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全
心情说说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搞笑说说 个性说说 经典说说 过春节说说 国庆节说说 结婚的说说 劳动节说说 母亲节说说 下雨的说说 中秋节说说 清明节说说 励志说说 圣诞节说说 端午节说说 父亲节说说 过小年说说 腊八节说说 生日的说说 青年节说说 重阳节说说 妇女节说说 元旦节说说 情人节说说 植树节说说 愚人节说说 教师节说说 儿童节说说
放假安排
春节放假表 元旦节放假 清明节放假 劳动节放假 国庆节放假 中秋节放假 端午节放假 父亲节放假 母亲节放假 青年节放假 儿童节放假 妇女节放假 圣诞节放假 情人节放假 重阳节放假 愚人节放假 建军节放假 建党节放假 教师节放假 植树节放假 寒假放假 暑假放假 高速免费 放假游玩 加班工资 放假通知
节日祝福
端午节祝福 中秋节祝福 国庆节祝福 劳动节祝福 元旦节祝福 母亲节祝福 情人节祝福 感恩节祝福 圣诞节祝福 建军节祝福 儿童节祝福 父亲节祝福 新年祝福语 元宵节祝福 妇女节祝福 愚人节祝福 平安夜祝福 除夕夜祝福 教师节祝福 结婚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 护士节祝福 青年节祝福 植树节祝福 腊八节祝福 生日祝福语 乔迁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周末祝福语
句子大全
唯美的句子 好词和好句 骂人的句子 经典的句子 正能量句子 励志的句子 表白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幸福的句子 伤感的句子 失望的句子 抒情的句子 心酸的句子 心烦的句子 现实的句子 无奈的句子 回忆的句子 想家的句子 暗恋的句子 感人的句子
作文素材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 陈述句 比喻句 拟人句 设问句 疑问句 夸张句 排比句 反问句 近义词 反义词 同义词 褒义词 贬义词 绕口令 歇后语 十万个为什么
职称考试
初级会计师 房产经纪人资格证 电气工程师 执业中药师 中西医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资格 成人高考专升本 法律职业资格 教师资格证 高级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 初级经济师 注册会计师 中级会计师 一级建造师 证券从业资格 期货从业资格 银行从业资格 基金从业资格 自学考试 二级造价工程师 护士资格证 监理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 二级建造师 一级造价工程师 一级消防工程师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毕业赠言 岗位职责 入党志愿 调研报告 活动策划 评语寄语 规章制度 入职培训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工作计划 合同范本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活动总结 实习报告 毕业论文 转正申请 辞职报告 员工手册 行政公文 自我鉴定 自我介绍 检讨书 导游词 演讲稿 道歉信 慰问信 表扬信 辞职信 感谢信 介绍信 演讲口才 保证书 请假条 主持词 证明书 担保书 讲话稿
口号标语
节日习俗
端午节习俗 腊八节习俗 国庆节习俗 中秋节习俗 七夕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寒食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 春节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 情人节由来 平安夜由来 龙头节由来 元旦节由来 圣诞节由来 下元节由来 寒衣节由来 感恩节由来 教师节由来 中元节由来 建军节由来 建党节由来 儿童节由来 母亲节由来 护士节由来 青年节由来 劳动节由来 愚人节由来 植树节由来 妇女节由来
网名大全
微信网名 情侣网名 游戏网名 男生网名 女生网名 搞笑网名 励志网名 快手网名 抖音网名 英文网名 一字网名 二字网名 三字网名 四字网名 五字网名 六字网名 七字网名 古风网名 微博网名 伤感网名
签名大全
伤感签名 微信签名 情侣签名 励志签名 英文签名 搞笑签名 暗恋签名 节日签名 分手签名 生日签名 经典签名 游戏签名 快手签名 抖音签名 霸气签名 古风签名 唯美签名 幸福签名 女生签名 男生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节气知识
霜降节气 谷雨节气 清明节气 春风节气 雨水节气 立春节气 夏至节气 小满节气 芒种节气 立夏节气 惊蛰节气 小暑节气 秋分节气 寒露节气 立冬节气 小雪节气 大雪节气 小寒节气 冬至节气 大寒节气 大暑节气 立秋节气 处暑节气 白露节气
经典台词
十二生肖
鼠的生肖 羊的生肖 牛的生肖 虎的生肖 兔的生肖 龙的生肖 蛇的生肖 马的生肖 猴的生肖 鸡的生肖 狗的生肖 猪的生肖
心语大全
对联大全
成语大全
古诗词句
经典语录

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笔)

发表时间:2023-11-10 热度:

尊师重道该怎么做

1、见到老师需要有礼貌的问候 强化尊师重道的理念,重点是细化到学习生活的细节中去。简单的一件事,传达的是一份尊重、一份温馨“向老师问好”、“我为老师倒杯水”、“我为老师檫黑板”等一系列活动。课间为老师擦一次黑板体验老师的辛劳,帮助老师建设高效课堂。课后一句“老师,辛苦了”,一阵发自内心的掌声更是对老师工作的肯定,传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简单的小事蕴含着深深的意义,同学们表示,将把尊师重道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后不仅在课堂上,还会在生活中尊敬老师,关爱老师;一位教师更是激动地说:“真的很感谢同学们的问候与关心,让我感受到了温暖,非常感动。” 2、放下手机文明听讲 “关闭手机进教室,文明课堂从‘我’做起”“放下手机,认真听讲,尊师重道,从我做起”等活动也在机电汽车工程学院轰轰烈烈的展开。为了彻底扭转手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学院加强文明修身宣传力度,部分班级还自发购买手机安置袋,想法设法的让手机远离课堂。 各种有效的措施与同学们自行抵制诱惑的行动相得益彰,使得该学院的学风为之一振。课前安置手机,远离手机游戏,上课专心听讲,积极配合老师,真正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展现出大学生们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与尊重。 扩展资料: 尊师重道,注重师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 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 "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最终的追求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政府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尊师重道
