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战争激烈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 枪林弹雨 拼音:[ qiāng lín dàn yǔ ] 含义:枪支如林,子弹如雨,形容激战的战场:他是个老战士,在~中多次立功。 出处:清代孙雨林的《皖江血》:“此时人心一半改;结局真难测。且画策;弹枪林雨;木坏山颓;江城付劫灰。” 例句:他参加革命几十年,在~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2、枪林刀树 拼音:[ qiāng lín dāo shù ] 含义:犹言刀枪林立。形容激烈战斗的场面。 出处:出自清代无名氏的《木兰从军·陷阵》 3、狼烟四起 拼音:[ láng yān sì qǐ ] 含义:四处有报警的烽火,指边疆不平靖。 出处:明代沈采的《千金记·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例句:隋炀帝凶狠淫佚,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国内~。 4、炮火连天 拼音:[ pào huǒ lián tiān ] 含义:形容正处在激烈的战争状态。 出处:清代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继之又道:‘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例句: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到处是~的战场。 5、尸横遍野 拼音:[ shī héng biàn yě ] 含义: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出处: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例句:激烈的战斗结束后,敌军~,损失惨重。
血流成渠、尸横遍野、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等。 一、血流成渠 [ xuè liú chéng qú ] 鲜血流成了河。形容死伤的人极多。 出处:清·陈忱《水浒后传》:“刘猊丢甲丢盔而走,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又折了二千多兵,退到万庆寺喘急方定。” 二、尸横遍野 [ shī héng biàn yě ] 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三、血肉横飞 [ xuè ròu héng fēi ] 形容发生爆炸等灾祸时,死伤者血肉四溅的惨状。 出处:清·陈天华《狮子吼》第八回:“即有几个如狼似虎的狱吏,各执竹条,纵横乱打,打得血肉横飞,足足打了四个小时,方才丧命。” 四、枪林弹雨 [ qiāng lín dàn yǔ ] 枪杆像树林,子弹像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出处: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日子,江水山觉得还是才开始,却一晃就过去了四年多。” 五、炮火连天 [ pào huǒ lián tiān ] 形容正处在激烈的战争状态。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继之又道:‘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一、枪林弹雨 [ qiāng lín dàbain yǔdu ] 枪杆像树林,子弹像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出处: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日子,江水山觉得还是才开始,却一晃就过去了四年多。 二、狼烟四起 [ láng yān sì qǐ ] 四处有报警的烽火,指边疆不平靖。 出处:明·沈采《千金记·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三、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四、炮火连天 [ pào huǒ lián tiān ] 形容正处在激烈的战争状态。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继之又道:‘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五、溃不成军[ kuì bù chéng jūn ] 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打仗败得无法收拾。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 六、尸横遍野 [ shī héng biàn yě ] 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七、血流成河[xuè liú chéng hé]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出处:《旧唐书·李密传》:“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 八、硝云弹雨[xiāo yún dàn yǔ] 硝烟如云,子弹像雨。 形容激烈的战斗。 出处:梁启超《论自治》:“然则岂待与西人相遇于硝云弹雨之中,而后知其胜败之数也?” 九、全军覆没[quán jūn fù mò ] 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出处:《旧唐书·李希烈传》:“官军皆为其所败;荆南节使张伯仪全军覆没。”
血流成渠、尸横遍野、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等。 一、血流成渠 [ xuè liú chéng qú ] 鲜血流成了河。形容死伤的人极多。 出处:清·陈忱《水浒后传》:“刘猊丢甲丢盔而走,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又折了二千多兵,退到万庆寺喘急方定。” 二、尸横遍野 [ shī héng biàn yě ] 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三、血肉横飞 [ xuè ròu héng fēi ] 形容发生爆炸等灾祸时,死伤者血肉四溅的惨状。 出处:清·陈天华《狮子吼》第八回:“即有几个如狼似虎的狱吏,各执竹条,纵横乱打,打得血肉横飞,足足打了四个小时,方才丧命。” 四、枪林弹雨 [ qiāng lín dàn yǔ ] 枪杆像树林,子弹像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出处: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日子,江水山觉得还是才开始,却一晃就过去了四年多。” 五、炮火连天 [ pào huǒ lián tiān ] 形容正处在激烈的战争状态。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继之又道:‘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一、枪林弹雨 [ qiāng lín dàbain yǔdu ] 枪杆像树林,子弹像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出处: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日子,江水山觉得还是才开始,却一晃就过去了四年多。 二、狼烟四起 [ láng yān sì qǐ ] 四处有报警的烽火,指边疆不平靖。 出处:明·沈采《千金记·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三、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四、炮火连天 [ pào huǒ lián tiān ] 形容正处在激烈的战争状态。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继之又道:‘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五、溃不成军[ kuì bù chéng jūn ] 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打仗败得无法收拾。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 六、尸横遍野 [ shī héng biàn yě ] 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七、血流成河[xuè liú chéng hé]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出处:《旧唐书·李密传》:“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 八、硝云弹雨[xiāo yún dàn yǔ] 硝烟如云,子弹像雨。 形容激烈的战斗。 出处:梁启超《论自治》:“然则岂待与西人相遇于硝云弹雨之中,而后知其胜败之数也?” 九、全军覆没[quán jūn fù mò ] 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出处:《旧唐书·李希烈传》:“官军皆为其所败;荆南节使张伯仪全军覆没。”

