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赋琵琶古诗翻译赏析
《贺新郎·赋琵琶》出自《宋词三百首》,其诗人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前言】 《贺新郎·赋琵琶》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作品,全词以弹琵琶为喻,事实上“弹”(谈)的是国家兴亡之曲。此词写妇女的不幸,其用意是借说琵琶故事,来抒发国家兴亡和个人失意的感叹。上片用三个有关琵琶的典故来议论和抒情。下片借思妇弹琵琶表达对辽阳征人的思念,抒发对北国的怀念。最后以回忆唐朝琵琶高手贺老和沉香亭中玄宗与贵妃玩赏的故事作结,供以“呜咽”宋朝的衰亡。 【注释】 ⑴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贺新凉》。 ⑵凤尾:凤尾琴;拨:弹拨。 ⑶开元: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⑷客:诗客,诗人。 ⑸画舸:画船。 ⑹孤鸿:孤单的鸿雁。 ⑺辽阳:此泛指北方。 ⑻琐窗:雕花或花格的窗户;轻拢慢捻:演奏琵琶的指法与运用。 ⑼《梁州》:曲名,即《凉州》,为唐代凉州一带的乐曲。 ⑽贺老:指贺怀智,唐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者;定场:即压场,犹言“压轴戏”。 ⑾沉香亭:指唐代亭子,在长安兴庆宫图龙池东。《松窗杂录》载,玄宗与杨贵妃于此亭观赏牡丹。 【翻译】 凤尾琴板刻着凤尾,龙香柏木制成弹拨。盛唐开元间霓裳羽衣的乐曲曾经何等辉煌,但一切都成过眼云烟。最不幸的是浔阳江头的诗客,亭亭画船等待着出发,忽听音乐声悲悲切切。记得王昭君出塞之时,当时黄云弥漫看去像茫茫白雪。当我离开故乡三千余里时,乐曲声声述说着无限的哀怨。我回头眺望昭阳的宫殿,只见孤雁在天边出没。琴弦懂得人间的情意,多少幽恨无法向人述说。 征人去辽阳已经多年,如今什么音信都没有。佳人正在慢拨慢弹着琴,表达着心中的郁结,她的伤心泪沾湿了那美丽的`长睫,她技艺超群,将《梁州》曲演奏得哀彻云霄。千古事,如一场云飞烟灭。贺老再也没有消息,沉香亭北的繁华也从此风光不再。当音乐弹到这里,真让人伤心欲绝。 【赏析】 同一题材,在不同的作家笔底,表现各异;试听“琵琶”,一到作者手里,即翻作新声,不同凡响。这首词借唐玄宗年间有关琵琶和音乐的典故,抒写北宋沦亡之悲,讥讽南宋小朝廷耽于安乐。全词以弹琵琶为喻,事实上“弹”(谈)的是国家兴亡之曲。 此琵琶,乃檀木所制,尾刻双凤,龙香板为拨,何其精美名贵!“凤尾龙香拨”。这杨贵妃怀抱过的琵琶,它标志着一个“黄金时代”。作者在此,暗指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的盛世。而“霓裳曲罢”则标志着国运衰微与动乱开始。借唐说宋,发端即点到主题而又不露痕迹,可谓引人入胜之笔。 “浔阳江头”二句,一转,用白居易《琵琶行》所叙事。源自“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白氏在江边关客“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序云“是夕始有迁谪意”,是听了琵琶曲与弹奏女子自述身世之后的所感。词以“最苦”二字概括,表明作者也有同感。“画舸”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句意。作者以白居易的情事自比,并切琵琶,其“天涯沦落”之感亦可知矣。 “记出塞”接连数句又一转,从个人遭遇写到国家恨事。“望昭阳宫殿”等句分明是写一种特殊感情,与当日昭君出塞时去国怀乡之痛不完全是一回事。这里恐怕是在暗喻“二帝蒙尘”的靖康之变。这种写法在南宋词家中也不乏其人。姜夔《疏影》词中亦有“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之句,郑文焯亦云“伤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 “辽阳驿使”数句转到眼前的现实。词人怀念北方故土,联想琐窗深处,当寒气袭人时,闺中少妇正在怀念远戍辽阳而杳无音信的征人。她想藉琵琶解闷,结果愈弹愈是伤心。“推手”等句,指弹琵琶,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欧阳修《明妃曲》本此而有“推手为琵却手琶”之句;所弹之曲为《梁州》。《梁州》即《凉州》,唐西凉府所进边地乐曲,梁、凉二字唐人已混用。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谓贞元初康昆仑翻入琵琶。白居易诗:“《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可见其声哀怨。“哀彻”两字加深了悲凉的意绪。“云飞烟灭”已将上文一齐结束,“贺老”句便是尾声。 这尾声与发端遥相呼应,再次强调盛时已成过去,已成为历史。贺老即贺怀智,开元、天宝间琵琶高手,他一弹则全场寂静无声。元稹《连昌宫词》云:“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贺老定场”即无消息,则“沉香亭北倚栏干”(李白《清平调》)的贵妃面影当然也不可见,这“凤尾龙香拨”的琵琶亦无主矣。故作者云“弹到此”即“鸣咽”不止,写悲慨无穷的国难家愁。 