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全
心情说说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搞笑说说 个性说说 经典说说 过春节说说 国庆节说说 结婚的说说 劳动节说说 母亲节说说 下雨的说说 中秋节说说 清明节说说 励志说说 圣诞节说说 端午节说说 父亲节说说 过小年说说 腊八节说说 生日的说说 青年节说说 重阳节说说 妇女节说说 元旦节说说 情人节说说 植树节说说 愚人节说说 教师节说说 儿童节说说
放假安排
春节放假表 元旦节放假 清明节放假 劳动节放假 国庆节放假 中秋节放假 端午节放假 父亲节放假 母亲节放假 青年节放假 儿童节放假 妇女节放假 圣诞节放假 情人节放假 重阳节放假 愚人节放假 建军节放假 建党节放假 教师节放假 植树节放假 寒假放假 暑假放假 高速免费 放假游玩 加班工资 放假通知
节日祝福
端午节祝福 中秋节祝福 国庆节祝福 劳动节祝福 元旦节祝福 母亲节祝福 情人节祝福 感恩节祝福 圣诞节祝福 建军节祝福 儿童节祝福 父亲节祝福 新年祝福语 元宵节祝福 妇女节祝福 愚人节祝福 平安夜祝福 除夕夜祝福 教师节祝福 结婚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 护士节祝福 青年节祝福 植树节祝福 腊八节祝福 生日祝福语 乔迁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周末祝福语
句子大全
唯美的句子 好词和好句 骂人的句子 经典的句子 正能量句子 励志的句子 表白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幸福的句子 伤感的句子 失望的句子 抒情的句子 心酸的句子 心烦的句子 现实的句子 无奈的句子 回忆的句子 想家的句子 暗恋的句子 感人的句子
作文素材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 陈述句 比喻句 拟人句 设问句 疑问句 夸张句 排比句 反问句 近义词 反义词 同义词 褒义词 贬义词 绕口令 歇后语 十万个为什么
职称考试
初级会计师 房产经纪人资格证 电气工程师 执业中药师 中西医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资格 成人高考专升本 法律职业资格 教师资格证 高级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 初级经济师 注册会计师 中级会计师 一级建造师 证券从业资格 期货从业资格 银行从业资格 基金从业资格 自学考试 二级造价工程师 护士资格证 监理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 二级建造师 一级造价工程师 一级消防工程师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毕业赠言 岗位职责 入党志愿 调研报告 活动策划 评语寄语 规章制度 入职培训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工作计划 合同范本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活动总结 实习报告 毕业论文 转正申请 辞职报告 员工手册 行政公文 自我鉴定 自我介绍 检讨书 导游词 演讲稿 道歉信 慰问信 表扬信 辞职信 感谢信 介绍信 演讲口才 保证书 请假条 主持词 证明书 担保书 讲话稿
口号标语
节日习俗
端午节习俗 腊八节习俗 国庆节习俗 中秋节习俗 七夕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寒食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 春节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 情人节由来 平安夜由来 龙头节由来 元旦节由来 圣诞节由来 下元节由来 寒衣节由来 感恩节由来 教师节由来 中元节由来 建军节由来 建党节由来 儿童节由来 母亲节由来 护士节由来 青年节由来 劳动节由来 愚人节由来 植树节由来 妇女节由来
网名大全
微信网名 情侣网名 游戏网名 男生网名 女生网名 搞笑网名 励志网名 快手网名 抖音网名 英文网名 一字网名 二字网名 三字网名 四字网名 五字网名 六字网名 七字网名 古风网名 微博网名 伤感网名
签名大全
伤感签名 微信签名 情侣签名 励志签名 英文签名 搞笑签名 暗恋签名 节日签名 分手签名 生日签名 经典签名 游戏签名 快手签名 抖音签名 霸气签名 古风签名 唯美签名 幸福签名 女生签名 男生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节气知识
霜降节气 谷雨节气 清明节气 春风节气 雨水节气 立春节气 夏至节气 小满节气 芒种节气 立夏节气 惊蛰节气 小暑节气 秋分节气 寒露节气 立冬节气 小雪节气 大雪节气 小寒节气 冬至节气 大寒节气 大暑节气 立秋节气 处暑节气 白露节气
经典台词
十二生肖
鼠的生肖 羊的生肖 牛的生肖 虎的生肖 兔的生肖 龙的生肖 蛇的生肖 马的生肖 猴的生肖 鸡的生肖 狗的生肖 猪的生肖
心语大全
对联大全
成语大全
古诗词句
经典语录

