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风最好的典范有哪几家?家训词是怎么写的?
最出名的要数王阳明的《王阳明家训》和朱柏庐《朱子家训》了吧,现在民间依然在传唱。 出名的家训有很多:姬旦《诫伯禽书》;刘邦《手敕太子文》;司马谈《命子迁》;琅琊王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范仲淹家训;《包拯家训》;宋·司马光《家范》;《袁氏世范》;朱熹《朱子文集》;陆游《放翁家训》;曾国藩家训;左宗堂《与陶少云书》;高攀龙《高氏家训》; 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王阳明家训 《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赏析:“幼儿曹”意为:孩子们。这是王阳明写给儿子宪儿的。王阳明的家训采用的是简短的三字句的形式,虽然简短,但是却包含了这位心学大师为人处世、以及建功立业的法门。每一个字都需要细细品读。 朱柏庐《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 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可以说是古代最有名的家训,流传甚广。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赏析:《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赏析: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诫子书》《诫外甥书》 作者诸葛亮(181-234)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
《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性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囊橐无余,自得其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性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囊橐无余,自得其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人的信念都要象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旺盛的生机。人不管身处何种境况,脊梁骨必须要撑得起,不能弯曲了。 这是清朝重臣曾国藩的自题联,是用来自警的。 出自《挺经》卷五<坚忍>:“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自警也。” 这幅对联,诠释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处世哲学:刚柔、方圆兼济,内圣、外王兼备。 扩展资料 《挺经》记载了曾国藩掌控晚清官场30年精髓总结,读心术、驭人术、权谋术等。 “挺经”是一种以刚劲强硬为特征的处世哲学,所谓“打脱牙,和血吞”、“咬定牙根”等等,可以说就是“挺经”的注脚。 《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 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 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为他人左右.到达气定神闲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挺经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戒我们只要人的信念还象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这种旺盛的生机我们在道义和灵魂上已经足够充裕了,物质上的贫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激励自己的话: 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 现在你不玩命的学,以后命玩你。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不管别人的嘲笑,我要走自己想走的路。 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要努力。 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 不要做金钱、权利的奴隶;应学会做“金钱、权利”的主人。 什么时候离光明最近?那就是你觉得黑暗太黑的时候。 最值得欣赏的风景,是自己奋斗的足迹。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昨天下了雨,今天刮了风,明天太阳就出来了。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压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而是那些比你牛×几倍的人依然比你努力。 用脑思考,用心琢磨,用行动证实。 在人生舞台上,从不给落伍者颁发奖牌。 不要太在乎自己的长相,因为能力不会写在脸上。 一个人只有亲眼看到自己伤疤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痛,什么是对与错。 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学会忘记痛苦,为阳光记忆腾出空间。
在曾国藩家训里有一句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所谓“撑起两根穷骨头”是讲人要有骨气,而“养活一团春意思”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要有一种情趣。 刚柔并济,柔中蓄刚。
这是曾国藩一句自警的名言 告戒我们只要人的信念还象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这种旺盛的生机我们在道义和灵魂上已经足够充裕了,物质上的穷苦不算什么,要有信心
大家的意思都是对的,但是无论何时都要进去,具体的可以去 大家论坛公用设备工程师 版块看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戒我们只要人的信念还象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这种旺盛的生机我们在道义和灵魂上已经足够充裕了,物质上的贫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激励自己的话: 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 现在你不玩命的学,以后命玩你。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不管别人的嘲笑,我要走自己想走的路。 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要努力。 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 不要做金钱、权利的奴隶;应学会做“金钱、权利”的主人。 什么时候离光明最近?那就是你觉得黑暗太黑的时候。 最值得欣赏的风景,是自己奋斗的足迹。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昨天下了雨,今天刮了风,明天太阳就出来了。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压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而是那些比你牛×几倍的人依然比你努力。 用脑思考,用心琢磨,用行动证实。 在人生舞台上,从不给落伍者颁发奖牌。 不要太在乎自己的长相,因为能力不会写在脸上。 一个人只有亲眼看到自己伤疤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痛,什么是对与错。 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学会忘记痛苦,为阳光记忆腾出空间。
在曾国藩家训里有一句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所谓“撑起两根穷骨头”是讲人要有骨气,而“养活一团春意思”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要有一种情趣。 刚柔并济,柔中蓄刚。
这是曾国藩一句自警的名言 告戒我们只要人的信念还象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这种旺盛的生机我们在道义和灵魂上已经足够充裕了,物质上的穷苦不算什么,要有信心