此篇手法新颖,从章法上看与《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可并为姊妹篇,都列举了许多有关的典故,而其中皆有一线相连。即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仍觉圆转流丽。由此可联想到唐时李商隐的《泪》(永巷长年怨绮罗)一诗,也是列举古来各种挥泪之事,最后归结为一事。辛词章法可能学自李诗,而又有出蓝之妙。再上溯可找到江淹的《恨赋》、《别赋》,李白《拟恨赋》等类篇章,作者用之以为词,可谓创新。 此词除使用典故多能流转自如外,还显示了辛词的另一特色,即豪放而兼俊美,所谓“肝肠似火,面目如花”者。词中如“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句,不独用昭君出塞之典故,且含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的诗意,形象很美,韵味亦深长。又“轻拢慢捻”四字,不独是用白居易诗点出弹琵琶,而好在将闺人愁闷无意绪、心情懒慢的神态也随之描画出来了。“泪珠盈睫”,令人想见那长睫毛闪动的晶莹珠泪,非而见美,更渲染了哀怨气氛,烘托了主题。 前人评辛词曰“大气包举”,所谓“大气”,就是指贯穿在词中那种浓烈的爱国之情,沉郁而激昂。而他的词风却不见粗犷,反倒是思理细腻绵密,语言华丽高雅,虽“用事多”,不嫌板滞。“情”在其中,密处见疏,实中有虚,令人读后有荡气回肠之感。 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物抒怀历来是文人骚客常情,但也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写作。稼轩此词,初看不过是有关琵琶典故的堆积,所以有的评家不太看好;但是细推敲来,所用之典皆不是随意捻来,而是用心良苦,所以此词也为真正识家所赞美。

鍗滅畻瀛惵峰拸姊呯殑缈昏瘧璧忔瀽
銆�銆�銆婂崪绠楀瓙路鍜忔�呫�嬪嚭鑷�瀹嬭瘝涓夌櫨棣栵紝鍏朵綔鑰呮槸瀹嬫湞鏂囧�﹀�堕檰娓搞�傚叾鍙よ瘲鍏ㄦ枃濡備笅锛� 銆�銆�椹垮�栨柇妗ヨ竟锛屽瘋瀵炲紑鏃犱富銆傚凡鏄�榛勬槒鐙�鑷�鎰侊紝鏇寸潃椋庡拰闆ㄣ�� 銆�銆�鏃犳剰鑻︿簤鏄ワ紝涓�浠荤兢鑺冲�掋�傞浂钀芥垚娉ョ⒕浣滃皹锛屽彧鏈夐�欏�傛晠銆� 銆�銆�銆愬墠瑷�銆� 銆�銆�銆婂崪绠楀瓙路鍜忔�呫�嬫槸鍗楀畫鐖卞浗璇椾汉闄嗘父鍒涗綔鐨勪竴棣栬瘝锛岃繖棣栬瘝浠ユ竻鏂扮殑鎯呰皟鍐欏嚭浜嗗偛鐒朵笉灞堢殑姊呰姳锛屾殫鍠讳簡鑷�宸辩殑鍧氳礊涓嶅眻锛岀瑪鑷寸粏鑵伙紝鎰忓懗娣遍毥锛屾槸鍜忔�呰瘝涓�鐨勭粷鍞便�傞偅鏃堕檰娓告�e�勫湪浜虹敓鐨勪綆璋凤紝浠栫殑涓绘垬娲惧+姘斾綆钀斤紝鍥犺�屽崄鍒嗘偛瑙傦紝鏁撮�栬瘝鍗佸垎鎮插噳锛屽挨鍏跺紑澶存覆鏌撲簡涓�绉嶅喎婕犵殑姘旀皼鍜屼粬閭d笉鐣忓己鏉冪殑绮剧�炪�� 銆�銆�銆愭敞閲娿�� 銆�銆�鈶犲崪锛坆菙锛夌畻瀛惵峰拸姊咃細閫夎嚜鍚存皬鍙岀収妤煎奖瀹嬫湰銆婃腑鍗楄瘝銆嬪嵎浜屻�傗�滃崪绠楀瓙鈥濇槸璇嶇墝鍚嶃�傚張鍚嶃�婄櫨灏烘ゼ銆嬨�婄湁宄扮ⅶ銆嬨�婃�氬ぉ閬ャ�嬨�婄己鏈堟寕鐤忔�愩�嬬瓑銆備竾鏍戙�婅瘝寰嬨�嬪嵎涓夈�婂崪绠楀瓙銆嬶細鈥滄瘺姘忎簯锛氣�橀獑涔夐笩锛堥獑瀹剧帇锛夎瘲鐢ㄦ暟鍚嶏紝浜鸿皳涓衡�滃崪绠楀瓙鈥濓紝鏁呯墝鍚嶅彇涔嬨�傗�欐寜灞辫胺璇嶏紝鈥樹技鎵剁潃鍗栧崪绠椻�欙紝鐩栧彇涔変互浠婂崠鍗滅畻鍛戒箣浜轰篃銆傗�� 銆�銆�鈶¢┛锛坹矛锛夊�栵細鎸囪崚鍍汇�佸喎娓呬箣鍦般�傞┛锛氶┛绔欙紝渚涢┛椹�鎴栧畼鍚忎腑閫斾紤鎭�鐨勪笓鐢ㄥ缓绛戙�� 銆�銆�鈶㈡柇妗ワ細娈嬬牬鐨勬ˉ銆備竴璇粹�滄柇鈥濋�氣�滅皷鈥濓紝绨栨ˉ涔冩槸鍙ゆ椂鍦ㄤ负鎷︽渤鎹曢奔锜硅�岃�剧皷涔嬪�勬墍寤轰箣妗ャ�� 銆�銆�鈶e瘋瀵烇細瀛ゅ崟鍐锋竻銆� 銆�銆�鈶ゆ棤涓伙細鑷�鐢熻嚜鐏�锛屾棤浜虹収绠″拰鐜╄祻銆� 銆�銆�鈶ユ洿锛氬壇璇嶏紝鍙堬紝鍐嶃�傜潃锛坺hu贸锛夛細鍚屸�滅潃鈥濓紝閬�鍙楋紝鎵垮彈銆傛洿鐫�锛氬張閬�鍒般�� 銆�銆�鏃犳剰锛氫笉鎯筹紝娌℃湁蹇冩�濄�傝嚜宸变笉鎯宠垂灏藉績鎬濆幓浜夎姵鏂楄壋銆� 銆�銆�鈶ц嫤锛氬敖鍔涳紝绔�鍔涖�� 銆�銆�鈶ㄤ簤鏄ワ細涓庣櫨鑺变簤濂囨枟鑹炽�傛�ゆ寚浜夋潈銆� 銆�銆�鈶╀竴浠伙細鍏ㄤ换锛屽畬鍏ㄥ惉鍑�锛涗竴锛氬壇璇嶏紝鍏�锛屽畬鍏�锛屾病鏈変緥澶栥�備换锛氬姩璇嶏紝浠诲嚟銆� 銆�銆�缇よ姵锛氱兢鑺便�佺櫨鑺便�傜櫨鑺憋紝杩欓噷鍊熸寚璇椾汉鏀挎晫鈹�鈹�鑻熶笖鍋峰畨鐨勪富鍜屾淳銆� 銆�銆�濡�(d霉)锛氬珘濡掋�� 銆�銆�闆惰惤锛氬噵璋�锛岄櫒钀姐�� 銆�銆�纰撅紙ni菐n锛夛細杞х儌锛屽帇纰庛�� 銆�銆�浣滃皹锛氬寲浣滅伆鍦熴�� 銆�銆�棣欏�傛晠锛氶�欐皵渚濇棫瀛樺湪銆� 銆�銆�銆愮炕璇戙�� 銆�銆�椹跨珯澶栨柇妗ユ梺銆傛�呰姳瀵傚癁鍦板紑鏀俱�佸�ゅ�ゅ崟鍗曪紟鏃犱汉鏉ユ�h祻銆傞粍鏄忛噷鐙�澶勫凡澶熸剚鑻︼紟鍙堥伃鍒伴�庡惞闆ㄦ墦鑰岄�樿惤鍥涙柟銆傚畠鑺卞紑鍦ㄧ櫨鑺变箣棣栵紟鍗存棤蹇冨悓鐧捐姳浜変韩鏄ュ厜锛屽彧浠诲嚟鐧捐姳鍘绘�诲�掋�傚嵆浣胯姳鐗囬�樿惤琚�纰句綔灏樻偿鎱庡惖锛屼篃渚濈劧鏈夋案涔呯殑鑺�鑺崇暀鍦ㄤ汉闂淬�� 銆�銆�銆愯祻鏋愩�� 銆�銆�姝よ瘝浠ユ�呰姳鑷�鍐碉紝鍜忔�呯殑鍑勮嫤浠ユ硠鑳镐腑鎶戦儊锛屾劅鍙逛汉鐢熺殑澶辨剰鍧庡澐锛涜禐姊呯殑绮剧�炲張琛ㄨ揪浜嗛潚鏄ユ棤鎮旂殑淇″康浠ュ強瀵硅嚜宸辩埍鍥芥儏鎿嶅強楂樻磥浜烘牸鐨勮嚜璁搞�� 