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丘吉尔的一生有怎样的经历?
约翰·丘吉尔向人们展示了他出众的战略战术谋划能力,同时通过协调大规模的来自有分歧的国家的盟军将自己塑造成为18世纪最主要的军事领导人之一。丘吉尔被批评为有野心、是投机主义者,他掌握着变化无常的政治舞台,忠实地代表着在英格兰国内权力斗争中掌权的一方。他这样做,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军事生涯而且使英国从一个很小的岛屿国家成为欧洲的一股强大势力。 丘吉尔于1650年5月26日出生于英格兰德文郡一个没落的保皇党人家庭,他在十七岁时从给约克公爵詹姆士做侍从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丘吉尔是通过他的姐姐,公爵的情妇得到这个职务的。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丘吉尔与统治阶层几位女士发展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与英格兰未来的领导者建立了职业上的关系。 通过宫廷里的朋友,丘吉尔1667年在近卫步兵队中谋得一个职务,并在接下来两年以下级军官的身份参加了打击在丹吉尔和北非沿岸摩尔人的战斗。从1672年到1674年,丘吉尔在英军服役同法国结盟反对荷兰。在这期间,丘吉尔与很多法国军官一同战斗,后来这些人却成为他要面对的敌人。 1677年丘吉尔回到英格兰后娶了安妮公主的侍女莎拉·詹宁斯。安妮公主是未来的国王詹姆士的女儿,其后自己也成为女王。丘吉尔在宫廷外交部服务后被提升到准将。丘吉尔还通过领导镇压一场在詹姆士继承王位时的叛乱来提升自己的位置。 尽管最开始是支持詹姆士,丘吉尔在1688年奥兰治王室的威廉抵达英格兰向王位挑战时抛弃了他的国王。不管他改变效忠的对象是因为詹姆士的天主教信仰还是纯粹的机会主义,他的决定被证明是明智的,威廉提升丘吉尔为中将,并在他成为国王后册封他为马尔伯勒公爵。 在接下来四年里,丘吉尔在弗兰德斯和爱尔兰的小冲突中展现了自己的个人勇气和军事策略方面的才能,但是无法成为更大军队的统帅,因为并不是宫廷中的每个人都信任他。1692年,与玛丽皇后产生冲突,还被发现与流放的詹姆士通信,结果导致公爵被囚禁在伦敦塔。当1694年玛丽去世后,威廉释放了公爵,而且恢复了他的爵位和特权。 丘吉尔一直恢复担任不很重要的外交和军事职务,直到1702年发生的两个事件使马尔伯勒公爵提升到很高的地位。第一件事是,威廉去世,丘吉尔终生的挚友、詹姆士的女儿安妮继位。几乎在同时,西班牙的查理二世也去世,没有留下子嗣继承王位。一个欧洲范围内的冲突、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了,这将决定谁会成为西班牙的国王。英格兰担心法国国王的孙子继承王位,两国会联合起来结成一个实力强大有威胁的盟国,于是与奥地利、荷兰结盟加入战争。 丘吉尔得到宫廷的宠爱,现在终于有机会在这个盛大的舞台展示自己的军事能力。虽然在整场战争中他们的荷兰盟友不是很积极,丘吉尔还是和奥地利的萨伏伊·欧根一起组成了战争历史上最强大的、最通力合作的拍档。在后来的九年里,他们在结束法国在大陆的统治地位过程中没有输掉过一场战役。 欧根和丘吉尔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陈述战争本身的状态。自从法国人塞巴斯提·勒·普瑞斯崔彻底改革了战斗中的防御准备后,多数的欧洲军队都依赖有力的防御,使他们不愿冒险从防御工事中出来主动操控战场。丘吉尔知道没有人可以仅仅依靠防守就赢得一场战争,他设计了一个计划,第一个原则就是“进攻!”他修整了这一原则,仍然以他同样重要的座右铭“计划”使万事没有漏洞。 将进攻的基本原理和战略计划相结合,重点是快速地接近目标,丘吉尔施展让人吃惊的攻势,从重兵佯攻敌军的侧翼开始。一旦敌军投入了预备队,丘吉尔通常就会亲自率兵进攻敌军的核心部队或是另一侧翼,在整个军事生涯中,丘吉尔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投入自己的预备队。 灵活性和士气是马尔伯勒通向成功的关键,他是掌握两者的大师。他设计了大车来运送供给以减轻每个士兵的负载,在远征时会先派供给车在前为后到的军队搭建营地。他的这些行动一般都在夜间或是晨曦中进行,这样可以避免敌人的侦查。 为了保持士兵高昂的士气,丘吉尔保证按时发放士兵的军饷,甚至在主要战事前,想尽办法给他的士兵发放新的靴子。丘吉尔的士兵公认他卓越的计划和不会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胡乱碰运气减少了人员伤亡。因此,丘吉尔赢得了他的士兵的尊敬和充满爱意的昵称“下士约翰”。 拥有出色的战略战术和士气高昂的士兵,丘吉尔在1702年轻易打败了西班牙属荷兰(今比利时),两年后,与欧根合作的丘吉尔,在行军穿越德国250英里到达巴伐利亚的布伦海姆奔袭法国的要塞时,赢得了他最伟大的战役。8月13日,丘吉尔在一天内的进攻造成敌人三万四千的人员伤亡,而自己的伤亡只有一万三千人。巴伐利亚退出了战争,法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中止了。英国视马尔伯勒为英雄,给予他金钱,还为他修筑了宫殿,命名为布伦海姆宫。 在布伦海姆的胜利以后,丘吉尔回到了弗兰德斯,并于1706年5月23日在弗兰德斯的拉米雷斯(Ramillies)再次决定性地打败了法国军队。两年后,马尔伯勒向世人证明了即使他惯用的战术失灵了他还是可以取得胜利。1708年7月11日在欧登纳德(Oudenaarde),一支兵力占优的法国军队奇袭了丘吉尔,但是他成功地调动他的部队,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从防守变为进攻。 1709年9月11日,丘吉尔在莫斯赢得了他的最后一场胜利。激烈的战斗一直处于相持阶段,战局难分难舍,直到丘吉尔再次在适当的时机投入预备队。尽管获胜,马尔伯勒损失了二万一千士兵。 在莫斯的伤亡人数被英格兰刚刚取得权力的托利党人利用。鼓吹海上势力重于陆军力量,托利党人利用莫斯一战作为借口,终止了丘吉尔的军事生涯,解除了他的统帅权。他们还指控他为了修建布伦海姆宫盗用公款。1714年乔治一世继承王位恢复了丘吉尔的职位和特权,但是因为不断恶化的健康,丘吉尔再也没有复职。在一次次中风后,马尔伯勒于1722年6月16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丘吉尔不平凡的职业生涯留下了四次大规模战役的胜利和二十六次成功的围攻。没有敌人战胜过他领导的军队。十年来他主导着欧洲战场为英国赢得了世界强国的地位。丘吉尔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军事统帅的地位在他的时代仅次于他的盟友欧根。 而约翰·兵吉尔正是通过其杰出的战略谋划,使自己的国家成为欧洲的一股强大势力。

