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法定假日包括哪些
【 法律分析】:国家规定的11个法定节假做逗日:(一)元旦,放假1天(1月1日),(二)新年,放假3天(阴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三)清明塌侍节,放假1天(清明当日),(四)劳动纯衫卖节,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节,放假1天(阴历端午当日),(六)中秋节,放假1天(阴历中秋当日),(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一)元旦;(二)春节;(三)国际劳动节;(四)国庆节;(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哪些
国家法定节假日一共有11个,分别是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 国家法定假日指的是国家规定放假的日子。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第三条,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三)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节假日,可以按照当地习俗进行安排。按照法律规定,这些法定节假日都是带薪放假,即是正常发放工资。如果在法定节假日期间安排员工加班,应当按照不低于员工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日工资按平均每月计薪天数21.75天折算,小时工资在日工资基础上除以8小时。比如说员工A平时的日薪是100元,如果他在法定节假日期间加班的话,公司要向他支付300元的薪资。 法定节假日支付加班费是对加班人员的尊重,也是遵纪守法。如果你遇到公司不给加班费,或者是调休处理的话,是可以向当地劳动局申请仲裁,要求公司补回加班费的。
七大全民法定假日: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 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为11天。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扩展资料: 法定节假日是指根据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或纪念要求,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进行庆祝及度假的休息时间。法定节假日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法定节假日的休假安排,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工资计算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1月10日发布通知,按照最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后,职工全年约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有所调整。 这次调整首次应用“月计薪天数”(21.75天)代替此前的“月工作日”(20.92天)来计算加班费基数,因此劳动者节假日的加班费与此前相比略有减少。 应付工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1月10日下发《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劳动者的制度工作时间(即全年总天数减去休息日及法定节假日)由此前的251天减少为250天,则每月工作日由的20.92天调整为20.83天。 该《通知》还首次提出一个“月计薪天数”的概念,用以计算日工资、小时工资,而俗称的节假日加班三薪、公休日加班双薪正是以日工资、小时工资为计算基数。 《通知》明确指出,按照《劳动法》第51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也就是说11个节假日即使不上班也应计薪, 除去不计薪的104个双休日,月计薪天数应为(365-104)/12,即21.75天,再由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得出日工资水平。 以北京市月平均工资3008元为例,则劳动者节假日加班应以138.3元为基数,发放三薪或双薪。 计薪天数 针对节假日多一天对加班费到底有无影响的问题,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证实,“《通知》理清了一个概念,就是‘月计薪天数’。加班工资应以此计算,而月计薪天数只与双休日有关,与法定节假日无关,因此对加班费并无影响。” 因此在这个新增的“月计薪天数”的意义上,加班费确实比以前按“月工作日”算减少了,但今后无论法定节假日增加到多少天,都对加班费没有影响。 此前有媒体称,每年的法定节假日从往年的10天增加到11天,劳动者加班费会得到小幅增加。根据新计算方法,这种说法有误。 “以前的算法是错误的。”根据《劳动法》“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的规定,以前一直都是将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均视为不用支付工资,365天刨除这两块所剩天数除以12个月,得出每月工作日,计算日工资和加班工资。 而此算法一直与《劳动法》相悖,包括刚刚废止的2000年发布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增加一天的法定节假日对于劳动者的影响仅在于,将多一天休息日按照三薪算加班待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定节假日
七大全民法定假日: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 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为11天。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扩展资料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法院网: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除了国家法定假期以外,港澳部分优秀企业也会有内部的福利假期:例如公司的成立日、周年庆、甚至是工龄达到一定程度的无条件"带薪假期"。也就是享受假日的同时,还享有正常薪水待遇。公司福利假期一般没有固定日期,只有固定天数,由员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放假日。"近年来,也有少数港澳企业将福利假期引入其在中国的分公司,如部分公司,除了工龄带薪假期外,还有男性产假、旅游假等。"由于福利带薪假期不同于国家法定假日,如果员工放弃福利假期,将不会得到加倍工资的补偿。
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第三条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三)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第四条 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 第五条 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 第六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扩展资料: 法定节假日是指根据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或纪念要求,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进行庆祝及度假的休息时间。法定节假日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法定节假日的休假安排,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 一、元旦:1月1日放假,与周末连休。 二、春节:2月15日至21日放假调休,共7天。2月11日(星期日)、2月24日(星期六)上班。 三、清明节:4月5日(清明节)4月6日(星期五)4月7日(星期六)放假,共3天,4月8日(星期日)上班。 四、劳动节:4月29日至5月1日放假,共3天,4月28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节:6月16日至6月18日放假,共3天,与周末连休。 六、中秋节:9月22日至9月24日放假,共3天,与周末连休。 七、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9月29号(星期六)、9月30号(星期天)上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定节假日
