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堪为24孝有哪些?要附带图片的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新版24孝 附带图片
新版24孝 附带图片

孝道图片

一个孝字的图片
图片如下: 孝拼音:xiào 释义: 1、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孝敬。孝廉(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中国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孝道。孝子贤孙。 2、沮丧的事:守孝。吊孝。 3、丧服:戴孝。孝衣。 4、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孝妇[xiào fù] 尽孝道的媳妇;旧称居丧中的妇人。 2、除孝[chú xiào] 指守孝期满后脱去丧服。 3、孝家[xiào jiā] 居丧守孝的人家。 4、孝称[xiào chēng] 尽心行孝的名声。 5、孝节[xiào jié] 孝行节操。
孝,xiao,从耂,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者。 (1) 形声。从耂,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2) 同本义 [filial;dutiful] 读作xiào。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因此孝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孝字右半部分为一个下跪的孝子,左半部分是只拳脚相加的野猴 在以下网址找到的 12月4日能打开 http://www.hebei.com.cn/node2/node30/node32/userobject1ai277312.html 我已收藏此图,如不能打开请联系我
你说的是皖南黟县西递村的那个吧? 在黟县西递村,在胡氏宗祠“敬爱堂”的里门上方,悬挂着一个一米见方的大大的“孝”字。孝字的上部酷似一个仰面作揖尊老孝顺的后生,而那人面的后脑却分明像一个尖嘴的猴头,其寓意是尊老孝顺者为人,忤逆不孝者为畜牲。据说这个孝字是南宋大哲学家朱熹造访西递时所书。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力主以“孝”治天下,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作为父母,绝大多数人不会教唆子女去走邪路,子女孝顺父母,父母呵护子女,就能形成家庭的稳定。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和睦了,稳定了,无数个家庭和睦了,稳定了,社会也自然就稳定了。就这么一个“孝”字,使得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得以延绵数百年。 还有,在这里不能粘图片吧?
同意
孝,xiao,从耂,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者。 (1) 形声。从耂,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2) 同本义 [filial;dutiful] 读作xiào。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因此孝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孝字右半部分为一个下跪的孝子,左半部分是只拳脚相加的野猴 在以下网址找到的 12月4日能打开 http://www.hebei.com.cn/node2/node30/node32/userobject1ai277312.html 我已收藏此图,如不能打开请联系我
你说的是皖南黟县西递村的那个吧? 在黟县西递村,在胡氏宗祠“敬爱堂”的里门上方,悬挂着一个一米见方的大大的“孝”字。孝字的上部酷似一个仰面作揖尊老孝顺的后生,而那人面的后脑却分明像一个尖嘴的猴头,其寓意是尊老孝顺者为人,忤逆不孝者为畜牲。据说这个孝字是南宋大哲学家朱熹造访西递时所书。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力主以“孝”治天下,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作为父母,绝大多数人不会教唆子女去走邪路,子女孝顺父母,父母呵护子女,就能形成家庭的稳定。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和睦了,稳定了,无数个家庭和睦了,稳定了,社会也自然就稳定了。就这么一个“孝”字,使得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得以延绵数百年。 还有,在这里不能粘图片吧?
同意

二十四孝图