銆�銆�璇嶇殑涓婂崐闃曠潃鍔涙覆鏌撴�呯殑钀藉癁鍑勬竻銆侀ケ鍙楅�庨洦涔嬭嫤鐨勬儏褰�銆傞檰娓告浘缁忕О璧炴�呰姳鈥滈洩铏愰�庨�曟剤鍑涚劧锛岃姳涓�姘旇妭鏈�楂樺潥鈥濓紙銆婅惤姊呫�嬶級銆傛�呰姳濡傛�ゆ竻骞界粷淇楋紝鍑轰簬浼楄姳涔嬩笂锛屽彲鏄�鈥滃�備粖鈥濈珶寮�鍦ㄩ儕閲庣殑椹跨珯澶栭潰锛岀揣涓寸潃鐮磋触涓嶅牚鐨勨�滄柇妗モ�濓紝鑷�鐒舵槸浜鸿抗缃曡嚦銆佸瘋瀵ヨ崚瀵掋�佸�嶅彈鍐疯惤銆佷护浜烘�滄儨浜嗐�傛棤浜虹収鐪嬩笌鎶ょ悊锛屽叾鐢熸�昏崳鏋�鍏ㄥ嚟鑷�宸便�傗�滄柇妗モ�濆凡澶卞幓娌熼�氫袱宀哥殑鍔熻兘锛屽敮鏈夋柇鐑傛湪鐭筹紝鏇存槸浜鸿抗缃曡嚦涔嬪�勩�傜敱浜庤繖浜涘師鍥狅紝瀹冨彧鑳解�滃瘋瀵炲紑鏃犱富鈥濅簡锛屸�滄棤涓烩�濇棦鎸囨棤浜虹収绠★紝鍙堟寚姊呰姳鏃犱汉璧忚瘑锛屼笉寰椾笌浜轰翰杩戜氦娴佽�屽彧鑳藉�よ姵鑷�璧忥紝鐙�鑷�璧板畬鑷�宸辩殑鐢熷懡鍘嗙▼鑰屽凡銆傗�滃凡鏄�榛勬槒鐙�鑷�鎰佲�濇槸鎷熶汉鎵嬫硶锛屽啓姊呰姳鐨勭簿绁炵姸鎬侊紝韬�澶勮崚鍍讳箣澧冪殑閲庢�咃紝铏芥棤浜烘牻鍩癸紝鏃犱汉鍏冲績锛屼絾瀹冨嚟鍊熻嚜宸遍〗寮虹殑鐢熷懡鍔涗篃缁堜簬闀挎垚寮�鑺变簡銆� 銆�銆�瀹濆墤鍓戦攱浠庣(鐮哄嚭锛屾�呰姳棣欒嚜鑻﹀瘨鏉ワ紒閲庢�呬笉骞冲嚒鐨勯伃閬囦娇瀹冨叿鏈変笉鍚屽嚒鍝嶇殑姘旇川銆傝寖鎴愬ぇ銆婃�呰氨搴忋�嬭�达細鈥滈噹鐢熶笉缁忔牻鎺ヨ�咃紝鈥︹�﹁皳涔嬮噹姊咃紝鈥︹�﹂�欐渶娓呫�傗�濆彲鏄�锛岀敱浜庡湴鍔夸娇鐒讹紝閲庢�呰櫧鍘嗙粡纾ㄩ毦鑰岀嫭鍏锋竻鑺�锛屽嵈鏃犱汉鑳戒細锛屾棤浜洪�嗙暐鍏剁�為煹銆傝繖鐘瑰�傗�滃菇灞呰�併�傞偅涔堬紝閲庢�呬负浣曞張鍋忓湪榛勬槒鏃跺垎鐙�鑷�鎰佸憿?鍥犱负鐧藉ぉ锛屽畠灏氭畫瀛樼潃涓�绾胯��浜哄彂鐜扮殑骞绘兂锛岃�屼竴鍒伴粍鏄忥紝杩欎簺寰�鐨勫�傚墠骞绘兂涔熷交搴曠牬鐏�浜嗭紱杩欎篃濡傚墠浜洪椇鎬ㄨ瘲鎵�璇达細鏈�闅炬秷閬f槸榛勬槒锛佷笉浠呭�傛�わ紝榛勬槒鍙堟槸闃撮槼浜ゆ浛锛屾皵娓╄浆鍐疯�屾槗鐢熼�庨洦鐨勬椂杈帮紝鎵�浠ワ紱闄や簡蹇冪伒鐨勭棝鑻︿箣澶栵紝杩樿�佹湁鑲�浣撲笂鐨勬姌纾�锛屸�滄洿鐫�椋庡拰闆ㄢ�濄�傝繖鍐呭�栦氦鍥般�佽韩蹇冧勘鎹熺殑鎯呭舰灏嗘�呰姳涔嬩笉骞告帹鍒颁簡鏋佸�勶紝閲庢�呯殑閬�閬囦篃鏄�浣滆�呭凡寰�浜虹敓鐨勫啓鐓э紝鍊炬敞浜嗚瘲浜虹殑蹇冭��锛� 鈥滃瘋瀵炲紑鏃犱富鈥濅竴鍙ワ紝浣滆�呭皢鑷�宸辩殑鎰熸儏鍊炬敞鍦ㄥ�㈣�傛櫙鐗╀箣涓�锛岄�栧彞鏄�鏅�璇�锛岃繖鍙ュ凡鏄�鎯呰��浜嗐�� 銆�銆�涓婇槙闆嗕腑鍐欎簡姊呰姳鐨勫洶闅惧�勫�冿紝瀹冧篃鐨勭‘杩樻湁鈥滄剚鈥濄�備粠鑹烘湳鎵嬫硶璇达紝鍐欐剚鏃朵綔鑰呮病鏈夌敤璇椾汉銆佽瘝浜轰滑閭e�楁儻鐢ㄧ殑姣斿柣鎵嬫硶锛屾妸鎰佸啓寰楀儚杩欏儚閭o紝鑰屾槸鐢ㄧ幆澧冦�佹椂鍏夊拰鑷�鐒剁幇璞℃潵鐑樻墭銆傚喌鍛ㄩ�愯�达細鈥滆瘝鏈夋贰杩滃彇绁烇紝鍙�鎻忓彇鏅�鐗╋紝鑰岀�炶嚧鑷�鍦ㄨ█澶栵紝姝や负楂樺�芥�′緧鎵嬨�傗�濓紙銆婅暀椋庤瘝璇濄�嬶級灏辨槸璇达紝璇嶄汉鎻忓啓杩欎箞澶氣�滄櫙鐗┾�濓紝鏄�涓轰簡鑾峰緱姊呰姳鐨勨�滅�炶嚧鈥濓紱鈥滄繁浜庤█鎯呰�咃紝姝e湪鍠勪簬鍐欐櫙鈥濓紙鐢板悓涔嬨�婅タ鍦冭瘝璇淬�嬶級銆備笂闃曞洓鍙ュ彲璇存槸鈥滄儏鏅�鍙岀粯鈥濄�傝�╄�昏�呬粠涓�绯诲垪鏅�鐗╀腑鎰熷彈鍒颁綔鑰呯殑鐗瑰畾鐜�澧冧笅鐨勫績缁�鈹�鈹�鎰侊紝涔熻�╄�昏�呴�愭笎韪忓叆浣滆�呯殑蹇冨�冦�� 銆�銆�涓嬪崐闃曞啓姊呰姳鐨勭伒榄傚強鐢熸�昏�傘�傛�呰姳鐢熷湪涓栦笂锛屾棤鎰忎簬鐐�鑰�鑷�宸辩殑鑺卞�规湀璨岋紝涔熶笉鑲�濯氫織涓庢嫑铚傚紩铦讹紝鎵�浠ュ湪鏃堕棿涓婅翰寰楄繙杩滅殑锛屾棦涓嶄笌浜夊�囨枟濡嶇殑鐧捐姳浜夊ず鏄ヨ壊锛屼篃涓嶄笌鑿婅姳鍒嗕韩绉嬪厜锛岃�屾槸瀛ょ嫭鍦板湪鍐板ぉ闆�鍦伴噷寮�鏀俱�備絾鏄�杩欐牱浠嶆憜鑴变笉浜嗙櫨鑺辩殑瀚夊�掞紝鍙�鑳戒細琚�璁や负鈥滆嚜鍛芥竻楂樷�濄�佲�滃埆鏈夌敤蹇冣�濈敋鑷虫槸鈥滃嚭娲嬬浉鈥濃�︹�︺�傛�e儚姊呰姳鈥滄棤鎰忚嫤浜夋槬鈥濅竴鏍凤紝瀵逛粬鐗╃殑渚�杈便�佽��瑙d篃涓�姒備笉浜堢悊鐫�锛岃�屾槸鈥滀竴浠荤兢鑺冲�掆�濓紝鍚�涔嬩换涔嬶細璧拌嚜宸辩殑璺�锛岃�╁埆浜哄幓璇村惂锛佸悓鏃讹紝涓嶈�哄�栫晫鑸嗚�哄�備綍锛屾垜浠ヤ笉鍙樺簲涓囧彉锛屽彧姹傜伒榄傜殑`鍗囧崕涓庣函娲侊紝鍗充娇鑺辫惤浜嗭紝鍖栨垚娉ュ湡浜嗭紝杞ф垚灏樺焹浜嗭紝鎴戠殑鍝佹牸灏卞儚鎴戠殑棣欐皵涓�鏍锋案椹讳汉闂淬�傝繖绮剧�炰笉姝f槸璇椾汉鍥為�栧線浜嬩笉鐭ユ倲銆佸�嬪媷鍚戝墠涓嶅姩鎽囩殑浜烘牸瀹h█鍚楋紒鈥滅兢鑺斥�濆湪杩欓噷浠f寚鈥滀富鍜屾淳鈥濆皬浜恒�� 銆�銆�杩欎袱鍙ヨ〃鐜板嚭闄嗘父鏍囨牸瀛ら珮锛屽喅涓嶄笌浜夊疇閭�濯氥�侀樋璋�閫㈣繋涔嬪緬涓轰紞鐨勫搧鏍煎拰涓嶇晱璋楁瘉銆佸潥璐炶嚜瀹堢殑宕氬稈鍌查�ㄣ�傛渶鍚庡嚑鍙ワ紝鎶婃�呰姳鐨勨�滅嫭鏍囬珮鏍尖�濓紝鍐嶆帹杩涗竴灞傦細鈥滈浂钀芥垚娉ョ⒕浣滃皹锛屽彧鏈夐�欏�傛晠鈥濄�傚墠鍙ユ壙涓婇槙鐨勫瘋瀵炴棤涓汇�侀粍姊呰姳鏄忔棩钀姐�侀�庨洦浜や镜绛夊噭鎯ㄥ�冮亣銆傝繖鍙ヤ竷涓�瀛楀洓娆¢】鎸�锛氣�滈浂钀解�濓紝涓嶅牚闆ㄩ�ら�庣媯鐨勬懅娈嬶紝姊呰姳绾风悍鍑嬭惤浜嗭紝杩欐槸涓�灞傘�傝惤鑺卞�斿湴锛屼笌娉ユ按娣锋潅锛屼笉杈ㄤ綍鑰呮槸鑺憋紝浣曡�呮槸娉ヤ簡锛岃繖鏄�绗�浜屽眰銆備粠鈥滅⒕鈥濆瓧锛屾樉绀哄嚭鎽ф畫鑰呯殑鏃犳儏锛岃��鎽ф畫鑰呮壙鍙楃殑鍘嬪姏涔嬪ぇ锛岃繖鏄�绗�涓夊眰銆傜粨鏋滃憿锛屾�呰姳琚�鎽ф畫銆佽��璺佃笍鑰屽寲浣滅伆灏樹簡銆傝繖鏄�绗�鍥涘眰銆傜湅锛屾�呰姳鐨勫懡杩愭湁澶氫箞鎮叉儴锛岀畝鐩翠护浜轰笉蹇嶅崚璇汇�備絾浣滆�呯殑鐩�鐨勫喅涓嶆槸鍗曚负鍐欐�呰姳鐨勬偛鎯ㄩ伃閬囷紝寮曡捣浜轰滑鐨勫悓鎯咃紱浠庡啓浣滄墜娉曡�达紝浠嶆槸閾哄灚锛屾槸钃勫娍锛屾槸涓轰簡鎶婁笅鍙ョ殑璇嶆剰鎺ㄤ笂鏈�楂樺嘲銆傝櫧璇存�呰姳鍑嬭惤浜嗭紝琚�璺佃笍鎴愭偿鍦熶簡锛岃��纰炬垚灏樼伆浜嗭紝璇风湅锛屸�滃彧鏈夐�欏�傛晠鈥濓紝瀹冮偅鈥滃埆鏈夐煹鈥濈殑棣欏懗锛屽嵈姘歌繙濡傛晠锛屼竴涓濅竴姣�涔熸敼鍙樹笉浜嗐�� 