大家的意思都是对的,但是无论何时都要进去,具体的可以去 大家论坛公用设备工程师 版块看看

曾国藩家训的原文内容
曾国藩家训 【清】 曾国藩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 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 扩展资料: 一、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二、曾国藩文化学术 1、学术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2、文学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3、书法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 从乾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 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曾国藩家训 百度百科:曾国藩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①谚: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②嗜:喜爱,爱好。③穷:推究到极点。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⑤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⑦鹜(w`u):乱跑,心志不专一。⑧极言:把话说到深处。 一 读书作文类业精之法在于专读书宜专一耐久学诗宜先学一体读书应有恒心学诗不可读选本读书贵在有常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读书须从容涵泳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学习贵在有恒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二 修身处世类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力戒牢骚不可倚势骄人不可与闻外间事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无恒则一事无成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力戒长傲多言勤奋以图自立以“平和”二字互勉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 再戒傲惰戒骄满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以“廉、谦、劳”i字自惕劝弟爱惜声名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互相劝诫以保善终善待本县父母官存倔强以励志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应听得进逆耳之言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一定要谦让相诫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不宜轻易出头露面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切莫干预公事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存其倔强,去其忿激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功成身退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居安应思危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应牢记“悔”字“硬”字诀三 从政治军类不宜涉足军政凡事当量而后入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吏才应更优于将才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治军应以“勤”字为主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用兵应以全军为上应多用活兵轻兵为官不可得罪绅士四 谨守家风类“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应学会收拾条理应以“勤敬”二字为法严教子侄勤敬和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联姻不必富室名门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居屋莫太宏丽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家教八字诀不可日趋奢华切莫买田起屋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谨守人生八本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切记礼厚不如情真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不培坟墓,不谋田庐生日不可宴客称庆早婚不利读书切戒家中过于奢华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恪守祖训家中应以勤俭为主勿忘耕读之家风订八好六恼之家规不能忘却寒士风味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须力行节俭五 善养身心类毋恼毋怒以养肝疾要善于保养身心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告养生五事养老不在服补药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一 读书作文类切不可浪掷光阴读《汉书》之道坚持看、读、写、作“四法”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看书不可不加选择作文要分类手抄辞藻读书务必求个明白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每月必须完成“三课”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文章贵在行气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对《左传》释经之答疑写篆字不能无帖意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目录分类很有学问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学作文应循序渐进学诗可以陶冶情操行气为文章第一义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阅书贵在有恒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宜从古文上用工夫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二 修身处世类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宜力戒“骄、奢”二字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当思雪我“三耻”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一定要经风霜磨炼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宜常记“劳谦”二字应牢记“八本三致祥”“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勿忘先世之勤俭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应以“勤俭”二字自惕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不宜居大位享大名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相勉励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三 谨守家风类办丧本不可铺张治家八事缺一不可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用财太奢最可耻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四 善养身心类体弱不宜随便服药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养身之法不在服药
