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有名的边塞诗
著名的边塞诗 1、《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被后人称为唐诗中的七绝压卷之作,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朝廷不识人才的惋惜,如果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怎会越过阴山?2、《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唐代边塞诗中,这首诗可以说最充满画面美了,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争的残酷在诗人笔下形象生动,不禁使我们对戍边将士表示同情。4、《燕歌行》(节选)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提到边塞诗,怎么能少得了高适,全诗充满了对统治者的讽刺,也是难得的著名讽喻诗。5、《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一生,充满了坎坷,屡试不第,有心报效国家,可惜命运却将他捉弄,但是,著名边塞诗人中一定有他一席之地。6、《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七绝圣手”的七绝、“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的王昌龄,两者结合在一起,又有谁敢忽视王昌龄的边塞诗?7、《已亥岁》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能你没听过曹松的名字,但是最后一句传唱千古,你应该不止一次听人说起。
一首是来自“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从军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初唐四杰中,杨炯的造诣仅次于王勃,他的突出表现主要在对文学意识的革新上。这首诗就是杨炯最为得力的代表作,作者通过荡气回肠的语言组织,把自己渴望驰骋沙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表达出来,字字掷地有声,读来让人深受鼓舞。另外一首边塞诗,就是来自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从军行》: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本人就是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人,那么在他众多做边塞诗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这首边塞诗是其中最为经典的绝唱。
一首是来自“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从军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初唐四杰中,杨炯的造诣仅次于王勃,他的突出表现主要在对文学意识的革新上。这首诗就是杨炯最为得力的代表作,作者通过荡气回肠的语言组织,把自己渴望驰骋沙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表达出来,字字掷地有声,读来让人深受鼓舞。另外一首边塞诗,就是来自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从军行》: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本人就是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人,那么在他众多做边塞诗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这首边塞诗是其中最为经典的绝唱。

十首著名边塞诗
《出塞》、《凉州词》、《从军行七首其四》、《使至塞上》、《逢入京使》、《望蓟门》、《夜上受降城闻笛》、《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雁门太守行》、《关山月》。边塞诗,是古诗中读来最豪迈的诗歌题材,因为它们描写了壮阔苍茫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们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读来格调高亢,激励人心。 以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为题材豪情壮志。

寻求著名边塞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草】似莠而细,无芒,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梨花】指雪【瀚海】沙漠【中军】古多分兵为左中右三军,中军为主帅号令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殷□《河岳英灵集》说:“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现存崔颢的作品,有几篇艳体诗,色泽浮艳,内容轻佻,可能是他年轻时所作。后来他从军边塞,诗风发生变化,表现了“出身事边”和“报国赴难”的昂扬感情。如写少年将士的“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写边地风光的“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雁门胡人歌》),都是名作。