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初中生学习数学整理重点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总结了初二数学重点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 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 等于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等于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HL还有SSS,SAS,ASA,AAS,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 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平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求定义域口诀 求定义域有讲究,四项原则须留意。 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指是分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 限制条件不唯一,满足多个不等式。 求定义域要过关,四项原则须注意。 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分数指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 限制条件不唯一,不等式组求解集。

初二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数学是考试的重点考察科目,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方法的掌握,需要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同时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八年级 数学知识点 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重点:幂的性质(指数为全体整数)并会用于计算以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 难点:理解和应用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一、复习练习: 1、;=;=,=,=。 2、不用计算器计算:÷(—2)2—2-1+ 二、指数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体整数. 1、探索 现在,我们已经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幂,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在“幂的运算”中所学的幂的性质是否还成立呢?与同学们讨论并交流一下,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成立. (1);(2)(a?b)-3=a-3b-3;(3)(a-3)2=a(-3)×2 2、概括: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后,幂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3、例1计算(2mn2)-3(mn-2)-5并且把结果化为只含有正整数指数幂的形式。 解:原式=2-3m-3n-6×m-5n10=m-8n4= 4练习:计算下列各式,并且把结果化为只含有正整数指数幂的形式: (1)(a-3)2(ab2)-3;(2)(2mn2)-2(m-2n-1)-3. 三、科学记数法 1、回忆: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大的数,即利用10的正整数次幂,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例如,864000可以写成8.64×105. 2、类似地,我们可以利用10的负整数次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即将它们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 3、探索: 10-1=0.1 10-2= 10-3= 10-4= 10-5= 归纳:10-n= 例如,上面例2(2)中的0.000021可以表示成2.1×10-5. 4、例2、一个纳米粒子的直径是35纳米,它等于多少米?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分析我们知道:1纳米=米.由=10-9可知,1纳米=10-9米. 所以35纳米=35×10-9米. 而35×10-9=(3.5×10)×10-9 =35×101+(-9)=3.5×10-8, 所以这个纳米粒子的直径为3.5×10-8米. 5、练习 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0.00003;(2)-0.0000064;(3)0.0000314;(4)2013000. ②用科学记数法填空: (1)1秒是1微秒的1000000倍,则1微秒=_________秒; (2)1毫克=_________千克; (3)1微米=_________米;(4)1纳米=_________微米; (5)1平方厘米=_________平方米;(6)1毫升=_________立方米. 初二数学复习方法 按部就班 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强调理解 概念、定理、公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新学一个定理,尝试先不看答案,做一次例题,看是否能正确运用新定理;若不行,则对照答案,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基本训练 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高考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 重视错误 订一个错题本,专门搜集自己的错题,这些往往就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 数学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妄想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熟记书本内容后将书后习题认真写好,有些同学可能认为书后习题太简单不值得做,这种想法是极不可取的,书后习题的作用不仅帮助你将书本内容记牢,还辅助你将书写格式规范化,从而使自己的解题结构紧密而又严整,公式定理能够运用的恰如其分,以减少考试中无谓的失分。 平时的数学学习: ○1课前认真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得听老师讲课,通过预习,掌握度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带着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去听老师讲课,来解答这类的问题.预习还可以使听课的整体效率提高.具体的预习方法:将书上的题目做完,画出知识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20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练习册做完. ○2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当老师让同学去黑板上演算时,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如果遇到不懂的难题,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求甚解.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3课后及时复习.写完作业后对当天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适当地做25分钟左右的课外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其课外题内容大概就是今天上的课. ○4单元测验是为了检测近期的学习情况.其实分数代表的是你的过去,关键的是对于每次考试的总结和吸取教训,是为了让你在期中、期末考得更好.老师经常会在没通知的情况下进行考试,所以要及时做到“课后复习”. 初二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整理归纳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数学基础知识点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二数学知识点复习整理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梳理 ★初二数学基础知识点2021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部编版初二数学知识点梳理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对知识点做归纳总结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是我归纳整理的一些初二数学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一、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概念: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AAS):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5.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第十三章 轴对称 一、知识概念: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①点P(x,y)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②点P(x,y)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3.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基本方法: 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是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下面为大家总结了初二数学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6.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7.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AC=BD 8.矩形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9.菱形的定义 :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10.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11.菱形的判定定理: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12.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13.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14.正方形判定定理: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15.梯形的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6.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17.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18.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19.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一次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当b=0时,一次函数y=kx,又叫做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 3.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4.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的关系: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三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三、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二、三、四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数据的分析 1.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2.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5.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关于初二数学知识点
学习中的困难莫过于一节一节的台阶,虽然台阶很陡,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攀登一层一层的台阶,才能实现学习的理想。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初二数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①点P(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 ②点P(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3.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基本方法: 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一次函数 (一)一次函数是函数中的一种,一般形如y=kx+b(k,b是常数,k≠0),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y=kx+b(k为常数,k≠0),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二)函数三要素 1.定义域:设x、y是两个变量,变量x的变化范围为D,如果对于每一个数x∈D,变量y遵照一定的法则总有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记作y=f(x),x∈D,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数集D称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在函数经典定义中,因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在函数现代定义中是指定义域中所有元素在某个对应法则下对应的所有的象所组成的集合。如:f(x)=x,那么f(x)的取值范围就是函数f(x)的值域。 3.对应法则:一般地说,在函数记号y=f(x)中,“f”即表示对应法则,等式y=f(x)表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值,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可得到值域中唯一y值。 (三)一次函数的表示方法 1.解析式法:用含自变量x的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式法。 2.列表法:把一系列x的值对应的函数值y列成一个表来表示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象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即:y=kx+b(k≠0)(k不等于0,且k,b为常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交点,坐标为(0,b)。当y=0时,该函数图象在x轴上的交点坐标为(-b/k,0)。 3.k为一次函数y=kx+b的斜率,k=tanθ(角θ为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夹角,θ≠90°)。 4.当b=0时(即y=kx),一次函数图象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5.函数图象性质:当k相同,且b不相等,图像平行;当k不同,且b相等,图象相交于Y轴;当k互为负倒数时,两直线垂直。 6.平移时:上加下减在末尾,左加右减在中间。 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等于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等于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HL还有SSS,SAS,ASA,AAS,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 关于初二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总结 ★初二数学课文知识点归纳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1初二数学重要知识点 ★新版初二数学知识点 ★初二数学单元的知识点 ★初中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数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课文知识点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