原文内容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注释①谚: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②嗜:喜爱,爱好。③穷:推究到极点。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⑤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⑦鹜(w`u):乱跑,心志不专一。⑧极言:把话说到深处。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①谚: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②嗜:喜爱,爱好。③穷:推究到极点。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⑤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⑦鹜(w`u):乱跑,心志不专一。⑧极言:把话说到深处。 一 读书作文类业精之法在于专读书宜专一耐久学诗宜先学一体读书应有恒心学诗不可读选本读书贵在有常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读书须从容涵泳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学习贵在有恒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二 修身处世类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力戒牢骚不可倚势骄人不可与闻外间事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无恒则一事无成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力戒长傲多言勤奋以图自立以“平和”二字互勉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 再戒傲惰戒骄满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以“廉、谦、劳”i字自惕劝弟爱惜声名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互相劝诫以保善终善待本县父母官存倔强以励志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应听得进逆耳之言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一定要谦让相诫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不宜轻易出头露面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切莫干预公事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存其倔强,去其忿激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功成身退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居安应思危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应牢记“悔”字“硬”字诀三 从政治军类不宜涉足军政凡事当量而后入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吏才应更优于将才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治军应以“勤”字为主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用兵应以全军为上应多用活兵轻兵为官不可得罪绅士四 谨守家风类“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应学会收拾条理应以“勤敬”二字为法严教子侄勤敬和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联姻不必富室名门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居屋莫太宏丽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家教八字诀不可日趋奢华切莫买田起屋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谨守人生八本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切记礼厚不如情真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不培坟墓,不谋田庐生日不可宴客称庆早婚不利读书切戒家中过于奢华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恪守祖训家中应以勤俭为主勿忘耕读之家风订八好六恼之家规不能忘却寒士风味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须力行节俭五 善养身心类毋恼毋怒以养肝疾要善于保养身心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告养生五事养老不在服补药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一 读书作文类切不可浪掷光阴读《汉书》之道坚持看、读、写、作“四法”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看书不可不加选择作文要分类手抄辞藻读书务必求个明白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每月必须完成“三课”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文章贵在行气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对《左传》释经之答疑写篆字不能无帖意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目录分类很有学问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学作文应循序渐进学诗可以陶冶情操行气为文章第一义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阅书贵在有恒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宜从古文上用工夫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二 修身处世类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宜力戒“骄、奢”二字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当思雪我“三耻”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一定要经风霜磨炼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宜常记“劳谦”二字应牢记“八本三致祥”“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勿忘先世之勤俭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应以“勤俭”二字自惕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不宜居大位享大名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相勉励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三 谨守家风类办丧本不可铺张治家八事缺一不可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用财太奢最可耻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四 善养身心类体弱不宜随便服药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养身之法不在服药