他的《长干曲》五绝四首,用问答体写南方水乡民间男女恋情,富有民歌风味。他最有名的诗篇是七律《黄鹤楼》,传说李白读了后大为佩服,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诗纪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尽管这种愿望当时落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它与军旅、战争题材的诗作有联系却又不能划等号。唐代是我国边塞诗创作最为繁荣的时代,如今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大多产生于这一时期。 其实,边塞诗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疆域的相对不稳定而产生的。东汉以后,战争频繁,反映征人思妇之作,反映边地战争艰苦之作渐渐多了起来,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这些乐府诗中的名篇杰作均以边塞为题材。又如蔡琰(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以及后世的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庾信《咏怀》诗中的部分作品,也都为边塞诗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隋代历史短暂,诗歌数量不多,也无一流的大家,但其对外战争却几乎从未间断,故边塞诗作特别发达。卢思道《从军行》、明余庆《从军行》、何妥《入塞》、杨广《饮马长城窟行》、《白马篇》、《纪辽东》,杨素《出塞二首》、薛道衡《出塞二首》、王胄《白马篇》、《纪辽东二首》、虞世基《出塞二首》……,不仅均以边塞为题材,而且创作水准都很高,出现了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显然,这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及边塞诗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代最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四百多年战乱和不安定的局面,国家的疆域也大大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出现崭新的局面。唐代建立初年,高祖李渊不得不经常贿赂最大的外部威胁——东突厥,尽管如此,东突厥人仍屡犯太原及京城长安,高祖甚至考虑迁都。后来,唐王朝与周边外族政权——不论其是否是唐王朝的保护国——先后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如与吐蕃、东西突厥、奚、契丹的多次战争,成了唐代边塞诗反映的内容,许多诗人或从军边塞、参预军幕,或去边塞(如幽蓟一带)旅行,诗中有一定边塞生活的切身体验,也有的则是依据道听途说或间接资料,或只是翻用乐府旧题。……然而无论何种途径,却使唐代边塞诗创作出现了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 唐代边塞诗在一些由隋入唐的诗人及初唐诗人的笔下便已较多出现。初唐四杰的骆宾王是较多写作边塞诗的作家。他有过数度从军的经历,高宗咸亨年间还从军塞上,从而写下较多反映军旅生活的边塞诗,如《边庭落日》、《从军行》、《早秋出塞》、《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宿温城望军营》、《在军登城楼》、《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夕次蒲类津》、《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除了盛唐的少数边塞诗大家外,骆宾王的边塞诗是写得比较多,质量也算比较好的了,诗中不仅写到边塞风光,也写出从军将士生活的艰辛和不安定,如:“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风旗翻翼影,霜剑卷龙文”,“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诗中还抒发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报负和京国之思以及思乡怀归之意。其笔触所及,已大致能涵盖盛唐边塞诗鼎盛时期的大多领域,题材开阔,而且格调高亢。与此同时,初唐的其他著名作家如杨炯、沈佺期、陈子昂、郭元振、李峤、崔融、杜审言等均写下一些边塞诗作,诗人向往边塞的军旅生活,希望立功边塞、报效国家,如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杜审言之《旅寓安南》则把殊方的气候、物产写得新颖别致:“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一些未必到过边塞的诗人也都纷纷仿效写作边塞诗,一时蔚为风气。读这一时期的诗作,边塞诗的成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初唐诗作中成就较突出的部分,为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作了很好的前期准备。�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过著名的边塞诗派,可以直接归入这一诗派的作家并不多,创作过边塞诗的盛唐作家则是一个颇为庞大的群体,其作家人数之广、作品数量之多,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一些精妙绝伦的边塞诗作,而成为其代表作的一个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战城南》、《北风行》、《幽州胡马客歌》、《塞下曲》六首……,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高都护骢马行》,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盛唐一些诗人如陶翰、刘长卿、常建、储光羲、祖咏、刘湾、王之涣等,也都写过一定数量的边塞之作。