学生与老师交往和沟通的规则 一、积极换位思考:1、上课时必须听从老师指挥,必须坚决执行老师提出的各种性质的各项要求;2、必须坚决拥护并努力落实老师的各项要求,确保老师正常指导学生和评定总评成绩;3、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按老师要求对老师提供帮助;4、严禁与老师发生矛盾冲突,必须主动避免抵触情绪并及时妥善化解可能发生的矛盾冲突;5、必须正确理解老师对有关问题的看法,以实际行动为老师着想。二、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1、受到老师批评或惩罚时严禁有反对甚至反抗批评与惩罚的语言或行为;2、必须坚决支持老师指导学生和评定总评成绩的言行,接受指导时严禁擅自离开;3、必须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努力学习,接受老师的相关教育和指导;4、严禁顶撞老师,必须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5、受到老师表扬后,必须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新的更大进步。三、以正当的方式向老师提合理建议:1、严禁以老师有错或对老师有看法为由对老师质问、反驳、造不良影响或有其他恶劣言行;2、严禁主张老师指导学生、评定总评成绩、要求尊师重道和教育教学以外领域有错;3、严禁主张对老师指导学生、评定总评成绩、要求尊师重道和教育教学以外领域有看法;4、严禁通过第三方主张老师有错或对老师有看法,未经老师授权严禁代表他人提意见建议;5、必须及时用尊师方式直接向老师提合理建议,不便及时提必须主动避免各层面不良后果。四、讲究礼仪:1、必须以姓氏加尊称的方式称呼老师,必须以“您”为第二人称用于老师;2、见到老师必须主动问候,态度必须恭敬,上下课时必须起立向老师致敬;3、必须严格按老师要求进出老师办公室和本班课堂,抵制一切跨班跨课堂扰乱教学的行为;4、上课时严禁有随意说话、随意下座位、出怪响、看课外书、违规写作业等扰乱纪律行为;5、严禁背地议论老师,任何场合都必须恭敬对待老师,必须努力做一个招老师喜欢的学生; 6、严禁有随意跟老师开玩笑、随意翻看或动用老师管理范围内物品和其他不合身份的言行。
道教有“道、经、师”三宝的说法。道,无名无相,无声无色,但是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经,经典也;这些经典,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等无数经典;可以参悟、印证修为;师,老师也,主要是自己的修炼上的老师。这就表明,在道教那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修练者,既要重道、读经,又要尊师,三者都至关重要,不可缺少。这就表明了尊师的重要性。 《太平经》指出:“故凡学者,乃须得明师,不得明师,失路矣。故师师相传,乃坚于金石,不以师传之,名为妄作,则致凶邪矣……故古者上学圣真,得明师名为更生,不得明师者,名为乱经。”师父是历代祖师道法的受持者,所有的道法都是有师父而传承下来的。有明师的教诲,可以少走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的冤枉路。所以,每一个求道者,必须寻访师傅,投靠师傅。 拜师父与拜老师,是不一样的。师父一生只拜一位,老师可以拜多位。如果日后看到哪位有名的高道,便跑去拜人家为师父,则会被视为不孝。 找师父要有机缘,有的人找师傅很容易,也有的人找师傅很困难。一位道教门徒说:“想起我入道之初,师父三拒我于门外。若当时负气而走,也不会如今日这般亲近三宝”,说明找师父,需要决断,需要耐心,否则就会与师父擦肩而过。 拜师收徒,有一整套严格的仪式。师父要对弟子进行一番严格的考察,考验其品德和行为,判断他是否可造之材。然后择黄道吉日,通过上表、传度、祭祖、冠巾、皈依三宝、师徒传承仪式才完成。拜师仪式之庄重,表明招收门徒非同寻常,既是学道者一生之大事,也是为师者一生之大事。 投拜师父如同睁眼投胎,等于再生父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此要事师如父。《太公家教》有云:“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成为师父的徒弟之后,不等于师父马上就要传你道法。徒弟要在师父那里学习,经过长期考察,才决定是否继续一步步传授下去。如果一个学道的人,奢望师父立马传你道法,得不到满足就心生不满,或者他该经受的磨练却不经受,总要玩弄小聪明,好走捷径,偷工减料,那么他就难成正果。 师父为了培养弟子的仙根,使其提高造诣,济世利人,弘扬大道,就鼓励弟子参访高道名师,求授方术道法。这种情况,不叫“拜师父”,而叫“拜师傅”,或“拜先生”。 王常月是明末清初著名道士,龙门派第七代宗师。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让本已衰落的龙门派复兴,也可说令本己衰落的全真道复兴。在《龙门心法》一书中,王常月对尊师重道作了专门阐述。 他说:“三教圣人无不有师,千古帝王无不有师。当此普度之机,既有掌教之师,也有传道之师。父母生我之身,不能了我生死。师父传我大道,才能救我生命。师父之恩情更重于父母之恩情,不敬师父就是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之徒,如何能成道?”又说:“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 这两段话表明:一,道者师传。世间一切的行道者,都依靠自己师父的传授而获成就。没有师父的教导我们将无法脱离生死的苦海。没有师父我们甚至连“道”都无法知晓。父母给我们以生命,师父却教我们做人的智慧。师父之恩情,要大于父母之恩情。尊敬师父,天经地义。 二,道教门徒,以成道为最高追求。能够成道的人,应该是有道德的。一个人连自己的恩师也不尊重,不过是忘恩负义之徒,这种人是难成正果的。 他又说:“尊敬师父有几个方面,一是要诚心诚意,二是要说话谨慎,三是要礼貌周到,不可轻慢师父。