描写战争的成语
描写战争的成语 :四面楚歌、围魏救赵、破釜沉舟、草木皆兵、揭竿而起。 一、四面楚歌【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近义词】四郊多垒、腹背受敌、十日并出、危机四伏、十面埋伏、山穷水尽、八方受敌、八面受敌【反义词】左右逢源、旗开得胜、安然无恙、歌舞升平二、围魏救赵【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近义词】声东击西、围城打援、围詹救科、调虎离山【反义词】围点打援、围城打援、声东击西三、破釜沉舟【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就引兵全部渡过黄河,把船沉入河中,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只带三天的干粮,用以表示一定战死,不准备再回来(的决心)。【示例】: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近义词】决一死战、踏破红尘、孤注一掷、沉舟破釜、破釜焚舟、知难而进、背城借一、济河焚舟、背水一战、灭此朝食、义无返顾、义无反顾【反义词】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知难而进、举棋不定四、草木皆兵【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苻坚和苻融登上城楼瞭望晋军,看见晋军兵阵整齐,将帅与士兵都很强悍,又从北面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很像人的形状,苻坚于是回过头来对苻融说:“这些敌人都很强大啊!怎么能说晋军没有人马呢?”苻坚的神情茫然而恐惧。【示例】: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神经过敏【近义词】风声鹤唳、八公草木、风兵草甲、杯弓蛇影、疑神疑鬼、满腹疑团、弓杯蛇影【反义词】若无其事、措置裕如、岿然不动、镇定自若、坚如盘石、稳如泰山五、揭竿而起【解释】: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官逼民反、逼上梁山、铤而走险、斩木揭竿 【反义词】引颈受戮、逆来顺受、忍辱偷生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805275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663269有勇无谋[yǒu yǒng wú móu]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614240全民皆兵[quán mín jiē bīng]指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445251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565193用兵如神[yòng bīng rú shén]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482157赤膊上阵[chì bó shàng zhèn]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不顾一切,不讲策略或毫不掩饰地做事。百度汉语APPAI让学习更简单立即下载8638揭竿而起[jiē gān ér qǐ]《史记·陈涉世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后用“揭竿而起”泛指人民起义。279138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明郎瑛《七修 类稿》卷二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后用以比喻做事不谨慎,行迹泄露,使对方有所警觉。330142乌合之众[wū hé zhī zhòng]像乌鸦似地聚合在一起的一帮人。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乌合:像乌鸦似地聚合。252137坚壁清野[jiān bì qīng yě]也说空室清野。加强工事,使堡垒坚固;将野外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物资清理收藏起来。使敌人深入后增加困难,消耗力量,无所获取。《晋书·石勒载记上》:“勒所过路次,皆坚壁清野,采掠无所获,军中大饥,士众相食。” 壁:营垒。208130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217150声东击西[shēng dōng jī xī]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声:扬言。29796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后比喻下定决心彻底干一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釜:锅。舟:船。228102出其不意[chū qí bù yì]《孙子兵法·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指出乎对方意料之外,突然行动。21397步步为营[bù bù wéi yíng]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守严密。20780城下之盟[chéng xià zhī méng]敌国兵临城下时被迫订立的盟约。《左传·桓公十二年》记载,楚国攻打绞地(今湖北郧县西北),“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后泛指被迫与敌人签订的屈辱性条约。16080作壁上观[zuò bì shàng guān]也说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兵包围了赵国的巨鹿,楚国和其他诸侯前去救援。当时秦兵声势很大,只有楚将项羽领着队伍去冲锋陷阵,其他诸侯的将领却都在壁(即军营的壁垒)上观战。后用“作壁上观”比喻在一旁观望,不动手帮助。15183风声鹤唳[fēng shēng hè lì]《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前秦苻坚带兵攻打东晋,被打得大败,逃走时听到风声 和鹤叫都以为是追兵。后用来形容人在非常害怕时听到一点声音,就十分恐慌紧张。唳(lì)。参见〔草木皆兵〕17383兵荒马乱[bīng huāng mǎ luàn]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19683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后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177 62一鼓作气[yī gǔ zuò qì]《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后来用“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151 62五十步笑百步[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士从前线上败下来,一个退了五十步,另一个退了一百步。退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退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个人都是在退却,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见于《孟子·梁惠王上》)。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85106再衰三竭[zài shuāi sān jié]《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击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形容士气逐渐低落,力量逐渐衰竭,不能再振作。竭:尽。