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年龄,一种心境,一种年龄,一种快乐,下句怎么说
一种年龄,一种心境,一种年龄,一种快乐; 一种年龄,一种淡泊,这种年龄,超然忘我。

古代各种年龄男女都怎样称呼
1、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2、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4、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5、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扩展资料: 很多古人对年龄的称呼,都与头发有关。除了垂髫外,还有总角、束发、弱冠、及笄、黄发等。 古时孩童,把头发中分,在头的两侧束成两结。因为形状像牛角,所以叫总角,指的是八九岁到十三四岁。后来人们也用“总角之交”来形容幼年时代就交好的朋友。 束发是把总角解散,束成以髫。这时已是成童。开始束发的年龄大约为十五岁,在古代是入大学之年。 弱冠指的是古时男子年二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因此时身体还不够强壮,故称弱冠。 及笄是女孩子的成年礼,大约到了十五岁,女孩子就会把头发束起来,佩戴上笄(也就是发簪),表示自己已经成年,可以许配人家。 黄发则是用来形容长寿的老人。古人认为老人发白,白久则黄,因此黄发是长寿的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古人对1到140岁的称呼,美到让人窒息!
1,汤饼:出生三天。 2,初度:周岁。 3,生小:幼年。 4,教数:9岁。 5,外傅:10岁。 6,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7,舞勺: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 8,及笄:指女子15岁。 9,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10,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11,而立:指30岁。 12,不惑:指40岁。 13,艾:指50岁。 14,花甲(耳顺):指60岁。 15,古稀:指70岁。 16,耄耋:指八九十岁。 17,期颐:指百岁。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古代称谓来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我国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百度百科
古代各种年龄男女称呼如下: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3、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舞勺:13岁。 10、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6、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7、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18、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19、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20、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21、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22、强壮:指四十。《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23、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24、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25、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26、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27、耄耋:指八九十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28、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9、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30、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31、重开:指两个花甲,即一百二十岁。 32、双庆:指两个古稀,即一百四十岁。 扩展资料: 1、百姓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 2、朋友称谓: (1)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2)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3)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4)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5)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6)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7)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8)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9)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10)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11)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年龄称谓
(1)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拓展资料一、简介(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2)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3)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4)及笄:女子十五岁。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5)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7)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耄(mào):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8)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龆龀:指儿童。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以上皆出自《记》。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杖家之年:指五十岁。杖乡之年:指六十岁。杖国之年:指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下寿:六十岁。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岁。以上称谓,出于《庄子》。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1,汤饼:出生三天。 2,初度:周岁。 3,生小:幼年。 4,教数:9岁。 5,外傅:10岁。 6,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7,舞勺: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 8,及笄:指女子15岁。 9,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10,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11,而立:指30岁。 12,不惑:指40岁。 13,艾:指50岁。 14,花甲(耳顺):指60岁。 15,古稀:指70岁。 16,耄耋:指八九十岁。 17,期颐:指百岁。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古代称谓来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我国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百度百科
古代各种年龄男女称呼如下: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3、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舞勺:13岁。 10、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6、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7、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18、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19、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20、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21、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22、强壮:指四十。《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23、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24、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25、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26、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27、耄耋:指八九十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28、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9、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30、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31、重开:指两个花甲,即一百二十岁。 32、双庆:指两个古稀,即一百四十岁。 扩展资料: 1、百姓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 2、朋友称谓: (1)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2)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3)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4)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5)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6)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7)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8)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9)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10)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11)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年龄称谓
(1)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拓展资料一、简介(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2)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3)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4)及笄:女子十五岁。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5)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7)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耄(mào):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8)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龆龀:指儿童。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以上皆出自《记》。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杖家之年:指五十岁。杖乡之年:指六十岁。杖国之年:指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下寿:六十岁。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岁。以上称谓,出于《庄子》。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人有几种年龄?