温斯特·丘吉尔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丘吉尔简介:姓名:温斯特·丘吉尔; 出生年代:1874—1965; 职称:政治家、历史学家、作家; 国家:英国; 个人情况:温斯特·丘吉尔曾任英国首相。主要作品有《马拉坎德远征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1953年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1895年他在桑德赫斯特皇家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便在骑兵部队任职。这期间,以记者身分随西班牙军队报道古巴独立战争。1896—1898年随英军参加镇压印度西北部居民起义和苏丹马赫迪起义。1899年辞去军职,作为《晨邮报》随军记者参加英布战争。1904年转向自由党。1906—1911年先后任殖民副大臣、商务大臣、内政大臣。1911年出任海军大臣,领导组建海军参谋部。1915年11月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失利被迫辞职后,前往法国作战,任步兵营营长。1916年退役回国,任议员。1917年7月出任军需大臣,重视坦克的研制和生产,力主建立独立空军。 1919年1月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1921年2月任殖民大臣。1922年大选失败后退出政界,从事绘画和写作。1924年11月出任财政大臣。1929—1939年工党执政期间,未担任任何公职。1945年,在反法西斯胜利前夕,因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丘吉尔失去首相职位。其后,他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丘吉尔的一生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他的历史著述和传记文学写作也成就卓著。1946年开始,他便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终于在1953年,“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把他比作“具有西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 1951年,保守党在选举中获胜,丘吉尔以77岁高龄再次出任首相。1955年因年事高辞职退休,专心撰写四卷本《英语民族史》。1965年1月因脑溢血辞世。

温斯顿丘吉尔的人生经历简介
温斯顿·丘吉尔 - 家庭情况 丘吉尔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上约翰·丘吉尔因在“光荣革命”中支持威廉三世,且又在对西班牙和法国的战争中做为军队总司令取得胜利而于1702年被安妮女王封为马尔巴罗公爵(DukeofMalborough),马尔巴罗家族在19世纪英国20个王室以外的公爵家族中名列第十。 温斯顿·丘吉尔 - 学生生涯 1881年,7岁的丘吉尔被送入一个贵族子弟学校读书,丘吉尔是学校中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因此经常遭到老师的体罚,后来不得不转学到另一所学校。1888年丘吉尔进入仅次于伊顿公学的哈罗公学就读,但是成绩依然不佳,虽然丘吉尔的学习成绩不好,可是他后来之所以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伦道夫勋爵于是决定在儿子毕业后将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93年8月,丘吉尔进入该校的骑兵专业学习。两年后,政坛上不得志的父亲早逝,同年2月,丘吉尔从军校毕业,被分配 到第四骠骑兵团任中尉。 温斯顿·丘吉尔 - 早期 1895年10月,刚刚当上中尉的丘吉尔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亲身体验一下西班牙和古巴当地人民起义的战争。由于其父亲的关系丘吉尔还被英国情报部门看中,要他负责收集西班牙军队所使用的枪弹的情报,此外,《每日纪事报》也聘请他为随军记者,为该报发稿。一个月后,历经了战火、身怀一枚西班牙红十字勋章的丘吉尔回到英国。古巴之旅使丘吉尔爱上写作和记者的生活。 温斯顿·丘吉尔 - 政治生涯 1900年10月,代表英国保守党参选的丘吉尔顺利当选议员,从此开始了长达61年的政治生涯。不过在议会中他虽然是保守党成员,却抨击保守党政府的多项政策,批评政府在英布战争中的政策,并坚持反对政府的扩军计划。在成功阻挡政府的扩军提案在下议院通过后,丘吉尔又在贸易问题上走到了政府的对立面:他公开表示反对首相尼维尔·张伯伦的贸易壁垒政策,坚持维护自由贸易原则,这使得他与保守党彻底决裂,1904年他自称“独立的保守党人”,并最终于1905年1月被保守党取消了党员资格。4个月后,他坐到了反对党的议席中。 温斯顿·丘吉尔 - 一战经历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次年1月,丘吉尔批准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但是最后海军却无法攻占下该海峡,并付出了巨大代价,英国在战事之初的优势丧失,也使得丘吉尔成为保守党猛烈攻击的对象。5月,已经决定要与保守党人共组联合政府的阿斯奎斯首相免除了丘吉尔海军大臣的职务,派他出任内阁中地位最 低的不管部大臣。被排挤在政治圈之外的丘吉尔决定辞职,赶赴法国前线亲自参加战争。  温斯顿·丘吉尔 - 领导风格 一战后的英国迷漫着和平主义的气氛,从政党领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军,人民天真地相信,一战后将再也不会有一场如此残酷的战争了。丘吉尔是议会中极少数反对裁军,并警告德国正在撕毁《凡尔赛条约》的人。丘吉尔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他督促英国应当重整军备,并鼓励盟友法国加强军事势力,而不是“裁减你的武器,增加你的义务”。