銆�銆�鏈�鍙ュ叿鏈夋墰榧庝箣鍔涳紝瀹冩尟璧峰叏绡囷紝鎶婂墠闈㈡�呰姳鐨勪笉骞稿�勫�冿紝椋庨洦渚靛噷锛屽噵娈嬮浂钀斤紝鎴愭偿浣滃皹鐨勫噭鍑夈�佽“椋掋�佹偛鎴氾紝涓�鑲¤剳鍎挎姏鍒颁節闇勪簯澶栧幓浜嗐�傗�滈浂钀芥垚娉ョ⒕浣滃皹锛屽彧鏈夐�欏�傛晠鈥濄�備綔鑰呬粠姘戞棌鍥藉�剁殑鍒╃泭鍑哄彂锛屽仛鍑虹敓鍛界殑琛ㄧ櫧銆傛偛蹇т腑閫忓嚭涓�绉嶅潥璐炵殑鑷�淇°�傝瘝浜哄�熸�呰█蹇楋紝鏇叉姌鍦板啓鍑洪櫓鎭朵粫閫斾腑鍧氭寔楂樻步蹇楄�屻�備笉濯氫織锛庝笉灞堥偑锛庢竻鐪熺粷淇楋紝蹇犺礊涓嶆笣鐨勬儏鎬�涓庢姳璐熴�傝繖棣栧拸姊呰瘝锛庨�氱瘒鏉ヨ�佲�滄�呪�濆瓧锛庡嵈澶勫�勪紶鍑衡�滄�呪�濈殑绁為煹锛庝笖浣滆�呬互姊呰嚜鍠汇�傛瘮蹇呭瘎鎵樸�傜墿鎴戣瀺涓�銆傚�规�呯殑璧炲拸涓�锛屾樉绀鸿瘝浜鸿韩澶勯�嗗�冭�岀煝蹇椾笉娓濈殑宕囬珮鍝佹牸銆� 銆�銆�绾佃�傚叏璇嶏紝璇椾汉浠ョ墿鍠讳汉锛屾墭鐗╄█蹇楋紝宸у�熼ケ鍙楁懅娈嬨�佽姳绮夌姽棣欑殑姊呰姳锛屾瘮鍠昏嚜宸辫櫧缁堢敓鍧庡澐锛岀粷涓嶅獨淇楃殑蹇犺礊锛岃繖涔熸�e儚浠栧湪涓�棣栧拸姊呰瘲涓�鎵�鍐欑殑鈥滆繃鏃惰嚜鍚堥�橀浂鍘伙紝鑰诲悜涓滃悰鏇存皵鎬溾�濄�傞檰娓镐互浠栭ケ婊$殑鐖卞浗鐑�鎯咃紝璋卞啓浜嗕竴鏇叉洸鐖卞浗涓讳箟璇楃瘒锛屾縺鍔变簡骞舵縺鍔辩潃涓�浠e張涓�浠d汉锛岀湡鍙�璋撯�滃弻楝撳�氬勾浣滈洩锛屽�稿績鑷虫�诲�備腹鈥濄��

王沂孙和周草窗宋词赏析
【作品简介】 《高阳台·和周草窗》由王沂孙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本篇如题,是和韵之作。诗人的答和之人是南宋著名词家周密。宋亡后周密湖州故家毁于兵火,终身寄寓杭州。作《高阳台》词寄越中诸友,抒发家国破亡,怀乡念友之情怀。王沂孙此词即为和作,以哀婉含蓄的笔调写出亡国后春天来临却毫无知觉的极端的精神痛苦。 【原文】 高阳台 作者:王沂孙 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①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②。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③。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④。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⑤,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注释】 ①周草窗:南宋著名词人周密,字公谨,号草窗。越中:泛指今浙江绍兴一带。 ②玉管春葭:葭:芦苇,这里指芦灰。 ③满树幽香二句: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化用其意。 ④横斜:指梅花的影子。 ⑤游骢:指旅途上的马。 【翻译】 庭院背阴处尚有残雪堆积,透过帘幕,也还能感到轻寒。玉管中葭灰飞扬,不知不觉已到了立春时节。门前虽然已经有金泥帖,却不知道春光到来了谁家的亭阁?我对你相思若渴,梦中迷离隐约相见,无奈终究被天水阴遮。待梦境醒来时,更加凄然伤心,只见满树幽香,地上都是疏影横斜。江南离别自然充满愁苦,何况在古道上策马。都在羁旅天涯,只见飞雁归落平沙。如何能在信笺之上,诉说自己空度年华。如今处处长满芳草,纵然登上高楼眺望,也只能见萋萋芳草遍布天涯。更何况,(人生)还能经受几度春风,几番飞红落花。 【创作背景】 周草窗即周密,和王沂孙是经常词赋相和的朋友。他们常常在越地游山玩水。互相赋和。周密曾作有《三姝媚》送王沂孙,王沂孙也赋词相和。后周密作有《高阳台》给很多词友,王沂孙也作了这首词对答。 【赏析】 本篇如题,是和韵之作。诗人的答和之人是南宋著名词家周密。宋亡后周密湖州故家毁于兵火,终身寄寓杭州。作《高阳台》词寄越中诸友,抒发家国破亡,怀乡念友之情怀。王沂孙此词即为和作,以哀婉含蓄的笔调写出亡国后春天来临却毫无知觉的极端的精神痛苦。情景交融,深婉而沉郁。词以残冬初春为背景,意象幽隐,曲折含蓄,既表达对友人深深思念,也寄托了时移世换的兴亡之感。上片切合时令,写相思无奈,在梦境中都难以相见,深情绵邈。下片写同是羁旅,尚不如飞雁可归平沙。暗寓国亡家破,无家可归的隐痛,末尾处以惜花伤春结,种种愁怀萦回纠结,更令人感伤不已。“结笔低徊掩抑,荡气回肠”(况周颐《蕙风词话》)。开片以景入情,点明时令。“小帖金泥”二句幽怨颇自然之春可回,社会之春难返,不知春在谁家,反正我家中无有,状心中之苦。“相思”三句极写念友之情。“但凄然”三句,以极凄美的景象衬托梦后不见故人的怅惆情怀。化用前人诗句却浑化无迹。下片明言离愁之苦,何况自己也是背井离乡之人,流浪之苦不堪忍受,再加上思友之情,惜时惜春之情,层层加码,将哀伤之情推向极致。而这一切,正是国破家亡所造成的。“无限哀怨,一片热肠,反复低回,不能自已。以视白石之《暗香》、《疏影》,亦有过之而无不及。词至是乃蔑以加矣”(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因本词为和作周密原作于下以备欣赏之参考。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容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人家?