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全
心情说说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搞笑说说 个性说说 经典说说 过春节说说 国庆节说说 结婚的说说 劳动节说说 母亲节说说 下雨的说说 中秋节说说 清明节说说 励志说说 圣诞节说说 端午节说说 父亲节说说 过小年说说 腊八节说说 生日的说说 青年节说说 重阳节说说 妇女节说说 元旦节说说 情人节说说 植树节说说 愚人节说说 教师节说说 儿童节说说
放假安排
春节放假表 元旦节放假 清明节放假 劳动节放假 国庆节放假 中秋节放假 端午节放假 父亲节放假 母亲节放假 青年节放假 儿童节放假 妇女节放假 圣诞节放假 情人节放假 重阳节放假 愚人节放假 建军节放假 建党节放假 教师节放假 植树节放假 寒假放假 暑假放假 高速免费 放假游玩 加班工资 放假通知
节日祝福
端午节祝福 中秋节祝福 国庆节祝福 劳动节祝福 元旦节祝福 母亲节祝福 情人节祝福 感恩节祝福 圣诞节祝福 建军节祝福 儿童节祝福 父亲节祝福 新年祝福语 元宵节祝福 妇女节祝福 愚人节祝福 平安夜祝福 除夕夜祝福 教师节祝福 结婚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 护士节祝福 青年节祝福 植树节祝福 腊八节祝福 生日祝福语 乔迁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周末祝福语
句子大全
唯美的句子 好词和好句 骂人的句子 经典的句子 正能量句子 励志的句子 表白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幸福的句子 伤感的句子 失望的句子 抒情的句子 心酸的句子 心烦的句子 现实的句子 无奈的句子 回忆的句子 想家的句子 暗恋的句子 感人的句子
作文素材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 陈述句 比喻句 拟人句 设问句 疑问句 夸张句 排比句 反问句 近义词 反义词 同义词 褒义词 贬义词 绕口令 歇后语 十万个为什么
职称考试
初级会计师 房产经纪人资格证 电气工程师 执业中药师 中西医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资格 成人高考专升本 法律职业资格 教师资格证 高级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 初级经济师 注册会计师 中级会计师 一级建造师 证券从业资格 期货从业资格 银行从业资格 基金从业资格 自学考试 二级造价工程师 护士资格证 监理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 二级建造师 一级造价工程师 一级消防工程师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毕业赠言 岗位职责 入党志愿 调研报告 活动策划 评语寄语 规章制度 入职培训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工作计划 合同范本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活动总结 实习报告 毕业论文 转正申请 辞职报告 员工手册 行政公文 自我鉴定 自我介绍 检讨书 导游词 演讲稿 道歉信 慰问信 表扬信 辞职信 感谢信 介绍信 演讲口才 保证书 请假条 主持词 证明书 担保书 讲话稿
口号标语
节日习俗
端午节习俗 腊八节习俗 国庆节习俗 中秋节习俗 七夕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寒食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 春节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 情人节由来 平安夜由来 龙头节由来 元旦节由来 圣诞节由来 下元节由来 寒衣节由来 感恩节由来 教师节由来 中元节由来 建军节由来 建党节由来 儿童节由来 母亲节由来 护士节由来 青年节由来 劳动节由来 愚人节由来 植树节由来 妇女节由来
网名大全
微信网名 情侣网名 游戏网名 男生网名 女生网名 搞笑网名 励志网名 快手网名 抖音网名 英文网名 一字网名 二字网名 三字网名 四字网名 五字网名 六字网名 七字网名 古风网名 微博网名 伤感网名
签名大全
伤感签名 微信签名 情侣签名 励志签名 英文签名 搞笑签名 暗恋签名 节日签名 分手签名 生日签名 经典签名 游戏签名 快手签名 抖音签名 霸气签名 古风签名 唯美签名 幸福签名 女生签名 男生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节气知识
霜降节气 谷雨节气 清明节气 春风节气 雨水节气 立春节气 夏至节气 小满节气 芒种节气 立夏节气 惊蛰节气 小暑节气 秋分节气 寒露节气 立冬节气 小雪节气 大雪节气 小寒节气 冬至节气 大寒节气 大暑节气 立秋节气 处暑节气 白露节气
经典台词
十二生肖
鼠的生肖 羊的生肖 牛的生肖 虎的生肖 兔的生肖 龙的生肖 蛇的生肖 马的生肖 猴的生肖 鸡的生肖 狗的生肖 猪的生肖
心语大全
对联大全
成语大全
古诗词句
经典语录