101 61杀身成仁[shā shēn chéng rén]《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意是说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104 55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世说新语·假谲》记载,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喝,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132 51兵戎相见[bīng róng xiāng jiàn]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102 46金戈铁马[jīn gē tiě mǎ]指战事。也用以形容战士的雄姿。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金戈:金属制作的戈。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97 37穷兵黩武[qióng bīng dú wǔ]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十分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穷兵黩武,动费万计。” 黩武:滥用武力。74 42百战百胜[bǎi zhàn bǎi shèng]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孙子兵法·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148 27龙血玄黄[lóng xiě xuán huáng]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97 33枪林弹雨[qiāng lín dàn yǔ]枪支如林,子弹如雨,形容激战的战场:他是个老战士,在~中多次立功。134 20一夫当关,万夫莫开[yī fū dāng guān,wàn fū mò kāi]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48 51背水一战[bèi shuǐ yī zhàn]在不利情况下和敌人作最后决战,比喻面临绝境,为求得出路而作最后一次努力。107 30出奇制胜[chū qí zhì shèng]《孙子兵法·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意思是作战时一方面正面和敌军交锋,而另一方面出奇兵来取得胜利。善于出奇兵的,就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后以“出奇制胜”指用对方意料不到的办法来取胜。72 31南征北战[nán zhēng běi zhàn]到处出征作战,形容经历的战斗很多。77 25化干戈为玉帛[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变战争为和平。玉帛:古代诸侯会盟朝聘时的礼物。27 40战火纷飞[zhàn huǒ fēn fēi]形容战斗十分激烈。74 26腹背受敌[fù bèi shòu dí]前面和后面都受到敌人的攻击。74 27速战速决[sù zhàn sù jué]迅速投入战斗,迅速结束战斗,比喻做事时迅速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74 29朝秦暮楚[zhāo qín mù chǔ]战国时秦楚两国争霸,其他各国和游说之士根据自己的利益,一会儿助秦,一会儿助楚。后用以比喻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51 23孤军奋战[gū jūn fèn zhàn] 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破釜沉舟 草木皆兵 如火如荼 退避三舍 背水一战 一夫当关 四面楚歌 出奇制胜 马革裹尸 百战百胜 屡战屡败 速战速决 血战到底 孤军奋战 决一死战 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围魏救赵、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步步为营。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打草惊蛇、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围魏救赵,声东击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纸上谈兵,合纵连横,老马识途,霸王别姬, 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杀身成仁,步步为营,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余勇可贾。马革裹尸,乌合之众,揭竿而起,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炮火连天;血肉横飞, 胡服骑射,纸上谈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围魏救赵、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步步为营。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余勇可贾、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腹背受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破釜沉舟 草木皆兵 如火如荼 退避三舍 背水一战 一夫当关 四面楚歌 出奇制胜 马革裹尸 百战百胜 屡战屡败 速战速决 血战到底 孤军奋战 决一死战 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围魏救赵、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步步为营。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打草惊蛇、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围魏救赵,声东击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纸上谈兵
【朝秦暮楚】 典故: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例子: 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兵荒马乱】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语典故: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例句: 此时四处兵荒马乱,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那里还有闲情逸志弄这笔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 【兵戎相见】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语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烽火连年】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语典故: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成语出处: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穷兵黩武】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语典故: 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枕戈寝甲】zhěn gē qǐn jiǎ 成语典故: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成语出处: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祸结兵连】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语典故: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成语出处: 《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例句: 一去故乡音耗绝,祸结兵连,娇凤雏鸾没信传。