三者之外,更要听师父吩咐,凡事只可遵命,不可违命。有能力、应办之事,接受师父交代之后,要不辞劳苦,竭力去做。自己如有过错,应遵师父劝诫。如违规矩,师父责备,更要低声下气,虚心受教,知过必改,切莫暗地埋怨。就是师父有差错之时,误责之处,也不可生气争辩,久后师父自明”。从各个具体方面,对道教门徒提出明确要求,使道教门徒的尊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见到老师需要有礼貌的问候 强化尊师重道的理念,重点是细化到学习生活的细节中去。简单的一件事,传达的是一份尊重、一份温馨“向老师问好”、“我为老师倒杯水”、“我为老师檫黑板”等一系列活动。课间为老师擦一次黑板体验老师的辛劳,帮助老师建设高效课堂。课后一句“老师,辛苦了”,一阵发自内心的掌声更是对老师工作的肯定,传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简单的小事蕴含着深深的意义,同学们表示,将把尊师重道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后不仅在课堂上,还会在生活中尊敬老师,关爱老师;一位教师更是激动地说:“真的很感谢同学们的问候与关心,让我感受到了温暖,非常感动。” 2、放下手机文明听讲 “关闭手机进教室,文明课堂从‘我’做起”“放下手机,认真听讲,尊师重道,从我做起”等活动也在机电汽车工程学院轰轰烈烈的展开。为了彻底扭转手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学院加强文明修身宣传力度,部分班级还自发购买手机安置袋,想法设法的让手机远离课堂。各种有效的措施与同学们自行抵制诱惑的行动相得益彰,使得该学院的学风为之一振。课前安置手机,远离手机游戏,上课专心听讲,积极配合老师,真正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展现出大学生们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与尊重。
见到老师需要有礼貌的问候 强化尊师重道的理念,重点是细化到学习生活的细节中去。简单的一件事,传达的是一份尊重、一份温馨“向老师问好”、“我为老师倒杯水”、“我为老师檫黑板”等一系列活动。课间为老师擦一次黑板体验老师的辛劳,帮助老师建设高效课堂。课后一句“老师,辛苦了”,一阵发自内心的掌声更是对老师工作的肯定,传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简单的小事蕴含着深深的意义,同学们表示,将把尊师重道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后不仅在课堂上,还会在生活中尊敬老师,关爱老师;一位教师更是激动地说:“真的很感谢同学们的问候与关心,让我感受到了温暖,非常感
尊师重道该怎么做

老师永远在无私奉献,家长想让孩子学好习,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尊师重道呢?

但是送到是非常正常,甚至是大家都应该枝轮山要做到的一件事情,但是现在我们在很多新闻当中,也可以看到有的学生根本不尊重老师。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老师批评了几句,然后就对老师进行拳打脚踢。虽然说这只是少部分学生的现象,但是这也足以说明,现在大家对于老师的尊重问题,如果孩子对老师不尊重的话,老师其实根本没有办法去开展教育。家长如果想要让孩子在学校能够学好习的话,其实最重要的,首先是要让孩子学会尊师重道。 一、家长也要学会尊师重道 如果家长想要让孩子学会尊师重道的话,其实自己自身也应该要转变态度,因为现在有很多家长,他们的态度是很奇怪,会觉得只要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之后,所有的事情都是归老师去管。就算老师管不了孩子,然后联系家长,家长也不会认为自己需要插手。这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放任,因为孩子会认为老师根本管不了我,既然家长也不管的话,那就代表家长其实也没有多关心自己,而且对于老师也并不尊重。 二、从家长自身开始改变 相反如果说家长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并且来到学校,让孩子看到,家长是多么重视这件事情,以及家长有多配合老师的工作。那么我相信孩子也是会做出一定的改,因为有的时候正是因为家长的态桐首度不好,所以孩子对于老师的态度才会不好的。所以如果想要让孩子学会尊师重道的话,家长也一定要学会尊师重道,不要因为自己是家长,好像跟老师是属于同辈,所以就觉得没有必要尊重老师。 事实上对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来说,老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地位。如果说家长猛中都不尊重老师的话,那么老师又如何去教好孩子呢?因为有的孩子,他们看到自己的家长都不配合老师工作,他们自然也不会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 三、互相尊重才是最重要 而在学校和家长之间,其实也是属于一种相互尊重。老师也是因为顾及到家长的感受,所以才会联系家长来学校,去处理孩子的问题才会通知家长,如果说在这个时候,家长不管不顾的话,那么还有谁能够管教孩子呢。而且孩子的问题本身就是应该家长更加上心,不要觉得把孩子丢到学校之后,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归家长管,有的事情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才能够达到一个最大化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和家长只要相互尊重,其实也能够让孩子明白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当孩子学会尊师重道之后,老师开展教育工作,也会变得更加的简单,因为孩子对老师有一种尊敬的心理,这样子的话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会更加谦逊的去学习。
需要家答段袭长和老燃大师的共同努力,家长要对老师表示尊重,孩子才能学着家长,老师尊重孩子,孩子也就反过来尊重老师,愿意主动学清兄习。
首尘山先要让碰敬孩子知道老师的辛苦,这点非常重派吵中要,只有让孩子理解了老师的辛勤,才能真正的让孩子尊师重道,否则孩子很难理解尊师重道的意义
我认为应该让孩子体会到老师的心酸,让他们知道老师每天为他们都做了什么,才能够让孩子学会尊师重道。
老师永远在无私奉献,家长想让孩子学好习,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尊师重道呢?

