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 艾青 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
土地:祖国的坎坷经历。 河流、风:人民的爱国热情抗争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美好的胜利或充满生机的解放区。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扩展资料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 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 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 艾青(1910年~1996年)现代诗人。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我爱这土地
在《我爱这土地》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分别象征: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河流: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风:象征人民抗争的力量; 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既暗示了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暗示着人民的不屈与抗争,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长着的希望,同时还暗示着诗人要竭尽全力,与其共命运,为他们而歌唱; 即使死了,也要埋进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去肥沃这片土地。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诗人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让其生前与死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于对比中表现出鸟儿对土地的执著、赤诚之爱,从而也艺术地塑造了一个土地忠诚的歌者形象。 扩展资料 《我爱这土地》简介: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我爱这土地》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哟,hi 土地:象征祖国大地遭受的无尽的苦难或象征着祖国大地 河流、风:都可以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美好的胜利或充满生机的解放区
土地:祖国的坎坷经历 河流 风:人民的爱国热情 抗争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美好的胜利或充满生机的解放区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在《我爱这土地》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分别象征: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河流: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风:象征人民抗争的力量; 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既暗示了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暗示着人民的不屈与抗争,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长着的希望,同时还暗示着诗人要竭尽全力,与其共命运,为他们而歌唱; 即使死了,也要埋进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去肥沃这片土地。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诗人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让其生前与死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于对比中表现出鸟儿对土地的执著、赤诚之爱,从而也艺术地塑造了一个土地忠诚的歌者形象。 扩展资料 《我爱这土地》简介: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我爱这土地》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哟,hi 土地:象征祖国大地遭受的无尽的苦难或象征着祖国大地 河流、风:都可以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美好的胜利或充满生机的解放区
土地:祖国的坎坷经历 河流 风:人民的爱国热情 抗争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美好的胜利或充满生机的解放区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艾青诗选黎明的任务是什么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这首《黎明的通知》选自《艾青诗选》,它以“黎明”的口吻呼唤诗人“起来”。诗中“黎明”让诗人转告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所有“城市和村庄”做好准备,迎接它的到来。“黎明”的任务是“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诗人的任务是“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赏析 《黎明的通知》这首诗,诗人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向人们传达这一信息。全诗始终以黎明的自述而写,诗人成了传达黎明的祈愿的使者。黎明希望诗人,“请叫醒一切的不幸者”——殷勤的女人、鼾睡的男人、年轻的情人、贪睡的少女、困倦的母亲、婴孩、病者、产妇、老人等,“我会一并给他们以慰安”。 诗人写了这么多“请叫醒”的人,意在告诉人们:黎明的到来,将给所有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以慰安。拟人化的手法使这首诗充满了新鲜感,使诗人心中的那种欢悦之情,更感人地流溢出来。

求艾青诗选黎明写作背景
艾青于1937年5月23日早晨所写的《黎明》,作者将“自己欢迎黎明的到来”比作“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 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作者对黎明的渴望和向往,在黎明面前的青春活力,表达了自己对黎明的喜爱和赞美。 又提及了“黎明带给他自由的愉悦和工作的热情” 黎明仿佛就是作者的一碗鸡汤,一个动力,一位时时鼓励他的朋友,给予作者的是力量和勇气。所以作者不愿黎明消失,黎明的消失会让作者联想到可怕之物 可见作者对黎明的喜爱和珍惜,黎明对于作者而言是重要的。 黎明,是破晓时分,天亮之时。是第二天的象征和标志,它仿佛充满着希望 告诉人们 第二天已经来临,快去迎接第二天吧。便是这么一个希望,让作者对于它有了不一样的喜欢和期待。供参考。

为什么艾青一再写黎明和晨
符合意境。黎明和清晨的意境符合艾青的写作风格,因此写黎明和清晨的次数较多。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真名蒋海澄(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艾青诗选·黎明的通知》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艾青诗选·黎明的通知》的主旨:这首诗以黎明的口吻热切地唤起一切事物来迎接美好新世界的到来,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原文节选: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黎明的通知》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42年所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歌赞美了解放区朝气蓬勃的美好生活,同时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全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排比句式,两行一列的结构使得全诗节奏非常明快,富于音乐感。