(元·无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干戈为玉帛】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语典故: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成语出处: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龙血玄黄】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语典故: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成语出处: 《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战无不克】: 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出处:清·昭梿《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辟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来数郡。”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出处:《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百战不殆】: 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出处:《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速战速决】: 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战争已拖了一年多,而一点看不出速战速决的希望。” 【血战到底】: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出处:唐·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以战去战】: 用战争消灭战争。出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背城一战】: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短兵接战】: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各自为战】: 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孤军奋战】: 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出处:《魏书·赵瑕传》:“思祖率彭沛之众望阵奔退,瑕孤军奋击,独破仙琕。”《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决一死战】: 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805275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663269有勇无谋[yǒu yǒng wú móu]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614240全民皆兵[quán mín jiē bīng]指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445251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565193用兵如神[yòng bīng rú shén]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482157赤膊上阵[chì bó shàng zhèn]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不顾一切,不讲策略或毫不掩饰地做事。百度汉语APPAI让学习更简单立即下载8638揭竿而起[jiē gān ér qǐ]《史记·陈涉世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后用“揭竿而起”泛指人民起义。279138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明郎瑛《七修 类稿》卷二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后用以比喻做事不谨慎,行迹泄露,使对方有所警觉。330142乌合之众[wū hé zhī zhòng]像乌鸦似地聚合在一起的一帮人。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乌合:像乌鸦似地聚合。252137坚壁清野[jiān bì qīng yě]也说空室清野。加强工事,使堡垒坚固;将野外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物资清理收藏起来。使敌人深入后增加困难,消耗力量,无所获取。《晋书·石勒载记上》:“勒所过路次,皆坚壁清野,采掠无所获,军中大饥,士众相食。” 壁:营垒。208130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217150声东击西[shēng dōng jī xī]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声:扬言。29796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后比喻下定决心彻底干一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釜:锅。舟:船。228102出其不意[chū qí bù yì]《孙子兵法·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指出乎对方意料之外,突然行动。21397步步为营[bù bù wéi yíng]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守严密。20780城下之盟[chéng xià zhī méng]敌国兵临城下时被迫订立的盟约。《左传·桓公十二年》记载,楚国攻打绞地(今湖北郧县西北),“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后泛指被迫与敌人签订的屈辱性条约。16080作壁上观[zuò bì shàng guān]也说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兵包围了赵国的巨鹿,楚国和其他诸侯前去救援。当时秦兵声势很大,只有楚将项羽领着队伍去冲锋陷阵,其他诸侯的将领却都在壁(即军营的壁垒)上观战。后用“作壁上观”比喻在一旁观望,不动手帮助。15183风声鹤唳[fēng shēng hè lì]《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前秦苻坚带兵攻打东晋,被打得大败,逃走时听到风声 和鹤叫都以为是追兵。后用来形容人在非常害怕时听到一点声音,就十分恐慌紧张。唳(lì)。参见〔草木皆兵〕17383兵荒马乱[bīng huāng mǎ luàn]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19683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后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177 62一鼓作气[yī gǔ zuò qì]《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后来用“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151 62五十步笑百步[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士从前线上败下来,一个退了五十步,另一个退了一百步。退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退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个人都是在退却,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见于《孟子·梁惠王上》)。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85106再衰三竭[zài shuāi sān jié]《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击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形容士气逐渐低落,力量逐渐衰竭,不能再振作。竭:尽。101 61杀身成仁[shā shēn chéng rén]《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意是说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104 55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世说新语·假谲》记载,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喝,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132 51兵戎相见[bīng róng xiāng jiàn]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102 46金戈铁马[jīn gē tiě mǎ]指战事。