尊师的重要性作文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关于尊师的传数不胜数。我收集整理的尊师的重要性作文,希望您喜欢,仅供大家参考。 尊师的重要性作文1 在秋风送爽、金果满枝的九月,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教师节。在9月1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尊师重教”这四个惹人醒目的四个大字总是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时,心中不由得涌起股股暖流。 老师是最崇高、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兢兢业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精心浇灌着一棵棵幼苗,使他们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一个个有用的栋梁之材;他们长年累月地消耗自己的光能,照亮他人的光辉前程;他们无怨无悔,用巨人的肩膀和双手托起了明天的辉煌的太阳。人们常用最美的语言把老师称为“园丁”、“红烛”、“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返核漏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丹心育桃李,热血铸栋梁”就是对老师漏烂的真实写照。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老师的辛勤工作,就没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向前迈进。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戴自己的老师。 教育是老师神圣的职责。你想:如果没有老师,谁来传授文化知识?谁来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没有人才,怎能建设国家。所以尊师重教也是值得重视的。我们是花朵,老师辛勤的园丁,是慈祥的母亲,老师付出的是心血,我们得到的是甘露,我们能辜负老师的栽培吗?不按时交作业,上课开小差,不是对老师的不敬吗?我决心用实际行动作为最好的礼物奉献给我的老师,我要让老师也会为了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毫。作为学生,要想学好文化,获取知识,首先要学会尊重老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让伟大的老师们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尊师的重要性作文2 尊敬老师,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得到肯定的道德准则。不尊师者,乃不爱学者,一个不尊师重道的人,如果说他爱学习,那不岂是贻笑大方! 古人有云:“人有三尊,君师父也!”可见尊师这个理念在古时有多重要。 从古至今,学业有成者,必是尊师者。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孔子七十二贤生,他们待孔子如父,见面总是行见父之礼,视师志为己志,实践和传播道义都是以孔子为范本,把行义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如颜回“安贫乐道”、“修身”、以及遵守礼仪等,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宓子贱“鸣琴而治”,以礼乐之道施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德入民心;子夏整理书籍,从事教育,善化民众。 古时帝君也是时常教导自己的孩子要尊师重道。唐太宗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注重尊师重道的父亲。他命令自己的孩子对待老师就要像对待他自己一样的好,同时见老师要行跪拜之礼。有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令人学习和敬仰。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尊敬师长的品德,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我相信敬师德、学师德和永铭师恩将会永远的贯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悠悠学子身上! 尊师的重要性作文3 尊师爱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煌煌史书,有许多关于尊师重教的记载,列列青卷,更有数不清的尊师的传说。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但他非常好学,常在私塾窗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就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私塾老师周侗很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就免费收岳飞为学生,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保国安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每逢单日习文,双日习武。还教会他射箭绝技,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岳飞不负师教,勤学苦练,文武双全。后来他率军收复失地,屡建奇功,成为令金兵闻风丧胆的一代英豪。周侗去世后,岳飞披麻衣,驾灵车,执孝子之礼,以父礼安葬他。且在朔望之日,无论在外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他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师,每次痛哭之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神臂弓”,射出三枝箭。岳飞说:“老师教我立身处世精忠报国的道理,还把他一生摸索的箭法和武艺都传授给我,师恩是我一生都不能氏明忘怀的。”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彭德怀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接见时彭德怀频频向老师们问好。 《吕氏春秋劝学》中,在这样一句话“疾学在于尊师”,说的是要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重教师,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老师永远是奉献的代名词。老师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教师把整颗心都掏给了学生们,他们默默的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光辉的事业——教书育人。师德昭昭恰如耿介拔俗,明月独举,高霞孤映,白云谁侣,“干青云而直上,夺白雪以高洁”,更有师恩惠惠,润物无声,如此伟大的老师,难道不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吗?孔子学徒三千,每一个都对老师倍加尊敬,为了感恩,他们四处奔波,传播孔子的仁政。老子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说的也是学生尊重老师的重要。
尊师的重要性作文

尊师重道的意义是什么?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历代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敬长,古代流传下来这方面的故事许许多多。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等。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尊师重道在近现代更加得以发扬。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们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们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他们不仅重视学业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牢固树立尊师重教、尊师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的稳定的保障作用。为了继承和弘扬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尊师重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尊师重道教育的具体内容是:1.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教职员工的管理。对老师有意见和要求,能善意诚恳地提出来,不许顶撞老师。让学生明白,师,是特殊的“长”;师生关系,是特殊的长幼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尊师也是敬长的表现。2.教育青少年学生要尊重知识。教育是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传递文明、培养人才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事业,这是国家文明的重要的标志。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教,其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尊师更好的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长大后,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一名尊师重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人之所以称为人,在于人类可以创造文明,而文明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积累与传递。每一代长者都把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给下一代,才有了人类的今天。所以,对于青少年学生,应该养成谦虚礼貌之类的好品德、好习惯,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者手里学到知识与本领,使其继承、发扬。 回答如满意,请点击选为满意答案谢谢合作!
