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全
心情说说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搞笑说说 个性说说 经典说说 过春节说说 国庆节说说 结婚的说说 劳动节说说 母亲节说说 下雨的说说 中秋节说说 清明节说说 励志说说 圣诞节说说 端午节说说 父亲节说说 过小年说说 腊八节说说 生日的说说 青年节说说 重阳节说说 妇女节说说 元旦节说说 情人节说说 植树节说说 愚人节说说 教师节说说 儿童节说说
放假安排
春节放假表 元旦节放假 清明节放假 劳动节放假 国庆节放假 中秋节放假 端午节放假 父亲节放假 母亲节放假 青年节放假 儿童节放假 妇女节放假 圣诞节放假 情人节放假 重阳节放假 愚人节放假 建军节放假 建党节放假 教师节放假 植树节放假 寒假放假 暑假放假 高速免费 放假游玩 加班工资 放假通知
节日祝福
端午节祝福 中秋节祝福 国庆节祝福 劳动节祝福 元旦节祝福 母亲节祝福 情人节祝福 感恩节祝福 圣诞节祝福 建军节祝福 儿童节祝福 父亲节祝福 新年祝福语 元宵节祝福 妇女节祝福 愚人节祝福 平安夜祝福 除夕夜祝福 教师节祝福 结婚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 护士节祝福 青年节祝福 植树节祝福 腊八节祝福 生日祝福语 乔迁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周末祝福语
句子大全
唯美的句子 好词和好句 骂人的句子 经典的句子 正能量句子 励志的句子 表白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幸福的句子 伤感的句子 失望的句子 抒情的句子 心酸的句子 心烦的句子 现实的句子 无奈的句子 回忆的句子 想家的句子 暗恋的句子 感人的句子
作文素材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 陈述句 比喻句 拟人句 设问句 疑问句 夸张句 排比句 反问句 近义词 反义词 同义词 褒义词 贬义词 绕口令 歇后语 十万个为什么
职称考试
初级会计师 房产经纪人资格证 电气工程师 执业中药师 中西医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资格 成人高考专升本 法律职业资格 教师资格证 高级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 初级经济师 注册会计师 中级会计师 一级建造师 证券从业资格 期货从业资格 银行从业资格 基金从业资格 自学考试 二级造价工程师 护士资格证 监理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 二级建造师 一级造价工程师 一级消防工程师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毕业赠言 岗位职责 入党志愿 调研报告 活动策划 评语寄语 规章制度 入职培训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工作计划 合同范本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活动总结 实习报告 毕业论文 转正申请 辞职报告 员工手册 行政公文 自我鉴定 自我介绍 检讨书 导游词 演讲稿 道歉信 慰问信 表扬信 辞职信 感谢信 介绍信 演讲口才 保证书 请假条 主持词 证明书 担保书 讲话稿
口号标语
节日习俗
端午节习俗 腊八节习俗 国庆节习俗 中秋节习俗 七夕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寒食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 春节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 情人节由来 平安夜由来 龙头节由来 元旦节由来 圣诞节由来 下元节由来 寒衣节由来 感恩节由来 教师节由来 中元节由来 建军节由来 建党节由来 儿童节由来 母亲节由来 护士节由来 青年节由来 劳动节由来 愚人节由来 植树节由来 妇女节由来
网名大全
微信网名 情侣网名 游戏网名 男生网名 女生网名 搞笑网名 励志网名 快手网名 抖音网名 英文网名 一字网名 二字网名 三字网名 四字网名 五字网名 六字网名 七字网名 古风网名 微博网名 伤感网名
签名大全
伤感签名 微信签名 情侣签名 励志签名 英文签名 搞笑签名 暗恋签名 节日签名 分手签名 生日签名 经典签名 游戏签名 快手签名 抖音签名 霸气签名 古风签名 唯美签名 幸福签名 女生签名 男生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节气知识
霜降节气 谷雨节气 清明节气 春风节气 雨水节气 立春节气 夏至节气 小满节气 芒种节气 立夏节气 惊蛰节气 小暑节气 秋分节气 寒露节气 立冬节气 小雪节气 大雪节气 小寒节气 冬至节气 大寒节气 大暑节气 立秋节气 处暑节气 白露节气
经典台词
十二生肖
鼠的生肖 羊的生肖 牛的生肖 虎的生肖 兔的生肖 龙的生肖 蛇的生肖 马的生肖 猴的生肖 鸡的生肖 狗的生肖 猪的生肖
心语大全
对联大全
成语大全
古诗词句
经典语录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初三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发表时间:2023-09-14 热度: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学习是每个一个学生的职责,而学习的动力是靠自己的梦想,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自己的梦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责任的表现,也就和人失走肉没啥两样,只是改变命运,同时知识也不是也不是随意的摘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要把我自己生命的钥匙。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 ⑴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⑵距今年代:约一百七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⑷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 二、北京人: 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⑵距今年代: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⑷历史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⑵距今年代:约三万年。 ⑶生产生活: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 鱼。会与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生活的集体——氏族。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的代表) ⑴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⑵距今年代:约七千年。 ⑶种植作物: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南方雨水多,气候温暖) 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子(南方多雨潮湿,干栏式可以通风 防潮),过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陶器,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北方的代表) ⑴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 ⑵距今年代:约五六千年。 ⑶种植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 (粟,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 用石刀收割庄稼。饲养猪狗等动物,用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 鱼。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住半地穴式房子(北方寒冷, 干燥),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北方) ⑴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⑵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⑶生产生活:用磨制石镰、石锄,陶器有黑陶、白陶。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⑵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 ⑶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都江堰 ⑴时间:战国时期⑵人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⑶目的:防洪灌溉 ⑷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三、商鞅变法 1.背景: ⑴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广,土地逐步私化 。⑵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封建经济发展。 ⑶各国纷纷展开变法运动。 2.目的: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人物: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具有法家思想。时间:公元前356年 4.内容:⑴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⑵奖励耕战。①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⑴秦国经济得到发展;⑵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⑶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6.战国时变法的影响: ⑴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⑵地主阶级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 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1.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隋朝隋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我国历的女皇帝:武则天。(其统治被称为“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唐朝的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 4.唐代陶瓷最为的是:唐三彩。 5.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办法开始于:隋文帝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6.科举制中最早设立殿试、武举的是:武则天。 7.科举制中,诗赋最早成为进士的主要内容是在:唐玄宗时期。 8.科举制废除于:清朝末年(1905年) 9.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 10.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由隋朝李春设计主持修建造的赵州桥。 11.宋代最重要的粮仓: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 12.北宋之后最的瓷都:北宋兴起的景德镇。 13.宋代的娱乐商业场所:“瓦子”。(或瓦舍) 1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15.两宋、元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16.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中后期。 17.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南宋时期。 18.我国省级行政区制度建立的标志: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建立的“行省制度”。 19.台湾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当时台湾叫“琉球”).澎湖列岛。 20.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的佛教和西藏事务。 21.元朝的港口:泉州。 22.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3.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标志: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24.明朝科举制变化的标志:采用“八股取士”(为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25.古代世界航海的壮举: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6.