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语故事(简短)
小学生成语故事(简短): 1. 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2. 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3. 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4. 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5. 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6. 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简短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都包含着一个故事。接下来我搜集了简短的成语故事,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简短的成语故事1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9、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10、南柯一梦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11、糟糠之妻 东汉时,有一个叫宋弘的人。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很得汉光武帝刘秀的赏识,被封为太中大夫。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刘秀和她谈论了满朝的大臣,想看看她爱慕哪一位,以便给她改嫁。湖阳公主说:“满朝大臣,只有宋弘才貌双全。”为此,刘秀召见了宋弘,对他说:“俗话说,一个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一批富朋友;发了财就要停妻另娶,这可是人之常情啊!” 宋弘回答说:“我听说,一个人在贫贱时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记的;和自己共患难的结发之妻是不能抛弃的。”刘秀见此情形,对湖阳公主说:“看来没有什么希望使宋弘停妻另娶了。” 12、一箭双雕 南北朝时,北周有个叫长孙晟的武将,善于射箭,又智谋超人。他曾被派遣护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突厥族国王摄图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来,常让他随自己一起去打猎。 一次,摄图看见两只大雕在空中争夺一块肉,便交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将雕射下来。长孙晟跨马前奔,拉开弓,只听嗖的一声,一箭竟穿过两只大雕的胸脯。雕顿时双双落下。这个成语原指射箭技术高超。现指一举两得。 13、天衣无缝 传说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凉,见一个仙女从天上下来,她身穿白衣,美丽绝伦。她告诉他她名叫织女。郭翰仔细欣赏织女的衣裳浑然一体,竟看不出一丝线缝,好奇问织女。织女答道:“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14、解衣衣人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手下的韩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刘邦。刘邦认为韩信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给韩信,还给韩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马。韩信带兵灭掉齐国。项羽派武涉去劝韩信自立为王,被韩信拒绝。 15、爱屋及乌 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简短的成语故事2 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在他坐船过江的时候,一不留意,把身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那个人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宝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嘴里自言自语嘱咐自己:“别忘记了,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同船人见他不着急的样貌都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水捞宝剑?你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着什么急,我的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从这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宝剑找回来。”过了一会儿,船到了目的地,停下来靠了码头,这个人便从船上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捞宝剑,但是,摸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这样寻找宝剑都感到很可笑,有一个人说:“宝剑掉江里以后,船还是在行走的,而宝剑沉在水底下是不会跟着走的。事实上,此刻船离开丢剑的地方已经很远了,再按船舷上刻记号处去找它怎样能找到呢?”大家都议论说:“这个人连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之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比喻人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处理。 简短的成语故事3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此刻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简短的成语故事4 1、出奇制胜 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在燕国乐毅将军攻齐时,运用计谋成功逃到即墨城,被即墨城推举为守城长官。燕国还在继续侵占齐国的土地,田单利用反间计,离间燕惠王与乐毅的感情,用燕兵割齐兵的鼻子激起齐兵的士气收复齐国的失地。 2、十步芳草 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他吩咐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没有完成使命。唐太宗教诲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关键看你能否发现他们,用人就要用他们的长处。封德彝点头称是,于是给唐太宗推荐了很大人才。 3、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4、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朽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了如指掌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6、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7、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8、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9、千呼万唤 形容再三催促。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10、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简短的成语故事5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一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明白这是甚么鸟吗”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之后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简短的成语故事6 阿三家养了一只很健壮的母鸡。它到处捉虫子吃,把自己喂得饱饱的。每一天午后,这只母鸡都会准时下一个大个儿的蛋。阿三家母鸡下的蛋又大又好,远近闻名许多人都争着来买他家的鸡蛋。他就用这些鸡蛋来换大米,够他全家吃,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说这鸡要是一天能下两个蛋多好阿,我们家的大米就会多出一倍呢。”“可不是嘛,每一天能下三个蛋,不,四个,五个……能下十个蛋才好呢。”阿三说。 他的妻子说:“这母鸡每一天都能下一个蛋,肚子里必须存了不少蛋吧。”阿三点点头:“那当然!”妻子又说:“它一天只下一个蛋,也太慢了吧。不如我们一下子把鸡蛋全拿出来,就发,大财了。” 阿三想了想说:“对阿,我怎样没想到这个呢还是你聪明,我此刻就把鸡蛋全取出来。哈哈,咱们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了。”他说着就捉来母鸡,很快把母鸡的肚子打开了。咦母鸡肚子里都是一些没长成的小鸡蛋黄,有的还没芝麻大呢。阿三和妻子都傻了眼,后悔也来不及了。再也,没有母鸡下蛋换米了,他们俩对着母鸡大哭起来。没过几天,阿三家的米缸就见了底,他们只能回忆以前的完美日子了。

小学成语故事