这些作品塑造了边庭将士英勇杀敌、保卫边疆的英雄形象,写出了边地艰苦、将士报国献身的精神。而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则为王(维)、李(颀)、高(适)、岑(参)及王昌龄。其中王维、高适、岑参都有过较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高适开元十九年(731)至次年曾送兵北上蓟门,并曾出卢龙塞;天宝九载(750)又曾送兵蓟北,北使归来,也曾经燕赵之境;天宝十一年(752)曾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之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亲见次年哥舒翰收河西九曲,天宝十五年(756),从哥舒翰守潼关,同年底任淮南节度使,后任彭州、蜀州刺使,又任剑南节度使……,这些经历,使他有较丰富的军旅和对外战争的经验……。王维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曾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使兼节度判官。岑参在边塞生活的经历更为丰富,他从天宝八载(749)冬至十载夏,他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僚属;天宝十三载(754)夏到至德元载(756),岑参被北庭节度使封常清辟为节度判官,第二次出塞;至德元年(756),又出任伊西、北庭支度副使;这次在北庭历时三年,足迹几遍整个西北地区……。他们的从军、出塞生活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创作题材,边塞的壮丽风光,边疆的地理、交通、民俗、民族交往,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在他们诗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等绝唱,显然是以厚实的相关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他们的诗作中有些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充满爱国激情且词彩飞扬的篇章,同时怀念家乡及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辛在其诗作中也有较深刻的反映。李颀、王昌龄虽无从军与边塞生活的经历,却以乐府旧题写出新意,把盛唐气象融汇到其边塞诗作中去。这些诗作,令人鼓舞、振奋,千载之下,仍虎虎有生气,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的强音、民族精神的集中体验。习惯认为,盛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创作的顶点,也是其终点。其实,边塞诗的创作是继续贯穿到中晚唐时期的。中晚唐时期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边塞诗派,但从事边塞诗创作的诗人并不少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如卢纶、李益、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张籍、王建都写过许多边塞诗,而写过一些边塞诗(尤其是边塞题材乐府诗)的诗人则更多,其中如郎士元、柳中庸、戎昱、司空曙、刘商、杨巨源、张仲素、施肩吾、鲍溶、许浑、赵嘏、马戴,刘驾、于濆、翁绶、许棠、司空图、罗隐、周朴、卢汝弼、韦庄、张、沈彬、陈陶、金昌绪等等。有些诗人,传世之作不多,却有一些边塞诗脍炙人口(如陈陶、金昌绪、许棠等)。董乃斌先生甚至发现,《全唐诗》中“凡是存诗一卷以上的中晚唐作家,无不多少写过一些直接或间接与边疆生活有关的作品。”� 中晚唐时期,以内忧外患深重为特点。尽管此时战争更多的是朝廷与各割据的藩镇之间,以及各藩镇之间。这时期对外战争也较多。安史乱后,唐王朝国力日衰,中央渐渐失去对边远地区的节制,如吐蕃大举东进,陇右、河湟等地相继沦丧,鄯、秦、成、洮等十多州均先后失去。昔日岑参生活过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所属地区更是为吐蕃所有。因而反映收复失地的要求,反映汉人被迫改从蕃俗,反映故人没蕃的作品显著增加。如杜牧《早雁》、《河湟》,白居易《西凉伎》、张籍《陇头行》等作即如此,这些诗作颇似南宋的爱国诗,以沉郁悲凉为基调,他们直面冷酷的现实,表达拯国家和沦陷区人民于水火的强烈愿望,而紧紧围绕国家领土完整、边塞安危的主题,这与南宋也有相似之处。� 中晚唐边塞诗的题材较之盛唐也有开拓之处,如反映南方边地的生活,如施肩吾《岛夷行》、王建的《海人谣》、李商隐的《异俗》等等,比之盛唐边塞诗仅限于东北和西北有所拓展。此外反映军中官兵苦乐不均、朝廷赏罚不明、反映和蕃的太和公主从回纥返回长安等主题。刘商《胡笳十八拍》中就明确写道:“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动干戈兮征战频”,“一朝胡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诗中写没蕃人的痛苦经历。又如司空图《河湟有感》中:“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诗中所反映的情境在初盛唐的边塞诗中是决计不会有的,这使人想起陈亮《贺新郎》中“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这些沦陷区出生的后代因年代久远,已没有原来的民族意识,他们已没有回归故国的要求,这是诗人所最担心的。