七大全民法定假日: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 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为11天。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扩展资料: 法定节假日是指根据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或纪念要求,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进行庆祝及度假的休息时间。法定节假日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法定节假日的休假安排,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工资计算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1月10日发布通知,按照最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后,职工全年约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有所调整。 这次调整首次应用“月计薪天数”(21.75天)代替此前的“月工作日”(20.92天)来计算加班费基数,因此劳动者节假日的加班费与此前相比略有减少。 应付工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1月10日下发《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劳动者的制度工作时间(即全年总天数减去休息日及法定节假日)由此前的251天减少为250天,则每月工作日由的20.92天调整为20.83天。 该《通知》还首次提出一个“月计薪天数”的概念,用以计算日工资、小时工资,而俗称的节假日加班三薪、公休日加班双薪正是以日工资、小时工资为计算基数。 《通知》明确指出,按照《劳动法》第51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也就是说11个节假日即使不上班也应计薪, 除去不计薪的104个双休日,月计薪天数应为(365-104)/12,即21.75天,再由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得出日工资水平。 以北京市月平均工资3008元为例,则劳动者节假日加班应以138.3元为基数,发放三薪或双薪。 计薪天数 针对节假日多一天对加班费到底有无影响的问题,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证实,“《通知》理清了一个概念,就是‘月计薪天数’。加班工资应以此计算,而月计薪天数只与双休日有关,与法定节假日无关,因此对加班费并无影响。” 因此在这个新增的“月计薪天数”的意义上,加班费确实比以前按“月工作日”算减少了,但今后无论法定节假日增加到多少天,都对加班费没有影响。 此前有媒体称,每年的法定节假日从往年的10天增加到11天,劳动者加班费会得到小幅增加。根据新计算方法,这种说法有误。 “以前的算法是错误的。”根据《劳动法》“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的规定,以前一直都是将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均视为不用支付工资,365天刨除这两块所剩天数除以12个月,得出每月工作日,计算日工资和加班工资。 而此算法一直与《劳动法》相悖,包括刚刚废止的2000年发布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增加一天的法定节假日对于劳动者的影响仅在于,将多一天休息日按照三薪算加班待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定节假日
七大全民法定假日: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 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为11天。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扩展资料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法院网: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除了国家法定假期以外,港澳部分优秀企业也会有内部的福利假期:例如公司的成立日、周年庆、甚至是工龄达到一定程度的无条件"带薪假期"。也就是享受假日的同时,还享有正常薪水待遇。公司福利假期一般没有固定日期,只有固定天数,由员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放假日。"近年来,也有少数港澳企业将福利假期引入其在中国的分公司,如部分公司,除了工龄带薪假期外,还有男性产假、旅游假等。"由于福利带薪假期不同于国家法定假日,如果员工放弃福利假期,将不会得到加倍工资的补偿。
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第三条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三)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第四条 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 第五条 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 第六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扩展资料: 法定节假日是指根据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或纪念要求,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进行庆祝及度假的休息时间。法定节假日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法定节假日的休假安排,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 一、元旦:1月1日放假,与周末连休。 二、春节:2月15日至21日放假调休,共7天。2月11日(星期日)、2月24日(星期六)上班。 三、清明节:4月5日(清明节)4月6日(星期五)4月7日(星期六)放假,共3天,4月8日(星期日)上班。 四、劳动节:4月29日至5月1日放假,共3天,4月28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节:6月16日至6月18日放假,共3天,与周末连休。 六、中秋节:9月22日至9月24日放假,共3天,与周末连休。 七、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9月29号(星期六)、9月30号(星期天)上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定节假日

国家法定节假日是哪几天
一年法定节假日包括: 1、元旦节(新年元月1日,放假1天) ;2、春节(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放假3天);3、清明节(4月5日,放假1天);4、劳动节(5月1日,放假1天);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放假1天);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放假1天);7、国罄节(十月一日到三日,放假3天)。此外,还有9个不放假或针对部分群体选择性放假的法定节假日: ——综上所述,一年的法定节假日共有15个,其中放假11天。
国家规定的全年11个法定节假日如下:(一)元旦1天(1月1日),(二)春节3天(阴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三)清明1天,(清明节当天),(四)劳动节1天(5月1日),(五)端午节1天(端午节当天),(六)中秋节1天(中秋节当天),(七)国庆节3天(10月1日、10月2日、10月3日)。
国家规定的全年11个法定节假日如下:(一)元旦1天(1月1日),(二)春节3天(阴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三)清明1天,(清明节当天),(四)劳动节1天(5月1日),(五)端午节1天(端午节当天),(六)中秋节1天(中秋节当天),(七)国庆节3天(10月1日、10月2日、10月3日)。

国家法定节假日11天是哪11天
法律分析:中国一年的法定节假日一年共11天。(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法律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第二条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国家规定的11个法定节假日是那几个?