梦魂欲注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上平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 【鉴赏】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残雪庭阴”写庭院背阴处还留有残雪。“轻寒帘影”春寒料峭,风动帘拢。“霏霏玉管春葭”,古时季节变化,用箫管十二,置芦苇(葭)灰于孔中,室内封闭,蒙上罗彀,那一节气到了,那一律管葭灰就飞出。“霏霏”春葭灰的飞动貌。玉管即箫管。这句就是讲立春到了。“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回答周密“燕归何处人家。”宋代立春日宫中命大臣撰写殿阁的宜春帖子词,士大夫间当然也自己书写,字用金泥,所以说金泥小贴。这种风俗,元代还有。这里是说改朝换代,当日皇宫不存在了,士大夫散去,何人在这时候用金泥写宜春帖子贴挂?春落谁家? “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写思念杭州如一帘幽梦,但醒来却是水隔绝,天遮断,“个人”当指周密。“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是点出周密所在地西泠孤山之畔,说只梦见到满树幽香,满地枝影横斜的梅花的凄凉景色。这里写出“个人”(即周密)生活虽然凄凉,但心态高洁。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意谓理解周密怀念越友及旧游地的离情。江南春色自是最让人感受到离愁之苦的。“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都是写江南离愁之苦的。春色之妍,与离愁之苦,对比强烈。 “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纵青骢马游过的古道和时舟行所见的'平沙落雁呢!和周密词中的“残寒梅未绽,正潮过两陵短亭逢雁”相近。“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意为:想写信对周密表示慰藉笔触从跌宕转为平收。想到你的怀念,便想觅得银泥花笺,不嫌词费的和你讲一讲如今江南春天物华。 “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此处又笔转别恨,细数离怀。呼应周密原词:“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从越倦游归去,此身还远在天涯。周密词“萋萋望极王孙草”说:确实如今到处长满了春天芳草,登高望远,已不见你所在之处。这二句和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用笔正相反。柳永词《八声甘州》曾有句:“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归思难收。”和此句描写手法相似。 “更难消,几度东风,风度飞花”,讲这样的离别相思,人将老去,怎能消几番春风来,春花谢呢!和“不知春在谁家”、“殷勤与说年华”等句相照应,围绕离情说,却有春光无主,好景不常的感伤。王安石诗“不知乌石岗头路,到老相寻得几回”,和此句意思相近,但沉痛过之。 周密在原词中曾有句“雪霁空城,燕归何人家。”王沂孙在词中也有类似句子,同时抒发了“可怜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在朦胧的亡国的哀感蕴藏在胸中,却无所依托,只好写出离愁别绪。 【作者介绍】 王沂孙,宋末词人。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家住玉笥山,亦号玉笥山人,南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善文词,广交游。入元,曾任庆元路(今浙江鄞县)学正。与周密、张炎等人同结词社,相与唱和。其词多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讲究章法、层次,词致深婉,盛传于世,然有意旨隐涩之病。有词集《碧山乐府》,一称《花外集》,收词60余首。 【词牌简介】 《高阳台》,又名《庆春泽》。双调一百字,平韵格。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于两结三字豆处增叶一韵者。 【格律】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 ⊙●●○,⊙○●●,⊙○⊙●○△。⊙●○○,⊙○⊙●○△。 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 ⊙○⊙●○○●,●⊙○⊙●,⊙●○△。⊙●○○,⊙○⊙●○△。 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 (注:○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宋词赏析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①》 作者: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②,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③,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④,似知人呜咽。 