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解释(王阳明的教育名言名句)

发表时间:2023-09-24 热度:

王阳明名言名句摘抄

王阳明名言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该句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王阳明名言二:“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译文: 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王阳明名言三:“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一,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名言十:“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出自《王阳明传习录 卷上 ( 门人 薛侃录) 》 王阳明这里圣人的标准是要”纯乎天理“,关于这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古代的东西,早就落后于时代潮流了。好吧,我们换一个说法,把圣人换成人才。把标准从”纯乎天理“换成核心竞争力。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说,人才的标准是要有核心竞争力。我想这样大家就没有异议了吧。
王阳明名言名句摘抄

王阳明名言

王阳明名言如下:1、保持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脏在疼痛,注意力都被这种疼痛吸引了,哪里有空闲说无意义的话和管无意义的事。2、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为周遭大小事操碎心,倒不如专注于眼前所热爱之事。3、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4、有了想要努力变更好的想法,一定不要再光说空话,而要尽快付诸行动,做实事才好。5、传授知识不追求数量与速度,只以使人精通与熟练掌握为贵。 6、古语云,“欲速则不达”,学习知识也一样,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去与打磨。
王阳明名言

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赏析

王阳明名言名句汇总如下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3、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9、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0、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1、无私心就是道。 12、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3、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6、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7、动亦定,静亦定。 1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0、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23、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2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2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名言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该句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王阳明名言二:“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译文: 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王阳明名言三:“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一,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名言十:“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出自《王阳明传习录 卷上 ( 门人 薛侃录) 》 王阳明这里圣人的标准是要”纯乎天理“,关于这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古代的东西,早就落后于时代潮流了。好吧,我们换一个说法,把圣人换成人才。把标准从”纯乎天理“换成核心竞争力。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说,人才的标准是要有核心竞争力。我想这样大家就没有异议了吧。
1、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 2、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3、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4、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5、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6、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王阳明 7、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王阳明 8、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9、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 10、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1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12、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13、“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 14、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
王阳明名言名篇赏析——玩易窝记 原句玩易窝记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指,孑乎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乎其若决,了兮其若彻,菹淤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优然其休焉,克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阨也。于是阳明子抚几而叹曰:“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名其窝曰“玩易”,而为之说。曰:夫《易》,三才之道备焉,古之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共变而玩共占。观象玩辞,三才之体立矣;观变玩占,三才之用行矣。体立故存而神,用行故动而化。神故知周万物而无方,化故范围天地而无迹。无方则象辞基焉,无迹则变占生焉。是故君子洗心而退藏于密,斋戒以神明其德也。盖昔者夫子尝韦编三绝焉。呜呼,假我数十年以学《易》,其亦可以无大过已夫。赏 析此文作于正德三年(1508)谪居龙场驿时,文章叙述了自己研读《易》的三个阶段:一开始的茫然不解:“仰而思焉,俯而疑焉”;接下来有所明白,心情愉快,“沛兮其若决,了兮其若彻,灌淤出焉,精华入焉”;最后反复涵泳玩味,得《易》之主旨,故“优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通过研习《易》反观人生,了悟苦难不过为外在之物,不足乱心,达到了“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厄也”的境界。