期大儒,字伯淳, 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理学家、教育家,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是北宋理学家程颢写的一首七绝《春日偶成》。程颢和弟弟程颐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并称二程。 春天一日,风和日丽。诗人闲居无事,中午前后泛舟游逛,水路两旁鲜花翠柳,眺望山川,心旷神怡。诗人怕路人不了解他的快乐心情,误认为他在学那些浮浪子,偷闲游荡。这首绝句写景生动,表达心情自然贴切,就象一幅笔墨清新的山水画。赞同 392| 评论(12)
程颢(1032-1085), 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称明道先生。宋代理学家。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登进士第,历任永兴军邗县(今陕西户县)和江宁府上元县(今江苏南京)主簿、晋城县令。宋神宗熙宁初,入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安石议新法不合,出任签书镇宁军判官等。元丰八年(1085),病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