尊师重道(zūn shī zhòng dào):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出自 《后汉书·孔僖传》。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历代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敬长,古代流传下来这方面的故事许许多多。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等。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尊师重道在近现代更加得以发扬。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们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们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他们不仅重视学业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牢固树立尊师重教、尊师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的稳定的保障作用。为了继承和弘扬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尊师重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尊师重道教育的具体内容是:1.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教职员工的管理。对老师有意见和要求,能善意诚恳地提出来,不许顶撞老师。让学生明白,师,是特殊的“长”;师生关系,是特殊的长幼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尊师也是敬长的表现。 2.教育青少年学生要尊重知识。教育是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传递文明、培养人才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事业,这是国家文明的重要的标志。教育青少年学生尊师重教,其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尊师更好的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长大后,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一名尊师重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人之所以称为人,在于人类可以创造文明,而文明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积累与传递。每一代长者都把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给下一代,才有了人类的今天。所以,对于青少年学生,应该养成谦虚礼貌之类的好品德、好习惯,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者手里学到知识与本领,使其继承、发扬。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意思是不要尊敬老师,要重打老师,因为老师不道理。

尊师重道的意义是什么?

当今社会尊师重道还有意义吗

“尊师重道”,是人类文明的共通德性,无论中外都是一样,只有礼仪形式上的不同,并无精神上的差别。但在五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师道”的尊严,“尊师重道”的精神和礼仪上的风气,俨然已与“君道”互相对峙,构成“政”、“教”互助的特质。只要读过历史(不是现在学校里的历史课本),懂得中国文化史的人,都是了然于心,不待细说的。即使没有读过书,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在文化传统的薰染中,也都知道“尊师”的重要。尤其在过去的民间社会,不读书,不进学校,自由从师学习百工技艺为专业的人,终其一生而“尊师重道”的精神和行为,比起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习“武”的人,对于“尊师”,更加重视。但在二十世纪的这个时代中,数十年间,师之不尊,道之不行,其所由来者久矣。因此政府与社会,苦心复兴中国文化,强调“尊师重道”的行谊,每逢一年一度的“教师节”,特别提倡“敬师”的运动,实在是煞费苦心。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隳堕才须复兴,颓废才须提倡。正因为中国文化的优良精神,经过几十年来的蜕变、没落,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弊病,所以才须复兴和提倡。即如“尊师重道”一事来说,也正因为感慨于“师道”的沦夷,因此才重新号召。老子所谓“六亲不和有孝慈”,也便是这个道理的反映。可是多少年来,无论在教育界、在社会间团尘,“尊师重道”的风气,一经提倡和号召,便已确实改进了吗?事实并不如此。相反地,如果深入观察,反而看到现代师生之间的彼此排挤、倾轧、嫉恨、轻视,甚之互相谩骂,处处皆是。由此可知一种优良的礼仪风气,绝非制度或规定所能养成。它的基本根柢,仍然有赖于教育和学风的改正,以及整个社会风气和全民思想的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师道现在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文化上有关“师道”的情形,使大家在观念上,能够“温故而知新”,可以得到惩前毖后的准确方向。在我们的传统历史上,师道的尊严,自三代开始,就与“君”、“亲”并行。所谓“作之君,作之亲。”同时也便要“作之师”的。