日历年龄:人们的日历年龄随着时间的消逝均等地增长着,不管你怎么善于保养,也无论你怎样懂生活,在日历年龄的增长面前,任何人的岁月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 外貌年龄:由于遗传因素和后天保养的差异,日历年龄相同的人其外貌年龄也会大不相同。 生理年龄:人们生理年龄不一定相同,有些人未老先衰,百病缠身;有些人则宝刀不老,青春常驻。 心理年龄:人们在心理年龄面前并不是平等的。有些年轻人,在心理上却老得多,迟钝、保守、僵化;有些人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也童心未泯,难得胡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社会年龄:社会年龄是与人们的经验、知识和才能积累成正比的。有些人年纪一大把,办起事来却幼稚可笑;有些人则“人小鬼大”,老谋深算。活动广泛,经验丰富,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能言善辩,思想深刻,足智多谋是社会年龄高的标志。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一种年龄,一种心境,一种领悟的意思是什么?
林清玄,在《人生最美是清欢》中写道: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 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境由心生,境遇好坏之别不是人生下来的坐标,而是后天修心的结果。 人生修行,从心开始。 有人说:“唯有灵魂安静的时候,才是我们和自己贴得最近的时候。” 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一方净土,面对外界的浮躁与喧嚣,我们的内心时常会疲惫、会厌倦。 此时此刻,最需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空间,思自己所想思,做自己所想做,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
意思就是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感悟。 形容心境的句子: 1、醉翁之际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虎啸龙吟凌云志,落花流水平常心。 3、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4、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6、丹青不知老之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 10、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口乐意莫生嗔。 1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意思就是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感悟。 形容心境的句子: 1、醉翁之际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虎啸龙吟凌云志,落花流水平常心。 3、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4、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6、丹青不知老之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 10、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口乐意莫生嗔。 1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种年龄,一种心境,一种领悟
恰到好处的喜欢最舒服,懂分寸的关系最迷人。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相处就是:欣赏彼此的好,懂得彼此的苦。 换了一种明白:没有谁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谁也没有义务一直对谁好。就连父母给的爱也是一样的,我认为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责任感,我们现在时常会烦她们的唠唠叨叨,但是父母的爱就是这样,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我很幸运有爱我的父母,让我一路走来不孤独。 换了一种心境才明白:人最容易付出代价的三件事是:乱说话、乱发脾气、乱花钱。世界上对别人伤害最大的是语言。我虽 不太会安慰别人,但我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温和。乱花钱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要做好金钱上的断舍离,管好心态,有原则赚钱。我是一个从小就不乱花钱的人,因为我深知父母的钱来之不易,我所用的钱来自父母。我管好了自己的口袋,做好了自我节制。我想用自己赚的钱给自己买安全感,给我爱的人买幸福感。乱发脾气是要付出代价的,从前的我很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整天的好心情,但是现在换了一种心境,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宽容与忍耐。自己发的火,只能自己浇灭。 换了一种心境我才明白:人生没有白吃的苦,也没有白白的经历。遇上很多人,听闻许多事,谁是真心待我,谁值得我真心待他。我一直坚信:真心是双向的,你真我就真,你假我会比你更假。我从来不患得患失,因为我明白,该来的总会来,会走的留不住,也不想留。再爱情中,我不会成为卑微的那一个人,我也不允许我爱的人显得卑微,我要的是平等,是理解,是相互磨合的过程。 换了一种心境我才明白:忙着就清醒做事,闲着就糊涂做人。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懂得糊涂。对朋友糊涂一点,其实快乐就多了。许多人说大学期间很难交交到知心朋友,哈哈,那我算不算一个幸运儿呢?我认为如果人人都带着一颗防备心,那么交不到也是意料之中嘛!现在的我很快乐,家里有爱我的父母,在外有知心的朋友,我们互相诉说心事,吐露真情。我不知道未来的我们会怎么样,当至少我拥有过。对爱人糊涂一点,给他一点私人空间。记得有那么一次恋爱中,我明明什么都知道,但就想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因为我在等失望攒够,然后跟他毫无遗憾的说:从我的世界离开,你不配。当然最后也没这么说,这不是我的说话风格。伤过我的我不会铭记于心,因为不值得。 不属于我的我从不强求,被人抢去的我不会再要,我有感情洁癖! 哪怕前路漫漫,布满荆棘我也要闯过去,因为我倔强的性格不允许我说不,我肩上的责任不允许我放纵,爱我的人不允许我轻贱自己。在未来,爱我的及我爱的人需要我去照顾。现在的我涉事不多,能力不足,但谁能说这就是将来的我呢?哈哈,连我自己都不信呐。 愿自己能在往后经历风雨仍旧如同现在一般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