但是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 温斯顿·丘吉尔 - 个人荣誉 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於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丘吉尔的头上戴有许多流光溢彩的桂冠,他是著作等身的作家、辩才无碍的演说家、经邦治国的政治家、战争中的传奇英雄。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发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 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在一生中多次经历的议员竞选中,在议会的辩论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来生最愿意做的事也是 想跟某人对话:他的来生是想与王尔德对话。丘吉尔之所以青睐奥斯卡·王尔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尔德的机智与辩才。 扩展资料: 温斯顿·丘吉尔人物形象: 提到温斯顿·丘吉尔,人们都会肃然起敬,他在诸多领域都有着非凡的成就。那么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的温斯顿·丘吉尔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曾体验无限的风光与荣耀。他在政治、绘画、演说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色。对于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有人称他是一个全才。 他在教育领域、文学方面有着很多功绩,他的作品《不需要的战争》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曾两次担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有人说没有他,就没有英国二战的胜利。他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却有一身的才华,这完全是他自学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人。他曾说过:A pessimist sees the difficulty in every opportunity; an optimist sees the opportunity in every difficulty,这句话的意思是:悲观的人在机会里看到困难,乐观的人却在困难里看到机会。这句话被许多人当做名言在践行,而他自己也是乐观主义者。 他一生中经历过多次议员选举,他在演讲时,挥洒自如,给人以心灵的安慰。他还拥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指挥有方,多次带领军队取得胜利,成为英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榜样。对于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人们对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一直都是褒义的。温斯顿·丘吉尔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温斯顿丘吉尔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 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 扩展资料: 丘吉尔和已故的戴安娜王妃,英格兰皇储查尔斯的前妻,是侄亲关系。丘吉尔的全姓是Spenser Churchill;戴安娜的全姓是Earl Spencer, 他俩都是Spencer家族的人。 虽然亲属关系有点远,但戴安娜应该叫丘吉尔叔公。 1874年11月30日,丘吉尔诞生于英国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布伦海姆宫。 丘吉尔长大后,和母亲成为像姐弟般的朋友,并结成坚固的政治同盟关系。 丘吉尔少年时代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只与他的保姆结下了深厚的亲情。 1888年,丘吉尔进入仅次于伊顿公学的哈罗公学就读,但是成绩依然不佳,虽然丘吉尔的学习成绩不好,可是他后来之所以成功。 关键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伦道夫勋爵于是决定在儿子丘吉尔毕业后将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温斯顿·丘吉尔
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1940年至1945年、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领导英国人民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 拓展资料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出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 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著作《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斯顿 丘吉尔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曾于1940年至1945年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内领导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德国,并取得了最终胜利,1945年5月23日,丘吉尔辞职,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对英国乃至于世界均影响深远。