自东周以后,有孔子的精神和人格的感召,“万世师表”的典范,和“尊师重道”的观念,便与“君道”分途而截然独立。但与“亲”道仍然是互相呼应。秦、汉以后的“传经”和重视师承的风气,虽然渐已趋向狭小而发生流弊,但这种优良传统精神的存在,依然有其特殊的价值。魏、晋南北朝之间,师道渐趋隳堕,但因新兴佛教重视师承的作风,以及政治体制上确立了王者尊师的礼仪。“师道”为尊的精神,又走向一个新的境界。到了中唐以后,韩愈写了一篇《师说》与《原道》,为“尊师重道”和重视师儒的风气,又添了一番新的景象。由于儒、佛两家学风的影响,到了宋代,理学兴起,撮取《礼记》和“丛林制度”的精神,新的“尊师重道”的面目,便从此确立。如果肯读一下“四朝(宋、元、明、清)学案”和“五种遗规”等书,资料具在,在此不必多说,因此自明、清以后,各阶层社会重视“师道”的观念,普遍流行。过去许多家庭的中堂,供奉了一个宗教式的牌位,上写“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也洞或漏便由此而兴。所谓“一日从师,终身为父。”乃至尊重“一字之师”的美德,也便为大家所乐道。民间社会和宗教上“师父”的称呼,以及帝王们在朝廷上对“师傅”的恭敬,也由此而成为当然的风俗。可是,所说的这些故实,还只是历史上的精神形式。事实上,自宋、明以后,“师道”的尊严,并非只是对学生们的要求。实际上,是师生互相尊重的礼仪。固然“一日从师,终身为父。”是对学生们的教诫。但是老师对于受业的学生,亲情爱护,以及对他的学术思想乃至行为上,都须负起毕生的责任。学生对于老师,固然视之如父,但是老师对于学生,在中国礼仪的传统习惯上,向来都很谦抑,犹如兄弟的相处。所以古来称学生为“弟子”,就有弟兄的意义。老师写信给学生,除了“贤契”等文诌诌的称呼以外,有时多以“仁弟”或“老弟”相称。老师自己的具名之上,不是加上“友生”纳烂,便是“愚兄”,表示互相的尊重。即使学生中了“状元”,作了“宰相”,而在乡的教师,始终是青毡一席,没有博得功名,终老于白屋,一旦“状元”或“宰相”的学生,衣锦回乡,仍然还是执礼甚恭,犹如在学之日。由此影响所及,从前官场的仪注,对于门生故吏之间的感情,也如师生一样。便是由于这种学风而来。三十年前,我的一位老同学朱铎民老先生,出任于某省厅长以后,偶然回乡,马上赶到老师坟上去拜奠一番,还为老师的家属购买了几亩田地,以供祭扫,因此大家交口称誉,传为美谈,认为他是学生的模范。现在他已年逾八十,我们有时谈到新知旧学时,真有无限的感慨。当然!我说的这些,也许诸位同学认为是站在师长一面而言,并没有说出中国文化史上师生彼此负责的事实。现在为了节省时间,只举出宋、明以来历史上两三个故事,便可代表了这个观念。至于在学理上,所有文化史的实际资料,足可作一长篇论文的充实内容,但需要诸位自己去读书寻找,让我卖个关子,以免大家太偷懒,养成依赖性。第一个故事:就是宋代忠臣文天祥被陷在元朝的时候,他的学生怕他受不了威胁利诱,特别作了一篇祭文,连带祭品偷偷地送给他。他看了一笑,带信告诉学生们放心,他绝不会不忠而投降。第二个故事:我们都知道明代的忠臣方孝孺,不肯为明成祖的篡位写诏书,惹得成祖要杀他十族。古代最重的刑戮是灭九族,明成祖对方孝孺的灭十族,便是加上一个师族。这岂不是表示中国文化“师道”的尊严,和师生之间彼此负责任的事实吗?第三个故事:便是清代的年羹尧,相传他的秉赋非常恶劣,后来是靠一位明师教导出来而“文成武就”的。后来,他对请来教导子女的“西席”老师,也就特别恭敬、重视,优待异常。但是他在老师教书的地方,却贴了一付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这付对子,虽然很粗鄙,但也正是对教育和师生之间的互相责任上,下了一个严谨的忠告。现行三级学校的敬师有关过去的风气,暂时讲到这里为止。最近二十多年来,我们所看到“尊师重道”的精神和风气,只有在国民小学的学生们,还可以保存这些气息。一开始进入中学,就渐渐地淡了,到了大学,就只有一些影子了,甚之,连影子也看不见了。至于一般的社会和家庭,有时提到老师一词,等于代表了讥笑和讽刺的笑料名辞。在小学生们的纯洁心灵中,大体说来,对于好的老师的尊敬,真有神圣庄严之感。看到老师就要敬礼,同时又一半胆怯、一半含羞亲切地喊一声老师。可是一到初中,学生的年龄长大了,老师的尊严也走样了——当然这与现行教育的学校制度是有密切的关系。于是对于“尊师”的态度,比起在小学时代,已经大大地打了折扣。再到了高中时代,比起初中,又减少到一半以上。如果一考进了大学,学生与师长之间,就几同陌路之人。甚之,离开课堂以外,在任何地方碰见了师长,还肯向老师翘翘下巴(不是点头),举举手打个招呼,老师们应该有“受宠若惊”之感。倘使亲切地喊一声“老师”,真会使你感觉到感激涕零,不胜感动呢!大学毕业以后,在别处遇见了老师,还能礼貌地招呼一声,那会使你觉得其人可以“德配尧舜,道贯先贤”了呢!这种情形,是现代中国人和教育界心照不宣、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们由此可知,在现行教育制度的学风之下,教育程度愈高,知识愈丰富的,尊师重道的精神也愈减少。甚之,低到于零。唯有在军事学校的教育方面,大体上还能保留了固有文化的精神,和袍泽情深的情感。讲到这里,使我想起了有关“敬师”的一个滑稽事实,稍作报告,希望有心复兴文化和有心整顿教育风气的人,多从正反双方注意研究。但我要声明,这个事实的存在,应该已有三、四年的历史了,因为在三、四年前,我的家里,还有三级学校的学生,所以看得比较清楚,现在我家已经只有大专学生的经验,恐怕时过境迁,也许是已落伍了。况且我又不喜欢多方接触,更不肯深入社会去作资料调查,只好据实报告一番而已。大家都知道,我们过去几十年前“尊师”的风气,最注重的是一年三节,端阳、中秋和过年的时节,一定要备礼物,如无礼物也要去向老师拜年、拜节。现在时代变了,当然须要革除旧习。但在这十多年来,每逢“教师节”的时候,凡在国民小学里的学生,一定由家长会发给一个红包带回家,上面注明是“敬师金”。虽然说这种作法产生的流弊也太多了,但在我个人的观感,倒可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当我的孩子们带回了“敬师金”的红色时,我问要装多少钱?这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问题了。第一,因此可以看出一个级任教师的好坏。第二,因此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心理、秉赋的个性。