我国规定的11个法定节假日是:新年、春节、清明、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国家规定在法定节假日内为相应人员提供假期,使大家一同感受到过节的气氛。 第一,11个法定节假日的日期划分。我国法定节假日分为农历日期以及固定日期。依照农历进行庆祝的法定节假日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拥有固定日期的法定节假日为元旦、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劳动节、中国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国庆节。第二,法定节假日的假期时长。法律规定,春节与国庆节全体人民放假三天;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中国解放军建军纪念日这四个具有人群指代性的节假日内,过节群体可放假半日;其余法定节假日的放假时长都为一天。人们可以根据国家法定节假日期对自己的生活计划进行安排。第三,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益处。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国家出于纪念目的而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休假。法定节假日的安排有利于人们获得休息放松,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同时统一的假期安排也方便人们进行家庭聚会等活动安排,侧面对促进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我国规定的法定节假日为:新年、春节、清明、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人们可以在根据法定节假日的时间对自己生活规划进行合理安排,以度过愉快的假期。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中规定(一)元旦,放假1天(每年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 一 ~ 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 (四)劳动节,放假1天 (五)端午节,放假1天 (六)中秋节,放假1天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3日)。
1.元旦节,放假1天。 2.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3.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4.劳动节,放假3天。 5.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6.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7.国庆节,放假7天。 8.妇女节,妇女放假半天。 9.青年节,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10.儿童节,13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11.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拓展资料: 国家法定假日指的是国家规定放假的日子。法定假日,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需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者小时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充分体现了科学性、统筹性的特点。对旅游和社会经济的真实拉动效应,以及新的节假日方案对于旅游及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数理分析,形成科学决策的数理依据。 此外,方案最大的特色是统筹性,它统筹兼顾了旧的节假日制度的优点及新的社会需要;统筹兼顾了不同社会力量的意见和需要。 更重要的是,它还统筹兼顾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这一点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是: 元旦:放假1天(1月1日) 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清明节:放假1天(清明当日) 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拓展资料】 2018年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法定假日指的是国家规定放假的日子。法定假日,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需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者小时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法定节假日工资 加班工资 法定节假日期间安排劳动者加班,应当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日工资按平均每月计薪天数21.75天折算,小时工资在日工资基础上除以8小时。 带薪休假 (1)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2)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3)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4)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年休假权利。
国家法定节假日是:新年、春节、清明、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 拓展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4号)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规定,我国法定节假日安排如下: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另外,第三条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规定 (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三)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国家规定的11个法定节假日:新年、春节、劳动节、端午节、清明节、国庆节、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中秋节。国家的法定节假日是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来实施的。 拓展资料 我国节假日介绍 一、元旦 时间:每年公历 1 月 1 日 2、 来历: 民国时孙中山于 1912 年 1 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 “便统计”, 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 1 月 1 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 直到解放后中央 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 1 月 1 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 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 二、腊八节 时间:腊八节在每年农历的 12 月 8 日,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正值隆冬季节,天 气寒冷,因此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 由来: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 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 三、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 日,也是春节结束的信号。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的活动之多数不胜数: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传统民俗表演。这个已被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 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四、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的节日”,是亿万人民共同的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历史、社会心态和风俗的具体体现。中秋节起源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中秋月圆,象征着丰收和喜悦,团团圆圆象征着家庭和美,社会和顺,国家和平。 每个人都有月饼吃,每个人都向亲戚朋友祝福,这就是一种和谐精神。和谐,除了家庭之外,更体现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睦相处,体现为贫者与富者、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的和谐共处。中秋节,正好也是政府访贫问孤、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最好时机。社会转型期间带来的短期摩擦,将借助中国传统节日的和谐精神得到改善。 五、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日子,所谓慎终追远,中国人比较强调家族观念和历史观念,重亲情,重孝道,重集体,这有别于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 把清明祭祖习俗确定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观念、秩序观念、孝道观念的传播和普及,从而有效抵制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精神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教育而言,通过节日放假、祭祖、踏青、游戏等轻松的方式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将远胜于传统的说教和形式主义的灌输。