苏轼古诗大全300首(宋诗精选60首)

发表时间:2023-09-16 热度:

苏轼经典古诗文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有关苏轼经典古诗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1、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登表海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 5、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游金山寺》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8、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晁错论》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11、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12、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江城子》 1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1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15、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16、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 17、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1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19、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2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21、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固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 2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2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2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25、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6、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27、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28、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 29、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3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31、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 3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 3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35、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烟雨》 36、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3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8、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39、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 40、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 41、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大文豪苏轼的刑法思想 苏轼被认为是千古一人的伟大文学家、艺术家,他写下的《前赤壁赋》《喜雨亭记》等不朽名篇,以其容纳山川宇宙、体察世态人情的广阔胸怀,感动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事实上,苏轼的成就不只限于文学,也不只停留于书法绘画,他还广泛涉猎中医中药、道教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博物,甚至是饮食烹饪,而在每一个领域,他都有所成。苏轼本人,也因此成为一个传奇。不太为人注意的是,苏轼在刑法之治方面亦有不少论述,他的这些论述,并非源自冥思、空想,而是与他多年从政、屡遭构陷的经历密切相关,因此其诸多观点体现出独特的法律智慧。 立法应简明 苏轼认为,立法应该简明,法令简明、执行严密才能防止胥吏弄法舞弊。宋初时制定《刑统》,沿用了《唐律》的内容,是一部较为宽简的法典。随着全国的统一,所辖土地面积越来越大,民众越来越多,政事也日益繁杂,于是法令逐渐趋向细密化。宋仁宗时,群臣“各务便文,事有未详,更复立法,积久不已,遂致滋章”(《宋名臣奏议》)。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动,宋朝创设了“编敕”这一法律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地颁布编敕,至宋真宗时已达1.8万余道,之后每年增加数十道以至百道。至仁宗时,编敕数量已经十分可观。宋神宗开创敕令格式统类合编的体例后,法令的繁杂特征更为突出,王安石曾尖锐地批评说:“法令如毛,朝令夕改,非治国之道。”(《临川先生文集》)苏轼同样不赞同法令的繁苛,在《决壅蔽》一文中,他对比汉唐与宋朝的法治后指出:汉唐法治的问题,是由于立法不够明确,法律执行又不严密,造成官吏没有严密的法令来实现统治,于是胥吏小人能够借助法律疏漏作恶。