诗中的议论说理也充满忧伤而感愤。� 中晚唐没有出现王、李、高、岑和王昌龄那样的边塞诗大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一时期边塞诗不但在思想的尖锐和深刻方面有所加强,而且反映的题材也有所拓展,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唐代的边塞诗是纵贯初、盛、中、晚整个过程的。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从亲历的见闻和经验来进行边塞诗创作,另一些诗人则利用间接的材料,用一些乐府旧题进行旧调翻新的创作,这类乐府诗题在不同时期其内涵也各不相同,显然,后者的作家人数众多,数量也多得多,而且出现过李白、杜甫及高适《燕歌行》之类的杰作,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前者的那类诗作中更贴近边塞生活,更能准确反映时代精神,艺术特色也更为鲜明。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塞下曲 [唐]卢纶 (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从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上,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 美人帐下犹歌舞。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陇西行 作者: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关山月 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出塞 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龙城也就是卢龙城。龙城飞将:指西汉时名将李广。《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凉州曲 作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简析】该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 【简析】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王昌龄的边塞诗 文学史著作往往把王昌龄归入边塞诗人一类。王氏边塞诗水平的确高,我们就先读他的边塞诗。王氏又被称为七绝圣手,因此更应先读他的边塞七绝: 从军行七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后略) 边塞诗,按我的理解,是透过边地风光、边境战争、边关生活的描写传达出边塞军人生命体验的诗。盛唐边塞诗突趋繁荣,是唐玄宗重视边事设节度使促成的。节度使要长期负责一个区域的边事,很需要吸引内地的士人来任职。士人到边庭比较容易施展,因此不少人向往边庭,渴望得到边庭更多的信息。而到了边庭的士人,为了建立功业,自然会较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边庭。边庭生活独特新奇,很能引发创作冲动,而且一定成为与内地朋友通信的谈资。没有到过边庭的士人,通过不同渠道,对边庭也就不乏了解。写边塞诗由此成为时髦。 王昌龄虽写了《从军行》,却未必实行过从军行。《从军行》题下的七首诗并无统一的主题,只是捉摸着不同场合不同人物的不同体验,分别把它们写出来,而且不大像是同一时间动笔的。 第一首:烽火城已是边塞,城西当更荒芜。戍楼孤零零兀立。黄昏,落日,秋风,独上戍楼必生无端感慨。寄情唯有一笛,信口一吹,便是千万戍兵同样心声铸就的旋律。试问那长存的明月:横亘的关山已消磨多少豪杰,还将延续多少伤痛悲凉?戍兵在什么时候才能给万里外的"她"以相思的解脱? 外国理论讲典型环境、典型细节,其实人类在文艺方面是有许多相一致的想法的。别林斯基说:"艺术性在于: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任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表现出来。"王昌龄的"圣手"就掌握着别林斯基讲的这种本领,只不过他的目的不是塑造典型人物,而是传达典型的生命体验;而且,他所用的"一个特征""一句话",讲究的与其说是典型环境、典型细节,不如说是典型意象。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是由主观世界改造过的客观映象。王昌龄自有其意象、意境理论(参《美在生命》上编第三章第四节),简而言之,是主张让生命自然展开,根据平日积累的生命体验,发挥想像和联想,不妨"造"出"境"来。换句话说,对于客观实情来说,他追求的只是"似而不是"。比方说,戍楼上恐怕不应只有一个哨兵,而诗里则必须写成"独上"。又比方说,一般征人的家并不富有,他们妻子的"闺"在想像中却必须是"金闺",因为边关只有烽火、海风、羌笛、戍楼……,不是"金闺"就缺乏震撼力。 第二首起头显得兴致极高,次句却用了很烦的口气,好像回骂一句:新什么新?但奏曲者除了有边愁还是只有边愁,这个弹的,那个弹的,都一样。边愁如何解脱?谁能给他们解脱?他们自己有什么办法解脱?低头,是沉默而且沉重的长城;抬头,是孤零而且遥远的秋月。周围冷清得惨白。人在此时此地生命体验如何?作者只让读者自己判断。 第三首从一位体恤军人情绪的将军那角度着笔。肃杀的秋景有助于宣示心底的悲凉。尘封的白骨要回军安葬,牺牲之惨重可想而知。"掩尘骨"用拗救,配合着抒悲抑之情。 第四首前两句从空间上概括了几千里的西北边防,后两句从时间上概括了过去以至未来的漫长战争年月。雪山暗淡,气氛压抑;孤城关外,枯燥匮乏;黄沙中百战,铁甲被刺穿或磨穿,残酷悲壮。末了,作者并不代政治家宣教示,只把情势说明一下:"不破楼兰终不还"。这表示的是遥遥无期呢,还是锲而不舍呢?