序 杨 巨 源 “二十四孝”是封建社会所颂扬的二十四个孝亲典型。《二十四孝》一书不著撰人,只叙事迹,序而诗之,用以启训童蒙。后又有人配以简图,以增强直观性。这二十四个孝亲典型是虞舜、郯子、老莱子、闵损、仲由、曾参、汉文帝、郭巨、江革、蔡顺、江诗、丁兰、黄香、董永、陆绩、孟宗、王祥、王裒、吴猛、杨香、庾黔楼、唐夫人、朱寿昌、黄庭坚。这些典型有的实有其人,有的仅存在于传说中。所述孝行有的是事实,有的是神话;有的合情合理,有的则愚昧荒唐,不足为法。在中国历史上,“孝”一向为统治者和士人百姓所看重,这是“二十四孝”得以广泛持久流传的思想基础。统治者大都信奉“忠臣出孝门”之说。“孝”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宗亲伦理关系得以维护的必要条件,故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孝”字居首位。很难想像,一个连双亲都不孝敬的人会忠于国,信于友。以“孝”字起首的词最常见的有两个:一是孝敬,二是孝顺,二者的含义略有不同。孝敬是指对双亲的赡养和尊重;孝顺则侧重于顺从,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对父母要不分是非地绝对顺从。我们认为前者的含义较为恰当,后者则有明显偏颇。赡养、尊重父母是做儿女的最起码的道德标准,而一味的顺从模糊了是非界限,应该称之为愚孝。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孝行有滑坡趋势,各种不养不敬甚至虐待老人的事例屡见不鲜,由此派生出许多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应该看到,“孝”产生于封建社会,却有着各个社会共需的特别属性,他和家庭共同存在,应该成为一种人人尊奉的健康社会道德。胡章兴编写的这本《二十四孝韵文》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语言讲述了二十四孝的故事,是一本宣传和提倡孝行的好教材,对移风易俗、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将会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二十四孝”,我们要批判的理解,科学的效法。不分青红皂白的是为糟粕是不对的,盲目的照套照搬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实际生活需要,给予 科学的、进步的全新诠释。 2008年10月二十四孝歌(韵文)开 篇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历史如长河,川流不息向前奔。五千余年文明史,涌现英才千万人。宏图伟略帝王业,安邦定国有谋臣。多才多艺众贤士,文人著作可等身。保家卫国忠良将,仗义疏财侠士心。各行各业科学家,造福社会为黎民。古今贤人受称颂,最美莫过怀孝心。至圣先师孔夫子,论述孝道精且深。天经地义人之行,孝乃道德之根本。恪守孝道敬父母,身体力行侍双亲。二十四孝显至诚,感天动地泣鬼神。 虞舜孝感动天 虞舜孝感动天源远流长中华史,三皇五帝为始尊。三皇通常指的是,伏羲、神农和燧人。五帝黄帝和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虞舜本是大孝子,宽厚仁慈待双亲。友爱兄弟德行高,二十四孝第一人。虞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字都君。他的家乡在冀州,属于黄帝九代孙。家世难延早衰败,祖孙几代皆平民。父亲名字叫瞽叟,握登就是他母亲。本该童年无忧虑,生活甜美有人亲。谁知命运偏作对,虞舜幼年母归阴。瞽叟又娶凶悍妻,貌丑性暴又凶狠。走路如同一阵风,说话吼叫如雷神。虞舜非她亲生子,左看右瞧眼不顺。次年生子取名象,溺爱亲生仇视舜。生父瞽叟多昏慵,爱妻疼象渐偏心。忠厚虞舜真可怜,成了家中多余人。打骂成了家常饭,挨饿受冻度光阴。虞舜天性存至孝,尊父敬母照样亲。盛气凌人舜弟象,狂傲自私又贪心。衣来伸手饭张口,奸诈狡猾陷害人。办了坏事不承担,责任全部推给舜。糊涂透顶老瞽叟,处罚虞舜下手狠。非打即骂又饿饭,虞舜从来不恼恨。瞽叟夫妻加上象,三人设计害虞舜。食物之中下毒药,要让虞舜命归阴。虞舜察觉不揭破,躲进山中去藏身。几天之后回到家,采来鲜果敬双亲。洗好瓜果给弟弟,笑容满面待家人。瞽叟后母和弟象,无地自容羞又恨。你看我来我看你,尴尬难堪又窝心。虞舜到了三十岁,至孝名声远近闻。此后又过十年整,尧帝要选接班人。尧帝部下闻听后,众口一辞推荐舜。尧帝仍然有疑虑,深入考察才放心。为了观察其能力,尧派九子找虞舜。尧有娥皇女英女,同嫁虞舜为妻身。虞舜忠厚又诚实,婚姻美满更称心。外有妻舅来扶助,内有贤妻来帮衬。部落关系家庭事,得心应手皆理顺。品行高尚为表率,影响周围一代人。历山耕作雷泽渔,谦让风格得民心。民众团结又和睦,生产发展气象新。虞舜才能世罕见,尧帝暗暗喜在心。赐他一件葛布衣,又赐一张古瑶琴。为舜建造一粮仓,赐给牛羊一大群。瞽叟夫妇和弟象,看在眼里恨在心。弟象恨得咬牙齿,一股妒火烧上身。一妒两嫂多娇美,天降艳福给虞舜。二妒哥哥财产多,转眼成了富裕人。苦思冥想难自制,一股恶念胸中存。撺掇父母定毒计,要害哥哥命归阴。三人定下杀人计,虞舜大祸又降临。瞽叟叫舜修谷仓,虞舜从命忙动身。虞舜抹泥上仓顶,三人抱柴仓底存。三人下边放起火,浓烟腾空火苗滚。虞舜一看事不好,手拿斗笠似驾云。谷仓顶上纵身跳,落在地面未伤身。陷害阴谋未得逞,三人仍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淘井,虞舜不禁暗沉吟。明知他们心不良,还是听从父母亲。这次虞舜早提防,预先井下挖地窨。井壁凿了一个洞,直通井外可藏身。这天虞舜来淘井,瞽叟三人随后跟。三人不把井泥提,装土填井压舜身。大筐小筐一起上,要埋井内淘井人。三人争先恐后干,直到井平才歇身。三人乐得眉眼笑,目的达到开了心。弟象趾高又气扬,眉飞色舞发狂音:“害舜主意我出的,哥哥家产由我分。牛羊粮仓归父母,我要两嫂和一琴。”一溜小跑到舜处,进屋摘下那张琴。转身盯住俩嫂子,馋涎欲滴动邪心。弟象忘形正得意,虞舜大步跨进门。弟象张嘴吃一惊,瞪着眼睛只愣神。手足无措好半天,口中喃喃发颤音:刚才哥哥埋井下,我来安慰嫂嫂心。虞舜闻言很平静,满面春风笑吟吟。如能这样真正好,我和弟弟不离分。咱俩共同侍父母,管理百姓为人民。弟象面红耳又赤,低头掩面跑出门。娥皇女英见舜到,悲喜交集又纳闷。虞舜拉着爱妻手,心平气和说原因。娥皇女英破涕笑,其情其景真感人。瞽叟夫妇闻此事,满怀惊异愧疚心。定是神灵在帮助,保佑德高福厚人。回想前事多羞愧,三番五次害虞舜。虞舜宽宏真大度,不计前嫌侍双亲。虞舜赤诚尽孝道,娥皇女英也精心。瞽叟夫妇终觉悟,弟象如同变了人。家庭和睦多美满,尊老爱幼乐天伦。红红火火过日子,甜甜蜜蜜度光阴。经过长期观察舜,尧帝彻底放了心。虞舜治民有能力,治家有方孝心纯。命舜摄行天子政,接受禅让担重任。虞舜果不负众望,体恤百姓更尽心。造福社稷民安乐,天下大治风化新。虞舜孝道人钦敬,代代传说如有神。大象帮他来耕地,代为播种鸟成群。父母弟弟害舜时,贤妻就是救命人。娥皇女英施法术,鹊衣龙衣穿舜身。火烧井埋全躲过,化险为夷福星临。诗曰:父母理应爱儿女,儿女要有报恩心。 虞舜孝行感天地,一段佳话传到今。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A%E9%E4%FE%C7%E5%CB%AE%D1%D2&z=0