原文内容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注释①谚: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②嗜:喜爱,爱好。③穷:推究到极点。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⑤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⑦鹜(w`u):乱跑,心志不专一。⑧极言:把话说到深处。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

曾国藩家训全文:曾国藩家训是精神境界高还是低
那么我反问一个问题 康熙的家训比曾国藩更好吧 那么现在清朝还存在吗 如果单从精神层面上讲那是极高的 但是古往今来都有一个怪圈越强的前辈或者先驱者他们的后辈越是不能传承下去 这也就是历代大有为帝王都渴望长生不老的根本原因 因为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篇1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碗粥一碗饭,都要想到来得不容易;半根丝半根线,都要常常想到得来的艰辛。 “自奉必须俭约”,自己的饮食用度要节俭、节约。“宴客切务留连。”我觉得这句话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自己宴客的时候,不宜太奢侈浪费,关键是诚心诚意,有礼有节。二是自己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也不要有奢求之心,吃饱就好了,也不要逗留太长时间,让主人为难,给别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饮食节约、节俭,不奢侈浪费,自己菜园里的瓜果蔬菜胜过奇珍异食。 “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不要因为贪口腹之欲而肆意杀害牲畜及家禽。 以上四句,都是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里反复谈到,要从吃喝用度上来节俭、节约的问题,说明从饮食上来节俭非常重要和必要。也许有的人会说,以前是因为物质贫乏吧,才需要提倡节俭,现代社会,物质那么丰富,再来谈节俭会不会过时了。其实,古今中外,无论贫富,少长老幼,都需要培养而具备节俭的美德。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庭的持家之本。历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圣先贤几乎在每一本经典里都会无一例外地谈到勤俭节约问题。 《论语》里,谈俭约的经句俯拾即是。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立志追求人生理想,以简陋的衣服与粗糙的食物为可耻,那就不值得与他谈论什么道理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回的德行真好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贫的生活,他却不改变自己原有的快乐。回的德行真好啊!”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做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啊!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就好像浮云一样。”在整部《论语》里,从孔子到其弟子,都在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思想,为了追求“道”,虽吃的是粗茶淡饭,亦是快乐的。 《道德经》里,老子也说:“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太多的美味吃多了,会令人味觉减弱,反而品尝不出食物原汁源味自然的美味,所以圣人们以能吃饱为原则,而不追求五花八门、奇珍异食。 《曾国藩家训》中,曾国藩也有一条十六字治家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面对奢华的饮食,他说:“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 喜欢孙中山先生的题词——“饮和食德”,其出处:“饮和”语出《庄子·则阳》:“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食德”语出《周易·讼》:“六三,食旧德”。吃喝后感觉自在、享受和乐,饮要和谐,食应道德,享受先人的德泽。也就是要吃自然天成的食物,返朴归真、顺其自然。如今提倡的“光盘行动”,从各级政府到普通民众,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吃光盘中的食物,不浪费粮食,就是在传承和弘扬我们的古德,令人欣喜。 现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学校、个人在餐前,都要诵念“饭食之德”和“感恩词”: 饭食之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自奉必须简约,宴客请勿流连。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即出自《朱子治家格言》,萝卜青菜保平安人生。“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出自《弟子规》。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 “饭食之德”的诵念,可以提起自己的恭敬心,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浪费饮食,以培养自己的福德。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篇2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朱子治家格言》里的这句经言,既明白如话,又有较深远的教育意义。 过来的周六(12月15日,也就是要赶在冬至前),除了有工作和特殊事情不能来参加的外,我们族亲,共有10人参加去上坟祭祖。在我老家昆明北郊滇源小镇,一直沿袭着每年清明、冬至两个节令前都要上坟祭祖的习俗,而很多地方,却只保持了清明节前的一次扫墓。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有人虔诚地祭祀祖宗,一辈一辈,血脉永续,香火不断,后继有人,家族兴盛,人丁兴旺,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美好心愿。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重视祭祀活动,有渊源流长的“祭祀文化”,上至天子、君王(主要祭祀天、地,自然神,或者战争,国家的重大事件等),下至平民百姓(主要祭祀祖先神)。 滇源小镇这里的普通人家,清明、冬至前,都要到家族的“坟堂”举行“墓祭”。邀约好族亲,准备好挂纸(白色、水红色)、香、纸钱,炊菜(含肉、茴香、青菜、洋芋、粉丝、豆腐、豆芽、海带等),新鲜米饭,香蕉、苹果,蛋糕、芙蓉糕、桃片糕,各种水果糖,茶、酒等祭品。吃过中午饭后前往,把挂纸挂到坟头上,把香插在坟墓周围,把各种祭品摆在墓前,跪拜叩头,祈求祖先庇佑后代子孙,献祭各种祭品,然后边“泼水饭”(各种祭品分一点出来,盛进冷水一勺一勺泼出去),边烧纸钱。一切程序完了以后,族亲们一起坐下来,分吃一些祭品,意为和祖先们多呆一会,一起分享祭品,不要忙着走,以示诚意。 除了清明、冬至两次“墓祭”外,滇源普通人家还有每月初一、十五在“家堂”、大门、灶心敬香的习俗,虔诚的人家,这两天还会坚持茹素。另外就是“七月半”鬼节时,七月十二“接祖”后,一日三餐或四餐、五餐跪拜、供献、烧纸钱,至七月十五“送祖”时,烧纸钱、纸衣物等。还有中秋用月饼献祭天神、月神。腊月二十三祭灶神,除夕、初一都要有丰盛的食物献祭。 一年四季,滇源普通人家的各种祭祀活动,可谓勤,可谓诚。真正体现和落实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经言。 孔子就是一位非常重视祭祀,也非常精通祭礼的人。《论语》里,孔子就说了“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那里,“吾不与祭,如不祭”,如果我不亲自参与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曾子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里都多次谈到了祭祀及其重要意义。 我觉得,祭祀祖宗,一是可以让久末见面的族亲聚在一起,互相问候,交流感情,增进亲情。二是在准备祭品和参加祭祀的过程中,可以提起和表达自己的恭敬心、感恩心。三是追思祖先的光荣传统,可以总结出优良的.家风,让后代子孙传承和发扬。四是让孝道、孝思文化传承,想到对过世的祖先都要恭敬,对活着的人更应该孝敬和珍惜。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所谓“经书”“经典”,也是“圣贤书”“善书”“宝书”,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高度智慧的结晶。