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他的队伍人称“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泉州籍抗倭将领:俞大猷)。 27.清朝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的标志:雍正帝设──军机处。 28.台湾历第一次被外国侵占:1624年,被荷兰侵占。 29.1662年,郑成功(泉州南安石井人)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30.施琅(泉州人)率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1.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32.我国现在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成祖修建的故宫。 33.明朝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理学著作:明朝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 历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0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2018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2018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202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1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2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3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疆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创立行省制度 2.措施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后继续沿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1)对台湾管理。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宣政院,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3.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释疑解难 简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 (2)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 (5)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军政要务。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4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瓦子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形成于宋代,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二、宋词 1.出现: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_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特点:每首词有一定的格式,即词牌,如《念奴娇》《_满江红_》《蝶恋花》等。 3.代表 (1)苏轼:北宋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2)李清照: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3)辛弃疾:南宋人,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元曲 1.组成: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名家 (1)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补充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史学上的“两司马”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5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即明太祖。定都应天府 ,今南京。 2.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2.措施 (1)在地方:①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2)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司法上:设立“厂卫”特务结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 ④思想上:八股取士。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八股取士----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知识点(人教版)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七年级历史最全最重要的知识点 ★2020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

我们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上要敢于兼收并蓄采纳众长。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的知识点,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一)辉煌的隋唐文化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年。 2、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5、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塑像,大量佛经、文书)。 6、唐朝三位著名的诗人及代表作:李白,诗仙,《蜀道难》;杜甫,诗圣,“三吏”“三别”,作品称为“诗史”;白居易《新乐府》。 7、书法名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画圣,开写意画先河)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 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10 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 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 (1)时间:宋真宗统治时 (2)内容: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评价: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 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1 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12 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 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政权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 10 世纪初辽太祖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西夏党项 11 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金女真 12 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汉族1127 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三)繁盛一时的隋朝 考点: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七下P4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好历史应该注意知识点的总结,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措施 (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军事上 1.宋太祖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节度使将对军队的控制。 2.设立中央禁军,将各地精兵收归京城禁军管辖。 3.设置枢密院,实行“更戍法”。 4.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夺权。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 二、经济上 在各路设四司,转运使。 三、政治上 1.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2.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3.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设三司管理财政。 5.在地方上设知州。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 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下面我整理了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简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1)南方农业有较大发展。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 (2)南方手工业兴旺。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3)南方手工业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历史简单的列举题 1、列举唐朝三位著名的诗人及代表作: 李白《蜀道难》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 2、列举北宋时少数民族政权和都城:契丹,都城上京;党项,都城兴庆;金,都城会宁。 3、列举17世纪我国进行反侵略的历史事件: 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击倭寇、第一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第二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4、列举明朝三位著名的科学家及其著作: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七年级历史材料题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是谁说的? (2)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做何比喻?两者关系怎么样? 答案:唐太宗;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3)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 答案: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4)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 答案: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2、“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机户”指什么人?“机工”指什么人? 答案:早期的资本家;早期的雇用工人。 (2)“机户”和“机工”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案: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性质。 (3)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在何时何地? 答案:出现在明朝中后期苏州和松江一带地区。 3、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产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中的“天朝”和“外夷”分别指什么? 答案:天朝指清朝;外夷指外国。 洋务运动知识点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
猜你喜欢的文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