当时孩子们的回答说:“起码的规定需要十元,但是我们的老师太好,而且我们总要比同学们多一点,才有面子。”于是我就故意先与他们讨价还价地渐渐加上去。最后才告诉他们“尊师重道”的道理,宁可自己节省一点,对于“敬师金”应该比较从丰为是。相反的,也有孩子们说:“我的可以少一点,不必那么多。因为‘敬师金’是由老师们集中起来分的,好坏的老师都一样,每个人分不到多少钱。并且我的老师有补习(当时小学的老师另有补习的风气),一个月可以收入六、七千元,或多到八、九千元左右。家里的用具比我们的寒舍好多了。爸!你为什么要教大学,还不如去教小学多好呢!”这番话,使我听呆了。第一个的感觉,就是这一代的教育怎么办?他们的小小心灵上,已经感觉到只有“钱”和“物质”的重要,难怪人心愈来愈要趋向现实。当时除了多方讲解,善为教导以外,同时又得到一个机会去拜访那位老师。我先请教他“贵姓?”他说:“我贵姓×。”跟着再请教他“府上哪里?”他说:“我府上××”!因此等等,我只有鞠躬如也,唯唯告退!这个孩子的学业,后来就蒙受损失很大。过了几年,听说他又混到了某大学毕业,现在又全家出国去了。真是不胜感慨。孩子们读到了中学以后,到了“教师节”时,有关“敬师金”的事,就一年比一年地淡薄下去,据说在缴学费时,已经加进去了(当然很有限)。读到了高中,好像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大有烟消云散之概。一到了大学,不要说根本没有这回事,就连起码的礼貌也没有影子了,那只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境界了。如果碰到一个真正清寒的大学教授,当他“儿啼于前,妻号于室”的时候,那真会使人回忆起古人的“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的苦涩滋味。当然!这还只站在一面的观点来讲做老师的苦经。如果另从学生和家长一面来讲,据我所知,当时有些小学生带回了“敬师金”的红包回家时,根本不敢拿出来跟父母家人去说,小小的心灵上,只有偷偷地在哭泣。因为他们的家境实在太贫寒,每天要十元钱买菜都不可得,哪里能够拿得出“敬师金”呢!可是,有的学校,有的老师,看到学生不交付“敬师金”,就另眼相看,甚之,不堪其苦。你说,这又怎么办呢?后来教育当局,也许知道了这个弊病,好像下令稍稍改变了这个办法。但是,持平之道,毕竟太难做到,究竟“敬师”或“不敬师”要如何做才好,利弊也各有千秋,谁能做到真正得其“中和”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呢?谁能遣此的大专学风好了,闲话少说。现在我们回转来检讨一下大专学校的教授、老师们何以会受如此的冷落,这也许与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学风有绝对的关系。理由和理论太多,一时讲不完,最方便而最好的办法,也可引用一两个故事来说明事实。第一个故事是在满清末年稗官野史上的记载,当年张之洞在湖北开始创办洋学堂的时候,聘请了好多老师宿儒来当“教习”(等于现在的教授)。张之洞第一次对“教习”们讲话,其中便有语重心长的两句笑话,他的意思是说:今天请到的“教习”老师们,都是“衮衮诸公”,希望大家能够尽心尽力地教好学生。如果不能教好学生,便有负初心,那么,只好是“诸公滚滚”了!由于这个故事,使我们联想到旧式社会的“书院”或“家塾”里请一西席老师的时候,无论家长或代表学生和家长的是什么地位,都须不厌其烦地亲自依礼去请老师。因为这种礼貌是表示他代表学生们来请老师,不是给恩赏饭吃。所以像张之洞请来的“衮衮诸公”,也便在这种方式之下挽请到的。如果使他一片苦心失了望,那当然只有“诸公滚滚”了!可是这种“尊师重道”的风气,现在变得没有影子,不管公立的大专学校或私立的大专学校,只要能够聘请你当一位老师,不但是天大的面子,而且对你真有恩同再造的衣食父母之概。如果你不听话,当然就“诸公滚滚”了!所以当一纸聘书,交付邮局寄到你家里来的时候,应该犹如接捧古代皇帝的诏书一样,喜从天降。身为学校当局的负责人,还有谁肯保持中国文化的礼仪,公然地为学生亲自作代表或派学校的大员,执礼甚恭地送聘书呢?尤其有一类私立的某些专校,由一、二个略识之无的老板们唯利是图地创办起来,请老师是当作赏饭吃,那种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神气,实在可使书生们不寒而栗。有的同学们出去任教,碰到这种情形回来和我谈起。我说:老弟们,学问的养成,气节最要紧。做工、当小贩的职业,与你的学问并无关系。甚之,“多能鄙事”,更可接近孔圣的心传!何必一定要做教师呢?何况事实上,一校、一院、一系都画满了圈圈,如果夤缘不到,不能得到学校老板的青睐,纵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照样是投闲置散,无法上得讲台。加以社会安定,一切上轨道,有制度,论资历和年资的限制,又正好作为阻挡的藉口。稍有才具的人,不免多有些意气,于是,讨厌意气而不欣赏气节,便从此打入了冷宫。或者你教学教得太好,碰到老板们不高兴,同事的妒忌,就明褒暗贬地从此不给你开课。由于这些道理,就引出我的第二个故事。这个故事,还只有两、三年的历史,是我亲身所经历的。有一天下大雨,我与某某名经济学者(因未征求同意,必须保留姓名),一起候车上课,大家已经半身雨水,不堪其苦了。我说:“唉!现在真是工商业的时代了,能够讲礼仪,‘尊重师道’的,也只有在军事学校方面,还能保持礼貌。他们接教授,有专车,迎送都到家门,始终礼遇不衰。除此以外,其余不足观也已。”这位学者听了以后,便对我说:“老兄,说你不懂经济,一点不错。你要知道,现在的学校制度,哪里是工商业的行为?其实都是官气。你应该知道,工商业的要点是‘顾客至上’,学生固然是顾客,当老师的也是顾客啊!谁叫你不去办个学校,也请我这个顾客上去讲讲课呢!”家庭与社会的尊师除了因为学校的制度而形成“师道”沦夷的因素以外,社会和家庭教育方面,也逐渐地丧失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并不真正重视“师道”。因此与学校制度互为因果,便使五千年来的礼仪之风,几乎不绝如缕,这也便是最大的原因。过去的“尊师”,因为由于某一个人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关系,所以对于传授精神生命学问的老师,终身视之如父。现在是以“母校”为标榜,一切的荣誉,归之于学校,教师们只是学校中的一分子。