也用以形容战士的雄姿。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金戈:金属制作的戈。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97 37穷兵黩武[qióng bīng dú wǔ]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十分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穷兵黩武,动费万计。” 黩武:滥用武力。74 42百战百胜[bǎi zhàn bǎi shèng]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孙子兵法·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148 27龙血玄黄[lóng xiě xuán huáng]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97 33枪林弹雨[qiāng lín dàn yǔ]枪支如林,子弹如雨,形容激战的战场:他是个老战士,在~中多次立功。134 20一夫当关,万夫莫开[yī fū dāng guān,wàn fū mò kāi]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48 51背水一战[bèi shuǐ yī zhàn]在不利情况下和敌人作最后决战,比喻面临绝境,为求得出路而作最后一次努力。107 30出奇制胜[chū qí zhì shèng]《孙子兵法·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意思是作战时一方面正面和敌军交锋,而另一方面出奇兵来取得胜利。善于出奇兵的,就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后以“出奇制胜”指用对方意料不到的办法来取胜。72 31南征北战[nán zhēng běi zhàn]到处出征作战,形容经历的战斗很多。77 25化干戈为玉帛[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变战争为和平。玉帛:古代诸侯会盟朝聘时的礼物。27 40战火纷飞[zhàn huǒ fēn fēi]形容战斗十分激烈。74 26腹背受敌[fù bèi shòu dí]前面和后面都受到敌人的攻击。74 27速战速决[sù zhàn sù jué]迅速投入战斗,迅速结束战斗,比喻做事时迅速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74 29朝秦暮楚[zhāo qín mù chǔ]战国时秦楚两国争霸,其他各国和游说之士根据自己的利益,一会儿助秦,一会儿助楚。后用以比喻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51 23孤军奋战[gū jūn fèn zhàn] 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破釜沉舟 草木皆兵 如火如荼 退避三舍 背水一战 一夫当关 四面楚歌 出奇制胜 马革裹尸 百战百胜 屡战屡败 速战速决 血战到底 孤军奋战 决一死战 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围魏救赵、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步步为营。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打草惊蛇、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围魏救赵,声东击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纸上谈兵,合纵连横,老马识途,霸王别姬, 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杀身成仁,步步为营,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余勇可贾。马革裹尸,乌合之众,揭竿而起,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炮火连天;血肉横飞, 胡服骑射,纸上谈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围魏救赵、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步步为营。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余勇可贾、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腹背受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破釜沉舟 草木皆兵 如火如荼 退避三舍 背水一战 一夫当关 四面楚歌 出奇制胜 马革裹尸 百战百胜 屡战屡败 速战速决 血战到底 孤军奋战 决一死战 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围魏救赵、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步步为营。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打草惊蛇、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围魏救赵,声东击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纸上谈兵
【朝秦暮楚】 典故: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例子: 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兵荒马乱】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语典故: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例句: 此时四处兵荒马乱,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那里还有闲情逸志弄这笔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 【兵戎相见】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语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烽火连年】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语典故: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成语出处: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穷兵黩武】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语典故: 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枕戈寝甲】zhěn gē qǐn jiǎ 成语典故: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成语出处: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祸结兵连】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语典故: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成语出处: 《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例句: 一去故乡音耗绝,祸结兵连,娇凤雏鸾没信传。(元·无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干戈为玉帛】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语典故: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成语出处: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龙血玄黄】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语典故: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成语出处: 《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战无不克】: 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出处:清·昭梿《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辟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来数郡。”