宋朝的法制则详细完备,执行也十分严密,天下百姓都知道要遵守法令。然而,宋朝仍然有悖法作恶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官吏舞文弄法,比如权臣想要排挤某人,只要找出其违反法令的细微之处,便可以指控其悖法;而对于自己想要施与或袒护的人,却又能借某些法令为之辩白解脱,所以法令变成了小人作恶犯奸的工具。正因为部分不法官吏鬻法牟利、以权谋私,故王道治平之目标壅遏难行,天下百姓不诉而无冤的理想亦无法实现。 从法治走向人治 苏轼所论法令的繁简与善治的实现,内在地体现出一种辩证法。法令过于粗疏,不法官吏就容易利用其漏洞,舞弊作奸;而片面地追求法令繁密,同样无法防止个别官吏玩弄法律条文,违法作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悖论,苏轼认为需要从治法走向治人,即“省事莫如任人”。苏轼由其从政经历发现,宋朝政事纷繁复杂,但权力大多集中于中央,尤其是在中书省与三司,于是有所诉求的很多,多方请托的更多,而贪贿之弊生于其间。中书省不善于用人,将繁杂事务集中于一身,很多时候来不及看完地方官员的奏报就匆忙地决定对他们进行处罚或奖励;三司官员出于一己之意编制出繁密的账目,以此苛求郡县必须照此办理,本应负责的转运使几乎被废之不用。因此他建议,不如将天下诸多事务分派给百官去处理,中书省只负责把握关键之处。郡县的钱谷财政都由转运使司掌管,而三司只需要核实清楚账目。这些弊端,仅仅通过严密法令是难以克服的,最根本的还是要知人善任,将过度集中的权力合理分配下去,慎重地选任有才干的官员,同时让守法、高效从高层的官吏做起,实现以上率下。 提倡施行仁政 古代法制以刑法为主,就刑法治理而言,苏轼反对片面地苛刑重法,提倡宽简刑罚、施行仁政,从拓展民生之道来实现善治。早年参加会试时,面对主考欧阳修的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就阐述了他对刑赏的看法。他从儒家仁政的观念出发,认为奖赏过度,是超越了“仁”,而惩罚过度,就失去了“义”。超越了仁,仍然不失为君子,但失去了“义”,就变成了残忍无道之辈。刑罚需要使用刀锯,即是将刑罚之威系于刀锯之上,故必须将其适用于刑罚之威可及的地方,若滥施刑罚,则不仅无助于统治,还将损害刑法的威严。由此,苏轼主张审慎地适用刑罚,为了证明这一主张,他甚至列举了尧帝的“典故”:尧统治天下时,皋陶担任刑狱之官,将要处死某个犯罪之人,皋陶三次准备执行死刑,而尧帝三次“赦宥”了罪犯。尽管《左传》等古籍中并无此典故,但苏轼有意用之,正是意欲说明审慎用刑的重要性。 苏轼极为推崇汉代文景时“刑措不用”的善治,反对刑罚细密、苛刑治民。他比较了汉唐至宋的刑法,称汉高祖约法三章,萧何定律九篇,至文景帝时刑措不用,依然能很好地治国安民;魏晋以来,刑法条文日益增多,断罪所用条文达2.6万多条,各种犯罪仍层出不穷,而普通百姓却几乎无所措其手足;唐代只用律令,宋朝初年对律令加以注疏,使之情理兼备,更符合当时实际,但之后各种《编敕》接连不断地颁布,刑法条文多如牛毛,以至于普通人都难以遍览,更难以依照法令作周详的考虑,法令的实施出现了大问题。他还引用《周易》中的说法,认为君主治理国家、管理财政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发布号令,需要具有正当性,禁止臣民们为非作歹,这才符合正义。君主凭一己之好,随意发布法令条文,造成刑法日益繁杂,百姓手足无措,自然与正义的法治要求相悖。 主张以刑弼教 刑法的条文繁简,刑罚与赏赐的比例,以及用刑的深刻或宽平,其实大多还是法治的形式,法治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辅助实现良善之治,对此,苏轼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一方面,苏轼主张以刑弼教,反对不教而诛。他以尧舜、周文王等为例,劝诫君主要像忠厚的长者一般治理天下,真正地将治下的百姓作为自己的“子民”:若子民作了一点点违法犯罪的事,应该依照法令处罚他。但同时,又需怀着怜悯之心安慰他、劝诫他,目的是要让他抛弃以往的过错,激励他重新走上正道。 另一方面,苏轼提出不应片面依赖苛刑重法,而需要消除犯罪的社会原因。在《刑政》一篇中,他以汉代以来的盐铁、酒茶禁榷为例,指出官府一味地与民争利,不给民众生存的空间,是盗贼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苏轼提出,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而缺乏正当性的刑罚是百姓所痛恨的,为了给一小部分人聚敛财富,采取严酷的刑罚残害百姓,必然会动摇国之根本。百姓生计无着,还会影响到边疆的`安定,进而损害国家的安全,他引用西汉名将赵充国的话来佐证:湟中的谷米每斛才8钱。我购买300万斛,西羌人就不敢乱动了。解决了民生问题,百姓安居乐业,那不需要依靠苛酷的刑法,边境就能获得安宁。延伸之,君主应该广施仁政、宽简刑法,整个国家的百姓都能“衣食足”,贼盗等犯罪自然就减少,善治也才能实现。 法治思想的“底色” 由于延续了魏晋的“律学”,以及唐朝的律令法,宋朝的法制在整体上较为完备,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就是法律制定与修改频繁、法网十分苛密。一国之治理,的确离不开相当数量的立法,但治之优劣并非一定与法之多寡成正比关系,过度地追求法律条文的数量,反而不利于治理。苏轼正是看到了宋朝立法繁密之弊,才提出法令务须简明,禁绝胥吏舞文弄法的空间,还应该辅之以选任合适的官吏,最终才有可能实现良法善治。 苏轼仁政、宽简的刑法思想,与他儒家思想背景密切相关。苏轼的学术思想十分驳杂,广涉儒释道各家,但儒家思想无疑是其法治思想的底色。儒家倡导“仁义”,主张以民为本,把治下的百姓作为自己的子民,宽厚地对待百姓。反映在刑法中,就是慎刑、轻刑,刑罚不是为了报复,而是要教化犯罪者,改造犯罪者,这正是苏轼刑法观的主线。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本质上也是儒家思想的反映。作为法家的王安石力主“权时变,立善法”,也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法改制,而儒家更推崇具有历史传统的礼治,固守“祖宗之法”,因而反对变法,这也是苏轼始终难以认同变法的内在缘由。 以现代法治的标准重新检视苏轼的法治观,自然能够发现其缺失,比如其对刑法预防作用认识的不足,对贤能之治的过分偏好,以及其民本而非民主的法治观。然而,即便是忽略苏轼作为个体认识的时代情境,其法治观仍有诸多积极的价值。不断严密、完备的立法是否就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减少犯罪是否只能依赖于严刑峻法,还是要适当地考虑消除犯罪的社会因素,苏轼提出的这些问题或许仍是当下法治建设中需要认真思考的。
苏轼经典古诗文