正因为由《易》悟道,故而欣然命名所居之处的山洞为“玩易窝”。“玩易窝”在今贵州修文县龙场镇新春村一座孤山下,洞顶有石刻“阳明小洞”四字,另有明隆庆年间贵州宣慰使安国亨手书“玩易窝”三字、民国三十七年(1948)兴义何辑五书“阳明玩易窝”之石刻。王阳明在玩易窝静处玩味《易》,所得甚夥,此记后半段详细阐释了自己研习《易》的心得:通过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可以看到“体”立,“用”才能行,而“用”行,“体”方可显,这就是王阳明所悟“体立而用行”之道。同时,他指出《易》之变化无穷让古之君子玩味不已,由自然而思考人事,并引孔子研《易》而发韦编三绝之叹之故事来感叹《易》之深奥,他自少年时代便沿家学对《易》多有思考,但仍说“假我数十年以学《易》,其亦可以无大过已夫”,正与前文习《易》的三个阶段相呼应,足见其沉潜玩味之深。《玩易窝记》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王阳明由《易》悟道的过程。据《明史·王守仁传》记载:“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掲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王阳明在年少时得遇硕儒娄谅,就已经能与之探讨朱熹解经之思想,足见其思考之深入。在家依然涵泳玩味《五经》经义,欲从中得圣人之旨。后入狱也未断研习《易》,有诗云:“羊肠亦坦道,太虚何阴睛?灯窗玩古易,欣然获我情。起舞还再拜,圣训垂明明。拜舞拒逾节?顿忘乐所形。敛衽复端坐,玄思窥沉溟。寒根固生意,息灰抱阳精。冲漠际无极,列宿罗青冥。夜深向晦息,始闻风雨声。”(《杂诗三首》之三)已经开始悟到《易》之妙处。正德三年被贬龙场驿后,王阳明依旧不断研习五经,但“龙场居南夷万山中,书卷不可携,日坐石穴,默记旧所读书而录之。意有所得,辄为之训释。期有七月而《五经》之旨略遍,名之曰《臆说》。盖不必尽合于先贤,聊写其胸臆之见,而因以娱情养性焉耳。”《五经臆说》一书后被烧毁,仅存钱德洪整理的十二条,其中有五条阐释《易》,从中可窥王阳明受《易》影响颇深。《五经臆说》的撰写是王阳明凭着记忆玩味研习而成,更多个人的创见,他自己也强调“不必尽合于先贤”。《玩易窝》的创作也与撰《五经臆说》类似:“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虽然地处僻陋,无书卷可查,但这种环境下反而有助自由思考,不拘泥前人时贤的见解,完全从自己的思考出发,发人之所未发,获得了精神上的独立。“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王阳明这段关于良知的阐释,明显可从《玩易窝记》中看出端倪。良知如《易》之道,变化无端,难以把握,故难有人参透,参透者即为圣人。现代易学家朱伯昆先生认为出:“王氏心学的基本命题,虽非出自《周易》经传,但其思想体系亦受易学影响。”正德十年(1515)王阳明在《朱子晚年定论序》中提到自己龙场悟道一事:“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念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可见玩易窝、何陋轩等地物质条件之艰苦、远离朝廷之闭塞,反而给予王阳明自由思考的空间,反刍多年学习之积累,终了悟到道从心出,与外物无关,奠定了“阳明心学”的基础。 《玩易窝记》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前段叙事,后端议论,由事发理,简洁凝练,别具一格。前段叙述学《易》过程的文字有如刘勰《文心雕龙》,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具象化,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从不知到入门再到了悟的历程。中间采用引证的方法,将自己贬滴龙场驿而不觉其陋与“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相比,点出“玩易窝”命名之缘由,引出后面一大段玩味揣摩《易》之心得就水到渠成。“记”这一体裁多叙事,而此篇则重在议论说理,不拘一格,正应了王阳明读《易》之所得“盖不必尽合于先贤,聊写其胸臆之见,而因以娱情养性焉耳”。“从散文创作的艺术手法而言,王阳明龙场玩易文以 及《五经臆说》主要采用引证的方法,论证‘心即理’的心学思想,直达本心,从学术思想的流变上确证了心学思想的渊源关系。”王阳明《玩易窝记》篇幅短小,而内涵丰富,发人深省,实为晚明小品之滥觞。
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赏析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解释

王阳明的心学经典语录汇总如下 1、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0、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1、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2、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21、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2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24、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2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6、动亦定,静亦定。 27、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28、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
1、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0、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1、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2、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王阳明·知行合一!
1、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2、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4、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5、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6、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解释

王阳明名言

王阳明名言如下: 1、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自我欺骗,从政府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4、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5、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6、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7、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9、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0、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王锡爵曾对东林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抱怨说:当今所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界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界一定认为是对的。
王阳明名言
猜你喜欢的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