经典根于人性,超越时空,是最普遍的价值观,意义无穷,读“经书”,特别是“子孙”(小孩),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习,所谓“蒙以养正”“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以规范言行,让子孙终身受益。 《三字经》里也在告诉我们:“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与其给子孙留金银财宝,不如教子孙经典智慧。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篇3 《治家格言》又称《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著,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欲望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朱子治家格言》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智慧结晶,开学初,经香港路小学骨干教师整理以后更加适合我们小学生学习。 一、在平日中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习惯。 《朱子治家格言》中讲的扫洒庭除、关闭门户等看似简单的小事,恰恰是一个人做事态度和品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很重要,如果不端正态度、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就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地把学习中的每件事认真做好,逐步培养严谨细致的习惯。同时,要养成“未雨绸缪”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防止“临渴掘井”。 二、团结同学,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 《朱子治家格言》劝诫我们要温恤亲邻,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居家戒争讼,是指要注意搞好与邻居、亲朋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班级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互相谦让,多为他人着想;作为一个教师,则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为班级、为同学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做事要明辨是非,三思而后行。 《朱子治家格言》讲到:轻信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意在劝诫我们要善于分辨是非,三思而后行。我们在遇到问题、处理问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特别在处理班级 事物中,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多调查研究、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妥善处理同学纠纷,不要轻信片面之词,不可草率行事,更不能玩忽职守。这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老师。 四、生活简朴,做一个廉洁自律的教师。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在现在社会中,各种思想观念不断涌现,其中有些积极向上的观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错误的观念,我们要坚决抵制。首先要约束自我,保持廉洁自律。其次,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拒绝奢侈生活。“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不要过分追求金钱和个人利益,勿贪意外之财,坚决不搞有偿教教,懂得体会家庭和睦幸福带给我们的快乐,如《朱子治家格言》所说“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再次,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嫉妒别人,也不要幸灾乐祸。不要结交不良朋友,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注意言行举止,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篇4 我在“国学部家长群”里朗读的是《朱子治家格言》。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的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最为熟悉的一首诗,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不畏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作,这是值得我们思索其中的道理的,要知道珍惜粮食,要懂得感恩,懂得惜福。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东西不好吃就扔掉,活儿太累就不做,虚度光阴。暑假“活着”夏令营活动让我亲身体会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捡来的垃圾、废品换来一顿饭钱就没了。我们真的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从身边做起,从珍惜每一餐、每一粒米做起,从点点滴滴感化身边的人,不要以为这不能改变什么,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联想:当洗手后,忘关水龙头时,你是否想过人类剩下最后一滴水将从哪里来?也许就是你的眼泪吧!当你把剩饭乱倒的时候,是否想过农民伯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汗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便是艰辛的又一真实体现。 所以,我们要懂得节俭,但是要适可而止,不可偏离。要把道理想通,学会感恩他人。其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何不让此举成为一种习惯利己利人呢?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 篇5 前几天,我得到《中华美德书》一本,欣喜之余,美美品读,《朱子治家格言》就是其中的一篇。他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处世的宝贵精神。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此句为格言首句。看似普通,做到却难,看似是家务清洁之事,其实是教导人勤奋向上。现在不少人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求上进,贪杯晚睡,吃喝玩乐,睡到太阳晒到屁股还不愿起床。其实我也一样,有过几次能“黎明即起”温书读课呢?不说早起闻鸡,就是连件衣服,鞋袜也要母亲洗晒。懒惰在我的身上越来越严重。一顿饭菜,没好吃的全都倒掉,一件衣服不漂亮的,也不穿,穿鞋袜要讲时髦。还学着别人穿戴首饰,饰发穿耳,哪里有想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教人以厚道待人,以礼仪处世,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为高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人不贪念:“莫贪意外之财”;教人正直从善:“勿恃势而凌逼孤寡,匿怨而用暗箭。”这些格言警句虽然离我们有一定远的时间,重了一点家庭色彩,但读起来并不过时,这就是中华美德,最能炼就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情操,最普通的人生美德。 读后《朱子治家格言》,我的理解甚为肤浅,要深入理解格言的内在含义,我认为不是一天、半天就能体会到的,对格言的教诲,不是一天、半天就做到的。还须坚持不懈从格言中吸取营养精华。为祖国的富强胸怀大志:为官心存君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