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达到一百多个。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适当交替。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都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阐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关于教学—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者。关于教学——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由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的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年至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官腔官调地用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摸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包括听、说、读、写等12项基本功。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修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重要环节。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要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就要先来了解一下苏老师的简历和背景。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俄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和马卡连柯(苏联杰出教育家)奖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扎根基础教育界长达三十年之久,并且实实在在创造了一所举世闻名的学校(帕夫雷什中学),他一生非常勤奋,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了。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座活的教育学宝库,他一生写下了41本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比较著名的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要相信孩子》、《家长教育学》等。 关键教育思想 1、 自尊心。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有些人的自尊心还特别强烈。作为老师,我们要明白,自尊心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而作为教师,可能摧毁学生的自尊心,也可能加强学生的自尊心,这取决于三种因素:1、信任。当学生犯了错误你是怎么对待的?是批评一通还是包容信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这样的案例,在生物课上,一个孩子不知道植物是如何汲取养分和进行呼吸的,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明天我们去栗子树下参观,如果阿廖沙到时还是讲不出大家都懂得的道理,那么就无可救药了。"第二天大家都去栗子树下时,发现栗子树上的幼芽都掐掉了。孩子们都很沮丧,但阿廖沙的眼睛里却闪烁着幸灾乐祸的眼神。 在这一行动的后面,隐藏着孩子精神力量的大发作、大爆发,他内心的痛苦化作报复心理喷发而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习的愿望进入校园,谁都不想让别人把他看作是傻瓜或是笨蛋。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想做好人”的火花,如果老师粗心大意地接触儿童的心灵,经常对他们说一些感到委屈的生硬的话语,或漠不关心的态度,那么学生这一火花就会熄灭。信任学生,允许学生的思想停滞一会儿,给他机会,让他们慢慢成长。 2、评分。孩子可能上课没听懂,导致作业不会做,老师在批阅学生作业中,可能会不加思索地打上不及格,有些老师甚至会在班里宣扬,大家看,某某同学的作业一塌糊涂,一道都不会做,得了0分。如果学生的自尊心经常受到打击,那他对分数就会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会成为其它同学的笑柄,大家都觉得这个学生没得救了,如果一个人从童年时代就缺乏自尊心,那他一辈子就完了,没指望了。给学生评分要有艺术,评分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对个别差的可以不评分,允许其重做,再评分,这样他的自信心才不会削弱。 3、个别对待。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聪明的学生一点就通,反应慢的学生讲十遍可能还听不懂。所以老师要明白这个道理,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确实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可以个别对待,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题,不要一刀切,这也是我们“双减”背景下所要研究的课题。这些学生允许他们小步走路,静等花开。 自尊心被摧毁的儿童,将丧失可教育性。请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于德育,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主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既是个性的发展,又是全面的发展还是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发展。他认为“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和谐统一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活动也是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主题展开的。他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是靠一套专门臆想出来的措施所能实现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他主张的教育目的,提出要“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 “全面发展的人”、 “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其中最集中、最深刻的观点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他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为了尽可能地追求和实现这种个人发展的全面和谐,在学校中,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没有第一、第二之分。“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体系里,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他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在智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他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的方法用以促进儿童智力和思维的提高,例如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100多个。 在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