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于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折叠1早年历程丘吉尔丘吉尔是一个早产儿,母亲是个美国人由于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忙于政治而母亲又沉湎于交际之中,丘吉尔少年时代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只与他的保姆结下了深厚的亲情。1881年,7岁的丘吉尔被送入一个贵族子弟学校读书,丘吉尔是学校中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因此经常遭到老师的体罚,后来不得不转学到另一所学校。1888年丘吉尔进入仅次于伊顿公学的哈罗公学就读,但是成绩依然不佳,虽然丘吉尔的学习成绩不好,可是他后来之所以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伦道夫勋爵于是决定在儿子毕业后将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93年8月,丘吉尔进入该校的骑兵专业学习。两年后,政坛上不得志的父亲早逝,同年2月,丘吉尔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第四骠骑兵团任中尉。1895年10月,刚刚当上中尉的丘吉尔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亲身体验一下西班牙和古巴当地人民起义的战争。由于其父亲的关系丘吉尔还被英国情报部门看中,要他负责收集西班牙军队所使用的枪弹的情报,此外,《每日纪事报》也聘请他为随军记者,为该报发稿。一个月后,历经了战火、身怀一枚西班牙红十字勋章的丘吉尔回到英国。古巴之旅使丘吉尔爱上写作和记者的生活。【人物】温斯顿·丘吉尔--那1896年,丘吉尔随部队调往印度,在那里他有时间阅读大量的历史、哲学作品。一年后印度北部部落爆发了反抗英军的武装起义,得知消息后丘吉尔立即请了假,以《加尔各答先驱报》和《每日电讯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英国的军事行动,他在向两张报纸所发出的稿件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资料,写出了第一部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1898年该书在英国出版。之后他又相继出版了自己的小说《萨伏罗拉》和有关英国和苏丹战争的《河上的战争》。1899年9月,已经辞去军职的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后成为南非总理的史末资所俘虏。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1899年12月,丘吉尔极为大胆地独自一人越狱成功,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逃到了洛伦索-马贵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英国领事馆。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国的名声大噪;1900年3月,又经历了几次战斗的丘吉尔终于回到英国,通过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的丘吉尔决定抓住机会,踏入政坛折叠2中年 进入政界政界活动丘吉尔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 ,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二战活动丘吉尔在议会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希特勒常说他是个咯咯叫的老母鸡。他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 、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3晚年 战后政治生涯1945 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 ,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1946年3月他发表了铁幕演说标致着冷战的开始。 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
丘吉尔是一个早产儿,丘吉尔少年很少感到父母的关爱,只与他的保姆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881年到1893年在念书,成绩不怎么样,被父亲7送到军校,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第四骠骑兵团任中尉。1895年到1900年都在各地担任随军记者,最后在去南非的时候被逮捕,1900年3月,通过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的丘吉尔决定抓住机会,踏入政坛。 1900年10月,代表英国保守党参选的丘吉尔顺利当选议员,1919年11月英国举行一战后的首次大选,选后丘吉尔在内阁内兼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两项职务。自由党在1922年的大选中惨败,而丘吉尔本人也在自己的选区中意外失利。多年的战争使得选民变得左倾,原本支持自由党的选民大批大批地倒向工党。在次年的选举中丘吉尔再度落败,而工党则获得胜利,组建了第一个工党政府。青年时代的丘吉尔1929年5月英国再度举行大选,这次选举中丘吉尔本人虽然险胜,但是在全国,保守党和自由党惨败,拉姆齐·麦克唐纳的工党政府重新执政。这段后来被称为“在野岁月”的日子是丘吉尔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一战后的英国迷漫着和平主义的气氛。