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
唐诗宋词元曲有着十分高的文学成就。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一 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中唐诗人窦巩有《南游感兴》七绝云:“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青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而窦诗显然又源于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本曲的前五句,化用窦巩的诗意,而“鹧鸪啼处”云云,则明显地流露出了霸业不存、风流事散的兴亡之感。倪瓒生活在元代的中晚期,无所谓遗民思想,曲中的“前朝事”是将越王台沿经的历史一网打尽,并不专指宋朝;但历史的盛衰、岁月的无情,一样会引起怀古者的“伤心”。窦诗是“伤心欲问前朝事”,而小令却“伤心莫问前朝事”,一字之差,绝望和无奈的感情色彩就表现得更加强烈。 作者禁不住“怅然孤啸”。“啸”是感情激越、一舒抑塞的表现,而一个“孤”字,又有心事无人知会的意味。“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是登台的所见,它较之前片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更增加了悲凉的色彩。“当时明月”等三句又借助了唐诗的意境。刘禹锡《石头城》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李白《苏台怀古》也说“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月是历史的见证,如今“依依素影”又高悬在越王台的上空。诗人独发一问:“何处飞来?”问得似乎突兀,但含意是十分显明的:“当时”的江山久已换主,那么“当时”的明月怎么又会飞来重临呢?这一笔同前引的《石头城》《苏台怀古》一样,是借助嗔怪明月的多事、无情,抒发怀古的幽思。作者起笔云“伤心莫问前朝事”,至此还是问了,并问得那样投入、那样悲哀。“依依”是依恋不去的模样,说明明月在天空徘徊已久。而诗人从“残照”时分直留到月夜,这“依依”两字也就成了一种移情手法,表现出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倦倦深情。 这首小令除了善于从唐人诗句中袭意外,在景物的描写上也深得风神。“东风草绿,残照花开”表现江山无主,“青山故国,乔木苍苔”表现世事无常。以此为陪主之宾,则“越王台”的悲凉寂寞自在意中。又诗人选取了亘古恒在的景物如东风、残照、青山、明月,与时过境迁的绿草、野花、乔木、苍苔交插在一起,在特定的空间中导入了苍茫的时间感,从而将抚今思古的主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二 人月圆·雪中游虎丘 虎丘山在苏州西北郊,相传吴王阖闾葬此。此曲通过写雪中虎丘胜景而发兴旺遗恨和文人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悲怨之情。 元曲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冬季虎丘的动人景色为第一层。首二句用拟人写梅花,说梅花真像美女真真的容貌一样迷人,多情地顾盼、挽留着自己倚靠阑干观赏。真真:唐代的美女。用美女喻梅花的素淡娟雅。以人拟物,则无情之物活化为有情之人,更显顾盼多姿;不说诗人眷恋赏花,偏说梅花挽留自己,则更见婉约动人。接着一句一景,分写雪、松、泉三种景物:雪后初晴,一片洁白如银的境界;棵棵苍松顶着白雪,亭亭玉立,宛如无数披着素纨的美人,雪覆枝叶,更显得袅娜细腰,玉洁清瘦;那山泉的泉口,泉水与雪片已融合凝起一层薄冰,仿佛冰美人的眼睛,晶莹而凛冽。以上五句皆紧扣题面“雪”字,雪中的梅花,雪晴的天气,雪中的松腰,雪中的泉眼,描绘出一幅玉洁冰清的虎丘冰雪图。 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抒发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吴王阖闾曾用伍子胥屡败楚兵攻陷郢都,可谓显赫一时;秦始皇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宝剑,用剑劈成剑泉;南朝高僧竺道生曾坐在千人石上聚众说法;至于历代苏州的才子佳人更是不可胜数。然而,无情的历史长河,把这些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 结尾三句是第三层:抒发作者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悲愤之情。作者一生沉抑下僚才能未能尽展。既然历史上风云人物最终也不过一抔黄土,千古兴亡终归是一场虚幻,那么,就不必去拓下残存的碑文来诵读,不必自作多情地去“故国神游”了。兴旺成败于己无关,还是与“老僧同醉”,借酒浇愁吧。“残碑休打”即残碑休拓。“宝剑羞看”即羞于去看宝剑,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 此曲由触景、怀古、伤今,分别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所感、所叹,脉络清晰,章法严谨,遣词考究,而皆清丽自然;写景中比拟尤见个性,以美人拟梅,以腰、眼人体器官、部位拟松、泉,皆各臻其妙,生动传神。 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三 山坡羊·潼关怀古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元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张养浩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张养浩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张养浩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蹰伤心。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张养浩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张养浩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张养浩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元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元曲之眼,是元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张养浩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 一份难得的沉重。

唐诗宋词解析及赏析
《唐诗宋词鉴赏》讲读篇目绪论:诗苑词坛花烂漫,千红万紫春满园——唐诗宋词的源流演变第一讲:平仄相间兼粘对,循规协韵律和声——唐诗宋词的体制格律第二讲: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诗宋词的爱恋相思唐诗讲读作品:1、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岑参《寄闺中效齐梁体》(盈盈一水隔)2、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秋浦寄内》(我今寻阳去)、《长相思二首》《别内赴征三首》(王命三征去未还)、(出门妻子强牵衣)、(翡翠为楼金作梯)3、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高适《秋胡行》(妾本邯郸未嫁时)、韩愈《青青水中蒲》三首4、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来是空言去绝踪)、(昨夜星辰昨夜风)、《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5、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赠内子》(白发长兴叹)、《赠内》(生为同室亲)6、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昔日戏言身后事、闲坐悲君亦自悲《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六年春遣怀》(检得旧书三两纸)7、赵嘏《悼亡二首》:一烛从风到奈何、明月萧萧海上风、李益《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8、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晁采《雨中寄夫》(春风送雨过江东)、薛涛《赠 