这和中国足球队说不走向世界就怎样怎样可以相比:同样心情复杂。 第五首从后军的角度写一场速决战:主力才走到半路上,前军已大胜传回捷报了。由此可以看出唐军的战斗力和士气令作者也神采飞扬。为烘托士气,作者不忘写出环境之恶劣。 王昌龄还有一首更脍炙人口的边塞七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这首诗仍有时空两方面的高度概括。明月关山亘古长存,"秦""汉"互文,使人不由不联想到筑长城抗匈奴一大段烦扰不堪的历史,不由不关注到无数月下关山,而且感受到无限凄清。从秦汉而写到万里长征,苍茫的历史感和沉重的现实感结合,逼出了末两句呼唤和平共处的心声。 王昌龄这位"边塞诗人",实际上所写边塞诗所占比重不大。除了几首七绝,古乐府也只几首。且来读读著名的两首《塞下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两诗命意显然相悖。前首寄语"莫学游侠儿",就是希望把尚武精神用在正途上。而后首则表现在正途上的尚武者的可悲下场。文学史家往往想把某诗人按"主战""反战"来定位,碰到王昌龄这种情况真是无所措手足。 我不主张以"主战""反战"去评价诗人。曹丕论文艺,说要"以气为主"。我在《美在生命》一书里已说明,曹丕所求于文艺的是生命特色的自然展示。我们所求于王昌龄的也应该是他的独特的"气"。假如在这基础上还想窥探什么,那就透过王昌龄的生命特色去捉摸盛唐的时代精神罢。 读王昌龄边塞诗,须知当日边防之必要与无奈。游牧民族对农业社会时加侵害,其骑兵快速闪击,令防守者不得不把防区推到荒无人烟的地带。戍兵也因此而数量更多、生活更苦、牺牲更大。然而中华民族从来都是有极大的凝聚力的,无论怎么苦,无论在某个时段怎样惆怅、烦躁,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以及战斗的豪情毕竟是其精神世界的主要面。明白了这些,朗读王昌龄诗,你就会感觉到,即使在悲凉之中,他还是充满阳刚之气的。
古从军行 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塞下曲 [唐]卢纶 (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从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上,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 美人帐下犹歌舞。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陇西行 作者: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关山月 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出塞 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龙城也就是卢龙城。龙城飞将:指西汉时名将李广。《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凉州曲 作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简析】该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 【简析】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王昌龄的边塞诗 文学史著作往往把王昌龄归入边塞诗人一类。王氏边塞诗水平的确高,我们就先读他的边塞诗。王氏又被称为七绝圣手,因此更应先读他的边塞七绝: 从军行七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后略) 边塞诗,按我的理解,是透过边地风光、边境战争、边关生活的描写传达出边塞军人生命体验的诗。盛唐边塞诗突趋繁荣,是唐玄宗重视边事设节度使促成的。节度使要长期负责一个区域的边事,很需要吸引内地的士人来任职。士人到边庭比较容易施展,因此不少人向往边庭,渴望得到边庭更多的信息。而到了边庭的士人,为了建立功业,自然会较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边庭。边庭生活独特新奇,很能引发创作冲动,而且一定成为与内地朋友通信的谈资。没有到过边庭的士人,通过不同渠道,对边庭也就不乏了解。写边塞诗由此成为时髦。 王昌龄虽写了《从军行》,却未必实行过从军行。《从军行》题下的七首诗并无统一的主题,只是捉摸着不同场合不同人物的不同体验,分别把它们写出来,而且不大像是同一时间动笔的。 第一首:烽火城已是边塞,城西当更荒芜。戍楼孤零零兀立。黄昏,落日,秋风,独上戍楼必生无端感慨。寄情唯有一笛,信口一吹,便是千万戍兵同样心声铸就的旋律。试问那长存的明月:横亘的关山已消磨多少豪杰,还将延续多少伤痛悲凉?戍兵在什么时候才能给万里外的"她"以相思的解脱? 外国理论讲典型环境、典型细节,其实人类在文艺方面是有许多相一致的想法的。别林斯基说:"艺术性在于: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任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表现出来。"王昌龄的"圣手"就掌握着别林斯基讲的这种本领,只不过他的目的不是塑造典型人物,而是传达典型的生命体验;而且,他所用的"一个特征""一句话",讲究的与其说是典型环境、典型细节,不如说是典型意象。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是由主观世界改造过的客观映象。王昌龄自有其意象、意境理论(参《美在生命》上编第三章第四节),简而言之,是主张让生命自然展开,根据平日积累的生命体验,发挥想像和联想,不妨"造"出"境"来。换句话说,对于客观实情来说,他追求的只是"似而不是"。比方说,戍楼上恐怕不应只有一个哨兵,而诗里则必须写成"独上"。又比方说,一般征人的家并不富有,他们妻子的"闺"在想像中却必须是"金闺",因为边关只有烽火、海风、羌笛、戍楼……,不是"金闺"就缺乏震撼力。 