1.元旦节,放假1天。 2.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3.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4.劳动节,放假3天。 5.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6.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7.国庆节,放假7天。 8.妇女节,妇女放假半天。 9.青年节,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10.儿童节,13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11.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拓展资料: 国家法定假日指的是国家规定放假的日子。法定假日,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需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者小时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充分体现了科学性、统筹性的特点。对旅游和社会经济的真实拉动效应,以及新的节假日方案对于旅游及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数理分析,形成科学决策的数理依据。 此外,方案最大的特色是统筹性,它统筹兼顾了旧的节假日制度的优点及新的社会需要;统筹兼顾了不同社会力量的意见和需要。 更重要的是,它还统筹兼顾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这一点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是: 元旦:放假1天(1月1日) 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清明节:放假1天(清明当日) 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拓展资料】 2018年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法定假日指的是国家规定放假的日子。法定假日,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需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者小时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法定节假日工资 加班工资 法定节假日期间安排劳动者加班,应当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日工资按平均每月计薪天数21.75天折算,小时工资在日工资基础上除以8小时。 带薪休假 (1)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2)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3)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4)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年休假权利。
国家法定节假日是:新年、春节、清明、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 拓展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4号)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规定,我国法定节假日安排如下: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另外,第三条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规定 (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三)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国家规定的11个法定节假日:新年、春节、劳动节、端午节、清明节、国庆节、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中秋节。国家的法定节假日是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来实施的。 拓展资料 我国节假日介绍 一、元旦 时间:每年公历 1 月 1 日 2、 来历: 民国时孙中山于 1912 年 1 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 “便统计”, 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 1 月 1 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 直到解放后中央 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 1 月 1 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 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 二、腊八节 时间:腊八节在每年农历的 12 月 8 日,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正值隆冬季节,天 气寒冷,因此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 由来: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 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 三、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 日,也是春节结束的信号。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的活动之多数不胜数: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传统民俗表演。这个已被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 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四、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的节日”,是亿万人民共同的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历史、社会心态和风俗的具体体现。中秋节起源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中秋月圆,象征着丰收和喜悦,团团圆圆象征着家庭和美,社会和顺,国家和平。 每个人都有月饼吃,每个人都向亲戚朋友祝福,这就是一种和谐精神。和谐,除了家庭之外,更体现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睦相处,体现为贫者与富者、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的和谐共处。中秋节,正好也是政府访贫问孤、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最好时机。社会转型期间带来的短期摩擦,将借助中国传统节日的和谐精神得到改善。 五、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日子,所谓慎终追远,中国人比较强调家族观念和历史观念,重亲情,重孝道,重集体,这有别于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 把清明祭祖习俗确定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观念、秩序观念、孝道观念的传播和普及,从而有效抵制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精神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教育而言,通过节日放假、祭祖、踏青、游戏等轻松的方式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将远胜于传统的说教和形式主义的灌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