丘吉尔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他督促英国应当重整军备,并鼓励盟友法国加强军事势力,但是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 二战爆发以后形势出现了转机,1940年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丘吉尔是著作等身的作家、辩才无碍的演说家、 经邦治国的政治家、战争中的传奇英雄。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 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 发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 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在一生中多次经历的议员竞选中,在议会的辩论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演讲,给人们 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 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 扩展资料: 丘吉尔和已故的戴安娜王妃,英格兰皇储查尔斯的前妻,是侄亲关系。丘吉尔的全姓是Spenser Churchill;戴安娜的全姓是Earl Spencer, 他俩都是Spencer家族的人。 虽然亲属关系有点远,但戴安娜应该叫丘吉尔叔公。 1874年11月30日,丘吉尔诞生于英国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布伦海姆宫。 丘吉尔长大后,和母亲成为像姐弟般的朋友,并结成坚固的政治同盟关系。 丘吉尔少年时代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只与他的保姆结下了深厚的亲情。 1888年,丘吉尔进入仅次于伊顿公学的哈罗公学就读,但是成绩依然不佳,虽然丘吉尔的学习成绩不好,可是他后来之所以成功。 关键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伦道夫勋爵于是决定在儿子丘吉尔毕业后将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温斯顿·丘吉尔
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1940年至1945年、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领导英国人民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 拓展资料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出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 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著作《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斯顿 丘吉尔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曾于1940年至1945年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内领导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德国,并取得了最终胜利,1945年5月23日,丘吉尔辞职,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对英国乃至于世界均影响深远。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于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折叠1早年历程丘吉尔丘吉尔是一个早产儿,母亲是个美国人由于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忙于政治而母亲又沉湎于交际之中,丘吉尔少年时代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只与他的保姆结下了深厚的亲情。1881年,7岁的丘吉尔被送入一个贵族子弟学校读书,丘吉尔是学校中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因此经常遭到老师的体罚,后来不得不转学到另一所学校。1888年丘吉尔进入仅次于伊顿公学的哈罗公学就读,但是成绩依然不佳,虽然丘吉尔的学习成绩不好,可是他后来之所以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伦道夫勋爵于是决定在儿子毕业后将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93年8月,丘吉尔进入该校的骑兵专业学习。两年后,政坛上不得志的父亲早逝,同年2月,丘吉尔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第四骠骑兵团任中尉。1895年10月,刚刚当上中尉的丘吉尔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亲身体验一下西班牙和古巴当地人民起义的战争。由于其父亲的关系丘吉尔还被英国情报部门看中,要他负责收集西班牙军队所使用的枪弹的情报,此外,《每日纪事报》也聘请他为随军记者,为该报发稿。一个月后,历经了战火、身怀一枚西班牙红十字勋章的丘吉尔回到英国。古巴之旅使丘吉尔爱上写作和记者的生活。【人物】温斯顿·丘吉尔--那1896年,丘吉尔随部队调往印度,在那里他有时间阅读大量的历史、哲学作品。一年后印度北部部落爆发了反抗英军的武装起义,得知消息后丘吉尔立即请了假,以《加尔各答先驱报》和《每日电讯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英国的军事行动,他在向两张报纸所发出的稿件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资料,写出了第一部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1898年该书在英国出版。