【注释】 ①好事近:“近”与“令”、“引”、“慢”等均属词的一种调式。 ②凝碧:王维被安禄山所拘,曾赋《凝碧池》诗。 ③梨园:唐明皇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后泛指演剧的地方为梨园。 ④御沟:皇宫水沟。 【作品简介】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由韩元吉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宋乾道九年(1173),词人出使贺金主世宗生辰,这首词作于金宫廷赐宴之后。上阕化用安史叛军强令梨园子弟奏乐典故,喻自己使金廷赴宴,梨园声在而江山易主,无比沉痛。下阕开头两句写亡国后,杏花也愁,只能“傍野烟”而发。当年“御沟”水断,不愿再以“呜咽”之声益增民之悲痛。下阕四句,均为象征性描述,深刻地展现了恢复故土的愿望。这首词运用典故,凭借形象,表达了作者感时忧国的情怀。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译文】 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我立刻感到无限的凄凉之情。有多少当年梨园的曲调在里面,一声声,令我这白发老人实在难以回想往事所添的忧愁。乱世之间,杏花也无处可逃,只有独自依傍着荒野默默开放,没有人欣赏和怜惜。只有御沟中的水声,知道人心中的忧伤。 【讲解】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试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被遣为正、副使。到金朝去祝贺次年三月初一的万春节(金主完颜雍生辰)。行至汴梁(时为金人的南京)金人设宴招待。席间词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随后赋下这首小词。寄给陆游以后,陆游又写下《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阕》一诗,可作此词的参考。诗云:“大梁二月杏花开,锦衣公子乘传来。桐阴满第归不得,金辔玲珑上源驿。上源驿中捶画鼓,汉使作客胡作主。舞女不记宣和妆,庐儿(侍从)尽能女真语。书来寄我宴时词,归鬓知添几缕丝。有志未须深感慨,筑城会据拂云祠。”(见《剑南诗稿》卷四)可见金人的宴席是设在源驿。宋王明照《玉清新志》卷四云:“陈桥驿,在京师陈桥、封丘二门之间,唐为上元驿。……后来以驿为班荆馆,为虏使迎饯之所。”上元驿,盖即上源驿,北宋时既为“虏使迎饯之所”(犹今之宾馆或招待所),入金后当亦于此接待宋使。陆游诗不仅反映了设宴的地点,也大体说明了时间及歌舞伴饮的情况,对于此词的分析,是极有帮助的。 这首小词可谓字字哀婉,句句凄切,爱国情思通贯全篇。汴京原是宋朝故都,特别是上源驿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举行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奠定宋朝基业的发祥地。可是经过“靖康之变”,这儿竟成了金人的天下。如今韩元吉来到这宋朝的故都,宋朝的发祥之地,江山依旧,人物全非,怎能不凄然饮泣? 词的上片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据《明皇杂录》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欷歔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诗人王维在被囚禁中听到这一消息,暗地里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宫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中描写了战后深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哀苦心境。韩元吉此词,在措词与构思上,无疑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但它所写的矛盾更加尖锐,感情更加沉痛。 因为作者是直接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对心灵的震动更甚。“凝碧池”虽是以古喻今,属于虚指,而着一“旧”字,则有深沉的含义。偏偏就在这宋朝旧时“虏使迎饯之所”,听到宋朝旧时的教坊音乐,“汉使作客胡作主”,整个历史来了一个颠倒。这对于一个忠于宋朝的使者来说,该是多么强烈的刺激!上源驿的一草一木,教坊乐中的一字一腔,无不震憾着他的心灵,于是词人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这是一个从声音到外貌的'转化,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因为这音乐能触发人的悲愁,而悲愁又易催人衰老,所以说“总不堪华发”。