小学成语故事4篇 成语故事十分具有教育意义,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些小学学习的成语故事,以供参考! 守株待兔 【典故】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揠苗助长 【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买椟还珠 【典故】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滥竽充数 【典故】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

小学生成语故事(简短)
小学生成语故事(简短)如下: 1、沆瀣一气 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2、不自量力 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3、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由昏庸无能的儿子刘禅继位。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让人表演了一些蜀国的娱乐节目。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人看后都产生了亡国的伤感,唯独刘禅嬉笑自如。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怀念故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4、从善如流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晋军元帅栾书率军前去救援。楚军一见晋军,就撤回去了。栾书于是转而攻打依附楚国的蔡国。楚国急忙派出两个县的兵力,前来援救。这时,晋军上下斗志高昂,准备迎战楚军。只有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栾书退兵,避开楚军的锋芒。栾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后来晋军趁楚军回国之际,出兵攻克了蔡国。 从善如流:比喻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5、多难兴邦 春秋时,楚灵王为了称霸,想与诸侯会盟,派椒举前去邀请晋平公参加。晋平公想拒绝,司马侯劝他去。晋平公说:“晋国地势险要,战马多,而楚国又多灾多难。我们完全用不着怕它。”他劝晋平公把眼光放远点,同意楚灵王的邀请。“多难以固其国”后多作“多难兴邦”。邦:国家。 多难兴邦:指多经困难,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团结奋斗,使国家强盛起来。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下面为大家准备的是简短的成语小故事100字左右,身为中国人,你必须要了解的十个成语故事,还等什么呢,一起学习起来吧!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1 【成语故事】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庄子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2 【成语故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3 【成语故事】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公元506年,孙武率三万精兵攻打楚国,消灭20多万楚军,创造一个以一当十的战例。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4 【成语故事】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古时学者艾子的邻居毛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把外边听到的事情加以夸大说给艾子听。一次他说:“一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艾子不信,他又说天上掉下一块二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耳听来的。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5 【成语故事】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经验写了《相马经》,他的儿子很想把相马的绝技学到手,熟读《相马经》,根据经书上的标准选出的“千里马”——一只癞蛤蟆回家向其父报喜,伯乐看后哭笑不得。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6 【成语故事】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北宋时期,赵鼎21岁中进士受到宰相吴敏的赏识,调到都城开封任职。金兵南下,宋钦宗惊慌失措,赵鼎主张抗金到底,可是宋钦宗不予理睬。北宋灭亡后,赵鼎仍然坚持抗金,秦桧迫害他,他只好写下:身骑箕,尾归天上,气壮山河壮本朝。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7 【成语故事】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从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原因是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果没过多久息国被楚国消灭。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8 【成语故事】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他目睹了民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写了一篇《捕蛇者说》。该散文描述一个捕蛇者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也不愿种地,因为贪官污吏们搞得当地鸡犬不宁。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9 【成语故事】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东汉时期,班超为平定匈奴作乱,70多岁还在西域作战,他身体日渐衰弱,上书汉和帝要求回中原养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奏请说班超老了,再有战事就力不从心了,汉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断地点头,于是下诏让班超回京。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10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之后,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11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务必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齐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资料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能够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资料了。”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12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这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但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这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忙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13 故事讲的是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力的磨着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都能成功。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14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15 从前,有个农民在田里种萝卜,他累得满头都是汗水。正在这时,忽然跑来一只野兔,一头撞在旁边的大树上。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撞死了。那个人很高兴,把野兔捡了起来,晚上他把野兔吃了。他想:要是每天都有一只野兔吃该有多好啊! 第二天,他到地里不劳动了,坐在大树下等着,希望再有野兔跑过来,自己撞死在大树上。 他等了一天又一天,野兔没有再来,农民的.萝卜全都枯死了。 “守株待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株”在这儿就是“树”。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比喻有人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经验,还牢牢守住不放。一个是比喻有人不愿切实地工作,妄想得到意外的收获。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16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习机会。