之后他又相继出版了自己的小说《萨伏罗拉》和有关英国和苏丹战争的《河上的战争》。1899年9月,已经辞去军职的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后成为南非总理的史末资所俘虏。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1899年12月,丘吉尔极为大胆地独自一人越狱成功,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逃到了洛伦索-马贵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英国领事馆。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国的名声大噪;1900年3月,又经历了几次战斗的丘吉尔终于回到英国,通过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的丘吉尔决定抓住机会,踏入政坛折叠2中年 进入政界政界活动丘吉尔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 ,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二战活动丘吉尔在议会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希特勒常说他是个咯咯叫的老母鸡。他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 、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3晚年 战后政治生涯1945 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 ,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1946年3月他发表了铁幕演说标致着冷战的开始。 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
丘吉尔是一个早产儿,丘吉尔少年很少感到父母的关爱,只与他的保姆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881年到1893年在念书,成绩不怎么样,被父亲7送到军校,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第四骠骑兵团任中尉。1895年到1900年都在各地担任随军记者,最后在去南非的时候被逮捕,1900年3月,通过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的丘吉尔决定抓住机会,踏入政坛。 1900年10月,代表英国保守党参选的丘吉尔顺利当选议员,1919年11月英国举行一战后的首次大选,选后丘吉尔在内阁内兼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两项职务。自由党在1922年的大选中惨败,而丘吉尔本人也在自己的选区中意外失利。多年的战争使得选民变得左倾,原本支持自由党的选民大批大批地倒向工党。在次年的选举中丘吉尔再度落败,而工党则获得胜利,组建了第一个工党政府。青年时代的丘吉尔1929年5月英国再度举行大选,这次选举中丘吉尔本人虽然险胜,但是在全国,保守党和自由党惨败,拉姆齐·麦克唐纳的工党政府重新执政。这段后来被称为“在野岁月”的日子是丘吉尔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一战后的英国迷漫着和平主义的气氛。丘吉尔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他督促英国应当重整军备,并鼓励盟友法国加强军事势力,但是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 二战爆发以后形势出现了转机,1940年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丘吉尔是著作等身的作家、辩才无碍的演说家、 经邦治国的政治家、战争中的传奇英雄。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 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 发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 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在一生中多次经历的议员竞选中,在议会的辩论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演讲,给人们 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丘吉尔的生平大事介绍。
英国首相,政治家,战略家,著作家。出身贵族。1895年桑德赫斯特皇家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骑兵部队任职。其间,以记者身分随西班牙军队报道古巴独立战争。1896~1898年随英军参加镇压印度西北部居民起义和苏丹马赫迪起义。1899年辞去军职,作为《晨邮报》随军记者参加英布战争,曾被布尔人俘获,后越狱逃脱。回国后投身政界,当选为保守党议员。1904年转向自由党。1906~1911年先后任殖民副大臣、商务大臣、内政大臣。1911年出任海军大臣,领导组建海军参谋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命令海军提前进入战备状态。1915年11月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失利被迫辞职后,前往法国作战,任步兵营营长。1916年退役回国,任议员。1917年7月出任军需大臣,重视坦克的研制和生产,力主建立独立空军。1919年1月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仇视俄国十月革命,煽动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21年2月任殖民大臣。1922年大选失败后退出政界,从事绘画和写作。1924年11月出任财政大臣。1929~1939年工党执政期间,未担任任何公职。  