苏轼的古诗有几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我带来的是苏轼的古诗有几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据统计苏轼古诗总共有3459首,下面请欣赏其中的行香子·过七里濑。 行香子·过七里濑 宋代: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译文 乘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笑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晨曦,青翠欲滴。 注释 ⑴行香子:词牌名。 ⑵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钱塘江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⑶一叶:舟轻小如叶,故称“一叶”。 ⑷湛(zhàn):清澈。 ⑸藻鉴:亦称藻镜,指背面刻有鱼、藻之类纹饰的铜镜,这里比喻像镜子一样平的水面。藻,生活在水中的一种隐花植物。鉴,镜子。 ⑹鹭:一种水鸟。汀(tīng):水中或水边的平地,小洲。 ⑺屏:屏风,室内用具,用以挡风或障蔽。 ⑻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刘秀三次派人才把他召到京师。授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 ⑼君臣:君指刘秀,臣指严光。 ⑽空名:世人多认为严光钓鱼是假,“钓名”是真。这里指刘秀称帝和严光垂钓都不过是梦一般的空名而已。 鉴赏 此词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接下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沙溪,是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霜溪,是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词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词的下阕,作者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算当年,虚老严陵。”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那么真正能永恒留传的实体是什么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形;晓山晨曦,青翠欲滴。意思是说,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这是苏轼的一贯思想,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感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 下半阕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苏东坡经常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有的评论家便批评苏东坡消极、悲观,但人们仍然爱苏词。人们从苏词中得到的,不是灰色的颓唐,而是绿色的欢欣,是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
苏轼的古诗有几首

苏轼的诗词全集 苏轼的诗词有哪些

一、诗 《春宵》、《后赤壁赋》、《和子由踏青》、《雪后北台书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海棠》、《上元侍宴》、《望海楼晚景》、《和子由渑池怀旧》。 《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花影》、《题西林壁》、《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赤壁赋》、《游金山寺》、《惠崇春江晚景》。 《三月二十九日二首》、《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东栏梨花》、《赠刘景文》、《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二、词列表 1、 2、 3、 4、 三、作品 1、《春宵》 ①原文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②翻译 春天的夜晚因短暂而更加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2、《海棠》 ①原文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②翻译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3、《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①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5、《望江南·超然台作》 ①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②翻译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轼的古诗大全 1、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3、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4、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5、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6、春宵——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7、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8、磻溪石——苏轼墨突不暇黔,孔席未尝暖。安知渭上叟,跪石留双骭。 一朝婴世故,辛苦平多难。亦欲就安眠,旅人讥客懒。9、守岁——苏轼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10、大秦寺——苏轼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1/2页11、石鼻城——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12、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都是的诗词比较有名的,有定风波。江城子,《水调歌头》。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诗词全集 苏轼的诗词有哪些

苏轼的所有古诗

苏轼的古诗: 1、题西林壁一--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晚景一一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一一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濠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赠刘景文一一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太多了,但苏轼以词闻名,比如赤壁怀古、江城子等
苏轼是一个很高产的作家,他活了66岁,留下作品约4万多篇(首),这可能还不包括他的画作,因此有欧文如潮,苏文如海的说法(欧阳修、苏轼) 我们做一个估算,假设苏轼的文学作品是在50年内完成(假定有16年没有大量文学作品),那么每年有800多篇首,平均每天2.7篇首。这是很了不起的,我们平常人,连续50年,平均每天抄1首诗,能有几人坚持?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所有的诗词都是非常多的,喜欢的话就到百度去搜索一下。
苏轼的所有古诗词在这里不能够完全的写出来,建议你用浏览器搜索一下,舒适就能够找到一些相关的古诗词
苏轼的所有古诗

苏轼的诗词有哪些?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该句出自宋代诗词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原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2、该句出自宋代诗词人苏轼的《念如娇·赤壁怀古》,原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该作品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3、该句出自宋代诗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词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可谓佳作。 4、该句出自宋代诗词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诗如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5、该句出自宋代诗词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原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
苏轼的诗词有哪些?
猜你喜欢的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