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17 丰沛的雨水使田里杂草狂长。 农夫见了,非除之而不甘。尤其是红根猪草对庄稼为害甚烈,农夫更是深恶痛绝! 红根猪草忍不住叹息道:“我们如此不受欢迎,遭人唾弃,活着何苦呢!” 其他的杂草赶紧安慰说:“其实,我们都不必妄自菲薄,只是站错了位置而已。如若将你拔切后喂猪,显然是很好的饲料。当然还可以与我们一起拔晒后烧成草灰,不也能肥沃土壤么?” 农夫听了,立即改变了对杂草的态度,将它们化腐朽为神奇,使它们成为庄稼的供给营养。 的确,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只是我们常常被其表面现象所蒙蔽或迷惑罢了!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18 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总嫌自己的秧苗长得慢。于是,他就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 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长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长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样长的那么快。 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 “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过,田里的稻子倒是都长高好些了。” 他的儿子听说田里的稻子长高了好些,连忙跑到田里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叶子,都开始枯萎了。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19 这个典故源于《国策.齐策》。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赵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今年你们齐国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齐国的使臣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就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后贵,贵贱倒置吗?"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不!如果没有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里还有什么国君?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20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自由自在地在那里生活着。有一天忽然城门上燃起了大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声叫道:“不好了,城门着火了,我们赶快逃跑吧!”但是,其它鱼儿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他们居住的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结果,除了那条鱼外,别的鱼都设有逃走。 这时,人们赶来救火,他们从池塘里舀水往城门上泼,不一会,火被熄灭了。由于舀干了池塘里的水,没逃走的鱼全遭了殃。 因为城门失火,导致没有逃走的鱼遭了殃,说明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割断联系就要受到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21 战国时期,苏秦到秦国去,想劝说秦国征伐六国,称霸天下。可是,秦惠王对他的意见不感兴趣,说道:“现在的秦国,就好比一只羽毛还未长全的小鸟,如果硬要展翅高飞,必定会遇到灾祸。先生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我国,对我进行开导,我表示感谢。可是,关于争霸称帝的事,还是以后再说吧。” 苏秦不愿意就此离去,于是给惠王上了十多次奏章,说明争霸的重要性。可是,秦惠王对他的意见越来越反感。这时,苏秦的资财也耗费光了,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22 王羲之的五儿子王徽之(字子猷),一次从酣睡中醒来。当他打开窗户,看到一地洁白。于是,诗性大发,吟起了左思的《招隐诗》来。 吟着吟着,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而这时的戴逵却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 于是他立马动身,连夜乘小舟前往。 经过一夜,他也来到了戴逵家门前。然而,他却突然折返。 后来,有人问他这又是为何?他答:“我本来就是乘着兴致前往,既然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非得要见戴逵?” 率性而为、洒脱不羁,魏晋风度由此可见一斑。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23 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上来得一块玉璞(末经加工的玉,外包一层石质),拿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和大臣及玉匠看后说是石头,并以欺君之罪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武王继位后,他又把玉璞献给武王,结局同样,又失去了右脚。文王继位后,卞和不敢再献玉了,就抱着玉在荆山下痛哭,直哭得眼里流血。文王派人问其原因,他说:我伤心的主要是你们把玉认作石头,把好心认为是欺诈。文王命人把玉璞凿开,里面果然是一块质量极高的玉,被作为国宝珍藏起来,人称和氏璧。后来这纸璧落到赵惠王手里,秦昭王要用15座城换取。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极有价值的东西称为价值连城。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24 相传,古代有个姓卢的书生,家境贫穷潦倒,却贪图享乐,官迷心窍。有一次,在旅店里道士吕翁给卢生一个枕头,并对他说:‘‘只要枕着它睡觉,一切就会称心如意。”当时旅店的人正熬黄粱(即小米粥),卢生便枕着吕翁给的枕头睡去。沉睡之中,他梦见自己被封官拜相,并娶了一个聪明美丽的妻子,从此儿孙绕膝,人丁兴旺,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卢生高兴极了,以致一惊而起,只见吕翁仍在身旁,锅中黄粱尚未煮熟,刚才只不过是作了一个短暂的美梦罢了。 这个故事说明,不从实出发的想法、欲望终归要消失。它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25 这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卷十六《赋.长门赋》。汉武帝刘彻的妻子陈阿娇非常得宠,被立为皇后。但后来陈皇后一直未生下独生子,她又嫉妒别的宫妃得宠,便暗中搞媚术和"巫盎"(用巫术诅咒的办法)害人所以被汉武帝废弃,逼令住在长门宫中。她悲苦愁闷,想恢复过去皇后的地位。听说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献一百斤黄金给司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请他们买酒喝。托司马相如为她写一篇能解脱苦闷生活的文章。司马相如就写成了《长门赋》,呈献给汉武帝,劝导他不记旧怨,重新和好。由此,陈皇后又得到汉武帝的宠爱。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无人赏、有才无人用的冷落境遇。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26 晋代,有个叫孙康的书生,幼时家贫,无钱买灯油,不能夜读,只有早早睡觉。 他觉得这样白白浪费掉时间,非常可惜。一天夜里,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几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照出来的,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 他回屋拿书,在雪地中一试,果真可行。 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便在雪地上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跑。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如此。正是这种苦学的态度,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终成一位饱学之士。他也成为天下学子的楷模。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 篇27 蛙坐井中,终日沉醉于头顶上一方蓝天的美景。于是“井底之蛙”便被人讥笑为眼光狭小、见识浅薄者。但我想,坐井观天未尝不可,因为它是跳出井外,观赏浩瀚星河的基础。 试想,蛙既然能静心于井底观天,天长日久,必定会对眼前那方蓝天中星转斗移、日月变更熟谙无比。这无疑为它将来面对广阔无际的天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相反的,若蛙毫无思想准备,一开始就置身于广阔的天空之下,难免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