远》二首:扰弱新蒲叶又齐、芙蓉新落蜀山秋,葛鸦儿《怀良人》(蓬鬓荆钗世所稀)宋词讲读作品:1、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2、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3、陆游《钗头凤》(红酥手)、唐婉《钗头凤》(世情薄)、4、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5、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6、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7、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8、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9、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10、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第三讲: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唐诗宋词的闲情逸趣唐诗讲读作品:1、宋之问《陆浑山庄》(归来物外情)、《蓝田山庄》(宦游非吏隐)2、王维《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竹里馆》(独坐幽篁里)、《辛夷坞》(木末芙蓉花)3、孟浩然《自洛之越》(皇皇三十载)、《万山潭作》(垂钓坐盘石)4、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5、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玉泉之南麓山殊)、《卜居》(浣花溪水水西头)《江亭》(坦腹江亭卧)、《可惜》(花飞有底急)、《屏迹》(用拙存吾道)6、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 2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0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其中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师 七言律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乐府 等七个板块。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唐诗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唐诗盛美并臻,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 唐诗三百首出版书前几页都有赏析,借几本看看吧!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期,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推荐《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唐诗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唐诗盛美并臻,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 唐诗三百首出版书前几页都有赏析,借几本看看吧!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期,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推荐《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优美的唐诗宋词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春宫曲》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评析】: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01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处理,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02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曾满怀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03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04 《秋日湖上》 唐·薛莹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随着湖水向东流去。 名利争夺、打打杀杀都随着历史的车轮销为匿迹。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道江水。 05 《辛夷坞》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一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01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处理,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02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曾满怀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03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04 《秋日湖上》 唐·薛莹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随着湖水向东流去。 名利争夺、打打杀杀都随着历史的车轮销为匿迹。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道江水。 05 《辛夷坞》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一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旅夜书怀赏析
旅夜书怀赏析: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首联写江夜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诗人的名声因文章而显赫,告病辞官,皆是由于远大的政治抱负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旅夜书怀》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翻译 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高耸桅杆的小舟停江边。星星垂向广袤空旷平野,明月照射着奔流的大江,我是因会写文章才得名,撤职是因为我年老体弱。我漂泊的生涯像什么呢,就如天地间孤飞的沙鸥。 《旅夜书怀》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永泰四月,友人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渝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重庆忠县)。杜甫于秋天抵达忠州后创作了这首诗。 《旅夜书怀》作者 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文献:1、夏征农等.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周娜.唐诗宋词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