词人以形象精炼的言语,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手法是极其高明的。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词的下片,构思尤为巧妙。开头两句,既点时间,亦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拟“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以虚带实,兴寄遥深,其中隐有深刻的含义。所谓写实,是指杏花在二月间开花,而汴京赐宴恰在其时。金人的万春节在其中都燕山(今北京市)举行庆典,韩元吉此行的目的地为燕山;其到汴京时间,当如前引陆游诗所云在二月中间。杏花无法避开料峭的寒风,终于在战后荒凉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象杏花一样,虽欲避开敌对的金人,但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宴会,不得不聆听令人兴感生悲的教坊音乐。词人以杏花自喻,形象美丽而高洁;以野烟象征战后荒凉景象,亦极富于意境。而“无处避春愁”五字,则是“词眼”所在。有此五字,则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此之谓美学上的移情。“野烟”二字,虽从王维诗中来:“杏花”的意念,也可能受到王维诗中的“秋槐”句的启迪,但词人把它紧密地联系实境,加以发展与熔铸,已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品。 结尾二句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北宋汴京御沟里水,本是长年流淌的。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早已阻塞干涸了。再也听不到潺潺流淌的声音。这在寻常人看来可能没什么感觉,可是对韩元吉这位宋朝的使臣来说,却引起他无穷的感怆,他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故国之思,想要发泄出来,却碍于当时的处境。满腔泪水,让它咽入腹中。但这种感情又不得不抒发,于是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这样的描写是非常准确而又深刻的。人们读到这里,不禁在感情上也会引起共鸣。 【赏析】 词牌下之小序交代了该词的写作背景:《金史交聘表》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三月癸已朔,宋遣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等贺万春节”。据此可知,小序中所说“汴京赐宴”当指,在本为北宋京都现已是金邦都城的汴京,作为出使金邦使者的韩元吉等人接受了金世宗的赐宴;“闻教坊乐,有感”是说宴会上听到本来属于宋朝皇家音乐班子的演奏,作者极有感触,因而写成此篇。 这是一篇抒发伤感情怀的词作,景物的描写均为情而设。 上阕写在汴京宫苑,听教坊奏乐。始句“凝碧旧池头”,不写汴京宫苑而书“凝碧池头”,这是在用典。凝碧池,唐代洛阳禁苑中池名,据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安禄山叛逆唐王朝之后,曾大会凝碧池,逼使梨园弟子为他奏乐,众乐人思念玄宗欷嘘泣下,其中有雷海清者,掷弃乐器、面向西方失声大恸,安禄山当即下令,残酷无比地将雷海清肢解于试马殿上。诗人王维当时正被安禄山拘禁于菩提寺,闻之,作诗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词人韩元吉在这里用“凝碧旧池头”比拟金世宗赐宴处──汴京宫苑,自有爱憎在其中。“一听管弦凄切”的“一”字,在此作语助词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意为:听着丝竹管一齐奏出凄凄切切的曲调。本来宴会所奏之乐应该是“合乐且闲”春意融融的曲调,然而进入内心悲切的词人耳中却化为凄惨悲切之音。“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两句是写:北宋遗留下来的不少乐师正在吹拉弹奏,声声在耳,但他们禁不住数十年亡国生活的磨难,都已满头华发皤然老矣。词人此时也早已过知天命之年,有极浓的老大迟暮的感慨。 下阕写满怀凄楚不敢直诉,只能借景抒发。“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是说:汴京的杏花如若有情也应心向宋朝,不为金人开放,但却无处逃避春天带给它的苦楚,也只得在迷茫的野烟里吐芳。此处“野烟”代指给中原带来灾难的异族统治者──金邦君主;这个从上面所举王维的诗句“万户伤心生野烟”可以窥知。“杏花”既指宋代梨园弟子今在金地者,亦可指自己原本应是泱泱大宋的臣子,今日却作为南宋小朝廷的使者屈尊向金邦庆贺节日俯身称臣。“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只有御沟池水淙淙流淌时断时续,似乎是最了解听乐人心中此时正吞悲饮恨的无声呜咽。 该词格调凄切,表现方式曲屈宛转,似是写发生在前朝凝碧池头的旧事,其实却是以古讽今,借彼言此,哀悼北宋王朝的覆灭,伤感南宋王朝的日益弱小,忠贞之情深切感人。