第二首起头显得兴致极高,次句却用了很烦的口气,好像回骂一句:新什么新?但奏曲者除了有边愁还是只有边愁,这个弹的,那个弹的,都一样。边愁如何解脱?谁能给他们解脱?他们自己有什么办法解脱?低头,是沉默而且沉重的长城;抬头,是孤零而且遥远的秋月。周围冷清得惨白。人在此时此地生命体验如何?作者只让读者自己判断。 第三首从一位体恤军人情绪的将军那角度着笔。肃杀的秋景有助于宣示心底的悲凉。尘封的白骨要回军安葬,牺牲之惨重可想而知。"掩尘骨"用拗救,配合着抒悲抑之情。 第四首前两句从空间上概括了几千里的西北边防,后两句从时间上概括了过去以至未来的漫长战争年月。雪山暗淡,气氛压抑;孤城关外,枯燥匮乏;黄沙中百战,铁甲被刺穿或磨穿,残酷悲壮。末了,作者并不代政治家宣教示,只把情势说明一下:"不破楼兰终不还"。这表示的是遥遥无期呢,还是锲而不舍呢?这和中国足球队说不走向世界就怎样怎样可以相比:同样心情复杂。 第五首从后军的角度写一场速决战:主力才走到半路上,前军已大胜传回捷报了。由此可以看出唐军的战斗力和士气令作者也神采飞扬。为烘托士气,作者不忘写出环境之恶劣。 王昌龄还有一首更脍炙人口的边塞七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这首诗仍有时空两方面的高度概括。明月关山亘古长存,"秦""汉"互文,使人不由不联想到筑长城抗匈奴一大段烦扰不堪的历史,不由不关注到无数月下关山,而且感受到无限凄清。从秦汉而写到万里长征,苍茫的历史感和沉重的现实感结合,逼出了末两句呼唤和平共处的心声。 王昌龄这位"边塞诗人",实际上所写边塞诗所占比重不大。除了几首七绝,古乐府也只几首。且来读读著名的两首《塞下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两诗命意显然相悖。前首寄语"莫学游侠儿",就是希望把尚武精神用在正途上。而后首则表现在正途上的尚武者的可悲下场。文学史家往往想把某诗人按"主战""反战"来定位,碰到王昌龄这种情况真是无所措手足。 我不主张以"主战""反战"去评价诗人。曹丕论文艺,说要"以气为主"。我在《美在生命》一书里已说明,曹丕所求于文艺的是生命特色的自然展示。我们所求于王昌龄的也应该是他的独特的"气"。假如在这基础上还想窥探什么,那就透过王昌龄的生命特色去捉摸盛唐的时代精神罢。 读王昌龄边塞诗,须知当日边防之必要与无奈。游牧民族对农业社会时加侵害,其骑兵快速闪击,令防守者不得不把防区推到荒无人烟的地带。戍兵也因此而数量更多、生活更苦、牺牲更大。然而中华民族从来都是有极大的凝聚力的,无论怎么苦,无论在某个时段怎样惆怅、烦躁,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以及战斗的豪情毕竟是其精神世界的主要面。明白了这些,朗读王昌龄诗,你就会感觉到,即使在悲凉之中,他还是充满阳刚之气的。
古从军行 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岑参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1、最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如果没有岑参,我们可能不知道边塞的雪是这么壮美。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间像梨花盛开。

边塞的诗有哪些
1、《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唐诗中的七绝压卷之作,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朝廷不识人才的惋惜,如果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怎会越过阴山? 2、《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唐代边塞诗中,这首诗可以说最充满画面美了,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争的残酷在诗人笔下形象生动,不禁使我们对戍边将士表示同情。 4、《燕歌行》(节选)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提到边塞诗,怎么能少得了高适,全诗充满了对统治者的讽刺,也是难得的著名讽喻诗。 5、《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一生,充满了坎坷,屡试不第,有心报效国家,可惜命运却将他捉弄,但是,著名边塞诗人中一定有他一席之地。 6、《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七绝圣手”的七绝、“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的王昌龄,两者结合在一起,又有谁敢忽视王昌龄的边塞诗? 7、《已亥岁》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可能你没听过曹松的名字,但是最后一句传唱千古,你应该不止一次听人说起。 8、《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代才子,只可惜英年早逝,建功立业的心贯彻了李贺一生,但命运的嘲讽也伴随了他的一生。9、《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在《唐诗三百首》中诗人入选的诗歌数量可是比很多著名诗人还要多的,除了“四大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成就无疑是最高的。 10、《望蓟门》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一生也是穷困潦倒,多亏王维救济,但是,诗人的一生是精彩的,他的《终南望余雪》是唐代科举考试中最著名的两首应试诗之一,他的《望蓟门》中最后一句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