http://gb.cri.cn/3821/2004/05/18/152@163721.htm
我有。你哪里人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A%E9%E4%FE%C7%E5%CB%AE%D1%D2&z=0
http://gb.cri.cn/3821/2004/05/18/152@163721.htm
我有。你哪里人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有哪些
0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二十四孝图是包含着中国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孝道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精髓,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尽孝道。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二十四孝图上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 一,忠孝双全 明朝有个将军沈至绪在抗击异军的战场上牺牲了,他的女儿沈云英登高大喊,振奋士气,发誓要为她的父亲报仇,并且夺回失地。众将士被她的忠孝所感动,纷纷斗志昂扬,将敌人赶走了,并且她和她的父亲都受到了朝廷的追封。沈云英可谓是忠孝双全。 二,望云思亲 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了,是唐朝的宰相狄仁杰的故事。狄仁杰一次外出巡视的时候,登上了太行山,朝下看着,对身边的侍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他久久没有离去,泪流满面。 三,上书救父 是发生在汉文帝时期的事情,有位名医叫淳于意,在民间为百姓治病。因为他性情耿直,在治病的时候得罪了达官显贵,受到了诬陷,被押到长安受刑。她的女儿缇萦为了救父亲,虽然是一个弱女子,但是却不辞劳苦,随着父亲一同前往长安。到了长安,她便上书给汉文帝,陈述肉刑的危害和她父亲在民间的故事。最后汉文帝发觉她的父亲是遭人陷害的,赦免了她父亲的罪行。 四,打虎救父 晋朝的时候,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他的父亲在田地里面耕种的时候,竟然被一只突然出现的老虎给叼走了。杨香此时没有被老虎吓走,而是为了救自己的父亲,他直接爬到了老虎的背上,然后扼住了老虎的脖子。最后老虎受不了松开了他的父亲,他终于把自己的父亲救了下来。 二十四孝除了上面四个故事,还有剩下的二十个故事,分别是:彩衣养亲,哭竹生笋,鹿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衣顺母,卖身葬父,亲尝汤药,卧冰求鲤,闻雷泣墓,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
二十四孝图是包含着中国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孝道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精髓,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尽孝道。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二十四孝图上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 一,忠孝双全 明朝有个将军沈至绪在抗击异军的战场上牺牲了,他的女儿沈云英登高大喊,振奋士气,发誓要为她的父亲报仇,并且夺回失地。众将士被她的忠孝所感动,纷纷斗志昂扬,将敌人赶走了,并且她和她的父亲都受到了朝廷的追封。沈云英可谓是忠孝双全。 二,望云思亲 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了,是唐朝的宰相狄仁杰的故事。狄仁杰一次外出巡视的时候,登上了太行山,朝下看着,对身边的侍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他久久没有离去,泪流满面。 三,上书救父 是发生在汉文帝时期的事情,有位名医叫淳于意,在民间为百姓治病。因为他性情耿直,在治病的时候得罪了达官显贵,受到了诬陷,被押到长安受刑。她的女儿缇萦为了救父亲,虽然是一个弱女子,但是却不辞劳苦,随着父亲一同前往长安。到了长安,她便上书给汉文帝,陈述肉刑的危害和她父亲在民间的故事。最后汉文帝发觉她的父亲是遭人陷害的,赦免了她父亲的罪行。 四,打虎救父 晋朝的时候,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他的父亲在田地里面耕种的时候,竟然被一只突然出现的老虎给叼走了。杨香此时没有被老虎吓走,而是为了救自己的父亲,他直接爬到了老虎的背上,然后扼住了老虎的脖子。最后老虎受不了松开了他的父亲,他终于把自己的父亲救了下来。 二十四孝除了上面四个故事,还有剩下的二十个故事,分别是:彩衣养亲,哭竹生笋,鹿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衣顺母,卖身葬父,亲尝汤药,卧冰求鲤,闻雷泣墓,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