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出处:《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百战不殆】: 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出处:《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速战速决】: 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战争已拖了一年多,而一点看不出速战速决的希望。” 【血战到底】: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出处:唐·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以战去战】: 用战争消灭战争。出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背城一战】: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短兵接战】: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各自为战】: 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孤军奋战】: 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出处:《魏书·赵瑕传》:“思祖率彭沛之众望阵奔退,瑕孤军奋击,独破仙琕。”《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决一死战】: 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描写战争场面的四字词语
描写战争场面的四字词语:金鼓连天、枪林弹雨、短兵相接、战无不胜、千军万马、破釜沉舟、浩浩荡荡、赤膊上阵、势如破竹、天昏地暗等。 1、金鼓连天 【解释】: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2、枪林弹雨 【解释】: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3、短兵相接 【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4、战无不胜 【解释】: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5、千军万马 【解释】: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6、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7、浩浩荡荡 【解释】: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8、赤膊上阵 【解释】: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1、狼烟四起 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出自明·沈采《千金记·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2、刀光剑影 隐约显现出刀剑的闪光和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出自范长江《塞上行·从嘉峪关到山海关》:多年阔别,一旦重逢尤其在此刀光剑影的北中国一隅聚首,使人发生无限的感喟。 3、千军万马 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出自柔石《二月》二四:各方面竟如千军万马地围困拢来,实在说,我是有被这班箭手底乱箭所射死的可能性的。 4、短兵相接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出自鲁迅《两地书·二》:但恐怕也有时会逼到非短兵相接不可的,这时候,没有法子,就短兵相接。 5、枪林弹雨 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出自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日子,江水山觉得还是才开始,却一晃就过去了四年多。”
有硝烟滚滚、弹片纷飞,马革裹尸
枪林弹雨、 战无不胜、千军万马、赤膊上阵、势如破竹、浩浩荡荡、金鼓连天、短兵相接、破釜沉舟、天昏地暗 这样的词语很多的,不够上百度
1、狼烟四起 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出自明·沈采《千金记·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2、刀光剑影 隐约显现出刀剑的闪光和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出自范长江《塞上行·从嘉峪关到山海关》:多年阔别,一旦重逢尤其在此刀光剑影的北中国一隅聚首,使人发生无限的感喟。 3、千军万马 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出自柔石《二月》二四:各方面竟如千军万马地围困拢来,实在说,我是有被这班箭手底乱箭所射死的可能性的。 4、短兵相接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出自鲁迅《两地书·二》:但恐怕也有时会逼到非短兵相接不可的,这时候,没有法子,就短兵相接。 5、枪林弹雨 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出自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日子,江水山觉得还是才开始,却一晃就过去了四年多。”
有硝烟滚滚、弹片纷飞,马革裹尸
枪林弹雨、 战无不胜、千军万马、赤膊上阵、势如破竹、浩浩荡荡、金鼓连天、短兵相接、破釜沉舟、天昏地暗 这样的词语很多的,不够上百度

关于战争的四字词语
战争的四字词语如下: 马革裹尸、四面楚歌、草木皆兵、围魏救赵、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有勇无谋、赤膊上阵、全民皆兵、用兵如神、乌合之众、打草惊蛇
百战百胜,声东击西
百战百胜,声东击西

描写战争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枪林弹雨] 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肉薄骨并] 肉和肉相迫,骨和骨相并。形容战斗的激烈。[战火纷飞] 形容战斗频仍、激烈。[金鼓齐鸣] 金钟战鼓一齐响起。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肝髓流野] 形容战斗激烈残酷、尸横遍野。[枪林刀树] 犹言刀枪林立。形容激烈战斗的场面。[血战到底]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赤壁鏖兵] 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硝云弹雨] 硝烟如云,子弹像雨。形容激烈的战斗。[金鼓连天] 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狼烟四起] 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炮火连天] 形容炮火非常猛烈。[烽火连天] 形容战火遍及各地。[磨刀霍霍] 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刀光剑影] 隐约显现出刀剑的闪光和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杀气腾腾] 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要杀人的凶狠气势。 [剑拔弩张] 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金戈铁马、 穷兵黩武、以逸待劳、上兵伐谋、休养生息、大动干戈、兵荒马乱、龙血玄黄、散兵游勇、兵戎相见、赤地千里、以战养战、干戈载戢、龙战玄黄、兵连祸结、兵无常势、刀枪入库、兵慌马乱、矢石之难、放牛归马、烽火四起、楚界汉河、倒戢干戈、金戈铁甲、伐罪吊民、汗马之功、龙战鱼骇、金戈铁骑、兵戈扰攘、 磨盾之暇
金戈铁马、 穷兵黩武、以逸待劳、上兵伐谋、休养生息、大动干戈、兵荒马乱、龙血玄黄、散兵游勇、兵戎相见、赤地千里、以战养战、干戈载戢、龙战玄黄、兵连祸结、兵无常势、刀枪入库、兵慌马乱、矢石之难、放牛归马、烽火四起、楚界汉河、倒戢干戈、金戈铁甲、伐罪吊民、汗马之功、龙战鱼骇、金戈铁骑、兵戈扰攘、 磨盾之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