纵然有好的老师,一切荣誉,也只有归之于学校,与个人无涉。而且工商业影响整个时代,老师们按月领薪水、拿钟点费,等同工商业的行为,所谓上课也者,也便是出卖知识而已。品行和人格的教导,当然由训导处去负责,何必多事。教室和讲台上的蛛丝尘渍,自有总务处来管理,不必劳心。教师们没有固定的休息室,没有固定的茶水供应,那是活该,又有谁来管你?下了课,赶快要去赶交通车,学生要想在课外请教,实在没有时间,也没有地方——办公室。交通车脱了班,自掏腰包划不来,这个月的生活预算怎么办?至于负责“德育”的训导,以及具有“内相”之才的总务,是否真能做到与负责“智育”的教务互为一体,那也只有天晓得。其实,办“总务”和管“训导”的,根本各自为政,谁也没有做到,谁也没有责任。因此有许多学生们一离开校门,“怨声载道,有口皆悲”,更影响了家庭和社会对于学校的轻视。学店观念和只要有学历的思想,便普遍流行,谁还管你老师的好不好呢!结果弄得对于个人“尊师重道”的风气沦丧殆尽,对于学校的情感和信赖,也只是若存若亡而已。讲到家庭教育,又使我联想起几个学生在外面当“家教”的情形。综合他们回来谈话的结果,便会使人想到现在的家庭教育需要重整,更有重于学校的隐忧。旧式的社会,“家教”便是教师,师严而从道尊。现在的请“家教”,是由于社会的风气,和有些家长们盲从升学主义的促使。大致说来,可以把他分为三类。第一类:家长们也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不过都是现代人,学问思想,像我们一样,大多都在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夹缝中。望子成龙心切,更有崇拜自然科学的时髦感,自己不管子女的天才和本质如何,只是要求老师努力向这一方向去教导孩子,有时候自己还顺便扮演一下旁听学生兼督学,往往弄得“家教”老师吃不消地知难而退。第二类:家长们,尤其是主妇们,上了牌桌就六亲不认,孩子们学业的好坏——不是学业,只管考试,一切责之于“家教”的老师。学生们考不好,老师便是冤家。学生们考得好,就认为“这个家伙”还不错。第三类:惨了!学时髦,请“家教”,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家教”的老师教完了,还凭特殊的身份,克扣报酬。有一次,一位女同学当“家教”,碰上了这桩事。这位女同学小人气大,并不管他的家长是什么职位和身份,准备到他办公室去要。双方是否都有错,很难说。但的确有一、二人还有要不到的呢!我们试想,“家道”如此,“师道”如此,中国文化怎么办?师道的自尊讲了半天“尊师重道”的闲话,看来好像都是学校、社会、家庭的不对,老师们都是绝对的对似的。其实,人靠平地才站起来,同时也正因为有了平地才使人跌倒的!现在教育的进步和教育的普遍,比较三十年前,大有天渊之别。但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又加上正在一个“古今中外”的回漩中求复兴,求建设。所以忘记了旧的人格修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是“学问”;新的学识和技能的教育是“知识”。因此观念的分野,混淆不清,所以教育的思想和规定就乱了章法。同时人文学科的重要和科学新知识的重要,更没有完全分别确定其尊崇的地位,因此教育上的科目和课程,一味乱排,轻重倒置。又加上教育的来源不同,倾倒欧洲派和美国派的学人意见互相冲突,因此更使中国文化徒具口号,并无实质的内义可循。这还是对于教育前提的荦荦大者而言。其中的前因后果,各个存有许多关键,一时言之不尽。至于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人才,扪心自问,是否真为教育而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多少年来,自有专门培养教育师资的学校和学系,但是有关培养师资的“教育之教育”的问题也还不少。而且最大的原因,从事教育的已经有明文规定成为公教人员,因此作教师的是否都具有一片赤心为国家、为民族教育子弟而任教,或者仅为个人生活的需要而谋求任教为职业的,更须大加反省。 中国文化过去的明训是“学而优则仕”。但是过去的学而优不仕,而专为教师的真也不少。现在呢?一切受西方文化表层的影响,“学而优则商,商而不优则仕,仕而不优则教学”的,实在是一个罪过的思想。我也亲自听人说过,“有什么关系,谋不到好职业,去教教书总可以吧!”你想,他有没有学问不要说,但以此存心而从事教育,其后果不问可知矣。而且教育界的老师,原来如此,又怎样能够使人尊敬他为清高或高尚的职业呢!此外,无论在大小学教师之中,有的教科学的,是几十年前陈年的知识,丝毫不图长进。有新书,有新知,便藏起来,不让学生们知道,有的教文、法的,把图书馆里好的参考书,借回家后,有去无回,束之高阁。上课堂,大骂天下人、天下事一番,错的都是别人,不是自己。自我标榜学贯中西,才无今古,馀子碌碌,都是混蛋,可惜你们与人们不懂而已。骂完了,已经去了三分之一的上课时间,然后查问一番,略讲一节,训诫几句,使学生们为了学分而忍气吞声地鞠躬如也,敢怒而不敢言。比较好一点的,写黑板,宣读一下自己的著作,上课、下课,如此而已。也许是时代的病态,形成了人们多多少少都有些肝火太旺,或者是心理变态的毛病。但是以此而言教育,那就要值得我们好好地反省深思了!如果骂人的教育,需要开课,这倒是很好的榜样。否则,夫子的“温、良、恭、俭、让”,以及“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教育态度,必须要努力去学习做到才好。非常抱歉,我讲这番话的动机,绝对不存有任何其他意见。只是蒿目时艰,为了国家民族培养后一代青年们着想,所以偶而发出伤时的感慨。希望大家能够真诚坦率地在“孔圣”面前由衷地忏悔改进。禅学里有一句话说:“要说话亦错,不说话亦错。”现在想来,这也算是我的口过。知我罪我,那就无法计及了。
那要看是什么师,并不能盲目的尊师重道,当今社会从幼儿园到大学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所谓的礼仪是一种被吵搜人利用的工具,是一种拖尘碰累进步的阻碍,是一升兄历种浪费生命浪费时间的没意义的行为。只有对值得称为师的人尊师重道才有意义
当今社会尊师重道还有意义吗
猜你喜欢的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