30年代,丘吉尔在德国纳粹势力急剧膨胀、战争危机日益严重情况下,不断提醒政府和公众注意英国国防实力有被德国超过的危险,反对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谴责《慕尼黑协定》,主张加强军备,建立以英法联盟为核心包括苏联在内的反德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1939年9月3日出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10日德军闪击西欧当日,出任英国战时内阁首相兼第一财政大臣、国防大臣和保守党下院领袖,迅即把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英军自敦刻尔克撤退和法国投降后,在英国孤军奋战的危难时刻,他以其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领导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在不列颠之战中击败德国空军,迫使A.希特勒放弃进攻英国的企图,使英国成为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大本营和解放欧洲的反攻基地。他强调保卫海上交通线,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借助美国的实力重返欧洲大陆,彻底击败轴心国。1940年9月批准以英国部署在西半球的海空军基地交换美国50艘驱逐舰的协议。12月请求F.D.罗斯福增加援助,并促成美国通过《租借法案》。1941年1月派遣二军参谋部代表与美国军方会谈,制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天即宣布援助苏联;7月12日与苏联达成军事协定,规定在战争中联合行动,不与德国单独谈判和媾和。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对日宣战。 二战期间,多次与美、苏首脑会晤,制定联盟战略,达成一系列协议。1941年8月13日与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确定两国共同对德政策和战争目标。12月~次年1月与罗斯福举行华盛顿会议,决定建立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以协调两国战略、共同使用两国资源和战略物资,并参与起草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与美、苏领导人有重大分歧。1943年1月与罗斯福举行卡萨布兰卡会议,反对在1943年开辟第二战场,主张加强地中海攻势,进军意大利。1943年11月22~26日与蒋介石、罗斯福举行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11月28日~12月1日与罗斯福、JV.斯大林举行德黑兰会议,决定1944年5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并就战后欧洲秩序的安排和国际组织的建立进行讨论,签署《德黑兰宣言》和《德黑兰总协定》。1945年2月与罗斯福、斯大林举行雅尔塔会议,就分区占领德国、对德实施管制、波兰的边界划分和政府的组成、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序等问题达成协议。7月17~28日与H.杜鲁门和斯大林举行波茨坦会议。28日,因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而辞职。  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主张美英联合对抗共产主义,拉开“冷战”帷幕。1948年10月提出以英美特殊关系、欧洲联盟和英联邦为基石的“三环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反对美国扩大战争和进行核讹诈。1951年10月再次当选为首相。1953年受封爵士并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因年迈退休。卒于脑溢血。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世界危机》、《英语国家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
1899年9月,已经辞去军职的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后成为南非总理的史末资所俘虏,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
1899年9月,已经辞去军职的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后成为南非总理的史末资所俘虏,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

丘吉尔的一生 简短说明
丘吉尔, W.L.S.英国政治家、首相(1940~1945,1951~1955)。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兰牛津郡的一个贵族世家。1894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动1895年从军。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同年在议会选举中落选。1924年任S. 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6年,主张镇压工人大罢工。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专心从事写作.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会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 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者员。1965年1月24日于伦敦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