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古诗翻译及赏析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其古诗全文如下: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前言】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文学作品。词的上阕着重描写秋叶的景色,开头一个“碎”字,不但写出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更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紧接着从视觉来写,视线越过珠帘投向楼外,看见垂地般的银河,皓月当空,将词人的思绪引向千里之外的故人,景中透情,引起下阕。下阕抒写离恨,“愁肠已断”作情极之语,已不能自持,潸然泪下,在辗转难眠之中饱尝了愁苦滋味。最后三句用白描手法写愁思,很是真切生动。这首词层深曲折,愁意、愁态、愁容步步逼近,层层翻出,将词人怀人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释】 1、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2、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3、真珠:珍珠。 4、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5、月华:月光。 6、练:白色的丝绸。 7、无由:无法。 8、明灭:忽明忽暗。 9、敧:倾斜,斜靠。 10、谙尽:尝尽。 11、都来:算来。 【翻译】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赏析】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一叶落而知秋”,词人先从落叶写起。枯黄的落叶轻盈落在地上,声音轻而细碎,然而词人仅凭耳朵就能听到这些轻细的声音,说明词人的内心极度孤寂,也反衬了夜的岑静。“寒声碎”一句,词人意在告诉读者这细碎的声响不仅带着寒冷的秋意,更传达着他落寞的心境。因此,词人通过开头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词人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只见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词人本是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刚毅男子,然而,在这空寂的天宇下,皎皎的明月中,便能触发他内心世界的幽邈情思。因此,接下来就抒写了词人的落寞之情:年年到了今夜,月光皎洁如练,可惜意中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赏良辰美景,实在令人惆怅不已。此时感情的激流汹涌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于是,词人在下片中,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倾吐愁思。 词的下片抒写词人长夜不寐,无法排遣幽愁别恨的情景和心态。因见不到思念的人儿,词人只好借酒浇愁,可愁到深处,已是肠断,酒也无法来麻醉,酒尚未饮下,已先化作了眼泪。比起入肠化泪,更进一层,足见词人愁思之厚重,情意之凄切。浓浓的愁苦本已侵扰着离人,可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与室外月明如昼两相映衬,自然更添凄凉,倍加酸楚,使人无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头,寂然凝思,黯然神伤。“谙尽孤眠滋味”中的“谙尽”与上片的“年年”遥相呼应,再次说明愁绪由来已久。词的下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层层递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这首词上片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下片抒情为主,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光感发出阵阵思愁,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末尾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作结,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峰。全词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历来的评词者均认为此词情景两到。另外,词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